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法堂 智慧人生系列讲座(之五十六讲) 《维摩诘经》要义

 

发布: 2022-03-01 19:37:56   作者: 达义大和尚   来源: 本网讯   

 


 

第七讲:《维摩诘经》要义(第六品)

 


 

  录音:达义大和尚佛法开示 《维摩诘经》要义(点击聆听

 

  视频:达义大和尚佛法空中法堂系列讲座 (点击进入讲座视频专题

 


 

湛山空中法堂Zoom课程 达义大和尚下一期讲座时间:
加拿大东部时间每周五晚上7点半
中国时间周六早上8点半
(可提前半小时登入欣赏佛乐)

 


 

  网络会议链接:

 

  https://us02web.zoom.us/j/6904406372

 

  ZOOM会议号 meeting ID: 690 440 6372

 

  (讲座具体内容在PPT下方,请查阅)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阿弥陀佛!大家好,有同学问为什么听课之前要打坐?打坐是为了让我们心清净,这样对大乘佛法才能听得进去,也就是说要听懂大乘佛法的经典,一定要用心地听,还要用清净心来听。打坐的要义是什么,打坐就是让你找回你本有的清净心,也就是你的觉性。在打坐时很清楚自己在呼吸,吸进来,呼出去,非常清楚。同时也知道整个身体的感觉,包括走路时脚落地的感觉,当脚落地、脚提起时,都能清晰感觉,如果能掌握这种技巧,有这样的感受,就说明已经掌握了禅修的要义。故而我们打坐的要义就是要找回本有的觉性。

     


     

      尊敬的各位法师,各位居士,各位同学,阿弥陀佛!

     

      欢迎大家来到加拿大湛山空中法堂。

     

      请大家合掌,念开经偈。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三称)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我们每周五晚讲《维摩诘经》要义,目的就是启发大家的智慧,让大家知道如何修学佛法,找到修行的方向。虽然我们每天都在拜佛、诵经、打坐,以各种方式修行,但是有时候会修偏了。《维摩诘经》里面所讲的道理就是校正一种知见,即在生活中执著一切法是实在的,这是不对的,但是若由此认为一切都不存在,把空误解为什么都没有,空空洞洞的,也不完全对。维摩诘居士教我们要超越有与空相对的概念,才能真正找到佛法的中道。如何才能找到佛法的中道?在佛经中读文字,或是在概念中,是无法找到的。佛法的中道是要透过语言文字概念去体悟,当悟到后才是佛法中道的道理。所以我遇到每周听讲《维摩诘经》的居士,常常问他们,听懂了吗?他们回答说听懂了,全部都听懂了。于是我告诉他们,师父问你们懂不懂,不是从文字到文字,从语言到语言,从概念到概念,而是要你从语言文字概念之外,趣到《维摩诘经》弦外之音的智慧,趣到其中道,这才是真正听得懂这部经。所以在听《维摩诘经》要义时,不能只停留在语言文字概念上。有时维摩诘居士在讲佛法时,与我们平常所理解的、所学的好像是背道而驰的,为什么呢?就是要破除我们的执著,明明是黑的,他说是白的;明明是白的,他说是黑的,这就是《维摩诘经》里的精华。如果有一天你突然明白了,你就会对维摩诘居士与文殊师利菩萨最后的对话,微微一笑,只能意会,不能言说。这就是《维摩诘经》的智慧。

     

      在上一讲,讲到了《维摩诘经》文殊师利菩萨品第五,最后佛陀只好派大智文殊师利菩萨去向维摩诘居士问疾。

     

      今天开始讲《维摩诘经》“不可思议品”第六。

     

      这一品叫不可思议品,顾名思义就是说维摩诘大居士神通广大,以我们凡夫的思维和境界是无法想像其神通妙用的,所以叫不可思议。在这品里有很多不可思议的境界,但因为时间关系,不能一一讲,只能把其中重要的提出来解释,故而我们的讲座叫做《维摩诘经》讲义,讲的是本经的纲要。

