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陆胜会要义(参 由来)

 

发布: 2014-07-15 17:35:15   作者: 达义法师   来源: 湛山精舍   

 

  佛教的教理,不是一个空想,也不是一种传说。例如,讲到佛菩萨,乃至于在修行方面,都是有凭据的。就如释迦牟尼佛,更不是一个凭空创出来的神话人物。在历史上,确实是有这么一个人。他生于什么时候,出生在哪一个国家,做过什么伟大的事情等,皆有历史可以考证。

 

  不单只是有历史可考究,我们更可以看到佛陀的舍利,像佛指舍利、佛牙舍利、佛顶盖骨舍利等,这都是释迦牟尼佛遗留下来给我们的真实凭证。所以,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法,是真实不虚的。正如《金刚经》里所说:「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一、水陆缘起 历史凭据

 

  从佛教的观点来看,世间上的一切人、事、物诸法的生起,皆非是凭空而有的,诚所谓「法不孤起,仗境方生」。因此,中国佛教的第一次启建水陆法会缘起,也有其历史的渊源和凭据,也就是说,正是凭借着种种殊胜因缘,方才开创了启建水陆胜会的先河。宋代宗鉴法师,少习儒业,善作文章。剃度后修天台三观之教,因住良渚,称为良渚宗鉴。他在《释门正统》第四卷《利生志》里记载水陆法会的来由因缘时,写道:「又有所谓水陆者,取诸仙致食于流水,鬼致食于净地之义。亦因武帝梦一神僧告曰:『六道四生,受苦无量。何不作水陆,普济群灵,诸功德中最为第一。』帝问沙门,咸无知者。唯志公劝帝广寻经论,必有因缘。于是搜寻贝叶,置法云殿,早夜披览。及详阿难遇面然鬼王,建立平等斛食之意,用制仪文,三年乃成。遂于润之金山寺修设。帝躬临地席。诏佑律师宣文。」这段文字记录,包涵了两层意思,既解释了何谓「水陆」,又说明了水陆法会的缘起。其中深意,我将在下面详细解说。

 

二、虔诚舍身 自度度人

 

  在距今一千五百多年前的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佛教发展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历史阶段。魏晋南北朝时代,许多重要的佛教经典,主要由梵文以及西域诸国流行的文字翻译成中文,也正因为有大量的佛教经典翻译,才使得当时的中国人,有更多机会来接触佛经和了解佛法,这便促进了后来隋唐时期佛教得以迅速发展的黄金时代的形成。所以,魏晋南北朝在中国佛教的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此时,出现了一位虔诚笃信佛教、在中国文化史和佛教史上都具有非常影响力的梁武帝,此即宗鉴法师《释门正统》中记载水陆法会的来由因缘时所说的「武帝」。

 

  梁武帝(公元464-549年),南朝兰陵人(今江苏武进),姓萧名衍,自幼博通经史,「洞达儒玄」(《梁书》卷三《武帝下》),曾任齐卫将军王俭的东阁祭酒。齐竟陵王萧子良在鸡笼山设西邸,招致文人学士抄集经书,编《四部要略》千卷,又请名僧讲经说法。当时萧衍与沈约、谢朓、王融、萧琛、范云、任昉、陆倕等,常游其门下,号为「八友」。因此,萧衍在废齐建梁之后,一方面重用士族,同时在思想文化方面提倡儒学和佛教。

 

  梁武帝原本崇奉道教老子,《隋书•经籍志》载:「武帝弱年好事,先受道法,及即位,犹自上章,朝士受道者众。三吴及边海之际,信之逾甚。」前面讲过,梁武帝在齐代已接触佛教,与齐竟陵王萧子良等奉佛朝贵和与僧人的交游,对他后来提倡佛教也有很大影响。据《广弘明集》卷四《叙梁武帝舍事道法》记载,天监三年(公元504年)四月初八,梁武帝下诏「舍事道法」,皈依佛教。其诏书说:「弟子经值迷荒,耽事老子,历叶相承,染此邪法。习因善发,弃迷知返。今舍旧医,归凭正觉。愿使未来世中童男出家,广弘经教,化度含识,同共成佛。宁在正法之中长沦恶道,不乐依老子教,暂得生天。」其中还说,梁武帝于同年四月十一日又敕门下,说唯有佛教是「正道」,其他都是「邪道」,「老子、周公、孔子等,虽是如来弟子,而化迹既邪,止是世间之善,不能革凡成圣」,表示自己「舍邪、外,以事正、内」,还要求公卿百官、侯王宗族「宜反伪就真,舍邪入正。」

