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法堂 智慧人生系列讲座(之十三) 在生活中体悟觉知

 

发布: 2021-04-30 23:37:04   作者: 达义法师   来源: 本网讯   

 


 

第一讲: 介绍觉知

 


 

录音:达义大和尚佛法开示如何在生活中体悟觉知 (点击聆听)

 


 

视频:达义大和尚佛法空中法堂系列讲座 (点击进入讲座视频专题)

 


 

达义大和尚下一期讲座时间:
每周五加拿大多伦多时间晚上7点半
中国时间周六早上7点半
网络会议链接:
https://us02web.zoom.us/j/6904406372
ZOOM会议号 meeting ID: 690 440 6372

 


 

主题: 在生活中体悟觉知,第一讲: 【介绍觉知】

 


 

  (讲座具体内容在PPT下方,请查阅)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前言:

     


     

      我们历经了三个月,用十二讲来引领大家禅修,是为了要让大家通过禅修的智慧和淡定去面对逆境,让自己的心安定下来,提起正念对待生活。从而让禅修成为一种习惯!

     


     

      我之所以在第二单元选择【在生活中体悟觉知】这个课题,就是要教会大家把禅修进一步落实到生活中去,专注每一念,觉察当下、体悟当下。同时也是在让我们保持一颗平常心面对人生。

     


     

      当我们在了解觉知时,首先要知道,

     

      一、什么是觉知?

     

      二、为什么我们要觉知?

     

      三、觉知对我们的人生有什么帮助?

     

      四、觉知何以引发觉察和觉醒

     

      五、如何培养觉知力

     


     

    一、什么是觉知?

     


     

      “觉知”是禅修的一种境界,包括“觉”与“知”。

     

      觉:是一个感(感触、触碰)的过程。如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和意识等。

     

      知:是知道、明白和了知的结果,是一个应(收受)的结果。

     

      例如:在触电的时候,“觉”是接触的方式,“知”是麻木反应。

     

      觉知:也可以理解为对某种事或物,有所认识,或有所意识到的内心的主观状态。

     

      自我觉知,是个体把自己当作注意对象时的心理状态。

     

      比如说,“我在走路”不是觉知,我们用心去提醒自己,变成“我知道我正在走路”就是觉知。在喝水的时候,你觉知到舌头的感受、味道和身体的一些感受。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说什么。觉知就是:在我们生气的时候,快要失去理智的那一刹那,心底还有一个声音提醒:我很生气。这个提醒不是自己念头与念头的对话,而是象我们看到烈火,知道不能靠近一样的反应。

     

      你在专注身心或周围任何东西的时候,觉知当下都是缘生缘灭,当体即空。觉知到当下一念缘生缘灭,本性空寂,所有的苦与乐在本质上都是平等无自性。

     

      觉知是每个人的本能,就如我们在森林中看到老虎,自然而然会转身逃跑,而不是念头对话后才知道需要逃跑。

     

      觉知可以经由方法来开发,改变自己。

     


     

    二为什么要修“觉知”?

     


     

      因为“觉知”, 能破除我们妄想分别心,保持第六意识的现量无分别境。

     

      佛说人有八个识即:眼、耳、鼻、舌、身、意为前六识(亦名六根)。第七末那识(意谓执持我见)。第八阿赖耶识(意为藏,能藏一切法的意思)。

     

      第六意识有三种量:现量、比量和非量。

     

      比量就是思考分别,导致我们二元对立。开始有了是非、善恶、对错。

     

      如果你的心一直有一个比量分别的话,就会让你的情绪时时处于紧张焦虑的状态。想透脑筋,也许你的抉择还是错的。因为都是从比量推理判断出来的结论。

     

      你要做的,只是看着你的思想生起,然后消失,保持觉知,觉知你每一个思想,这样就好了。

     

      为什么不要那么急着做选择、决定、或是批判呢? 因为所有的这些分别杂念只要有对错,二元对立,全部都是妄见,无须在意。

     

      由第六意识分别而起的思想,都必须被抛弃。只要你停止一切的比量分别,剩下的就是现量。清清楚楚知道现量境的一切情况,叫做觉知。

     

      觉知每一个当下,了了分明,明白你当下所发生的一切状况。

     

      有时候你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人,可是等一下你动一个瞋恨心,你又觉得,我怎么不快乐呢?所以知道自己一下子是快乐的人,一下子是不快乐的人。那个能知的,就是觉知。

     

