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法堂 智慧人生系列讲座(之三十九) 天台宗的修行方法

 

发布: 2021-10-16 09:29:13   作者: 达义大和尚   来源: 本网讯   

 


 

第四讲:天台小止观(二)

 


 

录音:达义大和尚佛法开示介绍天台小止观(二)(点击聆听)
视频:达义大和尚佛法空中法堂系列讲座 (点击进入讲座视频专题)

 


 

达义大和尚下一期讲座时间:
加拿大东部时间每周五晚上7点半
中国时间周六早上7点半
(可提前半小时登入欣赏佛乐)

 


 

网络会议链接:
https://us02web.zoom.us/j/6904406372
ZOOM会议号 meeting ID: 690 440 6372

 


 

(讲座具体内容在PPT下方,请查阅)
主题:天台宗的修行方法(第四单元第二讲于2021年10月1日)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各位法师,各位居士,各位同学,阿弥陀佛!欢迎大家来到加拿大湛山空中法堂。今天是第四单元第二讲,内容是继续介绍《天台小止观》,又名《修习止观坐禅法要》,或叫《童蒙止观》,由天台宗的祖师智者大师所讲。

     


     

      本书内容共分为十章

     


     

      第一章,具足五种因缘。

     

      第二章,降伏五种欲望。

     

      第三章、断除五种障盖。

     

      第四章,调和五事。

     

      第五章、成就五种方便。

     

      第六章,正修行。

     

      第七章,开发善根。

     

      第八章,觉知魔事。

     

      第九章,治病。

     

      第十章,证果。

     


     

      今天我要跟大家讲的内容是:《天台小止观》

     


     

    第一章、具足五缘。

     


     

      五缘:

     

      一、持戒清净。

     

      二、具备衣服和饮食。

     

      三、居住在悠闲寂静的地方。

     

      四、摒弃世俗的因缘事务。

     

      五、亲近善知识。

     


     

      智者大师说,若想发心来修止观坐禅方法,首先要具足五种外缘。

     


     

    一,持戒清净

     


     

      华严经云:“戒为无上菩提本,长养一切诸善根,若人能持于净戒,是为如来所赞叹!”

     

      又如经中所说,以持戒清净为基础,才能够生起种种的禅定和灭苦的智慧。所以出家的比丘应该持戒清净。但关于持戒有三种不同的行人。

     

      第一种人,在皈依三宝之前,没有造作过五逆重罪,后来又遇到了明师,受持三皈五戒,成为了佛弟子。还能出家,受沙弥十戒,受具足戒,成为比丘、比丘尼。一直严持自己的清净戒行,就可以称作是上品的持戒人。像这样的人修行止观,一定可以证悟佛法,就好像洁净的衣服布料,很容易染上染料。

     

      第二人,受戒以后,虽然没有犯过重大的罪业,但是对于细小的戒律,多有毁损。为了修习止观,如果能够如法的忏悔过去的罪业,也可以称作持戒清净,引发禅定智慧。就好像衣服的布料上有污垢和油腻,如果能够浣洗干净,也可以染上染料。

     

      第三种人,受戒以后,不能坚定护持自己的心念,各种轻戒和重戒都有所毁犯。依照小乘的教理,如果犯了四重罪(杀、盗、淫、妄),便没有忏悔的法门。但依照大乘的教理,这样的重罪,也可以通过忏悔获得清净。所以经中说,于佛法中有两种勇健之人,第一种就是不造种种恶业的人,第二种就是造作了恶业能够忏悔的人。

     

      若想要忏悔罪业的人,必须具足十种修行来成就忏悔。

     

      第一、深信“善有乐报,恶有苦报”的因果法则;第二、对造恶所引起的苦报生起强大的怖畏;第三、对自己造作恶业深深地感到惭愧;第四、寻求灭除罪业的方法;在大乘经论中,明示了种种法门,应当如法修行;第五、坦白地揭露自己的罪过;第六、断除造恶的心;第七、生起守护佛法的心;第八、发起广度众生的大誓愿;第九、常念十方诸佛;第十、观照罪业本性空不可得,如幻不实。

     

      如果能够成就这十种法门,将道场布置得庄严,沐浴清净,穿着洁净的衣袍,虔诚地烧香散花,在三宝面前如法的修行忏悔,七天甚至是二十一天,或者是一个月、三个月乃至是一年,专心忏悔所犯的重罪,直到罪业灭除为止。