 

  梁武帝在宗教上宣布佛教为「正道」,与他在政治生活中实行儒、释、道三教并用的方针,并不矛盾。例如,梁武帝按儒家传统,诏命臣下制礼作乐,以「移风易俗,明贵辨贱」,同时又诏命制佛乐,并且将其称之为「正乐」,实际上也就意味着将佛教视为「正道」了。其次,梁武帝称佛教为「正道」,并不意味着排斥、压制儒、道,而是明确指出儒、道「止是世间之善」,认为佛教超越于世间,「能使众生出三界之苦门,入无为之胜路」,因此宣称佛教比儒、道更优越。

 

  天监十八年(公元519年),梁武帝从钟山草堂寺受菩萨戒。从此,梁武帝便以「皇帝菩萨」自居。据《南史》卷七及《建康实录》卷十七载,梁武帝曾于大通元年(公元527年)、中大通元年(公元529年)、中大同元年(公元546年)和太清元年(公元547年),四次脱下皇帝龙袍换上僧服,舍身同泰寺(今南京鸡鸣寺) 「为奴」,在僧团中劳役,其中一次,竟长达三十七天之久。但由于他贵为皇帝,国不可一日无君,朝廷不可一日无主,因此当他舍身到寺庙去后,满朝群臣,诚惶诚恐,非常紧张。梁武帝便对群臣们说:「倘若你们想要我返回皇宫,就快去想办法用重金将我赎回去吧。」据相关文献资料记载,每次群臣皆「以钱亿万奉赎」,于「众僧默许」后还宫。 《魏书•萧衍传》说,梁武帝还「令其王侯子弟皆受佛戒,有事佛精苦者,辄加以菩萨之号。」梁武帝之所以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善用权巧方便来推行佛法、实践佛法,让群臣种下善根,信仰佛教。

 

  梁武帝自接触佛法后,感到佛法真是不可思议,非常敬佩,便于日理万机之中,抽出时间诵读佛教经典,潜心研究佛教教理。据《梁书•武帝纪》载,他有关佛教的著述有《涅槃经》、《大品经》、《净名经》、《三慧经》等义疏百卷。现存的除了《大梁皇帝立神明成佛义记》和《大梁皇帝敕答臣下神灭论》外,还有若干译经序和与佛教相关的诏、颂、文、赋、诗等等。梁武帝在舍身同泰寺期间,还多次设无遮大会、平等大会、盂兰盆会,亲自宣讲《涅槃经》、《般若经》、《三慧经》等,听众不分道俗,不问士庶,尤其是中大通元年(公元529年)九月那次,听众竟然多达五万余人,将平等慈悲之精神普及万民。后来,更启建水陆大斋胜会,惠及水陆一切生物。

 

  梁武帝非但虔敬信佛、精心研究佛教义理,而且也是一位极力倡导吃斋持素断酒肉、受持戒律的皇帝。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土之后,小乘戒律(尤其是《十诵律》)一般允许吃所谓「三净肉」,到梁武帝时仍然如此。南北朝时,大乘佛教盛行,诸如《大般涅槃经》、《楞伽经》的大乘佛典,都主张禁止食一切肉,如《大般涅槃经•四相品》说:「从今日始,不听声闻弟子食肉;若受檀越信施之时,应观是食如子肉想……夫食肉者,断大慈种。」梁武帝重《般若》、《涅槃》等大乘经典,故对此特别提倡。 《广弘明集》卷二十六中所记载梁武帝的《断酒肉文》(四首)、唐道宣《叙梁武帝与诸律师唱断肉律》以及《叙梁武帝断杀绝宗庙牺牲事》,皆述此事。大体意思是说,第一,出家僧尼不仅应该禁酒,而且禁食一切肉(包括「自死者」),否则将以国法、僧法处治。第二,把禁酒肉与佛教所说的善恶果报、生死轮回以至成佛论结合起来,认为饮酒食肉将遭苦报,「皆断佛种」,以上两点,一直影响僧俗四众到后世。第三,把佛教戒杀行慈与儒家仁恕等同视之,命朝廷郊庙以面为牲牷,太医不得以虫畜入药,织锦不许加仙人鸟兽之形等等。并且下令:祭祀宗庙,不准许用猪、牛、羊等三牲作为祭品,全国皆要奉行圣旨,一律改用素斋来拜祭祖先、神灵。由此,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佛教兴隆,盛极一时。

