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法堂 智慧人生系列讲座(之五十七讲) 《维摩诘经》要义

 

发布: 2022-03-05 13:47:11   作者: 达义大和尚   来源: 本网讯   

 


 

第八讲:《维摩诘经》要义(第七品)

 


 

  录音:达义大和尚佛法开示 《维摩诘经》要义(点击聆听)

 

  视频:达义大和尚佛法空中法堂系列讲座 (点击进入讲座视频专题)

 


 

湛山空中法堂Zoom课程 达义大和尚下一期讲座时间:

 


 

加拿大东部时间每周五晚上7点半
中国时间周六早上8点半
(可提前半小时登入欣赏佛乐)

 


 

  网络会议链接:

 

  https://us02web.zoom.us/j/6904406372

 

  ZOOM会议号 meeting ID: 690 440 6372

 

  (讲座具体内容在PPT下方,请查阅)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尊敬的各位法师,各位居士,各位同学,阿弥陀佛!

     

      欢迎大家来到加拿大湛山空中法堂。

     

      请大家合掌,跟我一起念开经偈。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三称)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我们在上一讲,讲到了《维摩诘经》不可思议品第六,维摩诘居士把真空变妙有、从须弥灯王佛借来高广宝坐置放于维摩丈室,显示了芥子可以纳须弥,并且维摩诘居士阐明了菩萨安住于此“不可思议”解脱的种种境界。

     

      今天开始讲“观众生品”第七,所谓观众生品,就是因为佛要度众生而建立佛国净土。举个例子,为什么有西方极乐世界?因为阿弥陀佛要接引众生往生西方极乐净土,离苦得乐,所以建立了西方极乐世界。以大乘智慧观照众生的真实面貌,唯有了解众生,才能度化众生,才能随机应化。能观的心即智慧,所观的境是众生。心佛众生三者本无差别,乃因迷悟之不同而分凡圣。也就是说,众生与佛的差别在于有觉悟、无觉悟,有觉悟的为佛,无觉悟的为众生。

     

      这一品分为二大内容:

     

      上半部内容:菩萨如何看待众生?如何对待众生?

     

      下半部内容:天女散花,显示大乘佛法的境界与小乘不同。

     

      希望大家学了《维摩诘经》后,对真正的佛法有所了解,依照佛法义理去行持,最后证悟。修学佛法目的是要修得智慧,智慧不是外来的,需要自悟。

     


     

    第七品上半部:菩萨应该怎样看待众生

     


     

    一、文殊师利向维摩诘提出第一个问题说:“菩萨应该怎样看待众生呢?”

     


     

      什么叫众生?我先跟大家解释一下,众生,又名有情,即一切有情识的动物,包括胎、卵、湿、化四类,这些都是集众缘所生,名为众生;又历众多生死,名为众生;十法界中,除佛之外,九界有情,都叫众生。也就是说,除佛之外,包括菩萨,声闻,缘觉,天人,凡夫等等,都称为众生。

     

      维摩诘回答说:“菩萨看待众生,应如魔术师(幻化师)看待他们所变化出来的幻象一样,都是虚幻不实。

     

      应如智者看待水中的月亮、镜中的面像真假不二;(水中的月亮与镜中的面像都没有实体,如镜中的面像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说是假的,明明看见了面像;说是真的,又无实在,所以说真假不二。)如空中的浮云、水珠的聚沫、水上的泡影一样的短暂。”(众生来到世间几十年,都是短暂的。有的人来到世间,很幸运,听闻佛法,修学佛法,知道来时如何来,去时如何去,在这几十年里应做什么事情,心里很清楚;有些人稀里糊涂的,不知如何来,不知如何去,这样的人生就失去了意义。)

     

      这段经文要我们先观众生如幻如化,证得人空的境界,观照自己与众生皆是无常变幻的,不真实的。在此之后又说明了行慈无住,证得法空的境界。要悟到人是空的,法也是空的,唯有证得人空、法空,才能得超越、解脱、自在。人之所以有烦恼痛苦,就是把人与人之间当成是实实在在的,特别是朋友之间,如果朋友对你不好,或者身边最亲的人背叛你,就会很难过,接受不了这种无常变幻。佛教教我们时刻以智慧观照,观照一切人幻化不实,一切法无住,一切法空,一切法无常,这样就不会生烦恼。

     

      《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一切有为法是指一切有造作的,有为法都是无常幻化的。凡是有造作,有生灭,都是无常短暂而已,这些全都是虚妄,非真实存在的。《金刚经》又云:众生即非众生,是名众生。虽然文字很简单,但里面的义理很深,很妙,不可思议。大家课后好好参,有一天可能就明白了。

     


     

    二、如何行四无量心?

