华语电台文章----担当

 

发布: 2014-01-26 12:04:37   作者: 本网讯   来源: 本网讯   

 

问:师父,您现在是加拿大佛教会会长,又是湛山精舍住持,可谓是担当了很多的责任,我也听说您在多伦多也担当了好多华人的精神导师,又在筹建加国佛教四大名山,请问师父,您担当了这么多,不累吗?

 

  答:担当是慈悲心和责任心的统一

 

  一个有慈悲心的人,对众生能感同身受。所谓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正是有了这份对众生的不舍与不忍,从而产生了责任心。希望能分担别人的负荷与痛苦,并予人以快乐。担当是这份责任心的体现,就是,处在什么位置,就把那个位置的义务承担起来,尽力做好。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在其位,谋其政“。

 

  宋代名臣范仲淹是其中的佼佼者。 范仲淹少时有大志,虽家贫仍苦读不倦。为官后,他每到一地方任职,就兴修水利,大量地培养提拔人才,保土安民,政绩斐然,真正做到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而在生活上,他治家严谨,十分俭朴。然而,他待人亲热敦厚,经常将自己的钱财送给有需要的人。在他离任时,百姓常常拦住朝廷传达调动令的信使,要求朝廷让范仲淹继续留任。对外,他曾带兵边塞,屡建大功,西夏称他“胸中有数万甲兵”,并因此而不敢侵犯边疆。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范仲淹因提倡改革被贬至邓州。在被贬途中,写出了传颂千古的名作《岳阳楼记》。文章提出正直的士大夫立身处事的准则,认为应该置个人的荣辱升迁于度外,“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是说,一位仁人志士,其情感不会随个人的环境而变迁。升官发财之日,他不会得意忘形,而是利用职位,为国为民谋利益;遭厄受穷不得志时,他也不会烦恼忧愁,而是在心里默默地替在位者分忧。

 

  范仲淹这种对百姓的慈悲,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赢得了后人的敬仰。历代仁人志士纷纷以这位北宋名臣为楷模,对百姓尽心,对国家尽责,对个人的名利荣辱淡然处之。

 

问:刚刚听完您的讲解,我感觉担当似乎还是一种忍耐。

 

  答:担当是一种忍耐。

 

  培养我们『担当』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是忍耐。没有忍耐的力量,我们很容易逞一时匹夫之勇,为了一件小事,一句闲话而计较,一点小小的挫折就受不了,缺乏应付环境的力量,这样的人难以担当重任。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就是说,上天将要降落重大责任在一个人身上之前,一定要先使他的精神受到磨难,使他的筋骨受到劳累,使他的身体忍饥挨饿,使他备受穷困之苦,做事总是不能顺利。

 

问:师父,为什么上天会那么折磨他呢?

 

  答:这就是上天在成全他。成全什么呢?这个时候,如果一个人能够忍得下来,平得下来,这是修养的真功夫了。有这种磨练修养,才能震动他的心志,坚韧他的性情,增长他的才能。

 

问:在佛教中忍耐是一种修行吗?

 

  答:是的, 在佛教中,这种忍耐升华成忍辱,是六波罗蜜(布施,持戒,精进,忍辱,禅定,般若)之一,是行菩萨道的必修路。这里所说的忍辱,不是要人强制忍耐。因为如果是强制性的,非但解决不了问题,反而是在蓄积消极的能量,一旦爆发,后果不堪设想。佛说的忍,是先接受现实,然后将其化于无形。是认识事实真相、敢于接受、直下担当、懂得化解的生活智慧。这里所说的忍并非懦弱、退缩的压抑,而是一种忍辱负重的大智大勇。

 

问:师父,那么,我们如何去忍耐呢?

 

  答:首先我们认识什么是忍:对每个当前所面临的好坏境界,先不急着做出反应,而能静心、冷静地思考其中的是非得失、前因后果,把这些认识清楚了,才足以生起忍的智慧与力量。

 

  其次,忍是接受:认清世间的是非善恶喜乐后,要放宽心胸,坦然接受。好坏、冷热、饱饿、老病、荣宠怨恨、有理无理、快心失意事都接受。接受得了,才有心思寻求解决之道,善因好缘就会随之而来。

 

  接下来,忍是担当:很多人因为担不起“输”,担不起污辱,担不起逆耳的一句话,以致前功后弃。当有人对我们恶口毁谤,无理谩骂的时候,能够漠然以对,以沉默来折服恶口,才是最了不起的承担和勇气。忍是一种牺牲,是一种定力,我们如果能培养这种定力、牺牲的精神,品德修养才会增长,未来的事业才能成功。我们能把忍的功夫做到多大,将来的事业就能成就多大。明朝吕坤在《呻吟语.应务》中,有说:不为外憾,不以物移,而后可以任天下之大事。能够接受他人的指正与批评,不为八风所撼,不为物欲所动,才是真正的大器。

 

  近代的太虚大师,一生遭受到别人不断的打击、毁谤与压制,甚至于被讥斥为政治和尚,但是他从不与那些诽谤他的人计较,只是一心一意弘法利生。如果太虚大师对每次的外来侮辱都计较的话,时间精力都花费在计较、辩驳上,还能保持自己的清静心吗?更不用说利益众生,成就一番佛教事业了。

 

结语
我们要成为一个有担当的人,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不断地提升自己,建设好家庭,服务社会,长养慈悲心和责任心,培养忍耐的力量,以健全我们的人格道德和处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