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法堂 智慧人生系列讲座(之五十八讲) 《维摩诘经》要义

 

发布: 2022-03-20 10:29:39   作者: 本网讯   来源: 本网讯   

 


 

第九讲:《维摩诘经》要义(第八品)

 


 

  录音:达义大和尚佛法开示 《维摩诘经》要义(点击聆听

 

  视频:达义大和尚佛法空中法堂系列讲座 (点击进入讲座视频专题

 


 

湛山空中法堂Zoom课程 达义大和尚下一期讲座时间:
加拿大东部时间每周五晚上7点半
中国时间周六早上7点半
(可提前半小时登入欣赏佛乐)

 


 

  网络会议链接:

 

  https://us02web.zoom.us/j/6904406372

 

  ZOOM会议号 meeting ID: 690 440 6372

 

  (讲座具体内容在PPT下方,请查阅)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 Default
  •  


     

      发布员请按照PPT图片文件名中的序号,一一按序插入这里。

     

      每次讲课前我都让大家先打坐,静一静,有的人觉得很好,觉得坐下来时心里很专注。有同学问应如何专注。其实打坐是有技巧的,主要有三点:第一是告诉自己,现在是打坐时间,什么都不要想;第二当有妄想跑出来时不理它;第三是学会专注,什么东西都要放下。如此不断练习,禅修就会进步。

     

      尊敬的各位法师,各位居士,各位同学,阿弥陀佛!

     

      欢迎大家来到加拿大湛山空中法堂。

     

      请大家合掌,跟我一起念开经偈。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三称)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我们上一次在讲《维摩诘经》观众生品第七时,讲到维摩诘教导我们应该观众生如梦如幻,要以慈悲喜捨等修行方法去度化一切众生,并觉悟到人空、我空、法空,才能获得“无所得故而得”的解脱境界。

     

      这一讲我们开始学习《维摩诘经》佛道品第八。

     

      什么叫佛道?就是成佛之道。怎么样才能成佛?唯有放下自我的执著,清净自心,以各种权巧方便慈悲摄化一切众生,才能成佛。

     

      佛道品有三大内容:

     

      第一、菩萨如何行于非道才能成佛?

     

      第二、什么是如来种?如来种是成佛之因。

     

      第三、菩萨的家人是什么?

     


     

    第一、菩萨行于非道是为修行:

     


     

      文殊师利问维摩诘居士说:“菩萨云何通达佛道?”意思是说菩萨怎样修行才能走上通达成佛之道?

     

      维摩诘居士说:“若菩萨行于非道,是为通达佛道。”

     

      什么是非道?大乘菩萨所修的与小乘不同,都不是一般人印象中所认识的佛道,表面上看好像违背佛道之道,都是凡夫之道。在凡夫之道中修行佛法,这是有难度的。所以小乘容易修,而大乘佛法不可思议,难度大,功德也大,成就也快。《维摩诘经》是大乘经典,是不可思议境界的经典,当我们学习《维摩诘经》时,不要只从文字上理解,而要从文字里悟到中道道理,要听出弦外之音,才能得到维摩诘居士的智慧。

     

      维摩诘回答文殊师利,如果菩萨行事于非法之道,那他便可走上通达成佛之道了。这种大乘境界对凡夫而言难以理解,让我们想起济公所说的话,“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的境界。一般人以为济公和尚作为出家人,还喝酒吃肉,每天不务正业,不能理解。却不知他心里有佛,有众生,充满智慧,以各种各样的权巧方便帮助了很多人,他是大菩萨,是大乘菩萨的境界。亦像莲花给我们啓示一样,只有成长在污泥潮湿之中才能焕发出美丽的芬芳。想要度更多的众生,就要深入社会,与社会不同的人接触,与之交友,得到他们的信任,才能把佛法传播出去。《维摩诘经》是以智慧弘扬佛法,以权巧方便利益众生,这是《维摩诘经》的中心思想之一。

     

      文殊师利又问:“菩萨如何行于非道呢?”