 

三、神僧托梦 普济群灵

 

  上文说道,梁武帝有一天在龙榻上闭目养神时,恍惚中梦到一位神僧前来拜访。两人问讯寒暄之后,这位神僧便对梁武帝说:「六道四生,受苦无量,何不作水陆大斋,普济群灵?」水陆法会,就是通过神僧托梦给梁武帝的上述这四句话而来的。正是由于梁武帝不但是一个位高权重的皇帝,而且还是一位崇信佛教,护持佛法,又有慈悲心的「皇帝菩萨」,所以,神僧便希望借助并透过梁武帝的机缘和威望来成就修建水陆大斋,普济群灵。

 

  神僧告诉梁武帝,欲界、色界、无色界等三界中的所有迷妄有情,正在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六道之中,生灭流转,轮回不息,受苦无量。而通过胎、卵、湿、化四种类别方式所产生的三界六道全部有情,也无一不在受苦。这里所说的「胎、卵、湿、化」,就是佛教所说的「四生」。 「胎生」,又作「腹生」,即从母胎而出生者,例如人、象、牛、羊、马等,就是胎生。 「卵生」,即由卵壳出生者,例如鸡、鸭、鹅、孔雀等,都属于卵生。 「湿生」,又作「因缘生」、「寒热和合生」,即由粪聚、秽厕、腐肉、丛草等湿润之地潮湿气所产生者,例如蚊蚰、蠓蚋等,就是湿生。 「化生」,即无所托而忽有者,例如佛菩萨、诸天、鬼神乃至地狱中之有情,皆由其过去之业力化现而生。由此可见,「六道四生」,囊括了法界一切众生。

 

  既然「六道四生,受苦无量」,那么,「何不作水陆大斋,普济群灵?」神僧不忍六道四生众多有情如此受苦,发起大悲心,拔苦与乐,因此托梦给梁武帝,请他启建水陆大斋,普济群灵,离苦得乐,这就是启建水陆法会的缘起因由。

 

四、梦境感应 广览群经

 

  梁武帝梦醒以后,立刻召集朝内群臣,将自己的梦境告诉大家,征询意见。梁武帝国师宝志和尚启奏道:「但乞陛下广寻经教,必有因缘。」

 

  「国师」,是古代帝王赐给学德兼备高僧大德的一种荣誉封号,有些也是一种尊称和特定的师号、职称。宝志禅师,就是梁武帝礼聘指导自己修学佛法的师父。 《大宋僧史略》卷中在述及国师来由时说:「西域之法,推重其人,内外攸同,正邪俱有。昔尼犍子信婆罗门法,国王封为国师。内则学通三藏,兼达五明,举国归依,乃彰斯号。」梁释僧佑《出三藏记集•诃梨跋摩传》记载说,有外道论师论议高明,入摩揭陀挑战,国王「即宣募境内有能辩屈之者,当奉为国师。」诃梨跋摩奉敕应战,辩败论敌。

 

  宝志禅师(公元418-514年),又作宝志、保志、保志,世称宝公、志公和尚。金城(陕西南郑或江苏句容)人,俗姓朱。年少出家,师事道林寺僧俭,修习禅业。刘宋泰始年间(公元466-471年),往来于都邑,居无定所,时或赋诗,其言每似谶记,言之必中。因此,都邑四民,争相就问顺逆福祸。时南齐第二任皇帝,齐武帝萧赜(公元440-493年)遂以惑众罪名,将师投入牢狱之中。然人们却见师如同往常,日日游行于市井之中。但若往狱中检视,却发现师仍在牢狱之中。齐武帝闻听这个消息之后,虽然将其迎入华林园中优待供养,但却禁其出入。不过,宝志师不为所拘,仍常游访龙光、罽宾、兴皇、净名诸寺。至梁武帝建国,始解其禁,拜为国师。师每与梁武帝长谈,所言皆佛经论义,深得信赖。师世寿九十六。敕葬钟山独龙阜,于墓侧立开善寺。谥号「广济大师」。

