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法堂 智慧人生系列讲座(之四十九讲) 天台宗的修行方法

 

发布: 2021-12-20 20:44:10   作者: 达义大和尚   来源: 本网讯   

 


 

第十二讲: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天台小止观》第九章:天台小止观证果

 


 

  录音:达义大和尚佛法开示 天台小止观证果(点击聆听

 

  视频:达义大和尚佛法空中法堂系列讲座 (点击进入讲座视频专题

 


 

湛山空中法堂Zoom课程
2021年12月17日、24日、31日停课
2022年开课时间:2022年1月7日

 



 

  网络会议链接:

 

  https://us02web.zoom.us/j/6904406372

 

  ZOOM会议号 meeting ID: 690 440 6372

 


 

  (讲座具体内容在PPT下方,请查阅)

 


 

主题: 天台宗的修行方法(第四单元第十二讲2021年12月10日)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尊敬的各位法师,各位居士,各位同学,阿弥陀佛! 欢迎大家来到加拿大湛山空中法堂。我们在上一堂课已经把智者大师的《天台小止观》第九章,如何通过止观禅修来对治身心各种病患,讲完了。今天开始主讲第十章,证果。

     

      智者大师的天台小止观一书,共有十章,可以分为两大部分,第一到第五章是助行,第六到第九是正修,有了正、助二行为因, 就一定能证果,所以第十章主要是讲证果。

     


     

    一、从假入空观

     


     

      学禅修的人依照前九章内容所说的方法修止观,就能觉悟到一切法都是由心而生、也都是因缘和合而成、所以都是虚幻不实;既是虚幻不实,即可了知它的自性本空; 既然是空,一切法的名字相也不可得,这就是「体真止」的道理。

     

      修行到了这种境界,即可觉悟到,“上不见佛果可求,下不见众生可度”。

     

      称之为「从假入空观」。什么叫做「从假入空观」?就是从生死之假, 证入涅槃之空;

     

      也称为「二谛观」。什么叫做「二谛观」?就是观真谛,泯除一切法;观俗谛, 建立一切法;

     

      也称为「慧眼」。什么叫做「慧眼」?就是慧眼了知一切法空;

     

      也称为「一 切智」。什么叫做「一 切智」?就是了知一切法空相的智慧。

     

      如果修学止观禅修的人,只是停留在「从假入空观」当中,便心生满足,那么就会容易堕入小乘的声闻、辟支佛的境界,而不能前进。

     

      正如《妙法莲华经》中所说的那样:“佛的声闻弟子们,自己叹息说:『当我们在听闻佛说诸佛净土,教化众生时,没有生起喜乐之心。为什么?因为我们以为一切诸法皆悉空寂,无生无灭,无大无小,无漏无为。这样的思惟结果,就对菩萨法不会生起喜乐之心。』”

     

      由此可知,如果修止观禅定的人,体证无为,便以为这「从假入空观」就是究竟的话,就发不起求取无上正等正觉的菩提心。这便是定力偏多,慧力偏少,始终见不到佛性的原因。

     


     

    二、从空入假观

     


     

      如果是菩萨行者,为了利益一切众生,成就一切佛法,就不应该贪着于无为之乐,而满足自己一身的解脱寂灭。这个时候就应该修行“从空入假观”,那就是谛观心性虽然空,但是因缘和合的时候,也能够生出森罗万象的世间一切法。虽然没有实体性,但也有见、闻、觉、知的作用和万法差别之相,这些存在都是客观的事实。

     

      行者在修行“从空入假观”的时候,虽知一切万法究竟空无体性,寂灭无我。但是能够在性空的智慧中修种种善行,就好比在空中种树一样地不着痕迹(不执着的行善);

     

      同时也能分别一切众生的根性和欲求,众生的根性和欲求既然千差万别,当然说法也就因人而异,因此成就无量辩才,广为利益六道一切众生,这就是「方便随缘止」 也就是说,虽然方便随缘行种种事,却了无一法可得,故妄念不止而止。

     

      修的是「从空入假观」(由涅槃之空,入生死之假);

     

      也称为「平等观」 (不偏于空、也不偏于有,空有不二,真俗平等);

     

      也称为「法眼」,了知一切法幻有;

     

      也称为「道种智」,了知一切法差别相的智慧。 若是执着「从空入假观」,就会慧多定少,虽然能见佛性,仍然不能明了。

     


     

    三、中道正观

     


     

      菩萨虽然已经成就空、假两种观,但还是属于方便观门,不是中道的正观。

     

      所以『璎珞经』中说:

     

      「前面的从空入假观、从假入空观,都是方便法门。藉由修空观可以证入空、修假观可以证入法空,有了这二空观,才能契入中道第一义观。这时双照二谛。

     

      什么叫双照二谛?

