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法堂 智慧人生系列讲座(之二十二) 在生活中体悟觉知

 

发布: 2021-06-12 17:09:47   作者: 达义法师   来源: 本网讯   

 


 

第十讲:介绍佛教的智慧

 


 

录音:达义大和尚佛法开示介绍佛教的智慧(点击聆听)
视频:达义大和尚佛法空中法堂系列讲座 (点击进入讲座视频专题)

 



 

达义大和尚下一期讲座时间:
加拿大东部时间每周五晚上7点半
中国时间周六早上7点半
(可提前半小时登入欣赏佛乐)
网络会议链接:
https://us02web.zoom.us/j/6904406372
ZOOM会议号 meeting ID: 690 440 6372

 



 

  (讲座具体内容在PPT下方,请查阅)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主题:在生活中体悟觉知(第十讲)

     


     

      各位法师,各位居士,各位朋友,阿弥陀佛!欢迎大家来到加拿大湛山空中法堂。

     

      今天的主题是: 介绍佛教的智慧

     


     

    一、什么是智慧?

     


     

      善调一切事相叫做“智”,通达一切事理叫做“慧”。

     

      智慧是超越世俗的认识,有分辨善恶、决断行为的能力。有了智慧,遇到各种事情就知道如何应对,不惊慌、不恐惧,保持豁达乐观的心态。

     

      鸠摩罗什大师和玄奘大师把“智慧”译为“般若”,把 “无上正等正觉”音译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有二个原因,第一是因为尊重之原故,第二是因为在汉语语汇里找不到准确的词语,只好采取音译的方式。智慧就是般若,般若则能自度也能度人。

     

      人人本来就具足了般若大智慧,只是被无明烦恼遮蔽了。如果断除无明,智慧就会显现出来,其妙用也是无穷无尽的。

     

      《易经》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智慧,就是要上下合而为一,上为慧,下为智,能以道御器,是名为智慧;能以器得道,就叫智慧。所谓:“事依理成,理依事显,事理无碍。”心经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大乘义章说:“知世谛者,名之为智;照第一义者,说以为慧。”意思是:既能认识世间事物的千差万别,又能善用宇宙万物本体的特别功能,这就是智慧。

     

      佛经上是这样讲的,

     

      “见缘起法即见佛”。找到一切事物的发展规律就能进退有度。

     

      “一切法不可说不可说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空色不二

     

      “法无定法。”凡能适应一切时空的道理才是智慧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大小不二,万法同体。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当下的觉悟十分重要。

     

      六祖大师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有智慧的人心里没有任何挂碍和烦恼。

     


     

    二、智慧有多少层次

     


     

      佛教智慧有三种,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

     


     

    第一、一切智。

     


     

      是二乘圣人的智慧。对宇宙万有,包括世间有情和无情,依报和正报的一切现象界,都能体悟到是无常、无我、苦、空、不净,而深入诸法空性的智慧。

     

      如何修学“一切智”?要修三法印、四圣谛、十二因缘等佛法的教义,必须如理思惟,如法修行。外不为现象界物质所诱惑,内不为五蕴假我所困扰。揭开宇宙之秘奥,亲证一切法之空性。得一切智,即照空理的观智,是属于空、假、中三观中的“空观”。

     


     

    第二、道种智。

     


     

      是属于大乘菩萨的境界。菩萨悲心度化众生,自己虽然已了脱生死,但不忍众生受种种苦。在修习“空观”,得一切智之后,再继续进修“假观”。什么是修假观?就是上求诸佛之教法,下化众生不同的根性,就是要广修四摄、六度,成就一切众生。是空、假、中三观之中的“假观”。

     


     

    第三,一切种智。

     


     

      就是包含了空、假、中三谛的义理。般若智慧不但能深达诸法总相,还能以善巧方便,用不同的法门,教化不同根性的众生,破除妄想执着,转迷为悟,转凡成圣。开发本具的无上智慧,证悟之后与一切诸佛的大智慧是一样的。

     


     

    三、如何获得智慧?

