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法堂 智慧人生系列讲座(之三十二) 介绍法华经髻珠喻

 

发布: 2021-08-30 21:14:17   作者: 达义大和尚   来源: 本网讯   

 


 

第六讲:介绍法华经髻珠喻

 


 

录音:达义大和尚佛法开示介绍法华经髻珠喻(点击聆听
视频:达义大和尚佛法空中法堂系列讲座 (点击进入讲座视频专题

 



 

达义大和尚下一期讲座时间:
加拿大东部时间每周五晚上7点半
中国时间周六早上7点半
(可提前半小时登入欣赏佛乐)

 



 

  网络会议链接:

 

  https://us02web.zoom.us/j/6904406372

 

  ZOOM会议号 meeting ID: 690 440 6372

 

  (讲座具体内容在PPT下方,请查阅)

 

  主题: 介绍法华经髻珠喻(第七讲)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第三单元第七讲2021年8月13日

     

      主题: 介绍《法华经》七种譬喻之六:髻珠喻。

     

      各位法师,各位居士,各位同学,阿弥陀佛! 欢迎大家来到加拿大湛山空中法堂。

     

      今天是第三个单元的第七讲,主题: 介绍《法华经》七种譬喻之六:髻珠喻。

     

      这个譬喻是来自法华经第五卷,第十四品〈安乐行品〉,这一品讲述了文殊菩萨请示释迦牟尼佛,菩萨们怎样才能在以后的五浊恶世之中宣扬这部《妙法莲华经》。

     

      佛陀告诉文殊师利菩萨,必须具足四种安乐行的方法,才能确保这位宣扬法华经的修行人,他的威望和摄受力。佛说:「若菩萨摩诃萨,于后恶世,欲说此经,当安住四法」。

     

      佛陀在这一品除了详细说明如何修四种安乐行方法,也特别告诉我们法华经是佛教一切经典中最稀有难得的经典,都不会轻易跟弟子们宣讲,唯有遇到善根成熟,堪受大任者才讲演法华经。看来今天能听到我讲课的各位,都是善根成熟,将来都会成佛。

     

      佛陀说:“法华经是诸佛如来秘密之藏,于诸经中,最在其上,长夜守护,不妄宣说,始于今日,乃与汝等而宣扬这部法华经”。在这一品的最后,佛陀用国王为了奖赏战功赫赫的战士把珍藏在自己髪髻的摩尼宝珠都拿出来奖赏,来做比喻。以此来说明法华经,是他一生弘法中最甚深微妙的妙法,时机未到不轻易宣讲。正如佛在法华经说:“于诸说中,最为第一,末后赐与,如彼强力之王,久护明珠,今乃与之”。

     

      为了能让大家更全面的理解法华经“髻珠喻”的含义,我先把佛陀讲的这个“髻珠喻”的背景介绍一下。

     


     

    一、根据智者大师对法华经的理解,把全经七卷二十八品,分为二门。

     


     

    第一迹门:

     


     

      从第一序品至第十四品,也是我们今天要讲的安乐行品,叙说佛陀为本劫一切众生说法实况;

     


     

    第二本门:

     


     

      从第十五品到法华经的最后,主要内容在讲佛陀本门事相以及法身菩萨持经行化圣迹。佛陀在法华会上一开始放光宣讲了三乘归于一佛乘之后,在后半部分中,再详细的说明凡是现在能听闻到法华经的人,都是在多生多世与佛陀所种下的善根因缘有关。

     


     

    二、安乐行品的大意

     


     

      文殊师利菩萨对佛说:“世尊,这些发大誓愿的大菩萨十分难得。他们对佛所讲的妙法十分恭敬欢喜,以教奉行,而发下了宏愿,要在以后五浊恶世中,护持、读诵、讲说这部《法华经》。世尊,这些大菩萨们怎样才能在以后的五浊恶世之中宣扬这部经典呢?”

     

      佛告诉文殊师利菩萨说:一定要安住四种方法:

     


     

    (一)身安乐行

     


     

      就是作为一个弘扬法华经的修行人在身体力行上,应该远离世俗的名闻利养,远离权贵豪势、邪人邪法等,严持戒律,具足威仪,才能安心坐禅,修摄其心。

     

      唯有安住于菩萨修行的地方和菩萨所亲近之处,这样才能讲说《法华经》。

     

      佛告文殊师利,什么是菩萨修行处呢? 就是大菩萨要修忍辱行,柔和善顺而不暴躁,内心才能平稳而不惊恐。 同时对一切事物的现象不执着,行而无行,无行而行。不执着于修行之相,这样去观照万事万物的真如实相,本性空寂,无所分别,湛然清净。这样无分别的修行,就叫大菩萨安乐之行。

     

      什么是大菩萨的亲近处呢?