 

  宝志禅师闻听梁武帝说此梦境后认为,这个梦境,并不寻常。倡言力劝梁武帝,要从释迦牟尼佛所说的三藏十二部经典里,去寻找答案。笃信佛法的梁武帝听从了宝志禅师的启奏建议,便将皇宫中所藏全部佛教经典迎请至法云殿,并礼请宝志禅师和五百位高僧,共同披览查阅。终于在阅读到《佛说救面然饿鬼陀罗尼神咒经》记载之「阿难遇面燃鬼王」的典故时,恍然大悟,明白了梁武帝此梦境的真切含义。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佛经翻译时代不同,译者不同,版本不同,也有人将《佛说救面然饿鬼陀罗尼神咒经》译为《佛说救拔焰口饿鬼陀罗尼经》,这里依据《乾隆大藏经》,采用前者。

 

五、面然示现 救济饿鬼

 

  据《佛说救面然饿鬼陀罗尼神咒经》记载:释迦牟尼佛在迦毗罗城尼俱律那僧伽蓝所,与诸比丘并诸菩萨无数众生,周匝围绕,而为说法时,弟子阿难独居静处,修习禅定,一心系念。其夜三更之后,阿难忽然看见一个满脸火焰熊熊燃烧、痛苦不堪、骨瘦如柴的羸弱鬼王,正在非常艰难地向他走来。阿难很不忍,就问他:「你是谁?怎么会这样子?为什么来到这里?」

 

  鬼王凄苦答道:「我叫面然,特地来告诉你,三天以后,你命即尽,也将堕落饿鬼道里,和我一样受无尽痛苦。」

 

  众所周知,饿鬼道众生,由于业报招感,咽细如针,吃不下东西;或是食物到嘴边,却化成火炭;有的则全身是火,苦痛难忍。阿难听闻面然鬼王说三天以后自己将死,并且也会像面然一样,堕落饿鬼道受苦,惊恐焦急万分,急切地问面然鬼王:「我此灾祸,作何方计,得免斯苦?」面然鬼王告诉阿难道:「汝于晨朝若能布施百千那由他恒河沙数饿鬼并百千婆罗门及仙人等,以摩伽陀国斛,各施一斗饮食,并及为我供养三宝,汝得增寿,令我离饿鬼之苦,得生天上。」意思是说,如果阿难能于晨朝布施百千那由他恒河沙数个饿鬼和百千个娑罗门及仙人,各布施给他们每人一斗饮食,并且为面然鬼王诚敬供养佛法僧三宝,不但可仗此功德为阿难自己增加寿命,还可以帮助面然鬼王脱离饿鬼道,免受其苦,得生天上。

 

  此处所说的「那由他」,是古印度数量名称,又作那由多、那庾多、姟。 《妙法莲华经玄赞》卷八曰:「风俗通,十千曰万,十万曰亿,十亿曰兆,十兆曰京,十京曰姟。」恒河,地处印度北部,发源于喜马拉雅山,被印度人民视为圣河,将其尊称为「母亲河」。恒河中沙子颗粒至细,其量无法计算。佛经中凡形容无法计算之数,多以「恒河沙数」一词为喻。由此可见,面然鬼王要阿难于晨朝布施「百千那由他恒河沙数」饿鬼,似乎是天方夜谭,根本不可能完成的。

 

  关于面然鬼王的来由与职能,佛教中有数个说法,此处仅举两说:一说「面然」是观音大士的化身,源自《妙法莲华经•普门品》。经中说:「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以种种形,游诸国土,度脱众生」。也就是说,观音菩萨是为了度化饿鬼道的众生,从而示现「面然」形象,为饿鬼众说法。意在规劝人们时刻警惕,不可妄存贪爱及悭吝之想,应该积极布施僧侣、贫民,以免堕入饿鬼心识,成为「面然」的眷属。

 

