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义大和尚牛年除夕夜讲心经

 

发布: 2021-02-15 11:32:55   作者: 本网讯   来源: 本网讯   

 


 

打开《心经》 智慧启迪

 

  • Default
  •  


     

    除夕讲心经湛山家风

     


     

      今年的除夕夜对于我来讲是非常特别的一年。我在北美弘法30年了,往年除夕都有很多的信众会早早的来到湛山听我讲心经。今年因为疫情寺院关闭山门,没有外面的人进来的。前几天工作人员问我,今年没有人来寺院,是否还要继续讲经?我和他们说,自倓老在青岛湛山寺除夕夜讲心经后,这已经成为了湛山的家风了。无论寺院是否有人来,除夕宣讲心经是湛山永远不会改变的传统。

     

      所以我们在除夕讲心经,其目的也是要除旧迎新开启般若智慧。

     

  • Default
  •  


     

    260字涵盖佛说法49年要义

     


     

      心经是一部很短的经典,全文只有260个字,其义理深妙。释迦牟尼佛一生说法49年,他花了22年的时间来讲《般若经》。 由此可以知道般若经思想的重要性。从印度翻译到我们中国来的般若经有六百卷,六百卷的般若经思想浓缩为一部金刚经,金刚经的佛法思想再把它浓缩成为260个字的心经。由此可以知道,这部经是心中之心。这260个字里所包含的意理不仅是世间法也包含了五乘佛教,境界和功德都不可思议。

     

  • Default
  •  


     

    《心经》是打开佛法大门的钥匙。

     


     

      想要了解佛法,就要从《心经》开始。教导我们怎样去观照当下这一念心,平常我们几乎不与自己当下的心沟通,你的心跑掉了也不知道。

     

      《心经》是观照宇宙人生的大智慧。智慧不是写出来听出来的,般若智慧需要去观照,感悟宇宙人生的大智慧是什么?此时,只有你自己知道,别人不知道。所以,佛教的大智慧就是只能意会不能言说。

     


     

    如何听心经讲座?

     


     

      我们在听心经的时候,首先要放空自己,把你心里面各种各样的杂念、妄想、怨气,不开心、想不通等等,所有东西都先要放下。当你心里没有杂念,把心调到最安定、最宁静的状态。用你的清净心来听闻佛所说的心经,才能够把心经的智慧听明白。有了心经的智慧之后,我们人就能够得到另外一种境界,得到一种超越和解脱,你的身心自然而然就得到了自在。

     


     

    心经讲的是什么内容?

     


     

      心经主要内容包括世间法、出世间法,包括宇宙、人生,乃至于包括佛教的五乘佛法。五乘是指人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佛乘,这是我们修学佛法的次第。我们现在是在人天乘,再进一步是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到佛乘,一层一层这样修上去,没有心经的大智慧是没有办法到达彼岸的。所有佛教修行的等次,以及人生的哲理,都在短短的260个字里面。由此可以知道,心经它的重要性。

     

  • Default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经题是什么意思?是智慧到彼岸。

     


     

      “般若”是智慧的意思。“波罗蜜多”是一种梵语,“菠罗”译为彼岸,“密多”译为到达。

     

      “心”有多种:草木心、肉团心、精要心、缘虑心。这里所讲的心是指“真如心”,就是清净心、佛的心。

     

      “经”是指佛所说的教法。此是通题。梵语修多罗,译为契经。中国人喜欢简略,简称为经。契经:契就是契理契机的意思。谓上契诸佛之妙理(一切言教皆从佛大悲心流出来的),下契众生之机宜(一切言教无非应众生的机宜而说的)。

     


     

    【观自在菩萨】

     


     

      此句是菩萨之号,是观世音菩萨的另外一种称呼。

     


     

    【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

     


     

      此句标大菩萨所行之行,与二乘及权位菩萨不同,所以称为“深”。

     

      行深般若的意思,即是以不思议的大智慧,观不思议的境界。波罗密多,是指寂照不二,境智一如。“时”是指时间效果之时。整句可以理解为:观音菩萨在修行般若波罗蜜法门时候,达到了菩萨的自在境界,历时很长,效果显著。

     


     

    【照见五蕴皆空】

     


     

      以妙智观照相应,五蕴本是真空妙境。“蕴”是指“积聚”之义。五蕴是指“色受想行识”

     

      色蕴即根尘器界。受蕴即前五识。想蕴即第六意识。行蕴即第七末那识。识蕴即第八阿赖耶识。总而言之,即十法界之色心二法也。

     