     

      维摩诘列举了很多例子作说明:

     

      他说:“若菩萨行事于五无间地狱而没有恼害和怨恨是为通达佛道。”

     

      造了五逆罪的人才会入无间地狱受苦,感招这种痛苦的果报。修行菩萨道的人就不同了,因为菩萨目的在随顺众生,为了广度众生而随顺众生,即使受了很多苦也不会有怨恨,心甘情愿地为众生而牺牲。例如义工们从早到晚来寺院付出,很辛苦,但心里不觉得辛苦,这就是菩萨道,就是菩萨行。

     

      凡夫是业力所感招的,而菩萨行于非道是乘愿再来,这是二者之区别。同样是在娑婆世界,但凡夫是被动的,承受各种各样的苦报;菩萨在世间虽然也会遇到各种麻烦,但不会觉得痛苦,这就是凡夫与菩萨境界不同,所遇到的事情,所认识和感受的,都不一样。

     

      菩萨若不行于非道,即无法摄化六道的众生,让他们转入佛道。所以菩萨契入不二妙理,即不二法门,为摄化众生而行种种妙行。此妙行是妙不可思议之行,在凡夫看来菩萨的行为或者正面,或者负面,在行为上,行持上,凡夫可能无法认可,但菩萨是以慈悲心度化众生。所以我们看事情、看一个人,不能只看表面,而要看他的初发心。

     

      以下的格式都是一样的,前半句讲随缘,后半句讲不变(真如)。

     

      如果菩萨行于地狱道(行于地狱道是随缘),而没有染垢罪业(此为真如不变),是为通达佛道。

     

      如果菩萨行于畜生道,而没有畜生那种无明和憍慢,是为通达佛道。

     

      如果菩萨行于饿鬼道,而具有无悭贪的功德,是为通达佛道。

     

      以上这些例子都是在讲菩萨在六道中如何做到随缘而不变,不变随缘。有的人学会随缘,但过头了,却随波逐流;有的人做不到随缘而无法入群,最后令自己孤立。唯有做到随缘不变,不变随缘,才是菩蕯的境界。

     

      通过读《维摩诘经》这一段经文,给我们的启迪很大,人在世间要懂得随缘不变,不变随缘。要掌握这个度,若过于入世,过于执著,则招致烦恼不安;若在世间,又不通世间法,则会感到跟世间格格不入,感觉到独孤。所以随缘不变,不变随缘,这就是为人处世的智慧。学习《维摩诘经》之后,要把随缘不变,不变随缘作为生活的指南,作为在世间修行的方向。

     

      以下是列举菩萨度众生,以反面教材,啓迪众生智慧。例如在《维摩诘经》中说,如菩萨行于贪瞋痴三毒,本来我们应远离贪嗔痴,但维摩诘居士目的是为令众生生起戒定慧三学。因为有的众生要用正面教育,有的众生要用反面启发。例如我们看到别人贪得无厌,自己就懂得不能太贪,要懂得布施,那么这个人就是你的菩萨,就是激发你有布施的心,有持戒的心;又有的人容易发脾气,忌妒心,红眼病,就让你觉得不能像他那样随便发脾气,这个人可能就是菩萨化现的,让你知道发脾气不好;又有的人不信因果,是非不辨,好坏不分,就让你明白要好好学佛,这个人可能就是菩萨化现。所以菩萨化现于贪嗔痴中,让众生生起戒定慧三学,这就是维摩诘居士所教的依贪嗔痴去修行,去成佛。

     

      若菩萨行事表现成贪欲,而无非为使众生远离各种染著,是为通达佛道。(清淨戒)

     

      若菩萨行事表现成忿怒瞋心,而无非为使众生不要有嗔恚的障碍,是为通达佛道。(淡定)

     

      当菩萨示现贪欲,为令众生生起清净戒;当菩萨示现嗔心,为令启发众生淡定之心,遇事以“平常心是道”来对待,要淡定。

     

      若菩萨行事表现成愚痴,而无非为使众生要以智慧调伏自心,是为通达佛道。(智慧)

     

      以上所说菩萨示现贪嗔痴,都是为启发众生修行戒定慧三学。

     

      接下来讲六种非道,菩萨以六度作为反面教材,启迪众生六种智慧。六度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波罗蜜。

     

      若菩萨行事表现成悭贪,而无非为使众生能捨身内身外一切之物。

     