     


     

    第一、不可思议境界是由真空变妙有,境界不可思议

     


     

      在《维摩诘经》第六品是这样说的,

     

      这个时候,舍利弗见到维摩诘居士的卧室中连一张椅子都没有,心里便想:“这么多的菩萨和声闻弟子该坐在哪?”(一般来讲,客人来应准备座椅,但维摩诘居士故意把这些都清空了,整个房间空空的,只有他一个人躺在床上。舍利弗是佛的十大声闻弟子之一,智慧第一,代表了声闻乘(即小乘)的智慧,而维摩诘居士与文殊师利菩萨代表大乘大菩萨的智慧。)

     

      维摩诘大士立即知道他的想法,便对舍利弗说:“仁者,你是为求法而来?还是为求坐而来的呢?”

     

      舍利弗感觉到很惭愧,立即回答说:“我是为求法而来,不是为求坐而来。”

     

      维摩诘居士借机对舍利弗开导大乘佛法,说:“喂,舍利弗,真正求法的人甚至连自己的身躯性命尚且不惜,何曾会在乎有没有坐椅呢?

     

      真正求法的人是不会对色、受、想、行、识五阴精神上有所贪求;

     

      也不会对六尘、六根、六识十八界与十二入的肉体上有所贪求;

     

      亦不会对欲界、色界与无色界三界之相有所贪求的。

     

      喂,舍利弗,

     

      真正求法的人不著佛相求,(不会贪著寻求佛的加持,或供养佛的福报);

     

      不著法相求,(亦不会贪著寻求法而迷失自己);

     

      不著僧相求(亦不会贪著寻求皈依僧众)。

     

      维摩居士意思是说佛法不在佛、法、僧三宝中求。(此句话似乎与传统教义有冲突,我们通常说修学佛法应皈依三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但是维摩诘居士似乎是背道而驰,说真正求佛法的人不应该对佛法僧三宝执著,他真正的意思在讲什么?这里面有很深的含义。如果我们只是从文字表面来理解,那就错了,就误解维摩诘居士的本意。维摩诘居士是要破除我们一切相对的概念,不要执著出世间法,也不要执著世间法,世间出世间不二,这就是不二法门,这才是得到解脱。作为修学佛法者,要皈依佛法僧三宝,但也不能对佛法僧三宝执著,这才是真正的皈依三宝。有很多人读了《维摩诘经》后诽谤佛法,自以为读懂了,了解了,据此而批评我们平常修学的佛法,这是因为他们并不明白《维摩诘经》大乘不可思议境界的义理。所以要知道,修学佛法,需要皈依佛法僧三宝,在三宝中修学,但是不执著于佛法僧三宝,要取之于中道。)

     

      真正求法的人不从见苦求(不会执求世间苦相);

     

      不从断集求(也不会执求断除烦恼集);

     

      不从证灭修道求,亦不会执求证悟寂灭修道,维摩诘居士的意思是说大乘佛法不在苦、集、灭道四圣谛中求,做到无求才是真求。

     

      通常我们修学佛法,要从苦、集、灭、道四圣谛入手,要知道世间有生、老、病、死、爱别离、求不得、怨憎会、五蕴炽盛等苦,了解人生八苦之后,寻求离苦得乐。如何离苦?首先要知道苦从何而来,苦的原因是集,即烦恼,一切苦都源自于执著,故而要离苦得乐,乐即寂灭,先要修八正道,破除一切执著,由此离苦,得到寂灭之乐,这是修学佛法过程中要学的。但维摩诘居士告诉当时很多声闻弟子、天王等听众,不应在苦集灭道中求佛法,这与刚才讲不从三宝中求的意义是一样的,虽然要通过苦集灭道来修行,但不能执著苦、集、灭、道四圣谛,如果认为在四圣谛中求法是佛法,那就错了,要做到无求才是真求。这个道理有点深,第一次听大乘佛法的人可能听不懂,大乘佛法是不可思议境界,凡夫小乘的境界是无法思维想象理解的。)。

