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法堂 智慧人生系列讲座(之三十一) 介绍法华经衣珠喻

 

发布: 2021-08-26 17:23:53   作者: 达义大和尚   来源: 本网讯   

 


 

第六讲:介绍法华经衣珠喻

 


 

录音:达义大和尚佛法开示介绍法华经衣珠喻(点击聆听
视频:达义大和尚佛法空中法堂系列讲座 (点击进入讲座视频专题

 




 

达义大和尚下一期讲座时间:
加拿大东部时间每周五晚上7点半
中国时间周六早上7点半
(可提前半小时登入欣赏佛乐)

 




 

  网络会议链接:

 

  https://us02web.zoom.us/j/6904406372

 

  ZOOM会议号 meeting ID: 690 440 6372

 

  (讲座具体内容在PPT下方,请查阅)

 

  主题: 介绍法华经衣珠喻(第六讲)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主题: 第三单元第六讲(2021年8月6日)

     

      各位法师,各位居士,各位同学,阿弥陀佛! 欢迎大家来到加拿大湛山空中法堂。今天是第三个单元第六讲

     

      主题是: 介绍《法华经》七种譬喻之五:衣珠喻。

     


     

      这个譬喻是来自法华经第四卷,第八品〈五百弟子授记品〉,讲述了富楼那、憍陈如和五百阿罗汉等声闻弟子都得到佛陀授记成佛,终于觉悟了大乘妙法,深深诲悟从前以少为足的小乘见解而用衣珠喻表达大乘智慧之殊胜。我们从几个方面来探讨富楼那尊者和五百罗汉等举出这个譬喻的含义:

     


     

    一、法华经“三周说法”

     

      “三周说法”是为声闻、缘觉、菩萨等众生开示成佛之道,而说的方便法门。在《法华经》中,佛陀为令声闻、缘觉二乘弟子悟入「一佛乘」的实相真理,而对上、中、下三种根机的修行人,重复说法三次,称为「三周说法」。

     


     

    第一「法说周」:

     

      佛陀为上根利智的修行人,就法的体性,直说诸法实相「十如是」的真理;探究诸法本来实相通达「相、性、体、力、作、因、缘、果、报、本末究竟」等十种内容(详见〈方便品〉)。佛陀开三乘之方便教法,使二乘行人了悟一佛乘之真实。此时唯有大智慧舍利弗一人解悟,获得佛的授记。即〈方便品〉之后半起,对上根者直说「三乘即一乘」、「权实不二」之理。这叫「法说周」。

     


     

    第二「譬喻周」:

     

      佛陀对在「法说周」中不能了悟的中根修行人,也就是根性比较钝的众生,用种种譬喻再次阐明真理,故有「三车一车」之说。「三车」是羊车、鹿车、牛车,「一车」指大白牛车。刚开始允许给「三车」是施设方便,后赐「一大白牛车」是显示实相,使令了悟一佛乘的妙理。这时候有迦叶、迦旃延、目犍连、须菩提等四大弟子领悟了解,获得授记。详细内容可参见〈譬喻品〉、〈信解品〉、〈药草喻品〉、〈授记品〉。这是佛对中根机的人举出的各种譬喻,显说一佛乘之理,这叫「譬喻周」。

     


     

    第三「因缘周」:

     

      佛陀为那些不能了解以上列举的“法说”和“譬说”二周说法的下根修行人,用因缘故事,将义理作更进一步的叙述,述说他们在过去无量劫前曾在大通智胜如来的时候,播下「一佛乘」的菩提种子,使这些人明白多生多世的机缘而开悟。这个时候,最典型的代表人物如富楼那、憍陈如等一千二百位声闻领悟了大乘妙义,获得佛陀授记成佛。有关这方面的详细内容可以参阅〈化城喻品〉、〈五百弟子授记品〉、〈授学无学人记品〉。对下根修行人说宿世以来的因缘,使其领会觉悟。这叫「因缘说」。

     

      佛在这三周说法,每一周说法又分为五个阶段:1、正说(指佛陀为弟子做法说、譬喻说或因缘说)。2、领解(指弟子听到这些大乘法门后,叙述自己的领悟和见解)。3、述成(指佛陀对弟子们的领悟,做进一步的肯定)。4、授记(指佛陀对弟子们的期待,而给予授记作佛)。5、欢喜(指弟子们内心的疑惑得到佛陀开示之后,心中豁然开朗。又接受了佛陀的肯定并授记作佛,终于见到了自己心中的佛性,内心生起了无限的欢喜)。法华经中开设了这三周说法,目的都是为了度化上、中、下三根的修行人,早日成佛,由此可见佛陀度化众生的悲心弘愿,其方法十分周备圆满。

     


     

