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法堂 智慧人生系列讲座(之五十一讲) 《维摩诘经》要义

 

发布: 2022-02-03 20:35:09   作者: 达义大和尚   来源: 本网讯   

 


 

第二讲

 


 

  录音:达义大和尚佛法开示 《维摩诘经》要义(点击聆听

 

  视频:达义大和尚佛法空中法堂系列讲座 (点击进入讲座视频专题

 


 

湛山空中法堂Zoom课程 达义大和尚下一期讲座时间:
加拿大东部时间每周五晚上7点半
中国时间周六早上8点半
(可提前半小时登入欣赏佛乐)

 


 

  网络会议链接:

 

  https://us02web.zoom.us/j/6904406372

 

  ZOOM会议号 meeting ID: 690 440 6372

 

  (讲座具体内容在PPT下方,请查阅)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尊敬的各位法师,各位居士,各位同学,阿弥陀佛! 欢迎大家来到加拿大湛山空中法堂。

     

      在上一讲我已经跟大家介绍了《维摩诘经》在佛教中的地位和重要性。今天讲《维摩诘经》第一品的大意。

     

      在未讲大意之前,先给大家讲讲何为“净土”。相信每个人都想得到心中的净土。虽然每个人的想法不一样,但净土是有共同点的,即大家所想找到的净土,应该是和谐的,安定的,幸福的,快乐的。不管是哪种宗教,都有讲到净土。在这里,我希望大家通过佛教经典来了解,佛法中所讲的“净土”是什幺?这就是为什幺我要开讲这部《维摩诘经》的因缘。

     


     

    一、佛经中的“六种成就”:

     


     

      在未讲本经之前,我先给大家讲佛经中的六种成就。每部佛经开篇都有六种成就,《维摩诘经》也不例外。

     


     

    第一是信成就:

     


     

      信即“如是”。每部佛经都有“如是我闻”四个字。“如是”之法,是指对佛所说之法,深信不疑,故名信成就。

     


     

    第二是闻成就:

     


     

      闻即“我闻”。“我”是代表结集这部经的人,就是阿难尊者。因为这部《维摩诘经》,是阿难尊者说出来的,把佛所讲的,重复说出来给大家知道。所有人就知道,这部经是佛所说的。这《维摩诘经》是阿难尊者亲自从佛陀那里所听闻而来的,这就叫“闻成就”。

     

      佛陀在即将入涅槃时,侍奉在佛陀身边的阿难尊者请问说:佛陀涅槃之后,经典的结集,如何才能令人生起信心?

     

      佛陀说:阿难!在结集经藏时,经的前面应以“如是我闻”为开始。

     

      后来,在结集佛陀的经典时,经首用“如是我闻”四字,来证明这些经典都是阿难尊者亲自听佛所说的道理。故而凡是佛教经典都有“如是我闻”四个字,这就是阿难尊者请教佛陀所定下的规矩。

     


     

    第三是时成就:

     


     

      时即“一时”。佛经里面不是像现在这样把某年、某月、某日记得清清楚楚。只要众生与佛有缘,佛就会现身说法,感应道交,不失其时,故名“时成就”。

     

      另外之所以不标明年、月、日,是因为佛陀有时在天上说法,有时在人间说法,每个地方计时不一样。所以用“一时“来代表佛讲经的时间。

     


     

    第四是主成就:

     


     

      “主”是指说法的主人,佛经中说法的主人是释迦牟尼佛,即“佛陀”。佛教中有佛,法,僧三宝。梵语是Buddha,Dharma,Sangha。Buddha翻译成汉语为:觉,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意思。因为佛为世间、出世间说法、化导之主,故名“主成就”。

     

      佛经中有的是在佛陀的加持、印证下,菩萨所说的法也叫做佛经。即“法王印证,演说妙法”,这就叫主成就。

     

      例如《维摩诘经》,其中有佛说,也有维摩诘大居士说,也有文殊师利菩萨说,还有天王说法,这些都是在佛陀之印证下,故而能称为经。

     


     

    第五是处成就:

     


     

      “处”即处所,指佛陀或菩萨说法的地方。佛常在不同地方讲法,故佛经中常有: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处说法。而《维摩诘经》这种大部头的经典,说法不止一个地方。本经就有二处四会。

     