     

      维摩诘居士说,为什么求法不能在四圣谛中求呢?因为佛法没有戏论,若说我是应当见证世间苦、断除烦恼集、证悟寂灭、修八正道的话,则不过是说些无意义的戏论,而不是真正的求佛法了。(《金刚经》中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所有一切相皆虚妄,包括三宝,四圣谛,都是应机说法,都无真正实义。“三宝”与“四圣谛”如药,对病下药,病好了,药就不用了。所有的佛法皆如指指月,通过指头的方向找到月亮,而不能停留在指头上,故维摩诘居士说四圣谛是戏论,只是教你方法,并非真正令你离苦得乐的,真正能令你离苦得乐的是心,通过心去体悟,去了解,去明白,人为什么有痛苦?所以要用心去体悟,这才是所得到的真正智慧。维摩诘居士要破除小乘凡夫的执著,世间凡夫、小乘者容易在法相上执著,很难真正彻底悟到诸法真相,不能得到圆满的智慧。)

     

      维摩诘居士在维摩经中列举了十句话对佛法的阐述,我列举几句来跟大家分享:

     

      喂,舍利弗,

     

      法无行处:真正所求之法,是无可行,无不可行的地方,若只遵行于法规,则便是执著的行为,而不是求佛法了。也就是说法无定法,修行不能执著某一法。应对病下药、对机说法,要观机逗教。例如我们说禅修对修行有帮助,但对某些人来说,诵经、持咒的效果更好,禅修对他们可能未必合适;而有些人认为念佛很好,但对于喜欢禅修的人来说也不一定。这就是法无定法,当我们说法时,教导众生修行时,要观机逗教,这是维摩诘居士所要表达的智慧。

     

      法无处所:真正所求之法,是无所在,无所不在的,若心著有存在之处,则便是妄心执境,故有处所,而不是求佛法了。(破除在某一个地方求法的执著)

     

      法名无相:真正所求之法,是无相无不相的,(正如乐渡师父和我常常讲的,何为诸法实相,诸法实相是无相无不相,这才是诸法实相,这才是真正的法)若随相而生有分别意识之心,则便是执求虚妄的识相,而不是求佛法了。(不能在一切相上执著,要透过现象体悟本质,通达空性,了解无我,才不会被法所束缚。)

     

      法不可住:真正所求之法,是无有常住,亦不可安住的,若安住于法中而生沉迷的见解,则便是心执住于法,而不是求佛法了。(《金刚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维摩诘经》中很多道理与《金刚经》的道理相通,无论是《维摩诘经》,《金刚经》,《六祖坛经》,道理都是相通的,六祖慧能大师也引用了很多《维摩诘经》的法语,佛法是一通百通,读懂了《六祖坛经》就读懂了《维摩诘经》,读懂了《维摩诘经》也就懂了《金刚经》,一通百通,一悟百悟。)

     

      法不可见闻觉知:真正所求之法,是不可执著于脑海印象中的见、闻、觉、知,若修行是想见佛之相,则便是执著见之行;

     

      若修行是想闻佛之声,则便是执著闻之行,这些都是有相之法,而不是求佛法了。

     

      大家记不记得这个偈颂:“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这是《金刚经》的偈语,意思是说,以妄想执著之心态,想要看到佛的样子、听到佛的声音,这是世人错误的认识。执著于外相,心外求法,是不能真正见到佛的。只有放下妄想执著,向内心去体悟佛法,才能明心见性。学法要明白如何修学佛法才能明心见性,要不要拜佛?要拜佛,但不执著于能拜的我与所拜的对象。要不要听佛法?当然要听,但听佛法后,要透过语言文字去体悟佛法,但不要执著于语言文字的佛法,才能明心见性。

     

      法名无为:真正所求之法,是无为、无相的,若所行是有所为而为之法,则便是求有为的世间法,而不是求佛法了。

     