    二、佛在第三因缘周,为不能了解第一周和二周说法的下根修行人,述说他们宿世与佛的因缘,种植成佛之善根。

     

      其代表人物有富楼那尊者为首、以及憍陈如和五百阿罗汉等一千二百位声闻弟子,他们这时候都能明白佛陀的说法,领悟到了大乘妙义,并得到佛陀授记成佛。这在法华经的〈五百弟子授记品〉中有详细的叙说。也是我们今天一起分享衣珠喻显明大乘佛法的内容。

     

     

    三、修行人常常是外现罗汉相,内秘菩萨行。

     

      富楼那尊者和五百位阿罗汉等一千二百位声闻弟子虽名为下根,但依据〈五百弟子授记品〉对于富楼那所做的介绍有许多超人的表现,我在这里略举六点如下:

     

      1、他在佛陀的时代说法第一;

     

      2、已得四无碍智;

     

      3、具足菩萨神通之力;

     

      4、教化无数人令立佛果;

     

      5、在未来护持无量佛宣扬佛法,教化众生令立佛道;

     

      6、在今后无量劫,必定在此土成佛等等。

     

      由此可知,富楼那尊者其实是内秘菩萨行。只是为了度化之方便而权现罗汉相而已。

     


     

    四、富楼那尊者将来成佛之后的世界是怎么样呢?

     

      1、富楼那尊者成佛后,名为普明佛。他一个人成佛所教化的佛国净土就像恒河沙那么多的三千大千世界。

     

      2、七宝为地。即金、银、琉璃、车渠、珍珠、玛瑙、玫瑰布满佛国净土。

     

      3、地平如掌,他所住国土不会有高低不平之障碍。

     

      4、亭台楼阁,金碧辉煌,充满其中。

     

      5、人天交接,彼此相见。

     

      6、没有三悪道之痛苦。

     

      7、一切众生都是莲花化生。在该佛国净土的众生都是莲花化生,花开见佛。

     

      三界六道有情众生,出生方式有四种。根据《俱舍论》卷八记载.

     

      四生为:

     

      1)、胎生,从母胎而出生者,称为胎生。如人、象、牛、马,猪、羊、狗、猫等。

     

      2)、卵生,由卵壳出生者,称为卵生。如鸡、鸭、孔雀、蛇、鱼等。

     

      3)、湿生,又作因缘生、寒热和合生。即由粪聚、丛草等润湿地之湿气所产生者,称为湿生。如飞蛾、虫类等。

     

      4)、化生,无所托而忽有,称为化生。如诸天、地狱等皆由其过去之业力而化生。

     

      另外由大愿力所化生的如佛国净土的诸佛菩萨、诸上善人,他们都是莲花化生,因为圣人有大愿力、大功德力、大神通力、大智慧力,依佛法修证而化生的。

     

      8、得大神通。

     

      佛的神通有六种:

     

      1)、宿命通:知道自己过去多生多世的生活状况,也知道其他众生过去世的状况,以及所做的一切善的恶的事情。

     

      2)、天眼通:能看到远的、近的、粗的、细的一切物相,任何物体都无障碍。能洞视十方世界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事情。能知过去生过去世中的父母、师长及其他眷属现在出生在那一道及其生活状况等。

     

      3)、天耳通:能够听到远近、粗细的一切语言及其他声音。不但能闻世间的声音,而且能听到诸佛国土无数诸佛说法的声音。

     

      4)、他心通:能够知道一切佛囯净土的众生在想什么?在念什么?

     

      5)、神足通:神通自在,具有飞行、分身、速到、变化自在的能力。

     

      6)、漏尽通:断除了一切烦恼及生死惑业,再也不漏落两种生死(分段生死和变易生死)。一通永通,一得永得,再不会退失。凡夫只可得到前五种神通,唯有解脱的圣者才能得到六种神通包括漏尽通。

     

      9、富楼那尊者将来成佛,其国众生常以法喜和禅悦为食。

     

      修行人通常有五种出世间食,根据《增一阿含经》卷四所讲:

     

      1)、禅悦食,深入禅定,享受禅定的微妙快乐和喜悦。

     

      2)、法喜食,由听闻、修学佛法而获得法味的喜悦。

     

      3)、愿食,树立高尚理想,发愿断烦恼、度众生、证佛果。

     

      4)、念食,时常忆念、牢记所修所学的佛法。

     

      5)、解脱食,由修习佛法而获得解脱自在。

     

      富楼那尊者成佛之后成为法明如来,众生住在他所化导的佛国净土常以法喜和禅悦二食来长养他们的法身慧命。

     


     

    五、衣珠喻不是佛说岀来的譬喻,而是富楼那与五百阿罗汉一起说的。

     