      空:有四层含义。1、断灭顽空,2、析法真空,3、体法真空,4、妙有真空。

     

      心经里所讲的“空”,是妙有真空。

     

      妙有真空:悟一切法,即如来藏妙真如性。此照见五蕴皆空,皆是指此妙有真空。此经大旨,全是即一切法,离一切相。故为离即离非,是即非即。

     


     

    【度一切苦厄】

     


     

      苦:指三恶道各有三途之苦,三善道各有乐尽之坏苦,上二界、色戒、无色界,四禅四定之行苦。

     

      厄:是指困难。众生妄以为五蕴为实,故造业受苦,若明了般若道理便无妄念,没有妄念就不便去造业,不造业就不受苦了。

     

      此句表示,观音菩萨以妙智慧引导众生善巧修行,融一切法已成妙境。菩萨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众生离苦得乐、转凡成圣、转迷成悟,故曰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 色不异空 空不异色】

     


     

    这一段是在说明五蕴皆空的道理,并把圣凡所见的差别列明出来。

     


     

      舍利子是佛的十大弟子之一,以智慧第一著称。因其为众生请问,所以观音菩萨呼其名而告之。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即指此根、尘、器、界、一切有相无情之色蕴,与此无相真空性体,无二无别。不要执着一切色蕴,有别于自性真空。性体真空也与色蕴没有区别。

     

      为什么色和空在表面有差别?因为惑、业之差别。如同眼睛有病的人,看到的是错觉的现象。

     

      色与空的关系:

     

      就像冰和水的关系。如水冻成冰,以相观察,本不相同。以质观察,原是一体。而冰所显现的相,原本在水中是没有的,遇冷则成冰,冰遇热则成水。众生的业力有差别,但佛性则一体。

     

      观音菩萨用慧眼关照,六根、六尘不可得,外在的世界也不可得。不是在六根六尘的外在世界去寻找一个无,而是在诸法的本体上照见出无的真义。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色者,是随缘之用。空者,是不变之体。而“色即是空”,随缘即不变。是随缘不变,不变随缘的中道理体。如冰和水的固体形态不一,但是湿性却是永恒。

     

      “空即是色”,不变即随缘。就像冰和水的湿性是永恒的,而冰和水外在的表相的变化,却是因外在的条件影响而产生的变化。

     


     

    【受想行识 亦复如是】

     


     

      是指:五蕴中的受想行识,和前面所讲的色蕴是一样的,都是空不可得。

     

      如过去所感受到的各种往事,现在已成为过眼烟云。未来的感受也不可得,因为还没有来,现在的感受也刹那而逝,了不可得。

     


     

    【舍利子 是诸法空相 不生不灭 不垢不净 不增不减】

     


     

      “诸法”即是真空实相。如果在诸法之外,还有真空,则真空诸法各不相同。五蕴若是不空,则可有生有灭、有垢有净、有增有减。

     

      假如以真空为净,诸法必垢。净则可取,垢则可弃。而弃取之相,即是生灭之因。净生则垢减,垢灭则净增。

     

      观音菩萨是大智之士,知其当体全空,如梦如幻。所以得是梦之得。失亦是梦中之所失。富贵也是梦中之富贵,贫贱也是梦中之贫贱。去来进止,行住坐卧,无非都在梦中。哪有喜怒哀乐毁誉恩仇可言?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

     


     

      “是故”是承上启下的意思。

     

      “空中”,指妙有真空实相之中。

     

      “无色受想行识”,是破除五蕴之相,并非破五蕴之法。

     

      也可以理解为:由观自在菩萨之实行,证得五蕴皆是妙有真空。蕴空不二,诸法难道不是五蕴吗?由此可知真空即一切法,所以说是“诸法空相”。而诸法即是真空实相,“生法”没有离开真空实相即真实,“灭法”也没有离开真空实相。

     


     

    以上是教会大家破除对五蕴的执着。接下来是破除“十二处”,又名“十二入”。

     


     

    【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

     


     

      六根:无眼耳鼻舌身意。

     

      六尘:无色声香味触法

     

      此六根、六尘,共成十二处。十二处也属于五蕴的范畴之内,但因众生之根器而有这些名相,执着而迷惑。菩萨以般若智慧观照一一加以破除,所以在这些名相的前面加上一个“无”字。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此处是破十八界。

     


     

      十八界:是指六根、六尘、六识。

     

      无有六根六尘及无眼识界乃至无意识界。是因妙有真空实相之中,原无此六根、六尘、六识之十八界,如果对十八界通达无碍就是清净本然。

     