      有一对对联是这样写的:“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无求品自高”。这是清朝文学家纪晓岚的先师陈伯崖撰写的。

     

      这里说的“无求”,与《维摩诘经》的无为很接近,主要是告诫人们要舍弃功利与浮躁,不为外物所羁绊,不为浮云遮双眼,从而获得一种超然物外的自在与宁静。

     

      人生最高的品德是,有所为有所不为,能够“不降其志,不辱其身。”无为而无所不为,有所不求才能有所追求。这才是“无求”的最高境界。也是一种胸怀和心态。

     

      舍利弗啊,综上所述,如果是真正求佛法的人,便应对于一切法皆不贪著,无所欲求!”(在修学佛法时,应依教奉行,在依教奉行过程中,无所著、无所求才是真正的佛法,因为无求才是真求。若有一个相可求,执著于有求,就不是真求,正如《金刚经》中说:“佛法非佛法,是名佛法也”,就是这个道理。)

     

      就在维摩诘这样说法的时候,当下有五百天人于诸法中得法眼净。什么叫法眼净?就是菩萨得了能观察一切事物的清净法眼。

     

      以上所讲的是维摩诘居士阐明一切法皆空,于空中起大悲心,在修学佛法,利乐有情的过程中,不执著有能度的我,所度的众生,对佛法也不可执著才能得解脱。在修学佛法时,不要执著能修的我,所修的法,才能成为真正的修行人,如果执著法,执著我,有我执、法执,那么永远无法明心见性。

     


     

    第二、不可思议境界是从须弥灯王佛那里,借来三万二千张师子宝座,置放于丈室,一个小小的空间,但一小一大互不妨碍。

     


     

      维摩居士为了随顺众生,满足舍利弗的心愿,于是从其他佛国净土借来高广座椅给大家安坐。

     

      在《维摩诘经》中是这样说的,维摩诘居士跟舍利弗说完大乘妙法之后,就问文殊师利说:“仁者,你曾游历过无量千万亿的佛国净土,可否知在哪个佛国净土里,有最好的师子宝座?”

     

      文殊师利说:“居士,从是东方跨越过三十六恒河沙数的国土,就会发现一个叫须弥相的世界,那里的如来名号叫须弥灯王佛,他现今还在这个国土说法利益众生。

     

      须弥灯王佛的身长有八万四千由旬,所以他的宝座亦有高八万四千由旬,而且精致庄严!”(由旬:是古印度计程单位。一由旬的长度是四十里,具体数字不重要,八万四千由旬表示很高的意思)

     

      于是,维摩诘大士运用神通力,即时请须弥灯王佛送来三万二千张师子宝座,这些宝座高广庄严,一下子便安置在维摩诘的卧室内了。

     

      当时诸众菩萨、声闻弟子、梵天帝释和四大天王等,从前都未曾见过这么高广的宝座。而维摩诘的房子也好像随之变得宽阔广大,完全容纳了三万二千张师子宝座,而且一点也不觉得拥挤局促。

     

      同样,对于毗耶离城、南瞻部洲的环境,亦是丝毫没有挤迫的变动,每处看起来就如刚才一样,没有任何变化。

     

      (维摩诘大居士显大神通,让现场大众看到不可思议小能容大的大乘境界,打破空间观念。一般凡夫肉眼只能看到大能容小,不能看到小能容大的境界,这么多高广宝座容纳于丈室,没有感到任何改变,这就是大乘境界。)

     


     

    第三、大乘菩萨神通广大,随心自在。

     


     

      这时,维摩诘居士对文殊师利菩萨说:“请尊者及诸大菩萨一同就座吧,各位可使自己的身体就像师子座一样高大相称而坐的。”于是那些已得神通力的菩萨,都把自己的身体变成四万二千由旬高,再坐上师子座。可是那些刚刚发菩提心的菩萨以及声闻弟子,却全部无法变身就座!这就是显示大乘菩萨与小乘声闻境界的差异。

     

      这时维摩诘便对舍利弗说:“请你也坐上师子宝座吧!”

