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法堂 智慧人生系列讲座(之二十四) 在生活中体悟觉知

 

发布: 2021-06-28 21:22:02   作者: 达义大和尚   来源: 本网讯   

 


 

第十二讲:介绍佛教修行戒定慧

 


 

录音:达义大和尚佛法开示介绍佛教的戒定慧(点击聆听
视频:达义大和尚佛法空中法堂系列讲座 (点击进入讲座视频专题

 



 

达义大和尚下一期讲座时间:
加拿大东部时间每周五晚上7点半
中国时间周六早上7点半
(可提前半小时登入欣赏佛乐)

 



 

  网络会议链接:

 

  https://us02web.zoom.us/j/6904406372

 

  ZOOM会议号 meeting ID: 690 440 6372

 


 

  (讲座具体内容在PPT下方,请查阅)

 

  主题: 在生活中体悟觉知(第十二讲)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主题: 在生活中体悟觉知(第十二讲)

     

      各位法师,各位居士,各位朋友,阿弥陀佛! 欢迎大家来到加拿大湛山空中法堂。

     

      今天的主题是: 介绍佛教修行:戒定慧

     

      佛陀认为人的痛苦来自三种障碍,第一叫烦恼障(迷惑),第二叫业障(造业),第三叫报障(苦果)三障使自己昏昧不明,颠倒行事,恶性循环,在生活中受种种痛苦。所以佛陀教导一切凡夫众生要清净持戒,端正行为;心不要被外境所转,保持宁静;要有智慧破除愚痴黑暗,才能转烦恼成菩提。智慧离不开戒、定、慧三无漏学。

     


     

    一、什么叫戒定慧?

     


     

      戒定慧三学是佛教最重要的修行方法,也是佛说三藏十二部经典的中心思想。戒定慧三学是在修行过程中一个循序渐进的关系,由戒生定,由定生慧,其中戒是入门,定是枢纽,慧是成就。楞严经说:「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一)什么叫戒?

     


     

      戒就是持戒的意思。就是佛陀规范弟子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威仪规矩和行持。要在行持上体现止恶、行善,绕益一切众生。佛在即将灭度时,告诉弟子们说:「尸波罗戒是汝大师,依之修行,能得出世甚深智慧。」。由此可知戒有防非止恶的功能,严防身、口、意三业,不做一切使身心染污的事情。法句经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通过持戒,收摄行者的妄想心,自净其意;做到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等行为。

     

      不同修学佛法者有不同的戒律,概括起来有七种

     

      1.在家男女二众,受持的有五戒、八关斋戒。五戒是一切佛戒的根本,各种戒都以五戒为重戒。八关斋戒是由此修行法门可通往出家解脱之道,关闭生死之门,故称为「八关」。

     

      2. 沙弥、沙弥尼有十戒。

     

      3.式叉摩那(学法女)有六法戒。这是沙弥尼欲受具足戒者的预修。

     

      4.比丘有二百五十戒,比丘尼有三百四十八戒(依四分律)。

     

      另外还有三聚净戒,就是止恶、行善、绕益一切有情。

     

      持戒的过程中,有开、遮、持、犯的不同。

     

      1.持:即持之不失,可分为「止持」和「作持」二种。能认真地防非止恶的叫「止持」,能积极地依法作善的叫「作持」。有些戒规定,应作善的而不作,也算犯戒,还有不修福慧,不化导众生,不关心病人,不听善知识讲法等对行菩萨道者也算犯戒。因为戒品越高加持力越大,要求也越严。

     

      2.犯:就是违犯戒律的相关规定。

     

      3.开:就是在特定情况下可以开。例如杀害、偷盗、淫欲、妄语是四种根本戒,是大小乘各种戒法的基础,是不能开的(在家的制邪淫)。但在大乘佛法中,一切应服从于「饶益有情戒」,假如杀盗是为了救济更多的人得以安乐,这是符合大乘佛法的精神(如杀海盗的故事)。

     

      4. 遮:在平时一般情况下,必须「遮护」,不使违戒。

     

      明白了开、遮、持、犯这四种持戒精神,才能很好把佛陀制定的戒律落实到日常生活中,帮我们莸得解脱、自在。

     


     

    (二)什么是定?