     


     

      文殊师利又提出如何修慈、悲、喜、舍四无量心?

     

      文殊师利于是就问维摩诘:“既然菩萨是这样看待众生如梦如幻的,那该如何行慈?意思是说如何施行慈心去度化众生呢?

     

      维摩诘回答说:“菩萨看待众生如梦如幻时,心中就会想:‘我应当为众生讲说这样的法要,才是以真实慧,观照诸法空相而生的慈心!’(以我空、法空去行慈,唯有这样行,才不会有烦恼)。这是维摩诘纲领性的回答。以下是具体举例说明。

     


     

    1、如何对众生行四无量心之慈心?

     


     

      维摩诘从不同角度阐明如何行慈,内容很多,我只精选一部分的内容与大家分享。

     

      维摩诘居士说,慈心行于寂灭无生,因非实生,等同幻化;

     

      (行慈心时不能执于有一个慈心可得,一切法皆不可得,一切法无实在的生,也无实在的灭,都是幻化不实因缘和合的,这样行慈才是如法的。)

     

      慈心行于法施无量,因而对来求法者,豪无保留的加以关爱和开示;

     

      慈心行于无量智慧,因而对世间事物无所不知,进退有度。菩萨修行慈心,就应该这样去做。

     

      当我们行慈悲心度众生时,要以智慧为引导,否则做好事,反而引起烦恼,不但没有帮到别人,自己还生烦恼。所以做任何事都要有智慧。

     


     

    2、如何对众生行四无量心之悲心?

     


     

      文殊师利又问维摩诘:“那么菩萨又应该如何修行悲心呢?”

     

      维摩诘回答说:“悲心是将菩萨所累积的一切功德,全都回向与一切众生,离苦得乐。”在修学佛法过程中,要把所积累的一切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回向给认识不认识的众生,都要以慈悲心回向,希望他们离苦得乐。从佛法的角度讲,一切众生的痛苦就是我们的痛苦,一切众生的快乐就是我们的快乐。如果有这样的慈悲心,不管在什么地方,在什么团体,都是很开心快乐的人,是受欢迎的人。

     


     

    3、如何对众生行四无量心之喜心?

     


     

      文殊师利又问:“那么菩萨又该如何修行喜心呢?”

     

      维摩诘回答说:“喜心是凡对众生有利益的事,菩萨都会无怨无悔欢喜地去做。”

     

      有些人到寺庙到义工,一生奉献给佛教,奉献给众生,这就体现了慈悲喜舍里“喜”的精神,无怨无悔地、欢喜地为他人服务。

     


     

    4、如何对众生行四无量心之舍心?

     


     

      文殊师利又问:“那么菩萨又该如何修行舍心呢?”

     

      维摩诘答道:“舍心是完全依内心所想、所愿去帮助众生,不考虑个人任何利益。”

     

      修行人修到一定程度时,心里只有佛法,没有任何个人利益,这就是修四无量心中“舍”的精神。

     

      以上都是菩萨为了要随顺众生,而修的各种法门。

     


     

    三、第三个大问题:

     


     

      文殊师利又问:“菩萨对出现世间,而害怕生死轮回有所畏怯时,应该求助于什么呢?”

     

      维摩诘回答:“应求助于如来无量功德之力。”

     

      文殊师利又问:“菩萨欲求助于如来功德之力,要如何才能达到呢?”

     

      维摩诘答:“就要做到度脱一切众生。”

     

      文殊师利又问:“欲度脱众生,菩萨应该做些什么?”

     

      维摩诘答:“菩萨应该先要把他们从贪瞋痴烦恼和虚妄分别中解脱出来。”

     

      文殊师利又问:“要把众生从贪瞋痴烦恼和虚妄分别中解脱出来,那什么是菩萨所应行修的呢?”

     

      维摩诘答:“菩萨应当行修正念啊!”

     

      正念很重要,无论何时何地都应保持正念。

     

      文殊师利又问:“行修正念,应该从何入手呢?”

     

      维摩诘答:“应该从不生不灭法入手。”

     

      文殊师利又问:“什么是不生?什么是不灭呢?”