      觉知它一直都在,只是我们第六意识忙着分别的时候,你就看不到它了。因为它也是我们自性的作用,我们的自性是没有生灭的,所以它没有来去。起作用的时候叫觉知,没有起作用的时候就回归自性。

     

      唯有当你能够将第六意识比量转成现量,就是从第六意识的分别转成妙观察智。在那个无念的状态,你本来有的那个潜在的能力,才有机会被开发出来。

     

      让第六意识一直保持无分别的状态,让你的心不断地宁静沉淀下来,那就是智慧。这时候的决定是不会错误的。因为觉知是现量,所以我们就知道修禅定的重要性,修到无念的境界,它才能够一直保持这个觉知力。

     


     

    三“觉知”对人在心理、认知和生理三方面有巨大帮助:

     


     

      科学和医学研究肯定了“觉知”对人在心理、认知和生理三方面有巨大帮助:

     

      

     


     

      (一)从心理上来讲觉知对人的帮助有:

     

      增加幸福感、增加慈悲、增加对生活的满意度

     

      增加人际关系素质、增加工作满足感

     

      增加使命感、减低压力、减低忧郁感、减低不安感

     


     

      (二)从认知上来讲觉知对人的帮助有:

     

      提高注意力、增强记忆力、提高创作能力

     

      提高创新能力、减少思绪漫游 (走神,散乱心)

     

      提高解决问题能力、提高考试分数

     


     

      (三)从生理上来讲觉知对人的帮助有:

     

      改善免疫系统功能、减低高血压、减低长期痛症

     

      增加血液运行、增强心脏功能、减低压力荷尔蒙

     

      改善睡眠质素、增加大脑皮质厚度、改善神经整合

     

      正面心理学家卢波米斯基(Positive Psychologist Sonja Lyubomirsky)所做研究发现,幸福人生由以下三个因素、比例而成:

     

  • Default
  •  



     

      50% 是先天的基因

     

      10% 是处境、环境因素

     

      40% 是取决于个人心理状态,自己的行动、态度、思想以及应对情况的方法

     


     

      这个结果是研究了2,000 对双胞胎成长之后的结论。

     

      由此可见個人的内心狀態 (40%),外在的因素 (例如金钱、权力、社会地位、人际关系等等)只有(10%), 两者相比之下,内心的状态比外在的因素要重要很多。

     


     

      那么什么样的心理状态,才会让我们感觉快乐、幸福呢?

     

      最近 30 年,心理学家、科学家、经济学家、医学家等,花了大量的精力,研究了“幸福快乐”(Happiness) – 如何客观衡量一个人“幸福” 与否?如何才能快乐?关于“快乐”这方面的研究专题,还曾经莸得了诺贝尔经济大奖。

     

      这些研究“如何获得快乐”的成果与我们佛教几千年来的教导理念不谋而合,就是做任何事情都要“制心于一处”“安住当下”“善用其心”,才能事半功倍,获得幸福感。

     

      心的当下究竟是什么呢?就是“觉知”

     

      科学研究显示,每人每天平均有 6,000 个念头(thoughts)。

     

      (Dr Poppenk, Canada Research Chair in Cognitive Neuroscience)

     

      研究显示 “A Wandering Mind Is an Unhappy Mind” – “走神、散乱心”或妄想是阻碍人们感受幸福的重要原因 。

     

      美国哈佛大学的研究员马德·基林斯沃斯(Matt Killingsworth)与丹尼尔·吉尔伯特(Daniel Gilbert)做了一个很着名的实验。

     

      在2010年,他们对5,000名不同背景的人,分别住在83个国家,进行研究。 他们在这些研究对象的手机上安装了应用程序, 研究对象用程序记录了他们平日在做什么、在做这些活动的时候,脑子里在想什么?当时感觉是否快乐?

     

      研究发现,当人们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并没有专注精神,而是花费很多时间思考过去曾经发生过的事情,或是担心未来可能会发生的事情。甚至一些根本就不会发生的事情。

     

      这个研究最惊人的发现,是无论他们在做什么事,人们有平均47%的时间处在“走神”散乱心中。例如,在洗澡和刷牙时候,“走神”的程度达到65%。

     

      这项研究进一步确定,“走神”的时候,往往忧虑一些没相关的事情,造成心情不快乐。即使是在走神时想一些开心的事情,幸福感也会低于集中精神时所感受到的幸福感。即使是在做一件自己很讨厌的事情,如果集中精神去做,会比心不在焉的去做幸福感更高。