      二处:是两个地方,四会是四次讲经。二处,一是在毗耶离庵罗树园处,爲佛所住处;二是维摩精舍,这是维摩诘居士的住处。维摩精舍只有方丈那幺一点点大,但是却小能容大,在小小的丈室中,能容下无数的狮子宝座,都不会感觉拥挤,这在本经后面会讲到。

     

      四会:是四次讲法,第一次是在毗耶离庵罗树园,为初会,是第一次讲法;第二次是在维摩诘精舍方丈,初会;第三次是在维摩诘精舍方丈,重会;第四次在毗耶离庵罗树园,再会。两个地方都有初会、再会,这样二加二就有四次。

     


     

    第六是众成就:

     

      

     

      “众”就是听法的大众。因为佛陀每次说法,都是为众生说法。我们常常说“如来”,如者如如不动,来者应众生之因缘而来。释迦牟尼佛非常慈悲,只要众生想听法、求法,佛即现身为其说法。故而听法的人也很重要,如果没有听众,向谁说法呢?所以就有众成就。

     

      所谓众成就,范围很广,里面有凡夫,有圣人,聚会在一起。就是圣凡聚会。佛每说一经,有声闻弟子,有菩萨弟子,有天龙八部,有一切善男信女,所以是圣凡聚会。

     

      《维摩诘经》也一样,佛在毗耶离庵罗树园,与大比丘众说法,大比丘众有多少人?有八千人俱,菩萨三万二千,又有一万梵天王等,还有一万二千天帝,以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即在家男女众弟子。有这幺多人,一起都来参加盛会。那时佛与无量百千之众,恭敬围绕,而为说法。大家可以想像那种盛况,佛讲法时,有出家的,在家的,小乘弟子,菩萨弟子,有天人等各种各样的人来听法,是殊胜盛会。

     

      这六种成就也叫六种证信。有这六种成就,便可证明这部经是佛所说的。

     

      这是读佛经的常识,在此普及。每一部经都有这六种成就,正因为具备了六个条件,才能成就一部经。

     


     

    二、佛国品第一之要义:

     


     

      现在给大家讲《维摩诘经》第一品,名佛国品。

     

      “佛国品”顾名思议,讲的是佛之国土。佛之国土是清净的,还是不清净的?如释迦牟尼佛在娑婆世界教化众生,这个世界是清净的,还是染污的?大家先想一想,然后再看佛是怎幺说的。

     


     

    (一)佛在毗耶离庵罗树园显示神通的胜境:

     


     

      因为有很多人来听法,佛常示现神通来让弟子明白佛法的某种道理。《维摩诘经》有十四品,我会从中选出一些要义,而不是一句句解释,故而本讲座名为《维摩诘经要义》,目的是让大家对本经有大概的了解,对佛国净土初步了解,希望对大家未来读经、修行有一些启示。

     

      本经中说,在毗耶离城,有长者子,名曰宝积,与五百长者子,都拿着七宝盖,来到佛说法的地方,因为他们对佛很恭敬、虔诚,到了佛说法之处后,向佛恭敬顶礼。顶礼之后,他们把七宝盖拿来供养佛陀。

     

      此时佛陀显示神通之威力,让五百顶宝盖合成一盖,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而此世界广长之相,都显现在其中;又此三千大千世界诸须弥山、大海江河,川流泉源,及日月星辰,都显现在宝盖中;在宝盖中涵盖所有一切,包括日月星辰都在显现里面,一般人做不到,但佛有大威神力,这个境界是不可思议的。

     

      还有十方诸佛说法,也显现在宝盖中。当时,一切大众,看到佛陀的威神力,叹未曾有!恭敬合掌礼佛,久久地瞻仰着佛陀慈悲的尊容,赞叹佛之神通力。

     

      佛以神通力把五百顶宝盖合成一大盖,在其中示现无比庄严的佛国净土。这是什幺境界?这就是“一多不二”的境界。

     

      通常凡夫众生皆有分别,认为一就是一,多就是多,一与多怎能合为一体?但在佛法境界中,一没有离开多,多也没有离开一。真正佛法的境界是超越名相分别概念,才能进入不可思议解脱法门,才能悟到不二法门。不二法门是《维摩诘经》的中心思想,大家将来修行要想得到解脱、自在,要证得不二法门。证得了不二法门,就不迷惑,心中开朗、自在、解脱,不二法门就是解脱法门。