     

      维摩诘答:“不善不生,善法不灭。”

     

      文殊师利又问:“善不善孰为本?”意思是说善与恶的根源是什么呢?

     

      维摩诘答:“善与恶的根源是来自肉身。”

     

      文殊师利又问:“那么肉身的根源是什么?”

     

      维摩诘答:“肉身的根源是来自对财、色、名、食、睡五欲的贪着。”

     

      文殊师利又问:“那么贪着五欲的根源又是什么?”

     

      维摩诘答:“对五欲贪着的根源是来自虚妄分别。”

     

      文殊师利又问:“那么虚妄分别的根源又是什么?”

     

      维摩诘答:“虚妄分别的根源是来自颠倒错误的观念。”

     

      文殊师利又问:“那么颠倒错误观念的根源又是什么?”

     

      维摩诘答:“颠倒错误观念的根源是来自无住(没有根源)。”

     

      文殊师利又问:“那么无住(没有根源)的根源又是什么呢?”

     

      维摩诘回答道:“无住则无本。意思是说无根源,则就没有根源了。

     

      维摩诘告诉文殊师利的结论是,“从无住本,立一切法。”意思是世间一切事物,本来就是建立在毫无根据之上!

     

      我们在世间所听见、所看见的一切,都是幻化不实的,都是因缘和合而生,因缘和合而灭,没有实实在在的存在。有智慧者有修行者,就能把世间万事万物看清楚,不会虚妄分别。大部分人把世间看成实实在在的,于是就有取舍分别,痛苦不断。所以当我们痛苦烦恼时,应多念《心经》,《心经》就是破除我执,破除法执,我执法执破除后,烦恼也不可得。

     

      《维摩诘经》第七品上半部,这段经文的小结:`文殊师利问:如何不畏惧生死?维摩诘回答得很妙,只有发大菩提心,度一切众生,才能超越生死,不畏惧生死。很多人对生死轮回很畏惧,怎么办呢?唯有发大菩提心,行菩萨道,度一切众生,最后超越生死,就不会害怕生死。因为那时来世间是乘愿再来,想来就来,想走就走,来去自如。我们现在来是业报身推动而来,每个人都有业报,业力推动我们,所以来的时候不知何时来,走时不知何时走,都是随着业力而转。

     

      就像《金刚经》所讲,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菩提心),这才是如法修行。

     


     

    《第七品》下半部:显示大小乘境界之差别。

     


     

      在维摩诘丈室中有一位天女,因为见到各位菩萨、还有声闻弟子在讨论佛法,心生欢喜。于是现身在空中,以天上的花朵撒在各大菩萨及佛弟子身上。当天花落在菩萨身上时便掉到地上,但天花落在小乘比丘声闻弟子身上却沾着不掉,所有声闻弟子即使以神通力,也无法摆脱身上的天花。由此情景展开了一场精彩的大小乘思想之辩论。

     

      同样的花,菩萨就可以抖落,声闻弟子就抖不下来。

     

      天女便问舍利弗说:“你为何要抖落这些天花呢?”

     

      舍利弗答:“作为一个出家人,身上沾着这些花朵感觉很不得体,所以想要把它们扔掉。”

     

      天女说:“千万不要说天花不得体啊,为什么呢?因这些花朵本身是没有分别歧视的,有差异的不过是你们自身的分别心罢了。

     

      若出家修行佛法者,怀有分别心,那才是不得体;

     

      若出家修行佛法者,而无分别心,那才是得体的。

     

      你看各位大菩萨身上都不沾着天花,就是因为他们已断除了一切分别之想!

     

      作为大菩萨不偏空,也不著有,就好比人们如果有个恐惧心里,魔鬼便会趁机来控制他的恐惧心。

     

      同样道理,若佛弟子害怕生死轮回而有所怯畏,则会被色、声、香、味、触等五欲所控制了。若已脱离了怯畏的人,一切五欲对于他而言毫无干扰。

     

      这就是大乘小乘境界不同,若是大智慧人,就不会受各种欲望所诱惑。

     

      “因此,这些天花只会黏在未去尽结习烦恼的人身上,而不会黏在已去尽结习烦恼的人身上!”

     

      以上这段话,说明了大乘菩萨已经证悟我空、法空的境界,远离了颠倒妄想,虽在五欲中,但不会被五欲所诱惑。做到“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这就是菩萨境界,正所谓“若能转物,则同如来”,心不要被万物转,而是能转万物。

     

      舍利弗听完天女这番话之后,觉得眼前这位天女不是普通人,于是就问她说:“你在这里住了有多久呢?”