     

      就是指大菩萨要远离国王、王子、大臣、长官的权贵,要远离不属佛门的外道等。

     

      大菩萨要觉照到万事万物都是空幻假有,才能证悟到真如实相的清净自在。远离颠倒妄想,不为外境所动,不退失正法、不受生死轮回,就像虚空一样,不可说不可说,超言绝相,离开语言概念。一切法的实相没有所谓生,没有所谓出,没有所谓起,即无名称,也无外相,一无所有。因为不执着于相,所以其境界更是无量无边,无障无碍。其实万事万物只是在一定的条件下,由诸多因缘临时组合而成的假相,一般人不明白诸法实相的般若圣智,所以妄生执着,认为万事万物都是实有的,并由此而给予各种虚妄不实的说法。有大智慧的人便能观察到这些都是幻有的法相,也能 体悟法相背后的清净实相,这些就是大菩萨亲近之处。

     


     

    (二)口安乐行

     


     

      意思是说口业要远离说话的过错、轻慢、讃叹、毁谤等,这样才能得到安乐,修摄其心。

     

      释迦牟尼佛对文殊师利菩萨说:“文殊啊,我灭度之后,在末法时代中,修菩萨行的大菩萨们要演说这部《法华经》,就应住于上面所说的安乐行门。如果用口宣讲或读诵此经时,不要执意批评他人的过错或经典的过错,也不要轻慢其他法师,谈论他人之好恶长短。唯有保持口业清净的人才有资格宣讲《法华经》。

     


     

    (三)意安乐行

     


     

      就是要保持意业远离嫉妒、恼乱等,对一切众生要保持平等说法,就可以常得安乐,修摄其心。

     

      释迦牟尼佛对文殊师利大菩萨说,不能对各种佛法随意妄加评判,彼此争执,各持异见。应当对一切众生怀有大悲心, 对于一切诸佛,想他们就像自己的慈父,对于一切诸菩萨,想他们都是自己的大师,对于十方世界中的一切菩萨始终诚心恭敬,虔诚礼拜。对于一切众生一视同仁,根据佛法的深浅与众生的根器,适时应机为他们说法。

     

      佛陀对文殊师利菩萨说,这就是大菩萨所要成就的第三种安乐之行。若能做到以上这种修行境界,他们在讲说这部法华经的妙法时,心志就不会烦恼散乱,获得更多志同道合的同学一起修学,一起读诵。 同时,还能吸引更多的大众前来听闻,听闻后接受,接受后读诵,读诵后还能为他人解说,除了解说之外,还能书写或请别人书写,与此同时,更会把这部法华经供养起来,恭敬和赞颂。

     


     

    (四)誓愿安乐行

     


     

      就是对于法华经不闻、不问、不知、不觉、不信、不解的众生,应该生起慈悲心,发愿成佛时,一定会用神通力、智慧力导引众生悟入法华经的境界。

     


     

      释迦牟尼佛对文殊师利菩萨说:“文殊啊,大菩萨于将来的末法时代,凡是信受奉行这部《法华经》的人,对于佛教的在家弟子和出家弟子要对他们生起快乐的大慈心,对于不信佛者要生起救拔他们痛苦的大悲心,而且要常常这样想:‘这些尚未皈依佛门,未能听闻妙法莲华经的人,十分可惜。如来为众生大开方便之门,根椐不同众生之根机而随宜应机说法,可他们这些人竟然不闻、不知、不觉、不问、 不信、不解。我们要发弘愿只要一旦证得至高无上的佛道, 不论我们在什么地方,都要运用神通之力和智慧之力,引导这些人悟入法华经的境界之中。

     

      佛告诉文殊师利菩萨说,这就是大菩萨在佛灭度之后,所要成就的第四种安乐之行。

     

      如果有人能这样做,他们在讲解妙法莲华经时,就不会产生过失,而且还会常常受到出家法师和在家居士、国王、王子、大臣、 民众、婆罗门居士等的恭敬和供养、尊重和赞颂。各位天神为了聆听妙法莲华经,也会常常随行侍奉妙法。

     

      如果在村落、城镇或寂静的山林中宣说法华经,有人前来质疑责难,诸位天神也会日夜守护在周边,护卫大乘妙法,并且能使前来听法的人莸得法喜。为什么呢? 因为这部经典是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佛一直以其神力加以保护的。

     

      佛告诉文殊师利说,这部《法华经》在无量无数的年代中,很多人都没有因缘听到这部经的名字,更何况见到并受持、读诵,那就更为稀有了。由此可知我们今天能一起学习法华经那是多生多世种下的善根才有这样的福报。

     


     