     

      意思是虽说是有,但当体了不可得;如果说是空,而万法森然历历在目,自然心心寂灭,念念流入萨婆若海(诸佛的大智慧海)。

     

      如果菩萨想在一念之中,具足一切佛法,就应该修「息二边分别止」,行于中道正观。

     

      怎么样来修中道正观呢?

     

      就是先了知、体悟,现前这一念的心,心性非真非假。止息偏修真谛、偏修假谛,这便叫做正观。

     

      谛观心性非空非假,但不妨碍否认体性本空之法,也不妨碍否认如幻假有之法。如果能够这样的观照了知,那么心性就能通达中道,对真谛和假谛,都能平等圆满的观照。如果能够在自心中体证到中道二谛,则能够见一切诸法的中道二谛,但也不执着于中道二谛,因为中道二谛也没有实体性可得,这就叫中道正观。

     

      如《中论》的偈颂中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

     

      这首偈颂的大意是说:「一切由因缘所生的法,自性本来就是空的,但以种种假名幻妄称相;如此不落两边、不离两边,就是中道义。」

     

      修行人应该深入探求这个偈颂的意义,不但具足了中道正观的见地,还能明了“从空入假观”、“从假入空观”这两种方便观门旨趣。这个中道正观,就是「佛眼」、就是「一切种智」。什么叫他做一切种智?意思是同时了知一切法空相及差别相的智慧。

     

      如果能够保持中道正观,就是定、慧力均等,了了见于佛性。就是安住在大乘的正道上,定慧不二,称性而修,像疾风一样迅速地往佛道前进,步履平正,不偏不斜,自然流入诸佛智慧的大海。

     

      践行如来之行(六度万行),进入如来之室(大慈悲室),身披如来之衣(忍辱衣),安坐如来之坐(諸法空坐)。讲到诸法空座让我想起了苏东坡与佛印的故事:

     

      有一天,佛印禅师登坛说法,苏东坡也来听经闻法,可是座中已经坐满人了,没有空位。禅师看到苏东坡时说:「对不起,人都坐满了,这里已没有苏学士你坐的地方。」

     

      苏东坡一向喜欢逗禅,马上机锋相对,回答禅师说:「既然这里没有坐的地方,我就以禅师四大五蕴之身为座。」

     

      禅师很淡定地说:「苏学士!我有一个问题问你,如果你回答得出来,那么我的身体就当你的座位,如果你回答不出来,那么你身上的玉带就要留在我们的金山寺作为纪念了。」苏东坡很有自信地说,好吧!请问。佛印禅师就问:「四大本空,五蕴非有,请问苏学士要坐在哪里呢?」

     

      苏东坡被佛印禅师这么一问,问住了。因为我们的色身是由地水火风四大假合而成,没有真实存在,不能安坐于此,苏东坡的玉带因此只好输给佛印禅师了,至今还留存于镇江金山寺,我们几年前加拿大佛教代表团有幸在金山寺亲眼见证此物。

     

      我们现在回到智者大师所讲的天台小止观内容。

     

      以如来的庄严来庄严自己的身心(福慧二庄严),获得六根清净的境界(六根互用),并能入佛境界。对于一切法没有贪染执着,而一切佛都現在其前,成就念佛三昧。

     


     

    四、念佛三昧

     


     

      什么是念佛三昧?“三昧”是梵语音译,它的意思叫“正受”,就是正确的享受。如果我们念佛念到一定的工夫,获得受用了,那是人生最大的一种享受。比如说,有的人在念佛时充满法喜,精神饱满;有的人身心感到很疲惫的时,只要提起正念念几声佛号,精神就会振奋起来了;有的人愈念愈欢喜,愈念愈精神,这就是你证得念佛三昧的境界。

     

      分身遍入十方佛土,教化众生。庄严清净一切佛剎,承事供养十方诸佛,受持一切诸佛的法藏,具足一切诸行波罗蜜(波罗蜜:到彼岸),悟入大菩萨位,则与普贤、文殊、同为伴侣。常住在法性身中,则为十方诸佛称叹,并授记此人将来成佛。则是八相成道 1、庄严兜率陀天,2、示现入母胎,3、出家,4、安坐道场,5、降伏魔王,6、成就正觉,7、说法度众,8示现涅槃。