     


     

      定,就是禅定,梵语叫三昧,译为静虑。因为平常烦恼妄想太多,定力不足,思想不集中,所以佛陀教导我们必须制心于一处,安住当下,心念不受外在的环境和内在的心境所影响。

     

      禅定可分为四类: 1.世间禅;2. 世出世间禅;3.出世间禅;4.出世间上上禅。通常可用数息观、念佛、持咒、读经、礼佛培养定力,达到一心不乱。

     


     

    (三)什么慧?

     


     

      慧,即是智慧,也是觉照的意思。梵语叫般若,慧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通过持戒生起禅定,由禅定发出智慧。有照见一切事物的本来面目的功能。

     

      佛教智慧分有几类。

     

      第一从修习次第来说,有闻、思、修三种加行智慧;

     

      第二有我、法二空的二种无漏智慧。

     

      第三从证得出世圣智的深浅来说,可概括为三类:

     

      1.一切智;2.道种智;3.一切种智。

     

      智慧能了知事物的总相、别相,断除一切迷惑,化导一切众生,不执着任何一法。智慧与慈悲是一体的,所谓:“悲智双运”

     


     

    二、戒定慧对我们修学佛法者为什么那么重要?

     


     

      因为我们烦恼的根源是“我执”和“法执”,导致有贪、瞋、痴、慢、疑、恶见等见思烦恼,于是恼乱了我们的身心,遮盖了本有的佛性。如何破解“我执”和“法执”?唯有勤修戒、定、慧,才能断除贪瞋痴等烦恼。明白到一切都是缘起性空,觉悟到无常、无我的道理,对佛教的宇宙观和人生观更有深刻的认识和领悟,知道因缘果报如影随形,丝毫不差。有了这样的正知正见之后,才能离苦得乐,解脱自在。

     


     

    三、如何修戒、定、慧?

     


     

    (一)戒为无上菩提本。

     


     

      佛遗教经说:「若无净戒,诸善功德皆不得生,是以当知,戒为第一安隐功德住处。」梵网经心地品说:「一切有心者,皆应摄佛戒,众生受佛戒,即入诸佛位。」。说明持戒是解脱成佛的重要性。

     

      如何持戒:1、原则性;2、规律性;3、合理安排

     


     

    (二)定,才能守住一切功德。

     


     

      在佛遗教经又说:「若摄心者,心则在定,能知世间生灭法相,是故汝等,当勤精进,修习诸定。若得定者,心则不散,譬如惜水之家,善治堤塘。行者亦尔,为智慧水故,善修禅定,令不漏失。」法华经安乐行品说:「在于闲处修摄其心,安住不动,如须弥山,观一切法,皆无所有,犹如虚空,无有坚固,不生不出,不动不退,常住一相。」这都充分显示了禅定的功德妙用。

     

      如何修禅定?1、做什么事要专注;2、活在当下;3、不昏沉散乱。

     


     

    (三)有智慧才能明辩事理。

     


     

      佛遗教经说:「实智慧者,则是度老病死坚牢船也;也是无明黑暗大明灯也;一切病者之良药也;伐烦恼树之利斧也。」八大人觉经说:「第一觉知,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如是观察,渐离生死。」。佛陀慈悲指明了要想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离开智慧是不行的。

     

      如何修智慧?1、宁静致远;2、广读圣贤书;3、参访善知识,朝拜圣地。

     

      戒定慧三学虽有先后修学次第,实际上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三者是相辅相成。戒定是以慧为先导,定慧是以戒为基础;戒慧是以定为依止。说戒则定慧在其中;说定则戒慧在其中;说慧则戒定在其中,举一即三,三即是一,一三不二,圆融无碍。

     

      戒定慧是修一切法门的根本,内容包括四摄、六度、八正道等法门:

     

      戒在六度中包含有布施、持戒、忍辱、精进。

     

      定在六度中包含精进、禅定。

     

      慧在六度中包含有精进和智慧。

     

      八正道更不用说了都是戒定慧三学的修行内容。

     