  二是说「面然」原为诸鬼的首领,因受观音大士教化而皈依其门下,所以又被称作「大士爷」,成为了护持盂兰节诸端事项的护法神。因此寺院在举行放焰口法事时,都要设坛悬挂一幅面然大士画像,以示敬仰。

 

六、佛陀慈悲 开演妙法

 

  阿难出定之后,回想起自己方才见到「面然饿鬼,身形羸瘦,枯焦极丑,面上火然,其咽如针,头发蓬乱,毛爪长利,身如重负。又闻如是不顺之语,甚大恐怖,身毛皆竖。」于是赶紧从座起身,疾至佛所,五体投地,顶礼佛足。身心颤栗地哀求佛说:「世尊啊,您快救救我吧!适才我于修习禅定之中,看见面然鬼王对我说:『汝三日必当命尽,生饿鬼中。』当我问及面然鬼王应该采用什么方法才能得免斯苦时,面然鬼王对我说:『汝于晨朝若能布施百千那由他恒河沙数饿鬼并百千婆罗门及仙人等,以摩伽陀国斛,各施一斗饮食,并及为我供养三宝,汝得增寿,令我离饿鬼之苦,得生天上。』世尊啊!如是众多布施数量,依我个人力量,根本无法完成。请您告诉我,究竟应该采用何种办法,才能如期具足完成这种布施呢?」

 

  此时,世尊为了令诸饿鬼离苦得乐,救脱阿难免堕饿鬼道中,便对阿难说:「汝今勿怖。有异方便,令汝得施如是饿鬼诸婆罗门及仙等食,勿生忧恼。」佛告诉阿难:你不必害怕。我有一种好方法,可以帮助你布施如是众多饿鬼诸婆罗门及仙等食。我有一种陀罗尼,名曰《一切德光无量威力陀罗尼》。只要人们虔诚诵此陀罗尼,就能「施俱胝那由他百千恒河沙数饿鬼及六十八俱胝那由他百千婆罗门并诸仙,等前各有摩伽陀斛四斛九斗饮食。」

 

  由于翻译时代不同,译者不同,版本不同,有版本译为《一切德光无量威力陀罗尼》,也有译为《无量威德自在光明殊胜妙力陀罗尼》,这里采用后者。

 

  佛还告诉阿难:「我于前世,曾为婆罗门时,于观世音菩萨及世间自在德力如来所受此陀罗尼,我当以此陀罗尼力,便得具足施于无量无数饿鬼及婆罗门并仙等食。以我施诸饿鬼食,故舍离此身,得生天上。阿难,汝今受持此陀罗尼,当自护身。」意思是说,佛陀告诉阿难,自己于前世为婆罗门时,有幸得从观世音菩萨和世间自在德力如来处,受《无量威德自在光明殊胜妙力陀罗尼》,曾经依此陀罗尼圆满具足布施过无量无数饿鬼及婆罗门并仙等食。并且以此布施功德,舍离婆罗门身,得生天上。

 

  佛陀十分慈悲,便开金口为阿难宣说《无量威德自在光明殊胜妙力陀罗尼》曰:

 

  「南摩萨缚,怛他蘖哆,缚噜枳帝,唵三,跋,啰三跋啰,虎吽!」

 

  由于翻译时代不同,译者不同,版本不同,以上咒语,各版本记载略有差异,这里依《乾隆大藏经》。

 

  阿难便遵照佛陀的教化与指示,设「面然鬼王」牌位,虔诚念诵《无量威德自在光明殊胜妙力陀罗尼》,并设斋供僧来共同祈福,因此免遭「三日必当命尽,生饿鬼中」灾祸,获得自在解脱。

 

七、总一切法 持无量义

 

  《无量威德自在光明殊胜妙力陀罗尼》之「陀罗尼」,是梵文dhāranī 的音译,中文意译为「咒」、「密语」、「真言」、「总持」等等。

 

  「咒」,是祝愿加持的意思。由于诵念咒语,可以得到诸佛菩萨的祝愿和加持,因此「陀罗尼」又称为「密语」、「真言」。

 