     

      此时长者子宝积,看到佛陀示现神通,即于佛前,以偈颂曰:歌颂佛之功德:“既见大圣以神变,普现十方无量土,其中诸佛演说法,于是一切悉见闻”。

     

      他亲眼看见佛之神通变现,无量诸佛说法都看得清清楚楚。

     

      佛陀“说法不有亦不无,以因缘故诸法生”。赞叹佛之说法太了不起,佛说法不执着有,也不执着无。诸法皆因缘合和,所有一切法,说“有”是错,说“无”是错,所有一切法皆是幻有,都不是实实在在的“有”。所以《金刚经》中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在对一切事物的认识过程中,从有到幻有,从空到空空,是对一切法认识的过程,也是修行境界的一个层次。凡夫看一切都是实实在在的,但修行人通过修行,了知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皆是幻有,本体为空;但又不能执着空,因为一切事物的存在有其妙用,故既不能执有,亦不能执空。

     

      宝积又赞叹佛智慧不可思议:“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皆谓世尊同其语,斯则神力不共法”。

     

      佛以一音演说法,但每个众生因其根性、智慧、业报之不同,对佛法理解深浅不同,这就是“众生随类各得解”。如佛经中说到的“盲人摸象”,有的盲人摸到象的大腿,就以为大象像根柱子;有的盲人摸到象的肚皮,以为大象像一堵墙。这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皆谓世尊同其语,斯则神力不共法”, 佛之一音言教,由于众生智慧不同,领悟不同,理解不同,这是不共法。

     

      以上内容是《维摩诘经》之序分,即叙说本经因缘。从此开始正宗分。本经第一品中,前半部是序分,后半部是正宗分。

     


     

    (二)正宗分

     


     

      佛陀开示什么叫佛国净土?如何修菩萨净土法门?现在开始讲正宗分。

     

      佛为让我们了解何为佛国净土,如何修菩萨净土法门,再次示现大神通,大妙用,让弟子们看看何为大乘佛法境界。

     

      在本经第一品后半部分,长者子宝积请求佛说,佛国净土的清净庄严是什幺样子,同时又请求佛说,一切菩萨所修的净土法门是什幺。

     

      长者子宝积用偈语赞叹佛陀功德智慧之后,对着佛陀说:“世尊!这五百长者子,都已发了无上正等正觉的菩提心,因为五百长者子,看到佛之神通不可思议,当下即发无上正等正觉之菩提心,即成佛之心。现在请您老讲一讲什幺叫佛国净土,唯愿世尊说诸菩萨净土之行。”

     

      这是请佛说法。在很多经典中,都有弟子请佛说法。法是要请的,本经中也是如此。宝积来请法,佛陀说:“宝积啊!你能为一切菩萨,问我菩萨净土之行,这太好了!你要好好谛听!善加思维!我一定为你说菩萨净土法门。”于是宝积和五百长者子,非常高兴,听到佛愿为大家说法,静静地聆听佛陀的开示。

     

      佛陀说:“宝积,菩萨所依的佛国净土就是一切众生之所有!为什幺这样说呢?菩萨的佛国大或是小,取决于他们所度化的众生有多少”!

     

      何谓佛国净土,取决于所度的众生,帮助的众生越多,佛国净土就越大。菩萨佛国的美好,取决于众生弃恶向善的程度;菩萨依据众生来世生于何国的可能性,而进入佛之智慧并建立佛土,也依据这种可能性而萌发菩提道根并建立佛土。为什幺这样?

     

      菩萨之所以要建立佛国净土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佛陀为让众生更好的理解,举了比喻,譬如有人,在宽敞的地方建造宫殿,可以随其所需建造,不受任何约束妨碍;但是他如果在虚空之中兴建宫殿土木,自然不会成功。同样的道理,菩萨是以众生为基础,以成就众生,使令众生离苦得乐而建立佛国。其佛国必定不是建在虚空之上, 而是依众生而有。

     

      这段开示非常精彩,说明佛国净土依众生而有,离开众生不能成就佛国净土。所以修行人不能离开众生,修行人不能怕麻烦,要跟众生打成一片,所度的众生越多,成就越大。佛菩萨的净土是建立在众生的基础上。要想成就一片净土,首先心中要有众生,能度的众生越多,福报越大。