     

      怎样知道重罪灭除了呢?有什么感觉和瑞相?,第一如果行者以至诚的心忏悔之时,感受到自己的身心轻快便利,得到了祥瑞的梦境;第二看到了灵异的瑞相;第三感受到善心开发;第四在禅坐中感受到身体如同白云、影子一样的轻安,并慢慢的得到了四禅八定的证悟境界;第五豁然贯通,生起解悟之心,能善知诸法之名相,听闻佛法经论之后,便能解悟其中的义理,因而法喜充满,自然心无忧悔。如果出现以上种种的因缘,就是破戒障道罪业忏悔得到清净之瑞相。

     

      忏悔以后,能够严持禁戒,就叫持戒清净,这时便可修习禅定了,就好像破损污垢的衣服布料,如果能够缝补换洗干净,依然可以染上染料。

     

      如果有人犯了重戒,恐障禅定,虽然不能依据经论修种种禅定之法门,倘若能够生起大惭愧心,与三宝之前揭露自己所犯的罪业,断除相续之心,坚持端身禅坐,谛观罪业自性本空,忆念十方诸佛。坐禅下座以后,诚心烧香、礼拜、忏悔、诵戒、持诵大乘经典。这些障碍修道的重罪,自然就会渐渐消灭,因此戒行清净,禅定就能开发生起。

     

      所以《妙胜定经》说,“如果有人犯了重罪,生起恐怖忧惧之心,想要除灭罪障,除了勤修禅定以外,没有别的方法可以灭除。” 此人应当在空闲寂静之处,收摄心念,禅修静坐,持诵大乘经典,一切重罪都会消灭,各种禅定境界,自然就会现前。

     


     

    二,具备衣服和饮食

     


     

    (一)衣服

     


     

      穿衣之法,这有三种不同的情况:第一种,如同释迦牟尼佛在雪山苦行修道时,得到一块破布能够遮住自己的身体就足够了,因为他不需要出去与人交往,忍辱之力也已经成就。第二种,如摩诃迦叶尊者,行头陀苦行,只拥有捡来的破布所缝制的三种袈裟,不再积蓄其他的衣服。第三种,若是在寒冷的国度,以及忍耐力还没有成就的修行人,佛陀特开方便,允许在三衣之外,积蓄一百件物品,但须要举行说净之法,使用适量,内心知足。如果过于贪求积聚,就会被外物惑乱,防损道业。

     

      所谓“积畜一百件物品”,各各不同,必须说净之法。所谓“说净之法”,宝静老法师说:“佛在世时,凡诸弟子,所有物品都必须说净”,也就是将此物,供养三宝大众,请慈悲纳受。“此物”既然已经如此发心供养大众,因此今天使用时,“此物”为大众所赐,非我所有,非己所属,这就是“说净”,假定没有经过这个仪式,“此物”则为己有,这样就有“占有”的心,即心不清净。所谓一针、一草,当知来处不易,面对一切财物,不可过于贪求,才不妨碍道业。

     


     

    (二)饮食之法

     


     

      想要修止观,想要修学圣道。除了持戒清净、具足衣服,还要考虑好饮食问题。不然的话那有精神修行呢?所谓“法轮未转,吃轮先转”我们的身体虽然是假的,但要借假修真。有的人很想要修行,但面对生活的问题,有的人自己设法赚钱,存够钱之后再去修行。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选择了低下头来向人乞食,乞求衣食,目的是既能破除贡高我慢心,又能让众生种福田,还可争取时间修行。

     


     

    关于饮食则有四种。

     


     

      第一种,上根利智的人,居住在深山里,与世隔绝,只吃一些树林中的松果,来维持生命。

     

      第二种,常行头陀苦行,托钵乞食。比丘、比丘尼托钵乞食之法,能够对治四种邪命,依正命之法维持生命,能够生起圣道。

     

      乞有二种:所谓外乞饮食,以资生命;内乞法食,以资慧命,故名乞食。然而,乞食有一定的规则,须次第乞食,不论贫富,须发平等之心,一一次第乞之,在佛经中有一个有趣的故事,佛的弟子大迦叶每次乞食专往贫穷的人乞食,他是想让贫穷的人通过供养僧人而莸得福报;佛的另一个弟子须菩提则专往富贵的人家乞食,因为他认为富人为所欲为,容易犯错误和造罪,将来必将受报堕落,所以专为他们乞食,令其求福,免遭祸殃。这两位比丘弟子的想法,各有偏差,而被维摩诘大居士所呵斥。

     


     

    什么是四种邪命?