      上面所说之五蕴、十二入、十八界,皆是就妄念所现之妄境。为何有这些名目,其实是用世间法的权巧方便用语,来假立这种种的名字而已。众生愚痴迷惑,大菩萨了然于心,不着一物,故得自在。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此处是观音菩萨破除缘觉圣者修十二因缘法的执着。

     


     

      十二因缘法是缘觉根性所修。因悟十二因缘【顺生门】,由集而招。故知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无非忧悲苦恼。这都是凡夫的执着。于是缘觉圣者要发奋断除。所以修十二因缘【还灭门】。先灭除无明,然此无明,乃辟支佛所破现在爱取迷理之无明也。是此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乃至生灭则老死灭。由此苦恼尽,则证辟支佛果。

     

      什么是辟支佛?

     

      辟支佛是指过去生曾经种下因缘,进而出生在无佛之世,因性好寂静,或行头陀,无师友教导,而以智慧独自悟道,通说为观察十二因缘,进而得到证悟而解脱生死、证果之人, 亦称为“独觉”。

     

      此经大义全是妙有真空,本无烦恼无明。又何有无明之尽,故曰无无明亦无无明尽,又本无老死,又何有老死之尽。故曰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众生因为迷了,随顺因缘,轮回六道。

     

      缘觉圣者,觉悟了因缘法,修持还灭门。但这都不是究竟,所以观音菩萨认为,觉者也要破除修十二因缘的执着。

     


     

    【无苦集灭道】

     


     

      这是破除声闻弟子修的四谛法。四谛法是指“苦集灭道”。

     

      1、“苦”:是指人生八苦。八苦为:生、老、病、死、爱别离、求不得、怨憎会、五阴识盛苦。

     

      2、“集”:是指一切可以招引苦果之种种恶因。

     

      3、“灭”:是指一切苦恼永灭。

     

      4、“道”:是指一切圣道,修之即能灭除一切苦恼者。

     

      声闻乘的人,厌一切苦果,断一切苦因,欣羡烦恼灭尽之可乐,修一切道行以求之,这就是声闻乘的人所观的境界。

     

      大乘菩萨用般若智慧观照此境,当体全空,四谛法了不可得,这就是“无苦集灭道”。

     


     

    【无智亦无得】

     


     

      “智”,即能观能观照之智。“得”,即所观所照之理。

     

      观音菩萨的般若观照,不仅没有前面所讲的一切法,即使拥有能观能照的智慧,也不可得。

     

      不仅能观能照之智是全空,即使所观所照之理,也不可得。所以说这就是无智亦无得的道理。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
    以无所得故。

     


     

      这里是承上启下的关键词。承以上所讲的破除了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十二因缘、四圣谛等法都不可得。大乘菩萨依此修行,念念观照一切万事万物,知其当体本空,如幻如化如梦。

     

      久久观照,熏习纯熟,便能对境无心,妄念不起。

     

      妄念不起,则自心无挂碍。

     

      心无挂碍,则自无有恐怖。

     

      无有恐怖,则颠倒梦想自然远离。

     

      妄想都尽,一念不生,是名究竟涅盘。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密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不仅仅菩萨依此而修,即三世诸佛,亦莫不皆依此般若而得最高无上之正觉。三世诸佛,是指过去、现在、未来之诸佛,也是依此妙智而证妙觉。

     

      故知般若之法,能驱生死烦恼之魔,能破生死长夜之暗。一切法门,无有高于此者。般若为一切法门之母。依此能生一切无量功德。其他之法门,再无有能与此相等者。故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也。

     

      般若功德最胜无比。咒者,破邪显正,断妄归真,不落次第之语。般若神通大而无外,善破外道邪见,归于正觉。故曰大神呪。

     

      破凡夫黑暗情执,亦归正觉。故曰大明呪。

     

      破二乘偏真法执,归于正等。故曰无上咒。

     

      破菩萨俱生我法二执,归于无上。故曰无等等咒。

     

      依般若功德方得除尽一切虚妄执着,二重生死。故曰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佛法有显、密之两法,上文所说者,皆显宗对般若的理解。以下的咒语,则是密乘的般若。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佛之咒语秘密不宣,但义理广大无边,所谓咒是总一切法,持无量义,宜依法诵持,有不可思议的功德和妙用
    。如果要勉强知其大意则是:去吧,去吧,到彼岸去吧!

     


     

      最后:祝大家新年吉祥,祈愿大家得心经之大智慧,证悟空性解脱自在。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