     

      佛说:布施是菩萨净土,当菩萨成佛的时候,一切能舍除国家、财产、身体、生命,不沾染贪爱悭吝的众生,也便来生他的佛国;

     

      持戒是菩萨净土,当菩萨成佛的时候,一切戒行清净,得十善道的众生,也便来生他的佛国;

     

      忍辱是菩萨的净土,菩萨成佛的时候,一切因能行忍辱而身形美好,具三十二相的众生,也便来生他的佛国;

     

      精进是菩萨净土,当菩萨成佛的时候,一切勤恳修习种种功德的众生,也便来生他的佛国;

     

      禅定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的时候,心注一境,摄念不乱的众生,也便来生他佛国;

     

      智慧是菩萨净土,当菩萨成佛的时候,一切得正智慧的众生,也来生他的佛国;

     

      在菩萨修行过程中,一切法皆是佛法,六波罗蜜、四摄、慈悲喜舍,所有一切法都能成就菩萨的佛国净土。佛国净土通过修行而来,心里发的愿有多大,佛国净土就有多大,修的法越深越广,佛国净土就越庄严。不管是哪种佛国净土,都是修行人心地庄严来成就的。如法藏比丘在因地发四十八大愿,因其悲心大愿,才能成就极乐世界的清净庄严。

     

      佛说:“宝积啊,如果菩萨要想建立佛国净土,应当首先清净其心,随着内心的清净,佛土自然也就相应清净了。”

     

      想要清净国土,首先心要清净,心清净,则一切国土清净;心清净,所看到的一切,也清净。

     

      这时候,听众中的舍利弗得到了佛陀神威之加持,心中便生起疑问, 他心里这幺想:如果说菩萨要先清净其心,才能使佛国清净的话,岂不是说,我佛如来当初在做菩萨的时候,也有不清净的时候吗?

     

      舍利弗心中有疑惑,佛是有他心通的,当即知道舍利弗的疑问,便对舍利弗说:“你怎幺会这样想呢? 比如日月如此明洁,岂有不洁? 明月哪有不洁的时候?不过,瞎眼之人看不见而已!如果心清净的人是看不见不清净的,眼中所见的不清净,只是心中不清净。”

     

      舍利弗回答:“是的,世尊,并非日月不明,而是瞎眼之人自己视而不见。” .

     

      佛陀又说:“舍利弗,有人看不见佛陀的清净庄严,这不是如来的过失啊!”

     

      佛开门见山,破除舍利弗之疑。

     

      “舍利弗,我的国土清净无秽,但你却看不见,所以生出疑惑来”。

     

      这时候,螺髻梵王告诉舍利弗说:“你不该有这种疑惑念头,怎幺会觉得佛国此土有不净秽染呢?在我看来,释迦牟尼佛的国土清净明彻,有如自在天宫一样的明净庄严。”

     

      舍利弗便说:“我明明看见此娑婆世界国土中有丘陵坑洼,高低不平,有荆刺草莽,有沙砾土石所成诸山,有种种秽恶满盈其中啊,并不像我所希望的清净!”

     

      螺髻梵王说:“我看是仁者你心中有高低染净种种分别,所以才于此国土中,看见了不净染秽。舍利弗啊! 菩萨对于一切众生,深怀平等之心,其深厚虔敬之清净心,以佛之智慧为所依据,所以能在此国土中见到清净。”

     

      螺髻梵王刚刚讲完话,佛世尊以脚趾略一按地,由无穷无尽珍宝装饰起来的三千大千世界,立即显现出来,这时佛展现神通,让舍利弗和众生看一看娑婆世界是其华丽庄严,如宝庄严佛本人,在用他的无量功德装饰这佛国净土。

     

      佛陀周围的一切听众无不因此惊喜赞叹,称说奇妙景像从未有见过的,这种不可思议的境界从来没见过。这时所有听众都发现自己就坐在莲花宝座上。

     

      这是佛显示神通力,为何众生看到不平呢,因为众生心不平,才能见到各种不平相。

     