     

      修行人在十方国土,圆满成就一切佛事,具足佛的真身(真智与法身合,故名真身)、应身(随其心量,现种种身),这就是初发心菩萨的境界。

     

      所以『华严经』中说:「初发心时,便成正觉, 因为已经了达一切法的真实性皆自性本具,因此所有的慧身,不由他悟。」经文的意思是说:「初发心的菩萨,已证得如来一身(法身),也能化作无量身(应身)。」也说:「初发心的菩萨,能具足八相成道。」也说:「初发心的菩萨,就是佛。」

     

      另外,『涅槃经』中说:「初发心的菩萨与毕竟成佛,两者虽然没有什么差别(同证法身故),但是如果比较这两心的话,还是初发心比成佛心更加困难。」『大品经』中也说:「須菩提! 有大菩萨从初发心,即就坐道场、转正法轮,要知道这位大菩萨就是和佛 一样。」

     


     

    五、证果之相

     


     

      《法华经》中,龙女所献明珠来证明成佛的例子。这些经典,都明白地指出,初心具足一切佛法,

     

      即是《大品经》中最初的「阿字门」,

     

      即是《法华经》中“为令众生开佛知见”,

     

      即是《涅槃经》中的「见佛性故,住大涅槃」。

     

      以上已经简略说明初心菩萨,因修止观证果之相。

     

      至于后心证果之相,也就是后心所证境界,则不可知,只能依圣教量推论得知,最终也不离止观二法。为什么呢?因为『法华经』中说:「殷勤称叹,诸佛智慧。」

     

      这里所指的智慧,就是「观」的意思,这是以「观」来说明证果;

     

      而『涅槃经』中,世尊以百句来广辩解脱,解释大涅槃的真义, 这是以「止」来说明证果。

     

      所以说:「大般涅槃,称为常寂定」,这个「定」,就是「止」 的意思。『法华经』中,虽以「观」来说明修行证果的境界,但是这个「观」中, 实际上包含「止」在内。如经中说:「乃至究竟涅槃,常寂灭相,终归于空。」这三句话,都是「止」的意思。

     

      另外『涅槃经』中,虽以 「止」来说明修行证果的境界,但是这个「止」中,也包含「观」在内。因此才会以三德为大涅槃(般若德是圆净涅槃;解脱德是方便净涅槃;法身 德是性净涅槃)。这两部经,虽说有明显、隐密的不同,但都是以「止观二门」来作为最究竟的法义,并且根据「定慧二法」来说明证果。(在因为止观,在果为定慧。)

     

      所以修行人应该必须知道:修行止观,不论是初发心、在行道中,还是最后的佛果,都不可思议,所以新译《金光明经》中说:「前际如来不可思议,中际如来种种庄严,后际如来常无破坏。」都是以修止观二心以说明修行之果位。

     

      《般舟三昧经》中的偈颂说,「诸佛从心得解脱,心者清净名无垢。五道鲜洁不受色,有学此者成大道。」

     

      这个偈颂的意思是说:「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都是从心得道到解脱;这个心是本自清净,没有垢染的;虽然暂时轮转于五道,但仍是鲜洁、不受污染;有解此心而志于修习止观的人,一定能成就无上的大道。」(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佛性在圣不增、在凡不减)

     

      发愿修学止观的人,必须先除三障,去掉五盖。为什么呢?因为:

     

      烦恼障,会障般若德;

     

      业障,会障解脱德;

     

      报障,会障法身德;

     

      而五盖, 更会盖覆我们清净真心。所以,如果不去除三障、五盖的话,即使我们不断地精勤用功,最后还是得不到佛法最高的利益。

     


     

    结语:

     


     

      佛教的修行次第是信解行证四个阶段,所谓如是因如是果,只要我们把止观修好,就能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的果位(佛的果位)

     

      因为时间关系,今天就讲到这里。下一个环节是回答问题……

     

      1、湛山倓虚大师纪念亭内 ,有倓虚大师开悟偈语 “观念念即住,觉妄妄皆真” 意义何在?是否内含甚深之理?

     

      2. 请教师父:打坐时有很多次额头出汗是什么现象?应该怎么处理?

     

      如果还有问题,欢迎大家提出来发到微信或电邮给我,在下周时间我统一回答大家。

     

      最后请大家跟我一起双手合掌做功德回向: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