     


     

      1、下口食,譬如种田耕地来谋生;

     

      2、仰口食,譬如仰观星宿、观察天文来维持生计;

     

      3、维口食,譬如依附富贵之人、四方游走到处谋食;

     

      4、方口食,譬如占卜吉凶、看相来谋生。

     

      邪命之相甚多,在此不再列举。

     

      第三种,住在僻静的精舍里,由施主送来饮食。

     

      第四种,住在丛林僧团之中,肃恭斋法,如法饮食。

     

      只有像刚才所列举的各种衣服和饮食因缘具足了,便可称作衣食具足。如果缺少衣服和饮食,那么心中就有顾虑,对于修道自然会产生妨碍。

     


     

    三、居住在悠闲寂静的地方。

     


     

      什么叫悠闲,就是不用做各种各样的事务。什么叫寂静?没有噪音和世间杂事的打扰。在止观禅修的地方,没有事情扰乱,没有俗人来扰乱,没有其他杂乱的声音来扰乱,也没有恶兽、毒虫来扰乱,避开潮湿的地方。

     

      有三种地方可以进修禅定:

     

      第一种,是深山中,人迹不到的地方;

     

      第二种,是苦行者所住的僻静之处,和市井村落最少相距三四里路,连牧羊牧牛的声音都听不到的地方,远离种种喧闹;

     

      第三种,是在清净的寺院之中修止观,远离俗人居住的地方,这些都称作悠闲寂静的居所。

     


     

    四、摒弃世俗的因缘事务。

     


     

      有四个方面,

     

      第一,摒弃谋生俗务。

     

      第二,摒弃人际交往,断绝各种应酬。

     

      第三,摒弃工巧技艺的事务。

     

      第四,摒弃研究学问的一切俗务。以上这些俗务全都要放下。“所以者何?若多缘务,则行道事废,心乱难摄。”因为俗务纷乱、那么修道的事业就会慢慢的废弃、心念也会散乱,难以收摄。

     


     

    五、亲近善知识。

     


     

      善知识有三种:

     

      第一种,外护善知识,负责修道所需的种种条件,如供养衣服饮食等,护持修道之人,安心禅修,不为任何事务所恼乱。

     

      第二种,同行善知识,在一起修道,互相勉励,不会互相干扰和恼乱。

     

      第三种,教授善知识,以种种善巧方便,教授方法,调伏内外身心进入禅定境界,使修行人得大利益,心生法喜。

     

      以上是天台宗智者大师修习止观禅修方法经验之谈,我们想欲修好止观禅修,首先应该具足这五种因缘。

     

      结语:这一讲的结语是,“工善其事,先利其器”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因缘具足才能成事,修习止观禅修之前,必须具足五种因缘:

     

      一、持戒清净。

     

      二、具备衣服和饮食。

     

      三、居住在悠闲、寂静的地方。

     

      四、摒弃一切俗务。

     

      五、亲近善知识。

     


     

      因为时间关系,今天就讲到这里。下一个环节是回答问题……

     

      1. 请问师父,每次空中讲堂传法的录音或文字最后都会在湛山网站上分享给大家吗?

     

      2. 请问无生忏就是无念念实相吗?是不是说无念中见实相就是最高的忏悔吗?

     

      3、师父有讲念经、念咒的时候要随文入观。但是在未完全明白咒语、经文的每句意义的时候要怎样随文入观?例如在阿弥陀经丶大悲咒丶楞严咒、金刚经要怎样随文入观?

     

      4、佛教的“晨钟暮鼓”有什么意义?为什么寺庙要有晨钟暮鼓。

     

      5 . 家人患了癌症,我应该怎么向他讲佛法呢?如果跟他讲往生、叫他念阿弥陀佛,好像很消极,怕他失去治疗的信心。我要用什么方法跟他讲佛法呢?

     

      如果还有问题,欢迎大家提出来发到微信朋友圈或电邮给我,我在下周统一回答大家。

     

      最后请大家跟我一起双手合掌做功德回向: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欢迎大家下一次同一时间相聚在湛山空中法堂,分享智慧人生。最后祝大家,禅悦为食,法喜充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