  「真言」,即佛菩萨所说的真实不变的语言。例如,我们常念的有「变食真言」、「观音灵感真言」、「药师灌顶真言」等等,皆含藏了佛菩萨不可思议的慈悲愿力和威德加持力。佛菩萨为了救拔众生离苦得乐,因此藉由「密语」,将佛菩萨无量劫修行的愿力功德,化为一句「真言」,让修行的佛弟子,只要专心持念一句「密语」 ,就能得到不可思议的功德。所以,「陀罗尼」是「总一切法,持无量义」的意思,能够达到《华严经》里所说:「一为无量,无量为一」的境界。

 

八、一为无量 无量为一

 

  在寺庙里,每当放蒙山施食时,主法者念诵《变食真言》,原名即是《无量威德自在光明殊胜妙力陀罗尼》,作观想七粒米,七七四十九,一变百、百变千,由一而变为无量,变成重重无尽,充满虚空,周遍法界,由此观想成无量无边的法食,使加持过的食物,成为法供,可以上奉佛、法、僧三宝,平等下施一切孤魂饿鬼众生。神咒加持法施食,普施河沙众孤魂饿鬼,皆得饱满舍悭贪,消除众鬼的痛苦,令他们舍去鬼身,得生于天上。

 

  由此可知,《无量威德自在光明殊胜妙力陀罗尼》的功德,不可思议。正如经上说:「若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常以此『密言』及四如来名号加持法食,普施饿鬼,便能具足无量福德,则如同供养百千俱胝如来功德,等无差别,寿命延长,增益色力,善根具足。一切非人夜叉罗刹,诸恶鬼神,不敢侵害,又能成就无量福德寿命。」

 

  为什么以四如来名号加持法食施鬼,鬼众便能具足无量福德呢? 「四如来名号」就是:多宝如来、妙色身如来、广博身如来、离怖畏如来。常以四如来名号来加持法食,普施饿鬼,无边的功德就是「能破饿鬼多生以来悭贪之恶业,即得福德圆满;能令饿鬼咽喉宽大,受饮食得充足饱满;能破饿鬼丑陋恶形,即得诸根具足;能令饿鬼永离惊怖,脱离鬼趣,清净安乐。」

 

  因此,在《佛说救面然饿鬼陀罗尼神咒经》里,最后,佛陀还慈悲地叮咛阿难尊者,说: 「如法修行,广宣流布,令诸众生,普得见闻,获无量福。」

 

  所以,自古至今,有很多佛门高僧大德每天都放焰口,有的大悲心起连续不断的放一百零八堂焰口,有的则更发悲心弘愿放一千堂焰口。主要目的,就是借此放焰口施食功德,能救度一切苦难的众生。据此可见《无量威德自在光明殊胜妙力陀罗尼》的殊胜妙力,确实广大无边。

 

九、水陆仪文 验证佛法

 

  当梁武帝明白了自己梦境的确切含义以后,即与宝志禅师等高僧一起,历经三年,以《无量威德自在光明殊胜妙力陀罗尼》为依据,创立了《水陆仪文》。梁武帝为了印证所编辑的《水陆仪文》是否正确,便于宫内修建道场。他在佛前不点灯烛,手里捧着《水陆仪文》,向佛发愿说:「如果这《水陆仪文》能够帮助六道众生,广度一切有情,符合佛法的话,希望在我礼拜以后,这些灯烛不燃自明;否则,这些灯烛仍是晦暗如初。」发愿后,梁武帝就在佛前诚心礼拜。

 

  第一拜拜下,顷刻之间,所有灯烛,不点自燃,通明四射,光照大殿。可见梁武帝的虔诚心力,感动了佛菩萨、天龙八部都来护持。由此可知,《水陆仪文》的功德,的确不可思议,同时也印证了这个《水陆仪文》是符合佛法的。

 

  当梁武帝第二拜拜下去,宫殿微微晃动。这是六种震动,示现安祥。佛菩萨说法的时候,常常都会有显现安祥的六种震动,表明佛菩萨说的是正法,就像狮子吼一样。狮子,乃百兽之王,也是佛教的吉祥物。狮子开声时,群兽都噤声无语。登狮子座说法,如狮子吼,令人敬仰。

 

  第三拜拜下后,天上飘落香花,瑞象现前,使梁武帝顿生大信心。于是梁武帝于天监四年(公元505年)二月十五日,在金山寺依《水陆仪文》启建了中国佛教史上第一次「水陆大斋法会」,普济群灵。

