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义法师在纪念佛陀出家法会的开示放下是一种智慧

 

发布: 2008-08-20 09:55:00   作者: 达义法师   来源:    

 


 

  【编者按】 佛陀为了要度化眾生,转识成智,转迷成悟,故在人间示现有八相成道:降兜率、入胎、住胎、降生、出家、成道、转法轮及入灭。佛陀的出家代表著修行者不但身要远离俗家,心中更要远离三界火宅之家。达义法师告诫信眾要知恩报恩,并要以佛陀修行体验为借鉴,做到不急不缓,方能契入中道之理。

 

   

 

  各位法师欢喜,诸位护法居士吉祥,阿弥陀佛!

 

  今天是2008年3月15日(佛历二五五二年二月初八日),恭逢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出家日,欣见大家在百忙中来到湛山精舍共同庆祝这个殊胜的日子。我想跟大家探讨一下释迦牟尼佛出家后,经过六年苦行,在菩提树下,金刚座上成道的经过和意义。

 

  以佛教的观点来说释迦牟尼佛出家的纪念日,其意义非常深远,因为现在我们之所以能够听闻佛法和修学佛法,并能获得佛法的利益,全赖二千多年前悉达多太子的一念菩提心。如果没有祂发心出家,那有今日如此博大精深的三藏十二部经典,更不会影响了半个亚洲以及全世界的佛教,相信大家都知道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在未出家以前是印度北部迦毘罗卫国国王净饭王的太子,取名为乔达摩.悉达多。悉达多太子虽然有丰富的物质生活和锦衣美食之享受,并有娇妻幼儿的美好眷属,但悉达多太子的内心世界并未真正获得快乐和满足。为什麼呢?据说是有一次太子「游四城门」时感到这个娑婆世界万事万物都是那样无常、变化,梦幻不实;特别是他见到了人有老,病,死等种种痛苦,并遇到了一位安祥可敬的修行人而觉悟到人生的幸福是什麼?因此促使衪下定决心割爱辞亲,放弃权位富贵,离开王宫,走向那出家学道修行的道路,去寻求解脱人生痛苦的真理。

 

  刚开始悉达多太子到了苦行林中跟随几位宗教家学习,不多久,太子感觉到他们所传授有关「解决人生问题的方法」与他所追求的目标不相应,其后又到雪山苦行六年,尝试用当时苦行者的方法去寻找解脱之道。他曾经试过一天只吃一蔴一麦,以致於衪曾经验过:「我以为摸到的是肚皮,其实是抓到了我的脊椎骨。」太子当时变得甚为虚弱,几乎昏倒在地上,幸好当时太子接受牧女供养的牛乳,才渐渐恢復元气。

 

  从这次的体验,悉达多太子觉悟到单只是苦行,不是究竟圆满之道,於是明白了以前在王宫过著感官放任纵慾与现今极端严格自我节制的苦行主义,各都属於偏激的一端,应在两者之间取之中道,方是究竟圆满;最后,衪重新开始保养色身,适量进食,借假修真,元气恢復后,便来到印度东北柏提纳城以南的菩提伽耶,独自坐在一棵菩提树下沉思冥想,并立誓说:「若不证悟,誓不起座」。经过一番降伏眾魔的考验,终於摒除万缘,衪的心开始安寧、平定,清净如无波止水,直至衪夜睹明星的一剎那,衪豁然开悟了,终於发现了宇宙人生的真諦,证得了无上菩提,具足大悲智慧,彻悟本性,成为真理的觉者,并被世人尊称为释迦牟尼佛或称世尊。

 

  释迦牟尼佛开悟后,第一句话便说:「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这句话意思是说,原来一切眾生,不论是男女老少,贫富愚智,或者肤色种族不同之人,皆本具有「佛性」,他们的本性与释尊以及十方三世诸佛菩萨的无上悲智,圆满功德的本性无有差别。成道后的释尊,明白到我们凡夫本具有如来智慧德性,人人皆有机会成佛,祇因凡夫的无明,妄想,执着遮障了我们的本性,以致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於六道中轮迴,受不同的苦果业报,不能解脱自在。

 

  今天大家有缘能听到佛陀出家成道的故事,应该明白到我们凡夫的痛苦与烦恼的根源本是来自「妄想」与「执着」:妄想是指虚妄不实的意思,经云:「烦恼染法,唯是妄有,性自本无。」简而言之,凡夫的妄念迷执,就是胡思乱想。举例来说,本来没有能力得到的一些事物,但因为基於个人的五欲妄想的驱使而想去拥有它,并不择手段,想尽办法去得到它,结果造出种种身口意的恶业来,这无明妄念就是「贪念」,因此佛弟子们应要立志远离颠倒妄想,才能趣向成佛之道。

 

  执着:「执」,梵语意思是指「由虚妄分别之心,对事物或事理固执不捨。又称为执著,迷执,计著等等。」

 

  《大乘起信论》云:「计我,我所,种种妄执。」凡夫没有智慧,违背缘起之理,而执着「实我」以及「实法」,对於宇宙万事万物猜不透,看不破,不深入了解,因而对外境六尘生起了种种分别和斤斤计较,导致烦恼痛苦之根源。

 

  我们反省一下日常生活当中,每一个起心动念,都是因为六根对外境的六尘,妄加分别;对可爱的境界生起贪爱染著,千方百计想去得到它、去拥有它。另一方面对不喜爱的事物,便生起憎厌,瞋恨,排斥等烦恼之心。又比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听到别人的讚美,心裡便非常舒服,笑顏逐开。但若受到别人的责駡,批评时,心裡顿时会感到难过不欢和不好受的感觉,并难以忘怀。

 

  一般人的情绪常会被外境的利衰,毁誉,称讥,苦乐等所牵引,这八种顺逆境犹如风一样能煽动凡人的心,令人心猿意马,故称之为八风。但依据佛陀的教诲而言,我们修行的境界时刻要像「佛地经论」云:「身心及手足,寂然安不动,八风吹不动。」一个圣者在二六时中,不论是遇到顺境或逆境,心仍是要如如不动,这样依教修行才是如法。

 

  又正如佛经裡有云:「百花丛林过,片叶不沾身。」这二句话是告诫我们一个真正有智慧的修行人,对一切事物都不会执著和计较,而能做到「随缘不变,不变随缘。」事事物物应来的时候,随缘而来,应去的时候,亦随缘而去,希望日后大家都能在百忙中,抽空用心来体会和细嚼一下以上我所讲的道理,若能将佛法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一生将会受用无穷,这样我们便绝不会被喜怒哀乐的情绪牵着鼻子走,可以做回自己生活中的主人,并能做到「生活佛法化」的境界了。

 

  今天大家在释迦牟尼佛出家之日,我们应把握当下,发愿学效释尊发菩提心,精进修行,早证佛果。正如太虚大师曾说:「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则佛成,是名真现实。」当我们人格得到净化和圆满以后,自然而然亦成就了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