     

      天女回答:“我住在这里的时间就如您得解脱一样那么久!”

     

      舍利弗说:“如果是这样,要住在此室很久吗?”

     

      天女说:“解脱之后就没有久或不久的时间观念了,只知多年得解脱而已!”

     

      两人对话很有禅意,要慢慢参,去体会。

     

      舍利弗听后默然不语。

     

      天女说:“前辈是智慧第一的人,怎么不再说话呢?”

     

      舍利弗回答:“因为解脱是不能用言语描述的,所以我不知说什么才好。”

     

      天女说:“语言文字都是属于解脱相。通常我们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为什么天女说语言文字是解脱相呢?

     

      为什么呢?因解脱者,即性空。既不在内也不在外,同时也不在中间,俱无所在即是空;

     

      语言文字亦是如此,既不在内也不在外,同时也不在中间,俱无所在即是空。

     

      所以,舍利弗,描述解脱是不离言语文字的,而不是“无所言说”才是解脱。因一切诸法都是解脱相啊!”

     

      当我们学《维摩诘经》这一段时,就会想到禅宗不立文字,但在藏经中禅宗的文字经典是最多的。从大菩萨角度讲,语言文字也是解脱相,最重要是在理解的过程中是否觉悟,当心觉悟了,一切法都是解脱相;当没有觉悟时,一切法都不是解脱相。

     

      舍利弗说:“解脱不是要脱离贪、瞋、痴吗?”

     

      天女说:“佛是为有增上慢心的人而说:‘要脱离贪、瞋、痴方能解脱。’;

     

      而对没有增上慢心的人,佛就会说:‘其实贪、瞋、痴本身就是解脱了。’ ”

     

      这段对话太精彩了,说明解脱不在外表而在内心。 若是真正得解脱了,不管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都能得解脱。

     

      舍利弗说:“太好了,太好了!天女啊,究竟你有些什么心得?什么体验?使你有这样的悟证。”

     

      天女说:“我因为没有什么心得和体验,才有这样的悟证。如果有心得和体验的话,则在佛法上必定是增上慢的觉知了。

     

      舍利弗又问天女:“在三乘佛法之中,你是属于声闻乘,缘觉乘,还是菩萨乘呢?”

     

      天女说:“如果以声闻法教化众生的时候,我便属于声闻乘;

     

      如果以十二因缘法教化众生的时候,我便属于缘觉乘;

     

      如果以大悲法教化众生的时候,我便属于菩萨乘;

     

      对于天女而言,不执着声闻、缘觉、菩萨,不执着相,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有时在声闻乘,有时在缘觉乘,有时在菩萨乘,有时还到地狱、天上、人间度化众生,不执着相。

     

      舍利弗啊,这好比有人进入薝葡树林,扑面而来的只闻到薝葡花香,而不知道还有别的花香。(薝葡是印度一种香花的名字)

     

      同样道理,若进入此维摩丈室,就只会闻佛的功德香味,而不愿意闻声闻、缘觉的功德香味了。在维摩诘居士居住的环境里,所听到的都是大乘解脱境界,不愿听声闻缘觉的小乘境界。

     

      舍利弗啊,其中有帝释、梵天、四大天王、天人、龙、神、夜叉等,进入此室听闻维摩诘大士讲说正法,都得到大乘法乐,闻到佛的功德香味,因此萌发菩提心。

     

      舍利弗啊,我留在这维摩丈室已有十二年了,从未听闻声闻和缘觉的佛法,所听到的全都是大慈大悲不可思议的大乘佛法。

     

      舍利弗啊,此室经常示现有金光照耀、不被世间垢染等八种稀有难得的事情。试问有谁见了这么多不可思议的事之后,还会乐于听闻小乘的声闻法吗?”

     

      舍利弗听完天女之后,又换了话题问她说:“你何不将女身转变成男身呢?”

     

      天女说:“十二年来,我寻求女身的形相依然没找得到,那里还有什么身相可转变呢?就好像魔术师以幻术变出一个女人,若有人问:‘何不将女身转变成男身呢?’,你认为问的人对吗?”

     

      这段对话天女想要表达的是男女之相幻化不实,本性平等了不可得。我们对任何人不能只看表相,不能分别男身,女身,穷人,富人,这些都是幻化相。

     

      舍利弗被天女这样一反问就回答说:“问的人确实不对!变出来的女人不是真的存在,还有什么可转变呢?”