     

      学者的总结是,最好培养幸福的心理状态的方法是:集中精神去做每一件事。

     


     

    四“觉知”引发了觉察觉醒的智慧

     


     

      我们觉知当下这一念心,就能觉察起心动念的因缘,更能觉醒自己的智慧。

     

      人生的幸福快乐,忧悲苦恼都从当下这一念心开始。所以落实到当下一念上的修行很重要。我们的六根接触六尘,都要念念觉知,不起分别。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身根接触冷暖涩滑,意根接触种种法尘,不要起任何分别,看到、听到、尝到就行了。保持根尘接触的当下那一瞬间的那种原初状态。没有加意念,没有加分别,一加上分别,就成了打妄想,有妄想就会有烦恼。因为一分别,就产生了苦、乐、不苦不乐的感受;有了感受就会有取舍,有取舍就有执着,有执着就有烦恼。

     

      佛陀在南传佛教[自说经]中对弟子开示禅修时是这样说的,婆希!你应当这样学习修行,见到只是见到(心不住色),

     

      听到只是听到(心不住声),

     

      知道只是知道,

     

      觉察只是觉察(心不住思想意识),婆希!

     

      当你能够做到见到只是见到,听到只是听到,知道只是知道,觉察只是觉察时,你就达到没有执着挂碍了。

     

      心不住色、受、想、行、识五蕴而无挂碍。

     

      你若没有执着挂碍,那么你就没有现在世,也没有未来世,所有的忧悲恼苦就因此而消除。

     

      觉知是静静地观察,不要试着去制止妄想,也不要去制造宁静,妄想来时就看着它来,去时就看着它去。妄念犹如虚空中的乌云,一旦觉知升起,再大的乌云也无关紧要。所以佛陀云:"不怕妄念起,只怕觉知迟"。

     

      佛教里最高的修行方法便是"觉知",有了觉知,心地自然善良清净,也不用戒律去规范自己,妄念也无妨修行。若能把觉知贯串于生活中就是修行。生活中无须你改正什么,只需你能觉知什么。

     

      一个善用觉知的人,一定是有觉察力的人,他能从现象中因觉察而走向觉醒。

     

      觉察力从哪里来?它是从放松、宁静导致的一种觉察,又从放松、宁静到能够将占据心中一大堆的意识形态、预设立场、欲望、情绪等都能暂时摆在一边,就会导致觉醒。

     

      觉醒从觉知的对象而言有不同的面向,例如对情绪的觉知:生气时知道是在生气;难过时知道是在难过;这些所有的心理过程都要觉知,这样才叫做「觉察」。在不断的觉察中,不该有的就会像倒垃圾一样的被淘汰。当你看见自己的身心变化和种种外在事物的互动、缘生缘灭的时候,觉醒就现起了。所以说由觉知到觉察,发展为觉醒的智慧。

     


     

    五、如何培养觉知力:

     


     

      生活中处处都可以觉知,觉知要不断地培养,形成一种生活的方式。培养觉知力的对象很多,例如我们身体的每一个动作、内心的感受、我们呼吸、工作中的事情、家庭的事务、情感的宣泄、看到外在的景物、身体的一部分、心情的变化、意念、喝茶、煮饭等等。它们都可以用来培养觉知力,断除心里的杂念和妄想,但其中以觉知动作最为容易。只要不忘记即可。以觉知身体的动作为例:我们要清楚地觉知动作的进行和动作所引起的感觉。例如行走时,觉知到脚的运行以及脚底与地面接触时的感受,也可以只是觉知动作的进行。洗脸时,觉知到手的动作、水的温度、毛巾与脸接触时的感受等等。觉知的要领:制心一处,不生妄念。把注意力集中在觉知上。觉知身体的动作时要专注,无论做什么,都要一心一意地做,不打妄想。不论你在做什么时,若觉知到身体的动作而无妄想,即是觉的状态;若一边做一边打妄想,即是迷(无明)的状态。做同样的事,而“用心不同”,其后果天地悬殊。只要不失觉知,搬柴运水皆是修行。

     


     

    结语:觉知就是要我们每天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活在当下,制心于一处。该吃饭吃饭,该睡觉时睡觉,我们要做到自觉、觉他、觉行圆满!

     


     

      因时间关系,今天就讲到这里。下一讲时间是周五晚上七时半(4月9日),期待下一次与大家相聚在“湛山空中法堂”分享人生智慧。

     

      最后祝大家吉祥如意,法喜充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