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法堂 智慧人生系列讲座(之二十三) 在生活中体悟觉知

 

发布: 2021-06-27 16:38:03   作者: 达义大和尚   来源: 本网讯   

 


 

第十一讲:介绍佛教的慈悲

 


 

录音:达义大和尚佛法开示介绍佛教的慈悲(点击聆听
视频:达义大和尚佛法空中法堂系列讲座 (点击进入讲座视频专题

 


 

达义大和尚下一期讲座时间:
加拿大东部时间每周五晚上7点半
中国时间周六早上7点半
(可提前半小时登入欣赏佛乐)

 


 

网络会议链接:
https://us02web.zoom.us/j/6904406372
ZOOM会议号 meeting ID: 690 440 6372
(讲座具体内容在PPT下方,请查阅)
主题: 在生活中体悟觉知(第十讲)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主题: 在生活中体悟觉知(第十一讲)

     


     

      各位法师,各位居士,各位朋友,阿弥陀佛! 欢迎 大家来到加拿大湛山空中法堂。

     

      今天的主题是: 介绍佛教的慈悲 慈悲与智慧是佛教的根本,上次介绍了佛教的智慧,今天来跟大家介绍佛教的慈悲。

     


     

    一、什么叫慈悲(compassion)

     


     

      慈悲心主要是对治瞋恨心。慈悲能让我们心中更加祥和安定。众生的境界不同,生起的慈悲心也不一样。无论是为人处世还是修行都需要慈悲。家庭和睦、社会安定、世界和平都离不开慈悲的力量。古人云:“爱人者,人恒爱之。” 慈悲,分为慈与悲两种含义。愿给一切众生安乐叫做“慈”;愿拔一切众生痛苦叫做“悲”。也就是说慈心爱护众生并给与快乐,就是慈;同感其苦,怜悯众生,并拔除其痛苦,就是悲;二者合称为慈悲。涅槃经云:“大慈大悲,名为佛性。”观无量寿经云:“佛心者,大慈悲是也,以无缘慈,摄诸众生。” 大智度论云:“大慈予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 意思是给众生的快乐,将众生从苦难中拔救出来这就是慈悲的含义。

     


     

    二、为什么要慈悲?有三个理由

     


     

    (一)六道轮回

     


     

      众生在六道轮回,生生死死,死死生生,不知来回多少次了,每一期生命都有六亲眷属,包括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夫妻、儿女等等。由此可知出现在我们生活中的所有人跟我们都有关系。所以要慈悲对待我们身边的所有人。在《梵网经》上说: “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

     


     

    (二)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每个人都有灵性,将来都会成佛。所谓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我们不可以轻慢任何人,更不可以岐视任何人。六祖大师说,“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得智”众生都是未来佛,要尊重一切人,爱护一切人,珍惜每一个人的缘份。因为每个人将来都有不同的成就,将来都是佛。

     


     

    (三)对别人慈悲就是在对自己慈悲

     


     

      其实帮人就在帮自己。我们学佛的人,就是要学慈悲,如果离开慈悲,就不能成为佛弟子。对人要有关怀、怜悯的同理心,常常替别人着想,懂得关爱和同情别人,尽自己能力所及的事去做。一切众生是我们修成佛道,种福田的因缘,如果离开众生就成不了佛。在大智度论云:“慈悲是佛道之根本”

     


     

    三、慈悲有三种层次

     


     

      根据涅槃经中,佛说慈悲有三种:

     

      (一)众生缘慈悲;(二)法缘慈悲;(三)无缘大慈

     


     

    (一)众生缘慈悲(一般人做慈善的慈悲)

     


     

      世间上一般的慈悲是指,当他们看到众生遇到灾难的痛苦而生起怜悯心给予帮助和赈济,但往往在施恩时都想回报,心有所求。我们住在这个娑婆世界不是一个完美的世界,难免有各种灾难发生。六道的众生都有各种的痛苦。所谓“无苦不生娑婆”。当一个有良知的人,看见众生在受各种痛苦烦恼时,心理自然会生起慈悲的念头,并且会想尽办法去救济,帮助解决问题,让受苦者早日脱离痛苦。这是一种值得赞叹的善举。不过这种“众生缘慈悲”有时难免有凡夫的心态,有“我”在做慈善,容易生起贡高我慢的骄傲心。于是执着能布施的我,和布施的对象,还有布施的过程。从佛法而言,这只是初发心的慈悲,或叫凡夫有漏的慈悲。因为烦恼还没有断除,我执还在。在行慈悲的时候知见不究竟,内有我相,外有人相。人与我之间,又有亲、疏之分别,对我好的人或对我不好的人差别对待,还没有做到冤亲平等的慈悲。