     


     

      智慧要通过闻、思、修而来,闻有闻的智慧,思有思的智慧,修有修的智慧。佛法指引我们了解到缘起性空,因缘果报,放下虚妄分别和执着,就会大开眼界,与证悟之前完全不同。

     

      有什么不同?第一,原来你只看到眼前的事物,有智慧之后能看到更远;原来只能从一个角度去看的,现在能从四面八方去观察;如果遇到问题的时候,你就知道如何去做选择,不会被动、逃避,这就是智慧的表现。

     

      智慧是人生的导航;遇到逆境,懂得转弯,立即调整,把危机转化成转机,开拓出另一番新天地。有智慧的人,对于任何事物了然于心,积极面对,不会消极痛苦。

     

      世间上,最可怕的是一个人缺乏智慧,无明现前而造种种恶业,受种种苦。如果懂得明心见性,才能离苦得乐。

     

      智慧就是财富,如果拥有它,受用无穷。一个人的体力是有限,真正的能源在于内心的智慧;若能通过修行,打开内心的能源开关,人生才会活得更加滋润、幸福、解脱、自在。

     


     

    四、智慧有二种。

     


     

    第一、世间的智慧

     


     

      是以感官观察事物的现象,透视不到事物的本体。只知事物表面运行的定律,不知事物其中的前因后果,佛教认为所有偶然发生的事情,其实都有其必然的因果。凡人只知此时此刻的关系,不知过去或未来的因果关系。

     

      世间的智慧叫做“世智辨聪”,如有的聪明人,头脑灵活,思想敏捷,但缺乏智慧去妥善处理好一切人、事、物的问题,因为妄想纷飞,容易被贪瞋痴烦恼所影响,有时为了满足个人的权利和欲望,不惜牺牲他人的幸福。

     

      聪明不是智慧,是一种世智辩聪,有时聪明反被聪明误。还会去为非作歹,造种种恶业,解决不了人生的烦恼和痛苦。

     

      所以,世间智慧,无论是从经验、历史、理论,或从哲学,科学,所得的知识,都是从外而来,不是从内在自性所发出来的。有其局限性,不够究竟圆满。

     


     

    第二、出世间智慧

     


     

      就是回归本源,证悟到本有的清净佛性。莸得圆满究竟解脱的大智慧。心性光明、心胸开朗,做事懂得识大体,明辨是非。通情达理,善恶分明,懂得因果,大公无私,对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十分清楚。出世间的智慧是对本体的觉悟,证悟到“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真理。

     

      佛的大智慧在观照“空性”的时候,比二乘圣人所见的真空理要高一等,于空不执着空;

     

      佛的大智慧照见“俗谛”时,比菩萨所见的俗谛理要高一等,于“有”中不着“有”;

     

      佛的大智慧观照“中道”时,能双照空与有,双遮空与有,而不停留于“中道”。

     

      通达了空、假、中三观是佛的大智慧,照见了一切法实相之理,超越了世间的智慧,亦超越声闻、缘觉,以及菩萨的智慧。因此,又名出世间上上智,又叫无上的智慧。

     

      佛教的智慧就是从一切烦恼痛苦中得到大解脱。能让众生知苦离苦,脱离一切苦。

     


     

    五、如何转凡成圣?转识成智?

     


     

      转识成智,转凡成圣,其实就在迷与悟的一念之间。迷者“明明有六趣”,觉悟之后,“空空无大千”。

     

      心、佛、众生本来是三无差别,佛的心能保持如如不动,不受外境染污。但众生的心因为妄想执着而产生八个分别识,相互传递错误的信息而产生各种矛盾和痛苦。

     

      转凡夫成为圣人就需要转八个识成为四种智慧。

     


     

    第一、成所作智

     


     

      就是由前五识的,眼、耳、鼻、舌、身,所转成的。当修行到了一定程度的时候,开悟了,就会发现到原来眼、耳、鼻、舌、身五识的分别都是虚妄不实,一直以来遮蔽着清净光明的自性,因此不再依赖它们了,这时候真性就显现出来了,所得到的一切信息都是正确的了。这个真性就叫“成所作智”。

     


     

    第二、妙观察智

     


     

      是由第六意识所转成的。我们的“意识”本来是依据虚妄的眼耳鼻舌身五识辨集、感觉,对“末那识”进行传递信息,因为眼耳鼻舌身虚幻的五识被识破了,随着“成所作智”的真性的到来,“意识”被彻底颠覆。这时就把意识转化成“妙观察智”。这时候就再也没有人、我、是、非之意识分别了。

     


     

    第三、平等性智

     


     

      是从第七末那识所转成的。因为第七末那识依靠“意识”从眼耳鼻舌身五识搜集的错误信息,所以执着第八识为我,由此便有:我慢、我见、我执、我爱等烦恼。开悟之后,明白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之相,就可以把第七末那识转化为平等性智。

     


     

    第四、大圆镜智

     


     