      佛陀于是对舍利弗说:“你就看看我这佛国净土的庄严吧! 难道还不清净妙好吗?” 舍利弗回答说:“是的,我佛世尊,以往我未曾得见,亦未曾听说过。而今我眼前完全是一片清净庄严美妙的佛国净土”!这时舍利弗心服口服,原来佛与众生同处于一世界,但因各自清净染污的不同,所见也不同。

     

      佛陀告诉舍利弗:“我所住世的国土,从来便象这样的清净,如果有时看上去会有些污秽恶劣,那只是为了向众生显示,所谓染、净,纯然是众生的行为善恶所得, 是福是罪都是因缘果报。这就象色界的诸天人,虽然在同—个食器中取食用餐,但依据他们福德的不同,那饭食的色香味等也各各不同。因为每个人的福报不一样,同样的饭食,但各人吃到的却不一样。所以说,舍利弗啊,如果有人心中清净,他自然能见到此国土中,以种种功德装饰起来的美好景像”。

     

      就在佛陀凭他的神通力, 示现他的庄严妙好的国土时,从毗耶离中前来礼敬并听佛陀演说正法的宝积,连同另外五百位长者之子,都同时得了不生不灭无生法忍的智慧,宝积与五百位长者子,当下证得无生法忍的智慧,看到世界就不同,见到诸法不生不灭,本无所谓来、去,不来不去,不增不减。当一个人有大智慧后,见一切法不增不减,不生不灭,心智归于寂灭。

     

      当时,在佛陀跟前的八万四千人众,一时都立下誓言,要求得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无上道心,一定要有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的菩提心。人活于世,更重要的是要有智慧,有清净心,这样才能得到幸福安定快乐的净土。

     

      佛陀看到大家都明白心净则国土净的道理之后,便 收回他按在地上的神足,于是三千大千世界还归原处,从众人眼前消失。佛之神通广大不可思议。

     

      那些从佛陀听法,求声闻乘解脱的三万二千诸天神,以及其它人众,由佛的神力而了彻缘生无生灭的道理,产生了对有为法终归无常的认识,体会到求清净,断除世间烦恼尘垢的必要性,由此便得了法眼净的境界。

     

      正如之前所说,何为佛经,上契诸佛之妙理,下契众生之根机。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虽然众生根器不同,理解不同,但只要能听到佛法,都会有收获。

     

      另外有八千比丘,由于对诸法不执着,便不会有秽染,因此断除了九十八种烦恼缠缚,内心得到清凉解脱。所有人听到佛之讲法,都得到了妙用。我们虽然没有亲临当时的盛况,但两千多年后,能读《维摩诘经》佛法,听闻大乘佛法,还是要为自己庆幸,所以我们要常常读经,常随佛学。

     


     

    (三)结语:

     


     

      为什幺大家听到佛陀的开示之后,这幺多人都开悟了呢?因为他们终于觉悟到心清净很重要,其实迷与悟就在一念之间。如果心清净了,我们见到一切外境自然清净。如果我们的心被染污了,见到外面的一切人、事、物也是染污的。所以在世间不要怕烦恼,烦恼也是佛国净土,烦恼即菩提。我们要守住身口意三业清净 ,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人之所以有诸多烦恼,究其原因都是自己缠绕着自己。想明白了,什幺烦恼都没有了。正如六祖大师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就是维摩诘经第一品“心净则国土净”的道理。

     


     

      因为时间关系,今天就讲到这里。下一个环节是回答问题……

     


     

    1、在新冠疫情,感到沮丧,难以维持生计,每天心情都很不好,在疫情影响下,如何保持正念?

     


     

      答:这次疫情可以感受到众生的共业很重,影响很广,时间很长。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佛教徒不要失望,要充满信心,相信疫情总会过去。另外,当我们改变不了大环境时,可以改变自己的心态。既然不能出门,就在家听经、打坐、持咒、念佛,或者写毛笔字,让心安定下来,多陪家人。改变不了环境 ,就改变自己的心态。要知道,凡事都有因果,如是因,如是果,明白了因果的道理,想要改变环境,就要先改变心态,如果我们能持五戒、行十善,每个人都有善念,这个世界就会清净,如《维摩诘经》所说,心净则国土净。

     

      如果还有问题,欢迎大家提出来发电邮给我,在下周时间,统一回答大家。

     

      最后请大家跟我一起双手合掌,把讲经听经功德回向给法界众生: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