     

      舍利弗回答说:“居士,这宝座太高大了,我上不去!”

     

      维摩诘说:“舍利弗,我教你一个办法,你向须弥灯王佛恭敬顶礼,就能坐上去。”

     

      于是所有刚刚发菩提心的菩萨以及声闻弟子,随即纷纷向须弥灯王佛恭敬顶礼后,都能坐到师子宝座上。这就是佛法的不可思议。

     

      舍利弗说:“居士,真是前所未有的事呀!这样小的房间,竟然能容纳这么多高广的宝座。不但对于毗耶离城的空间没有造成任何妨碍,而且对于整个南瞻部洲的所有城市村落、以及四大洲天、各龙王鬼神的宫殿,也并未造成丝毫迫窄的现象!”

     

      (维摩诘居士所居住的房间只有一丈见方,这么小的房间能容纳这么多宝座,两者没有任何防碍,这就是大乘境界。维摩诘居士所居的丈室称为维摩丈室,中国汉传佛教寺院的住持所住的地方也称为方丈,住持也可尊称为方丈大和尚。这都是受《维摩诘经》大乘佛法的影响)

     


     

    第四、维摩诘居士开示了什么叫做菩萨住于“不可思议”解脱境界?

     


     

      维摩诘居士之所以示现有病,是希望度化小乘人回小向大,希望大家都修学大乘佛法,因为大乘佛法才是佛的本意,佛是希望大家发大菩提心,行菩萨道,自利利他,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这是佛的本怀。维摩诘居士是帮助释迦牟尼佛教化众生,他目的是让小乘人回小向大,故而示现各种神通,为了让小乘人看看大乘境界。维摩诘居士已经观察到现场的大众,包括舍利弗已经可以接受大乘佛法的教育了,于是接下来他开示了什麽叫做菩萨住于‘不可思议’解脱境界?

     

      维摩诘说:“啊,舍利弗,诸佛菩萨有一种解脱法门,名叫‘不可思议’。

     

      维摩诘居士为了让舍利弗等大众了解什么叫诸佛菩萨不可思议解脱法门,他在经中列举了十个例子作为说明,我在这里略举几个例子与大家分享:

     

      芥子纳须弥:维摩诘居士说若有菩萨安住于此‘不可思议’解脱境界的话,能把巍峨高大的须弥山,将之纳入于一粒细微的芥子之中(芥子就象芝麻那么小),而且芥子的体积不会有任何的增减,须弥山亦是原来那么广大,而当中的四天王和忉利诸天,亦随同须弥山一并纳于芥子内,却一点也不察觉得到,这就是不可思议。芥子那么小,须弥山那么大,两者没有改变体积,却能被纳入其中。

     

      只有那些应因此法门而受化度的众生,才能见到须弥山被纳于芥子之中,这就是叫‘不可思议’解脱法门了。

     

      第二个例子,舍利弗啊,住于‘不可思议’解脱境界的菩萨,能用他的右手将三千大千世界捡(拾)起,并捏成陶匠使用的陶轮的模样,将之置于掌中掷出去,丢到恒河沙数那么远的世界之外,而里面的众生却一点也不察觉得到被移动。

     

      然后菩萨又把这三千大千世界重新放回原处,那些众生还是不知道已经飞回来了。这是菩萨不可思议的神通妙力。

     

      以上举例说明空间不实,大小互融,来去自如。这些都是显示空间不实。凡夫众生执著空间是实实在在的,但是从菩萨的境界来看,空间是虚幻的。

     

      以下举例说明时间不实

     

      第四个例子,舍利弗啊,如果有些众生是乐于常久住世,然而又应该可化度的话,住于‘不可思议’解脱境界的菩萨,即能使七天成为一劫之久,令那些众生以为自己经历了一劫修行之久;

     