     

      即使在当时做了各种救济事业,包括所有善行,但都在执着,不能做到三轮体空。有的虽然持五戒,行十善,乃至广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波罗密的菩萨行,心理还有“我执”和“法执”,这种慈悲是属于初级阶段。

     


     

    (二)法缘慈悲(声闻缘觉圣者的慈悲)

     


     

      即是缘于法,观察到诸法无我而生起慈悲心,教导众生不要执着“我”才能断除烦恼。

     

      法缘慈悲是超越生死圣者的慈悲。什么人才称得上是圣者?就是那些证悟诸法无我的阿罗汉、辟支佛和登位的菩萨。

     

      圣者们自己已经证悟了诸法无我,可是看见众生不知道“无我”的道理,不知道万法本体即空而迷妄为真,执著有我而造业,受苦,烦恼不断。因此生起慈悲心用佛法去开导他们放下“我执”。

     

      法缘慈悲的“法”的范围很广,包括宇宙万有诸法和组成人体的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等法。

     

      二乘圣人,因闻佛说四谛十二因缘等法,缘生无性,当体即空,悟无生理,断我执,证真空涅槃。但对法的领悟上还不彻底,仅知由五蕴等法组成的“我空”,不知能组成我的五蕴法亦空。以为众生之苦,是由五蕴等法而生。于是就生起了慈悲心,为他们演说缘生之我是,无常、苦、空,帮助他们,断除烦恼,破除我执,离苦得乐。如涅槃经云:“见一切法,皆从缘生,是名法缘。”因,缘五蕴等法所起慈悲,名为“法缘慈悲”。这种慈悲虽然到达“无我”的境界,但还有“法执”,以这样的智慧度化众生,其慈悲心和智慧只是达到中级阶段,需要把“法执”破除。

     


     

    (三)无缘大慈

     


     

      这是佛和大菩萨的慈悲。也是指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意思,可以说是无上的大慈悲了。 因众生不知诸法实相,平等无二,而心生执着,终日都在人、我、是、非之中,分别取舍,在六道中生生死死,轮回不断,受苦无量。所以佛菩萨本着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精神,以各种权巧方便欲令众生得到诸法实相的智慧,使其获得究竟解脱快乐。

     

      “无缘”是指,无所缘,无能缘,无特定的对象,不分彼此。譬如说,菩萨修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慈无量,悲无量,喜无量,舍无量。这个“舍”即是平等心。没有亲、疏、贵、贱之分,更没有恩爱和怨恨的差别,佛菩萨都一律平等对待。凡夫的慈悲心有“我执”,声闻、缘觉有“法执”都不究竟,这不是菩萨的大慈悲心。佛菩萨救度众生,有教无类,只有度化的方法不同而没有厚此薄彼之分别心。这就是“无缘大慈”。

     

      无缘慈悲是以大智慧为基础,体证到一切法自性空寂,没有能悟的我,也没有所悟的法。不但“我”要空,“法”也要空。一切法本来如此,法尔如是。觉悟到佛陀终日说法,无一法可说。终日度众生,无一众可度。没有苦可以拔除,也没有乐可以给予,这就是“三轮体空”的体现。也是大慈悲,大智慧的体现。

     


     

    四、观音菩萨是大慈大悲的化身

     


     

      观音菩萨不仅智慧高超,其大慈大悲的心愿也是普通人做不到的。 在法华经-普门品,佛是这样说的,观音菩萨寻声救苦,无刹不现身,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观音菩萨的慈悲难以形容,如母怜悯子女,想尽办法来开导和接引。对任何众生有求必应。观音菩萨的慈悲就象天上的月亮和天空一样的清净、圣洁、平等。所谓:“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只要诚心礼念观音菩萨,菩萨就会显现。在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中,佛告总持王菩萨:“善男子,汝等当知,今此会中,有一菩萨摩诃萨,名观世音自在,从无量劫来,成就大慈大悲。”什么叫大慈?就是愿一切众生获得解脱、自在、安乐。“大”字在这里是指愿一切众生,其中包括认识和不认识的所有人,希望他们都得到究竟安乐。什么叫做大悲?就是愿一切众生远离痛苦。什么叫“大”,就是把所认识的人包括六道的一切众生都令其远离痛苦。所以,我们称为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 观世音菩萨,自从最初发菩提心,都是本着大慈大悲之心念,实践大慈大悲之行,深得大悲心解脱法门。成佛之后不舍众生,权巧方便,教化有情。菩萨生生世世就是这样修的。

     

      观音菩萨都是以大悲心,平等拔除一切众生之苦并给予众生的快乐。所以观音菩萨以大慈大悲著称。在法华经中,无尽意菩萨问佛:“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是观其音声,即得解脱。”又云:“假使黑风,吹其船舫,漂堕罗刹鬼国,其中若有乃至一人,称观世音菩萨名者,是诸人等,皆得解脱罗刹之难,以是因缘,名观世音。” 观世音菩萨是观世间苦难的声音而寻声救苦,感应道交不可思议呀!