     

      天女说:“您终于明白了,万物亦不是真的存在。那你为何还要问我,为何不将女身转变成男身呢?”大智慧的天女真的辩才无碍!

     

      这时候天女为了显示相无定相,即以神通力将舍利弗变成了自己的天女模样;而她自己则变成了舍利弗的模样。

     

      继而反问舍利弗说:“你何不将现在的女身转变成男身呢?”

     

      变成天女模样的舍利弗回答说:“我现在也不知道为什么会转变成为女身的模样!”

     

      天女说:“舍利弗啊,如果你能将此女身转变成男身的话,则一切女人亦能转变成男身了。正如你舍利弗并非女人而示现女身,一切女人情况亦是一样,虽然她们是示现女身而并非女人。男相女相只是外表,最重要的心有无智慧。

     

      所以佛说:‘在万物的本体,既没有男性可得亦没有女性可得。’”这就是佛教所讲众生平等,本无男相可得亦无女相可得。

     

      此时天女随即收起神通力,舍利弗便回复原来自己的模样。

     

      天女问舍利弗说:“你女身的模样现在去那里了呢?”

     

      舍利弗答:“女身的模样不过是幻像,没有实际的存在或不存在可言。”

     

      天女说:“万物亦是这样的,没有实际的存在或不存在。‘不在任何处,却又处处都在。’这就是佛所说的大乘道理啊!”(天女已经超越了在与不在的相对概念,获得大解脱)

     

      舍利弗问天女说:“你在此生死后,将会出生到那里去呢?”

     

      天女说:“我会在如来应化出生的地方出生。”

     

      舍利弗说:“如来是应化出生,不是死后而生!”

     

      天女说:“众生也是这样,是应业力而生,不是死后而生的。”

     

      舍利弗又问天女说:“你要过多久才能得证无上正等正觉?”

     

      天女说:“如果你舍利弗回复为凡夫,那我便可以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了。”(说明无上正等正觉是相而不可得,不可执着;从方便法上说,要发菩提心,转凡成圣,证得无上正等正觉,这些都是权巧方便的说法;但从究竟真实义上说,是不可执着的,是不可得的。)

     

      舍利弗说:“我回复为凡夫,是不可能的事了。”

     

      天女说:“我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亦是不可能的事。因菩提觉悟是不存在的,所以便没有什么可得证了。”

     

      此处都是在破相,真正的修行无能证之我,亦无所证之境。

     

      舍利弗又问:“如今诸佛都是得证菩提觉悟者,已经证得和将证得的,多如恒河沙数一样,这又该如何解说呢?”

     

      天女回答说:“这只是以世俗文字算数的观念作表示,故而说有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区别,并不是说得证菩提觉悟者有过去、未来和现在。”

     

      天女反问:“舍利弗啊,你得证阿罗汉道了吗?”

     

      舍利弗答:“我乃因无所证而证得阿罗汉道。”这让我想起《金刚经》云:“阿罗汉,即非阿罗汉,是名阿罗汉。”

     

      真正阿罗汉是不执的,若有所执,则不是阿罗汉。

     

      天女说:“那就对了,诸佛和菩萨亦是如此,都是无所得证故而证得的!”

     

      此时,维摩诘这位老人家终于对舍利弗说了:“这位天女已经供养过了九十二亿的诸佛如来,对于菩萨神通之力已能运用自如。她已完成了自己所有的誓愿,已得无生法忍,住于不退转之位。由于她发起救度众生的本愿,故而能随应示现,教化众生。”

     

      维摩诘告诉了我们这位天女非同寻常,她是大菩萨示现。她发了救度一切众生之愿,所以她能随应示现,可化现成比丘,可化现成居士,可化现成男相,可化现成女相。她化现为天女的目的就是为教化众生。

     


     

    结语:

     


     

      本品上半部内容是要我们觉悟众生如梦如幻,但不要忘记以慈悲心去度化;下半部内容出现了另一位菩萨化现的天女与舍利弗的对话,显示了大乘在内心与外境之间不即不离的超脱境界。修行要把内心与外境修到不即不离,就是了不起的菩萨境界。

     

      《维摩诘经》观众生品第七的要义,今天就讲到这里。

     

      最后请大家跟我一起双手合掌,把讲经听经的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离苦得乐: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