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法堂 智慧人生系列讲座(之十四) 在生活中体悟觉知

 

发布: 2021-05-17 19:19:01   作者: 达义法师   来源: 本网讯   

 


 

第二讲: 如何成为生活中的主人

 


 

录音:达义大和尚佛法开示如何在生活中体悟觉知 (点击聆听)
视频:达义大和尚佛法空中法堂系列讲座 (点击进入讲座视频专题)

 



 

达义大和尚下一期讲座时间:
加拿大东部多伦多时间每周五晚上7点半
中国时间周六早上7点半
网络会议链接:
https://us02web.zoom.us/j/6904406372
ZOOM会议号 meeting ID: 690 440 6372

 



 

主题: 在生活中体悟觉知,第二讲: 【如何成为生活中的主人】

 


 

  (讲座具体内容在PPT下方,请查阅)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各位法师,各位居士,各位朋友,大家吉祥!

     

      欢迎大家来到加拿大湛山空中法堂。上一讲我们对禅修的觉知有了大概的了解,也知道觉知对我们在心理、生理和认知上的帮助,同时也提到如何培养觉知力。

     

      今天我们要讲的题目是:如何成为生活中的主人

     

      我们经常看到周围的人都在忙忙碌碌中度过,每天被动地接受命运的安排。为什么会是这样被动的生活呢?

     

      因为这些人都是在惑、业、苦中轮转,苦不堪言。

     

      “惑”就是迷惑,心里无明,妄想纷纷,漂浮不定,容易被“外境”所诱惑而随波逐流,于是迷失了自己。

     

      “业”就是造业,因为心念的迷失就会形成错误的思想而导致造了种种恶业。造了恶业,就要受种种苦。所以永远逃脱不出命运的安排。

     

      从佛法而言,其实命运是可以改变的,关键在于你自己的心是否时时保持觉知的状态。

     

      有觉知的人就会懂得觉察和觉醒。心态自然是乐观开朗,充满自信,心明如镜,没有任何抱怨嫉妒和嗔恨,自己知道在做什么。人的命运既是与过去生过去世有关系,但也和当下这一念心与行为是息息相关的。

     


     

    一、什么叫命运?

     


     

      命运,是指事物由定数与变数组合进行的一种模式,命与运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命”是过去生种下的因; “运”指内心和时空环境的转化。命与运融合在一起,就是某个特定对象在心念和时空转化的一个过程。时机一到,命运也随之会发生改变。

     

      如何掌控自己的命运呢? 培养惯性是改变命运的关键所在。

     

      什么是惯性: 惯性是指个人的思维、行为和性格等方面的习惯。惯性若能时刻保持觉知,就不会随业流转。因为心念的迷惑导致思想的错误,会造成行为的偏差而受苦受难。就注定了你的命运是随着你过去的业在受报。因为命是与生俱来的业力,如果没有觉知和观照能力,去警惕自己改变自己就会有好命、坏命、富贵命、贫穷命之差别。

     

      “运”是可以经过努力,随着时空的转化而有所改变的。如果我们每天训练自己拥有觉知力,去觉察内心的意境,保持正念,心生慈悲,广结善缘。这样不但可以消旧业,还能增加福报。

     

      所以说,人的一生经历都离不开我们的心念。当下这一念心若能觉知,心才能明朗自在。

     


     

    二、觉知对管控情绪十分重要

     


     

      脾气暴躁缺乏耐性的人,特别需要觉知,否则遇到外在刺激时,情绪容易失控,做出不理智的行为。

     

      以开车为例:情绪激动会导致后果严重,甚至会有生命危险。

     

      有一种现象,叫“路怒”或“路躁” (road rage)。是形容开车时,司机受到压力或刺激,产生愤怒或躁狂的情绪。愤怒状态下的司机会有野蛮驾驶、不停鸣喇叭或打闪灯等现象。

     

      根据美国的相关机构调查的数据:

     

      - 80% 的司机目睹过路怒。

     

      - 66%的致命交通意外是因为野蛮驾驶导致。

     

      - 19 岁以下的男性大多数有过路怒的行为。

     

      - 50% 的司机,在遭受到别人的野蛮驾驶行为和欺凌时,自己会以野蛮驾驶行为做出反应。

     

      是什么原因导致有人会产生路怒或是野蛮驾驶呢?

     

      通常都会认为:是在大城市中驾驶,车太多、人车争路、交通繁忙,而导致司机不耐烦,感到沮丧。

     

      心理治疗专家乔万诺维奇(Ana Jovanovic) 说,引起野蛮驾驶的原因,通常跟交通情况没有关系。而是与司机驾驶前的心情不好有直接关系。例如:当天的工作不顺利,或者是与朋友或伴侣发生吵架之后去开车。司机的负面情绪在开车前已经占据了他们的思想,驾驶时把自己的心情投射到当时的经历,从而把可能是中性的驾车行为视为不尊重等负面行为。为此,负面的念头一个接一个产生,不能客观的判断导致情绪失控而做出非理性的行为,危害到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 这说明了主宰我们行为反应的不是外来的因素,而是自己的内在情绪。

     

      假如一个人开车前,觉知到自己心情不好,懂得用觉察力把负面情绪转化为正面情绪,能以慈悲包容的心态去面对,或是在开车时遇到刺激,意识到自己身心发生了变化冷静对待,这就是智慧的体现。

     

      六祖惠能大师说:“若真修道人,不见时间过。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但自却非心,我非自有过。”

     

