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陆胜会要义(捌 水陆画)

 

发布: 2014-07-15 17:34:50   作者: 达义法师   来源: 湛山精舍   

 

  除了上面所说的水陆仪文之外,水陆画也是水陆法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此有必要说明一下。

 

一、铭列图像 致其虔肃

 

  佛教自传入中土之后,有识之士认为,佛教图像对于佛法传播以及启发信众树立信仰所起的作用,不可小觑。例如,南朝梁僧佑在其编纂的《弘明集》卷一中,曾征引南朝佚名《正诬论》写道:「诸奉佛者,仰慕遗迹,思存仿佛,故铭列图像,致其虔肃,……故上士游之,则忘其蹄筌,取诸远味;下士游之,则美其华藻,玩其炳蔚。先悦其耳目,渐率以义方,三途汲引,莫有遗逸。」这里所说的「上士」,即所谓「其机高者」,对于佛教图像,会得鱼忘筌,得兔忘蹄,离相得意,体会到佛法的真谛;所说的「下士」,是指那些「其机下者」,则会欣赏佛教图像的华美悦目,而得到佛法的薰染,从而启发了对佛教的敬仰和信心。

 

二、具严绘事 题材广泛

 

  随着水陆法会的盛行,水陆画也应运而生。所谓「水陆画」,顾名思义,就是佛教寺庙启建水陆法会时,在内坛里所悬挂四圣六凡的画像。水陆画是水陆法会的专用品,通常只有在水陆法会举行期间,才悬挂水陆画。当水陆法事圆满结束后,便将水陆画收藏起来,以备下一次建水陆胜会时使用。

 

  在举行水陆法会期间悬挂水陆画,传说最早是始于晚唐时代。到了宋代,水陆画,就一直作为水陆法会的重要内容之一,相伴其中。据记载,于宋元佑八年(西元1093年),苏轼曾为亡妻设水陆道场,供养上下各八位,并撰《水陆法像赞并引》,其《引》曰:「……在昔梁武皇帝,始作水陆道场,以十六名,尽三千界。用狭而施博,事约而理详。后生莫知,随世增广。若使一二而悉数,虽至千万而靡周。唯我蜀人,颇存古法。观其像设,犹有典刑,虔召请于三时,分上下者八位。但能起一念于慈悲之上,自然抚四海于俯仰之间。轼敬发愿心,具严绘事。……轼拜手稽首,各为之赞,凡十六首。」通过此《引》,人们不难发现,苏轼在为亡妻举办水陆道场时,非但「敬发愿心」,而且还按照古法「具严绘事」,敬绘悬挂水陆画十六幅,并为之赞,虔诚修营此会。

 

  宋代志磐法师除了撰写《法界圣凡水陆胜会修斋仪规》六卷外,同时还制定像轴一十六轴,以弘扬佛法,普济群灵。这里所说的像轴一十六轴,指的应该就是水陆画。由此可见,水陆画便逐渐形成了一套有规模体系的宗教图像艺术。此后历朝历代,水陆画,题材十分广泛。为了适应中国当时社会民生祈福、消灾、超度先灵,以及民间信仰的需求,于是水陆图像在佛教主尊的基础上,增加了儒、道及民间各类图像,形成了佛教在中国本土化的特色。水陆画图像作品,大多是出于艺术名家高手的精心绘制,庄严精湛,是集中国佛教美术智慧结晶之大成。水陆画不仅有单幅和组合式的图像,其中还有许多儒、释、道的故事画。例如《目连救母》、《睒子行孝》、《贞节烈女》、《二十四孝》等故事。

 

三、图像制作 形式多样

 

  至于水陆画的制作形式,一般主要有帧画、壁画、浮雕等多样化:

 

(一) 水陆帧画(卷轴画):

 