     


     

    五、我们如何学观音菩萨、做观音菩萨

     


     

      特别是在日常生活中如何体现观音菩萨的慈悲?

     


     

    (一)修行人要有一颗柔软心

     


     

      对长辈懂得尊重和恭敬,对晚辈要有耐心教诲,尤其是对弱小者应该给予关怀和爱护。即使是对动物也要有爱护的慈悲心。对环境生态也要保护。杀生更加不可以。人的威力不是武器,也不是拳头的大小,而是拥有一颗温柔的慈悲心。以德服众才是根本。比如说没有正当理由去打赢一场战争,却赢不得人心的归顺。慈悲心是润物无声,威力无穷,不仅能让人们从内心顺服,即使是野兽动物也会归顺礼敬。佛菩萨和罗汉就有这种慈悲的摄受力。

     


     

    (二)要有同理心,学会换位思考

     


     

      有慈悲心的人不会因为一些小事情而生起瞋恨心,发脾气,也不会去嫉妒他人,故意找人麻烦,而是处处替别人着想,懂得了解对方,同情对方,以人的快乐而快乐,以人的痛苦而痛苦。

     


     

    (三)一念瞋心起,八万障门开

     


     

      千万不可以任性。建立好人际关系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但推毁彼此的感情却是刹那之间,因某一句话说错了而反目成仇。一般情况下,受伤害者就会暴跳如雷,一冲动会使用一些更难听的话去刺激对方,结果火上加油,一发不可收拾。平常彼此所做的一切功德都没有了,双方只记得伤害的话而结下怨恨。所以千万不要任性更要戒掉发脾气的习惯。

     


     

    (四)境由心生

     


     

      什么样的面相,决定他的内心世界是在想什么?什么样的心情,就会展现出什么样的环境,心地清净的人,就会把周围环境打扫得干干净净。维摩诘经云:“心净则国土净”。

     

      心清净见到一切现象就清净,心里不清净见到的也不清净,你心中有佛,眼里就有佛。我讲一段苏东坡与佛印禅师的故事给大家听听。

     

      苏东坡是个大才子,唐宋八大家之一,擅长诗、词、书、画。他喜欢佛教禅的意境,只要有空就去镇江金山寺找佛印禅师。佛印禅师是金山寺住持,一代高僧,对禅的悟境很高。两人经常一起参禅、打坐。苏东坡每次论禅都输给佛印禅师,有一次自己觉得这次终于占到便宜了,心理十分高兴,回家就告诉他那个才女妹妹苏小妹说,今天我和佛印禅师又在一起打坐。我问佛印禅师:你看看我像什么啊?佛印禅师说:我看你像一尊佛。苏东坡听后大笑,对佛印禅师说:你知道我看你坐在那儿像什么?就活像一摊牛粪。 当苏东坡回家跟苏小妹炫耀这件事的时候, 苏小妹对他哥哥说,你这回输得更惨。苏东坡不解的问,为什么?苏小妹回答说,你知道参禅的人最讲究的是什么?是见心见性,你心中有什么,眼中就有什么。佛印说看你像一尊佛像,那说明他心中有佛;你说佛印像牛粪,想想你心里有什么吧!这个故事说明了心是什么看到的就是什么,一切外境都是由心而有。

     


     

    六、有慈悲心的人是怎样的人生

     


     

    (一)真诚和气,和颜悦色
    (二)坦然自在,心无挂碍
    (三)广结善缘,处处没有敌人
    (四)具足摄受力和亲和感,大家喜欢跟这样的人做朋友。

     


     

    结语

     


     

      慈悲不是吃亏,而是人格的升华,更是智慧的体现。有慈悲心的人一定是世界上最幸福快乐的人。

     

      因为时间关系,今天就与大家分享到这里。 欢迎大家下一次同一时间相聚在湛山空中法堂,分享智慧人生。最后祝大家,禅悦为⻝,法喜充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