      当富楼那尊者得到佛陀授记作佛之后,其余的优楼频螺迦叶、伽耶迦叶等五百阿罗汉这时候也全都得到佛陀授记作佛,成佛以后的名号同名为“普明佛”。五百阿罗汉等人得到授记作佛之后,大家向佛陀虔诚顶礼,发露忏悔,十分自责地说:“世尊,我等从前以少为足,错误的认为自己已得究竟灭度,现在承蒙佛陀的开示,才知道什么是一佛乘的境界,真的感到愚蠢无知。”。因此富楼那尊者等五百阿罗汉向佛陀讲述了一个富人在穷人衣服里系宝珠的譬喻,以表明他们对大乘无上智慧的赞仰。

     


     

    六、【衣珠喻】出自法华经第八品《五百弟子受记品》。

     

      『衣珠喻』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做人不要捨本求末,捨近求远。佛在心中,心外无佛,自己纯真的本性就是佛。把心治好,有清净正直的思维,有善良的言行,有知足常乐的心胸,生活自然就安稳祥和、幸福快乐。衣珠是譬喻众生本具的佛性,一切众生本自具足,不假外求。只因无量劫来,迷沦于生死,在六道中轮回流转,始终不见自家珍宝。唯有去除自心尘垢,舍离妄想执著,就能彻见自己本来面目,重拾自家珍宝。

     

      【衣珠喻】在法华经中是这样说,有一个穷人来到他最亲近要好的亲友家中,因喝酒而醉倒。刚好这时亲友因为有紧急公事要往外地出差,但是他又不放心这位酒醉的亲戚在家里没人照顾,所以他把一颗无价宝珠系在他的衣服里面送给他需要时可以用。这个人醉卧在地竟然一点都不知道。他后来游行到其他国家,为了生活所需,到处求生,过得很艰难,偶尔得到少许财物,便感到十分满足。后来,亲友见到他便说:「你怎麽为了生活竟然如此穷困。我过去为了让你安乐,以无价宝珠,系在你的衣服里面,现在还在,你竟然不知道,还这样辛苦生活,实在太愚痴了。你现在可用这个宝珠,换取所需之物,你就会过得称心如意,不会缺少生活所需的东西了」。这位穷人得知身上的衣服里还有如此珍贵的宝珠,当下就变成一个富有的有钱人了。

     

      这段经文是由富楼那等五百罗汉由衷感悟大乘妙法的殊胜,用生动的故事来做譬喻。讲叙穷困的愚夫被富有的朋友赠送宝珠,而愚夫因醉酒不知,仍到处奔波谋生。愚夫是喻声闻和缘觉仅闻二乘法,便沉醉在偏空湼槃。佛陀在法华经就是专门针对那些得少为足的二乘人而说一佛乘法。朋友譬喻本师释迦牟尼佛,愚夫的醉酒好比被种种无明烦恼困扰。众生为小乘小果,甚至世俗事务的衣食忙碌奔波,却不知心里早有佛陀赠与的宝珠,就是一乘佛法。

     

      这个故事说明了我们每一个人都要相信,在自己身上有一颗无价的宝珠;这颗宝珠其实就是我们的佛心、佛性,只是我们不知道而已,又或者知道而不敢承认,因而妄自菲薄,不敢以富人自居。其实人人都有佛性,都有觉性和特长,只不过我们不敢承担而已。

     

      宋朝的白云禅师,曾经写过一首禅诗:“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封锁;今朝尘尽光生,照见山河万朵!”。今天,我们已经知道、发现了这颗「明珠」,就要珍惜它,就不要再让它蒙尘,就要让它的光茫显露出来。

     

      释迦牟尼佛为我们开示种种法门,就好像将宝珠缝在我们的衣袋里一样,只是我们还不知道。大家身上都有一颗宝珠;我们要自我珍重,不要抱著金碗去讨饭吃,更不要因讨得一点食物维持温饱,就感到满足。所以法华经告诉我们人人都能成佛,为了早日成佛,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就是要发广大菩提心,行菩萨道,自利利他,将来才能完成最高的佛果,证入究竟圆满的大涅槃。最后我用一首诗偈作为今天讲座的结语:“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就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

     


     

      因为时间关系,今天就讲到这里。下一个环节是回答问题……

     

      1、佛为什么要在险道之中化现一座城市?

     

      2、我们怎么知道修的是什么阶位?

     

      3、学佛需要善知识指导吗?

     

      大家如果还有问题,欢迎提出来,我在下周回答大家。

     

      最后请大家跟我一起双手合掌做功德回向: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淨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欢迎大家下一次同一时间相聚在湛山空中法堂,分享智慧人生。最后祝大家,禅悦为食,法喜充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