      若菩萨行事表现成破戒,而无非为使众生要安住在清淨戒律之中,即使犯了小罪过也深怀畏惧,这体现菩萨畏因,众生怕果。当起心动念不对时,菩萨马上觉察,生起畏惧心,知道有不好的念头就有不好的行为,最后会得不好的果报。但凡夫众生在做坏事的时候不想那么多,做完坏事后,遭受果报、受苦受难,才知道后悔,后悔已经来不及了。所以佛经中说:“菩萨畏因,众生畏果”。

     

      若菩萨行事表现成嗔恚,而无非为使众生要常怀慈心修忍辱波罗蜜。

     

      若菩萨行事表现成懈怠懶惰,而无非为使众生要精进(勤力)广修一切功德。

     

      若菩萨行事表现成心烦意乱,而无非为使众生要专注禅定。当我们看到他人心烦意乱时,就会警惕自己做事要专注,要有禅定功夫,心不能乱。所以那些示现心烦意乱的人可能就是菩萨应化的。

     

      若菩萨行事表现成愚痴,而无非为使众生要通达世间法及出世间的智慧。

     

      有时看到有些人好像傻傻的,什么都不懂,但他可能就是菩萨,来启发我们的大智慧,让我们通达世间法与出世间法的道理。

     

      菩萨为了度众生有时示现为声闻、缘觉二乘(小乘)而无非激发大家修菩萨行。

     

      若菩萨示现成衰老病弱,而无非为使众生明白,若能勤修佛法,就能断一切病苦之根,并超越对死亡的畏惧。有人示现衰老、生病,也许就是菩萨示现给你看,明白了生老病死的 痛苦之后,才能下定决心勤修佛法,断尽一切病苦根源,不再到娑婆世界受苦受难,就能超越生死,超越轮回,证入涅槃境界,也就是不生不灭的境界。

     

      若菩萨示现成家产富有之人,而无非为使众生观世间财富无常,随时会化为乌有,实无贪恋之心;当我们看到本来富有的邻居,突然家破人亡,就会感叹人生无常。有一首诗曰:“春日才看杨柳绿,秋风又见菊花黄;荣华总是三更梦,富贵还同九月霜。”说明世间万物都是无常变化的,能把世间的万事万物看开才是解脱之人。不管拥有多少财富,能提得起放得下,才得自在。如果患得患失,那只能是守财奴,无法得到自在。所以人生需要智慧,无论贫穷富贵,都需要智慧。

     

      若菩萨示现入于六道生死之中,而无非为使六道众生断除各种造业因缘,免于六道轮回之苦;菩萨有时示现在六道里生生死死受苦,目的是为让众生明白生死的痛苦,就能好好地修行佛法,断除各种造业因缘,免于六道轮回之苦。

     

      若菩萨示现入于涅槃,而无非为使众生明白,为度众生而不断世间生死。无论菩萨示现生死还是涅槃,都是为了度众生。

     

      因为佛入湼槃而不住湼槃,同样的佛入世间而不恋世间。佛示现入世间,但不贪恋世间。有的人厌恶世间,想赶快离开五浊恶世,到西方极乐世界,要证道成佛,觉得这个世间太麻烦,太痛苦,这是厌世心理。菩萨有慈悲心,为救度众生来化现到娑婆世界,但是不贪恋世间。而有的人过于贪恋世间,也是一种痛苦。

     

      维摩居士告诉文殊师利说,菩萨若能这样的行于非道,那他便是走上通达成佛之道了。”

     


     

    第二、什么是如来种?

     


     

      如来种是成佛之因的意思,即成就佛道之因。

     

      这个时候,维摩诘就反问文殊师利说:“怎样才能播下如来的种子呢?(如何修成佛道的因)”

     

      文殊师利说:“有这个凡夫肉身便能播下如来的种子”。意思是说我们有这个身体是成佛的因缘。这是什么道理呢?因为我们现有的这个烦恼身,没有实实在在的自性,如果加以方便摄化,即可转烦恼成菩提,转色身为解脱身。这就是空有不二的菩萨行。

     

      有贪、嗔、痴便能播下如来的种子。这与维摩诘居士所说“行于非道即菩萨道”是一样的。维摩诘居士说菩萨要有贪嗔痴才能成就佛道,文殊师利菩萨说有贪嗔痴便能播下如来的种子。

     