      又或者有些众生不乐于常住世间,然而又该可化度的话,住于‘不可思议’解脱境界的菩萨,亦能使一劫缩短为七天,令那些众生以为只经过七天的修行而已。

     

      (成佛无论是要经过三大阿僧祗劫、或是即生成佛都是权巧方便度众生,时间对佛而言都是虚妄不实。从佛法的角度看,时间无所谓长,无所谓久,只是心里的感觉。比如有的人,这一天很快乐,感觉一天很快就过去了;如果这一天遇到麻烦事,心情不开心,则感觉这一天度日如年。这就是佛法的道理。)

     

      第五个例子,舍利弗啊,住于‘不可思议’解脱境界的菩萨,能把所有佛土的功德庄严,集于一国向众生示显;

     

      舍利弗啊,如今我不过是粗略的为你解说一下,菩萨住于‘不可思议’解脱境界的能力,若详加说明的话,恐怕要超过一劫,甚至更长的时间!”

     

      以上是维摩诘居士对住于‘不可思议’解脱境界的菩萨做了结论。

     

      这时候,大迦叶(佛的十大声闻弟子之一)听闻了菩萨的‘不可思议’解脱法门的能力,感叹地说,真的是前所未闻,便对舍利弗说:“正如有人在瞎子面前展示各种东西,可是瞎子都是看不见的。所有声闻乘的人(小乘人),听了这‘不可思议’解脱法门,一点也不能理解,便是同样情况了!

     

      (这说明了大小乘境界不同,所见所闻的也不同)

     

      维摩诘居士说,具有智慧的人,如果听闻这个大乘法门,还有谁会不发求无上正等正觉的菩提心呢?

     

      奈何我们(小乘)根性已经变坏了(焦芽败种),就如同腐朽的种子,不能萌发起对大乘佛法的心呀!所有声闻乘的人,听闻了这‘不可思议’解脱法门,都应痛泣,哭声当要震撼三千大千世界才是啊!

     

      而所有菩萨,则该欢欣庆幸,应即顶礼领受此不思议解脱法门呀!若有菩萨能彻底信奉了解此不可思议解脱法门,则一切魔众也就无法得逞,作不了恶!”

     

      (从这段经文我们可以了解到大迦叶终于觉悟到不可思议的大乘境界,稀有难得。因为如果从小乘要过度到大乘十分艰难,但修大乘的人就不用从小乘修起。在座诸位应庆幸自己的善根福报,一听佛法就从大乘听起,应生起稀有难得的心,要感恩。)

     

      就在大迦叶这样说法的时候,有三万二千天道的人,皆发心追求无上正等正觉。

     

      那时候,维摩诘对大迦叶说:“仁者,在十方无量无数世界之中,施展邪恶的那些魔王,大多是住于‘不可思议’解脱境界的菩萨。他们为了以方便之力去教化众生,故而示现魔王的伎俩……本来大迦叶尊者看到大乘境界不可思议解脱境界已经觉得很了不起,但维摩诘居士还告诉他,有些魔王也是大菩萨为了度化众生而化现的。从佛经中的这段内容大家可以参一参,维摩诘居士在这里,告诉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顺从你,也有人背叛你,对你不好,给你麻烦,给你烦恼,如果读懂了《维摩诘经》,你就知道,这些给你麻烦的人,都是来成就你,都是你的菩萨。所以我们要好好地读《维摩诘经》,从中得到智慧,才能得到解脱。

     

      结语:在这一品维摩居士以广大神通力,展示了真空妙有、大小相容、久暂互摄的不可思议境界,体现了大乘佛法之殊胜。

     

      读了《维摩诘经》,要将平常所有的执著放下,才能得到真正解脱。正如倓虚老法师所开示的:要看破、放下,才能得到自在。

     

      《维摩诘经》不思议品第六的要义,今天就讲到这里。

     

      请大家与我一起合掌,把今晚讲经听经的功德回向法界众生离苦得乐: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