    三、佛陀用髻珠喻的故事来说明法华经之稀有珍贵

     


     

      佛陀告诉文殊师利说,譬如有一位力量强大的国王,深受人民爱戴,他想以威武之势降伏各国,而各小国的国王却不顺从他的命令,这时,大王就派兵遣将,前往讨伐。每当军队得胜归来,大王都很高兴,便会根据其战功的大少而给予赏赐,比如说有的给予田园、家宅、村庄、城镇等封邑,有的给予衣服或其他装饰之物, 有的给予各种珍宝如金银、玻璃、砗磲、玛瑙、珊瑚、琥珀以及象、马、车乘和奴婢、属民。总之,什么都可以拿出来赏赐,只有自己头上髻中的一颗明珠却从来不给别人。原因是因为大王头上的这一颗明珠稀有难得,无比珍贵。

     

      佛陀对文殊师利菩萨说,如来宣讲《法华经》如同大王对待这颗明珠。他运用禅定和智慧的力量,庄严佛国净土,作为法王统领欲界、色界和无色界三界。但魔王并不肯顺从臣服,法王如来和各位贤圣菩萨、罗汉也只能与魔王交战。如果有谁从中立下战功,如来会很欢喜,便会在出家法师和在家居士当中,讲说各种经典,使他们内心感到喜悦。通过讲经和赐予禅定之法、解脱之法,断尽烦恼之法,得到各种佛法智慧财宝,赐予涅盘之城,以权巧方便对他们说已经获得了灭度解脱,主要是引导他们的菩提心向上精进。尽管是这样,如来也没有为他们讲说这部《法华经》。要待因缘成熟时才会传授。

     

      佛说,文殊师利!譬如国王看见士兵立下大功勋,心中万分欢喜,那颗珍贵明珠,即使久藏于自己的发髻之中,从不轻易地赠予他人,这时因缘成熟了才会拿出来赏赐给立下大战功的士兵。

     

      如来也是这样,他是欲界、色界、无色界等三界之中的大法王,以佛法教化三界之内的一切众生,看见自己手下的贤圣僧与色、受、想、行、 识等五蕴之魔作战,与烦恼魔作战、与死亡魔作战,取得了很大的功勋,最后消灭了贪欲、瞋怒、愚痴等三毒,超出了欲界、色界、无色界等三界,冲破魔王的天罗地网。如来认为这是时机成熟,于是毫无保留的把最珍贵的宝物,大乘的智慧奉献出来。如来的宝物是什么?就是这部《法华经》,是一部能使众生获得无上智慧的经典,也是所有佛法中最深奥微妙的经典。

     

      佛告文殊师利菩萨说,这部《法华经》是如来最后才赐予众生的妙法, 是所有如来的秘密宝藏,居于所有佛经之首。

     


     

    四、髻珠喻给我们的启示。

     


     

      《妙法莲华经》在髻珠喻中,以国王比喻如来,以髻珠比喻一佛乘。战士们一律平等,论功行赏,比喻修行人战胜各种魔障,随其根机,佛陀为说二乘、三乘法,目的是引导众生,令其根机成熟,遂于法华会上开权显实,授记声闻、缘觉二乘人,都能作佛。

     

      佛陀宣讲《妙法莲华经》,主要目的是开示众生悟入佛之知见,帮助我们明白人人都有佛性,都能成佛,尚未成佛,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只有降伏种种妄想执着,最后才能击退众魔,本来的清净心方能显现。由此可见佛说的《妙法莲华经》为诸经中王。以髻珠喻,启迪我们的智慧,信奉唯有一佛乘之妙理才是最究竟圆满的。

     

      今天最后的结语是:人生难得今已得,稀有妙法已得闻,

     

      成佛法华今受持,今生无憾做佛去。

     

      因为时间关系,今天就讲到这里。下一个环节是回答问题……

     

      1. 佛说阿弥托经中提到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补处。 请问阿鞞跋致是什么意思?

     

      2. 法华经中药王菩萨本事品中说到得现一切色身三昧,具体是什么?

     

      3. 法华经说声闻、圆觉、阿罗汉还是不“究竟”。其实如果一个人能够修得阿罗汉果已经可以解脱生死轮回、是不退转的了。那为什么“不究竟”?“究竟“是一个什么的境界?

     

      4. 七月是不是鬼门关开门了?我们是不是晚上少出去,免得撞鬼?鬼是不是全部都是害人的呢?

     

      如果还有问题,欢迎提出来,我在下周回答大家。

     

      最后请大家跟我一起双手合掌做功德回向: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欢迎大家下一次同一时间相聚在湛山空中法堂,分享智慧人生。最后祝大家,禅悦为⻝,法喜充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