 

十、水陆大斋 古今盛行

 

  水陆大斋法会,具称「法界圣凡水陆普度大斋胜会」,亦称「法界圣凡水陆大斋普利道场」、「无遮水陆大斋」,略称「法界圣凡水陆大斋」、「水陆大斋」、「水陆道场」、「水陆大会」、「水陆会」、「水陆斋仪」、「水陆斋」、「水陆」等,有时也称「悲济会」,这是为超荐亡灵、救拔幽冥、普济水陆一切鬼神而举行的一种佛事活动,其内容主要为设斋诵经、礼忏施食,属中国佛教中盛行的一种重要佛事。

 

  据《佛祖统记.水陆斋》记载,于江苏镇江金山寺修建中国佛教首次「水陆大斋」法会,由梁武帝亲自莅临并充当水陆缘首的功德主。也就是说,即使贵为皇帝的梁武帝,也来充当功德主,作为水陆法会的斋主,利益法界众生。 《杨锷水陆大斋灵迹记》也说,梁武帝唯崇佛理,精持斋戒,悲念四恩,心缘三有,昼夜焚诵,遂感圣贤。忽于中夜梦一神僧说:「六道四生,受苦无量,世有水陆广大冥斋,普济含生,利乐幽显,诸功德中最为殊胜,宜以修设。」梁武帝因问大臣及诸僧人,唯有宝志和尚说「但乞陛下广寻经教,必有因缘。」于是披览三藏,广搜经论,历三年创制仪文,并于天监四年(公元505)二月十五日在润州(今镇江)泽心寺(后称金山寺)创设水陆大斋,梁武帝亲临道场,命僧佑律师宣文,以此饶益幽冥,普资群汇。

 

  由此可知,水陆法会最早是由朝廷首先发起启建的。之后,才由各寺庙纷纷仿效,逐渐流通到十方丛林中去的,并普于大江南北,尤以江淮、两浙、川广、福建等地为最。由于影响面积广大而奉行者众多,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与,踊跃营办,因此水陆佛事盛行于古今,就是在现在所有佛事活动中,水陆法会也最为庄严、最为隆重、最为盛大。

 

十一、富者独立营办 贫者共财修设

 

  宋代宗赜法师在《水陆缘起》中说:「保庆平安而不设水陆,则人以为不善;追资尊长而不设水陆,则人以为不孝;济拔卑幼而不设水陆,则人以为不慈。由是富者独立营办,贫者共财修设。」

 

  宗赜法师,湖北襄阳人,俗姓孙。父早亡,母携还舅氏鞠养。幼习儒业,志节高迈,学问宏博。年二十九,忽然醒悟曰:「吾出家矣!」遂往真州(今江苏仪征、六合一带)长芦,从法秀禅师出家。后法秀禅师至汴京(洛阳)主持法云寺,宗赜遂投师长芦应夫门下,并于应夫门下得悟。宋哲宗元佑四年(公元1089年),宗赜于长芦结莲华净土念佛社,依庐山白莲社之规,普劝僧俗,同修念佛,要求预会者「日念阿弥陀佛,自百声至千声,千声至万声,回向发愿,期生净土。各于日下,以十字计之,以办功课。」被后人尊为莲社五祖。宗赜法师有《禅苑清规》、《莲华胜会录文》、《观无量寿经序》、《念佛回向发愿文》、《念佛防退方便文》、《劝孝文》、《苇江集》等著作行世,此外还有劝人念佛的诗作多首。

 

  人们通过宗赜法师在《水陆缘起》中所说的「由是富者独立营办,贫者共财修设」可知,水陆法会流通至今,水陆缘首的发起人,一般分为两种:如果个别斋主的财力雄厚,或有一定经济能力的人发大心独资营办全包的,称为「独姓水陆」;而一般信众,则共同发起集资,结合万缘,共成佛事,称之为「众姓水陆」。

 

  至于我们加拿大佛教会湛山精舍于二零一四年六月份启建的首届水陆法会,是属于「万缘水陆法会」,又叫「众姓水陆」。欢迎广大善信、各界大德,踊跃报名,随喜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