  一般是2至2.4米高,1至1.2米宽。绘画材料方面,则分有绢画、纸画、布画,纸质绢画等。因为是卷轴形式,可舒可卷,所以保存和携带都非常之方便。现存于山西博物馆,藏有宝宁寺明代水陆画139轴;甘肃河西古浪、山丹、民乐、武威等四县博物馆,藏有明、清时期水陆画515轴;甘肃武威市博物馆,珍藏清代道光年间的全堂水陆画73轴,上述各博物馆的珍藏卷轴水陆画,都是用帧画的方法制作。

 

  于2014年6月份加拿大佛教会湛山精舍启建首届水陆胜会,将悬挂七十三幅水陆画,是属于水陆卷轴彩画。

 

(二) 水陆壁画:

 

  在元代和明代时期,因为修建水陆法会之风气盛行,所以有一些寺院便修建长年专用的水陆殿,作为水陆道场。在水陆殿四壁绘制了水陆法会所启请供养的诸佛、菩萨、天神、六道众生等圣凡之画像。气势宏大的水陆壁画与庄严殿堂的功能,融为一体。据载,中国各地现存有元、明时代著名的水陆壁画,例如:元末明初时期的水陆壁画,有山西稷县青龙寺水陆殿画;明代嘉靖年间的水陆壁画,有河北石家庄市毗卢寺水陆殿画;明代嘉靖年间的水陆壁画,有河北怀安县昭化寺大雄宝殿画。

 

(三)水陆浮雕:

 

  水陆道场除了用帧画、壁画的艺术形式绘制水陆画像外,还用雕塑的艺术形式,塑造水陆法会所奉请的圣凡形象。最有代表性的水陆浮雕,例如,有山西省平顺县宝岩寺,藏有明代浮雕形式的「水陆道场」故事画。从雕刻技巧来看,浮雕与线刻并用,不同品级人物身份,多种变化的布局构图,立体生动,是不可多得的佛教艺术精品。

 

四、品级不同 上下有别

 

  虽然水陆画制作形式多样化,但由于卷轴形式的水陆画,可舒可卷,方便保存和携带。所以,卷轴形式的水陆画是最通行、最普遍使用的水陆画。于明代初年期间,水陆法会悬挂的水陆画,少则有四十多幅,多则达二百多幅。明末高僧为了规范仪轨,选定了七十三幅水陆画为准则,这规范并一直延续流传至今。水陆画悬挂于水陆法会的内坛里,以挂像代表法会所邀请十法界的四圣六凡一切众生为对象。根据所画的诸佛菩萨、神灵、六凡等身份品级不同,水陆画又分有上堂和下堂之别。也就是说,卷轴水陆画在水陆法会期间,按画像身份品级的不同,分别悬挂于上堂或下堂不同的席位。一般上堂画像共有34幅,下堂则有39幅,合共有73幅。

 

  (一)上堂水陆画所画的,依次计有十方三世一切佛、菩萨、声闻、缘觉、仙人、天王、明王、天龙八部护法神、历代诸宗祖师、以及发扬水陆、制仪立法的诸位高僧大德画像。

 

  (二)下堂水陆画计有:天帝、九曜星君众、十二黄道、二十八宿星君、城隍土地、民间神祗、十殿阎王、山岳江海诸神;往古帝王、先贤圣哲;士农工商、三教九流、阿修罗、饿鬼、横死孤魂、斋家祖宗亡灵;八热八寒地狱一切受苦囚徒、十类傍生,四生九有等六道一切众生之画像。

 

  由此可见水陆画形式多样化,题材广泛,内容极为丰富, 超出了一般佛教绘画的范围,是在佛教主尊的基础之上,增加了道、儒、民间各类图像组合而成的。可谓集释、道、儒之大成,反映出法界众生共存共荣、平等融和之观念,是中国汉传佛教世俗化一种形式的具体表现。因此,水陆画在中国宗教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由于水陆画与敦煌壁画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因此也有学者将其称之为「可流动的壁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