      就是由第八阿赖耶识所转成的智慧。我们用烦恼心去用的时候清净心就成为染污识;如果返本归源,就可以转第八阿赖耶识,成为大圆镜智。大圆镜智的本性是佛性清净无染。如果第八识“阿赖耶识”没有了第七“末那识”的负能量作用,取而代之的佛性正能量,便会转化那些负能量的种子,因而也就没有了这个“阿赖耶的染污识”,就叫做“大圆镜智”。

     

      转八识成四智”就是“开悟”或“明心见性”的意思。转八识为四智”的发生过程其实是刹那之间的事。

     

      只不过佛陀慈悲,为了方便说法,对于“开悟”的过程给予详细的分析讲解。在日常生活中,修行人要通过修学戒、定、慧三无漏学,才能通达一切法,远离贪瞋痴三毒。什么叫戒定慧?《楞严经》说: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发慧”就是得到智慧的意思。佛陀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结集为三藏十二部一切经典,其内容不外乎“戒定慧”三学,也就是持戒、修定、发慧;大家要明白修行的目的在于智慧,智慧从哪里来?从“持戒”和“修定”而来,所以说“戒”和“定”是方法,“慧”是目的。

     

      真正开了智慧,明白缘起法,见到了叫真如本性。就能照见五蕴皆空。五蕴空了,贪嗔痴也不存在了。

     

      佛教认为,人世间的一切烦恼和痛苦都来源于人们的分别心。佛经中说:“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由此而起我执、法执,从而陷于无尽的烦恼中,不得解脱。必须以平等智慧,去除分别。正如金刚经中所云“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对于现代人来讲,过于依赖物质生活而造成精神上最大痛苦的三大原因是:

     


     

    第一、贪欲:

     


     

      是对名闻利养等己有所爱好的东西无限的追求;

     


     

    第二,瞋怒:

     


     

      是对不合自己意愿的有情众生产生嫉妒或憎恨;

     


     

    第三,愚痴:

     


     

      是是非不分,好坏不辨,对事理颠倒执着。

     

      这三种根本烦恼,不断扩张,使现代人在物欲中,无止境的追求,便成了物欲金钱之奴隶。

     

      佛教以戒、定、慧三学来对治贪、瞋、痴三毒,教导人们以布施心去转化贪欲心,以慈悲心去转化瞋怒心,以智慧心去转化愚痴心。在诸法之本性中,不应有人与我之分别,亦不应有物与我之分别。

     

      我们对身心及环境应不即不离。于空不执着空,于有不执着有。不是否定人们创造的劳动成果和必要的物质生活,该工作的还是工作,该读书的还是读书,不会防碍修行。只是告诉我们不迷执于物相,也不沉沦于物欲。人类创造的财富,归根结底是属于全社会所有,对于个人来说终究是身外之物,生无带来,死无带去,我们只有使用的权利,没有永远拥有的权利。所谓取之于社会就要还归于社会。不要画地为牢,自私是痛苦的根源,学会给人占便宜,不要占别人的便宜。若能打破我执、法执,行慈悲利他之行,则必将体现出自我的价值。佛教慈悲利他精神和智慧解脱法门,二者之间是分不开的,没有慈悲心不叫智慧,没有智慧,生不起慈悲心。所谓:“悲智双运”是也。

     

      我们要学习文殊、普贤、观音、地藏的悲智愿行四大修行法门才能成为大智慧的人。

     


     

    六、有智慧的人是什么境界?

     


     

      通过修行开悟,证得圆满智慧的人,对一切事物所领悟的与普通人不同。别人只看到外面的世界,他却能看到内在的本质;别人看到事物的表相,他能看到事物的本体;别人只知道一个点,他却知道全面。他懂得寻找生命的根源,追究“生从何处来,死往何处去”的真谛。

     

      老子认为有智慧的人应该是“大直若屈,大巧若拙。”真正有智慧的人,懂得韬光养晦,懂得内敛含蓄,就是平常我们讲的要“大智若愚”。

     


     

    结语:

     


     

      智慧来自先天的禀赋及后天的努力,后天的努力远比先天的重要。想要拥有智慧的人生,就要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在生活中止恶行善,慈悲为怀,广结善缘。

     

      六祖惠能大师说:“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能够“知过改过”,就是大智慧。

     

      因为时间关系,今天就与大家分享到这里。

     

      欢迎大家下一次同一时间相聚在湛山空中法堂,分享智慧人生。最后祝大家,禅悦为食,法喜充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