     

    四、 三学与止观的关系

     


     

      戒定慧即是止观的体现,具备了寂照的妙用。可以说,止观是因地修行的权巧方便,定慧和寂照是功效和结果。实际上,因果不二,始终一如。

     

      止观法门是通往超脱生死、证悟菩提的根本法门。一切大小乘佛法离不开戒定慧,也离不开止观。所谓止,就是止息妄念;所谓观,就是观照自性。想要彻证不生不灭,不来不去的常住真心,就必须通过止观的练习。

     

      止观法门是什么?天台宗初祖慧文大师因读大智度论「三智实在一心中得」(「三智」指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并在中论中证悟到「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于是创立了「一心三观」法门。

     

      慧思大师继承和发展了慧文大师的大乘止观法门。并传授智者大师,因此止观法门得以发扬光大。止观有三:一、不定止观,即六妙门,或次第相生,或方便对治,无有定法;二、渐次止观,即释禅波罗密次第法门,首先必须持戒,第二才正式修习禅定,最后开始修实相观,就是这样有次第的修行;三、圆顿止观,即摩诃止观,或叫大止观。没有次第前后之分,行与解当下同时顿悟。另外,智者大师还为其俗兄陈针讲了小止观(童蒙止观)。

     

      小止观中,为了对治粗乱妄心,提出了:1.系缘守境止,就是把心系缘在鼻端或者脐间,或者观想诸佛的相好庄严。2.制心止,就是当念头生起时即以“放下”二字制伏之,令心不散乱。3.体真止,体真万物本体即空之理而不动心;或观缘生无性,了悟过去、现在、未来三心都不可得。

     

      小止观也提到了「一心三观」的基本思想。所谓「一心三观」,举一即三,言三即一。寂然无念是空观(体真止);明明了了是假观(方便随缘止。知空非空,随缘利生。);寂寂无念,而又了了常知,寂照同时,不落二边,就是中道第一义观(息二边分别止)。因此可见小止观的禅法其功德也是不可思议。

     

      在修行的过程中无论是修数息,还是慈悲观,都应时时刻刻回光返照,注意观察当下这一念心,不随不遣,不取不舍,日久功深,妄想自然离你而去。而本有的智慧自然显现出来。

     

      我在这里跟大家讲一个三心不可得的禅宗公案:德山禅师对《金刚经》下了很深的功夫研究,花了很多时间了一部《青龙疏抄》。他听说南方恵能大师提倡“顿悟成佛”之说,颇不以为然,便带着《青龙疏抄》南下,准备要与大家辩论一番。

     

      于是德山禅师到了南方,在路上,肚子饿了,正好经过一所卖饼的小店,欲买饼作为点心充饥。

     

      店里面有一位老婆婆,见到德山禅师买点心,当即就问他:“你肩上担的是什么啊?”他回答说

     

      “《金刚经青龙疏抄》。”老婆婆就说了,

     

      “那我考你一个《金刚经》的问题,如果答对了,点心全部免费供养。”德山禅师觉得这回赢定了,很有信心的答应了,他说,“你问吧!”老婆婆问,

     

      “《金刚经》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请问大德要吃点心,点的是哪个心?”

     

      德山禅师听到老婆婆这番问话,当下开悟了,知道以前都在法上执着,于是他把他研究多年的《金刚经青龙疏抄》全部烧掉。大家知道为什么呢?德山禅师终于在老婆婆那里印证了惠能大师的顿悟法门了,原来在时间上有过去、现在、未来之说,但无住真心并没有过去、现在、未来之分别,只那一念,吾人的本来面目,如如不动,历久长新,何有过去现在未来呢?

     


     

    结语:

     


     

      勤修戒定慧,熄灭贪瞋痴,最后达到能所双亡,本有清净光明的妙真如心自然显现。正如黄檗禅师在传心法要说:「但直下无心,本体自现。」

     

      因为时间关系,今天就与大家分享到这里。

     

      欢迎大家下一次同一时间相聚在湛山空中法堂,分享智慧人生。最后祝大家,禅悦为⻝,法喜充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