      由此可见拥有觉知对情绪的管控十分重要。

     


     

    三、开发觉知力是修行的根本

     


     

      只有觉知力被开发后,正念与定力才能增⻓。要能做到始终保持一个稳定的正念,才能转迷成悟。

     

      觉知不是知识,而是要亲自实际练习才能找到它。 我们在练习时要保持轻松、专注,觉知当下发生的一切事物,心理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练习时需要投入精力和时间,更需要有系统有正⻅的引导。

     

      佛法的理论知识只是修行的指引,不是修行本身。这个概念大家一定要搞清楚。就像我们要去一个地方,在开⻋前要先打开GPS,但是你只看GPS是不会到达目地的,而是要根据GPS的方向去走,才能到达目的地。训练觉知,保持正念也是同一个道理,如果你只是听我讲课,不去实修,也是无法找到觉知。我在上个单元中一开始就教大家止观禅修方法,有的人听完后,没有任何行动,当然烦恼依然很多,但是有的同学一听到这个止观禅修法门之后,立即行动每天坚持禅修的习惯,自然而然就可以体悟到禅修的喜悦并且也得到了禅修的利益。

     

      正确的修行,是把闻思得来的智慧转化为内在的修行态度和方法,然后身体力行去做。修行的本质是身体力行去做,而不是透过文字概念或思想来了解。

     

      作为一个修行者,要在生活中不断练习自己,超越普通人所具有的觉知能力,这样才能保持正念与定力。

     


     

    四、正念和觉知有什么差别?

     


     

      我们用修净土法⻔为例,比如说你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的佛号,这是念佛,不是觉知。大家一定要注意到这一点。你缘着佛号念,佛号没有跑掉,这是正念; 而你知道你在念佛,能够念念观照到,这才是觉知。

     

      正念就好像一个员工在工作,觉知就好像一个主管者在监督着员工。

     

      觉知就是你了知自己的心在想什么?当下在做什么?就像我们在遇到灯光一样觉照明了。

     

      当我们的觉知力强大、敏锐,而且稳定的时候,才能引发出般若智慧。在生活的点滴中不断的训练自己的觉知力,才能看清自己的身心和外在事物的真相。

     

      我们以觉知当下的念头为例:如果一个人能够看清念头的本质,他就不会跟着念头掉入境界里,心不但不被境所转, 反而是“境随心转”。如果具有清晰的觉知力,修行就不再是一件难事。否则人们只会随着念头去思考问题,被念头所束缚了。这样的生活每天都有烦恼,是不能成为生活的主人。

     


     

    五、觉知在哪里?

     


     

      觉知遍一切时,一切处,无处不在。关键是看你是否愿意去发现觉知,觉知一直都在那儿等你。你不愿意寻找觉知,觉知也并不会来打扰你。因为是我们需要觉知,而不是觉知需要我们。 其实觉知从未远离过我们,就好像呼吸一样,你忘了呼吸,但呼吸并没有忘记你,因为它一直都在,直到生命的终结。 也就好像空气一样,你忘了空气,但空气没忘记你,它一直都在。

     

      平时所谓的“我”只是我们的念头,充其量不过是念头和身体的结合,“我”忘记了觉知,而觉知一直都在。忘记觉知,觉知也并不减少,找到觉知,觉知也并不会增加。

     

      觉知是一种宁静和智慧。“鲜花的芳香”可以比喻为觉知的属性。 觉知是我们的灵性。因为它无影,摸不到; 因为它无形,看不到; 因为它无声,也听不到; 我们像想不到它是一个什么样子,只能意会,不能言说。 觉知虽然不在念头中,但是能够影响和改变念头。修行就是要深入到宁静的觉性中,用慈悲的种子在念头中播种,让它开花并散发出花香的一个过程。

     


     

    六、如何在生活中运用觉知修行

     


     

      佛法的修行次第是闻思修,把修行落实到生活中才能体悟佛法,觉悟人生。我们要随时随地训练专注、觉知,观察身、口、意三业的起心动念,保持正知正⻅。

     

      在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唐朝。五祖弘忍大师把弟子全部叫到他面前,让大家写一首偈语来了解每个人对佛法的体悟。其弟子神秀大师写道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虽然这首偈语没有惠能大师所讲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境界那么究竟彻底。但我认为是一种训练觉知力最好的方法,把觉知作为生活中的一种习惯。说明了人应该有一个认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神秀大师这种积极进取,克服困难,寻求进步,勿使自己的心惹尘埃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真正的修行是要不断改正自己和在生活中养成的不良习惯,更有要去改变俱生以来的习性。

     

      佛法的修行需要直接通过生活中的体验或是通过外在事物接触的过程,了知事物的现象与本质。所以在实际修行中,觉知力、正念、精进则更为重要。这些练习虽然简单,但需要你用心去训练,并需要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精神去修行。

     

      学佛的人无须花费时间成为佛学理论的专家,而是要时时刻刻观照当下,练习觉知。所谓“以境验心”随时随地去体验,觉知能力自然就会增⻓。只要你的觉知力增⻓了,正念与定力也自然而然的就有了。

     

      你用觉知力看到了身心的实相,烦恼会随着你的修行逐渐会消失。因为你已经养成了在生活中用觉知去看待事物和周围的一切,也就自然而然把觉知作为生活中的一种习惯了,时时在觉醒中观照。

     


     

    结语:
    如果能每天安住当下,觉知观照,以开朗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生活,用慈悲喜舍对待周围的人,万法了然于心,我们就是生活中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