      通常我们是讲,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现在文殊师利说有贪嗔痴是成佛之因缘,大家好好参究其中之妙理,没有烦恼哪能证入菩提呢?所以烦恼是成就佛道的因缘。我们好好学习《维摩诘经》,把这部经的妙理通达了,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烦恼就不是问题,就会把烦恼修成佛道,修成菩提。能帮助我们修学佛法,帮助我们开智慧。若能以烦恼成就菩提,成就佛道,那遇到其他事情就不会痛苦,这就是《维摩诘经》给我们的启示。

     

      文殊师利又说,有邪语、邪见、邪思惟、邪业、邪命、邪精进、邪念、邪定等八种邪法便能播下如来的种子。

     

      这段经文的启示是什么?能播下如来种的八种邪法,恰好是八正道的反面。充分说明了一个人只要有大智慧,就能悟到邪正不二之妙理。能悟到邪正不二,就契入不二法门之妙理。修行佛法没有固定的方法,随机应变,到处都是,正所谓“脚正不怕鞋歪,身正不怕影子斜”。只要心有悲智之弘愿,形式只是表面。但是小乘人智慧有限,愿力有限,他们对世间佛法的认知,不是正就是邪,正是正,邪是邪。他们认为八正道才是解脱道,才能帮助我们离苦得乐。没想到大乘佛法中,不止八正道能令众生得解脱,八邪道也能令众生得解脱。正是因为大小乘境界不同,所理解不同,在实践过程中也不一样,大乘更加超越,更加解脱,更加自在。

     

      维摩诘又问:“为什么这样说呢?”

     

      文殊师利以小乘人证阿罗汉为例子,对维摩诘回答说:“假若有人见证清净无为涅槃,而了生死入正位的话,此人便不能重新发起正等正觉的菩提心了。这里讲的入正位就是指证得小乘阿罗汉果的人。小乘的人把方便涅槃当成究竟涅槃,所以不会再发大菩提心,行菩萨道了。小乘人独身其身,自我解脱,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冤家。这就是大乘与小乘境界不同。

     

      文殊师利又举例说明,他说这正如在高原陆地不能生长莲花一样,只有在卑湿的淤泥中,才会生出高雅的莲花。意思是成佛必修菩萨道,修菩萨道就一定要与众生打成一片,离开众生佛道难成。

     

      他说,见证无为涅槃的小乘人,虽然了生死证入正位,但不能再投生于世间弘扬大乘佛法,因为小乘人解脱之后,不再到娑婆世界来。只有在烦恼泥中,众生才有修成佛道的机会。文殊师利菩萨告诉我们,要修成佛道,不要怕烦恼,不要怕麻烦。人生在世,谁无烦恼,只要有大乘智慧,就会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就得到解脱了。不是死之后才解脱,而是当下就得到解脱。这就是大乘佛法,是顿悟法门,当下开悟,当下得解脱,当下自在。维摩诘居士说修学佛法一定要发大心,行菩萨道,广发一切众生,功德就大,智慧也大。正如我常说,一个人发心有多大,福报就有多大。

     

      又好比把种子种植在空中,种子终归无法生长,只有在污秽的粪土中,种子才能滋润繁茂成长。

     

      由此可知,一切烦恼都是能够播下如来的种子。正如不潜入大海,就不能取得无价的宝珠;同样的道理,不投入烦恼大海,则不能获得一切智慧宝藏。”

     

      以上是文殊师利所说之法要,原文内容很多,我只是精选一部份内来与大家分享而已。

     

      这个时候,佛的弟子大迦叶说话了,他非常感叹地说:“太好啊!太好啊!文殊师利您这番法语,说得实在精彩呀!确是如你所说,能以尘劳烦恼为伴侣就是如来的种子。大家记得有句法语说:“巧把尘劳为佛事”就是这个道理呀!尘劳本来是不好的,但有智慧,能以权巧方便,把尘劳作为庄严的佛事,作为离苦得乐的方法,就是这个道理。所以一个人最重要是要有智慧,有智慧,不管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遇到什么问题,都能解决,得到超越,得到自在。

     

      大迦叶还说,即使那些犯了五无间罪业的众生,还有可能发菩提心弘扬佛法,我们这些声闻弟子,却永远发不起这无上正等正觉的菩提心啊!

     

      我们有如败坏的树根,对于那五欲的世间不能再有什么利益去为众生做贡献了。因为得到解脱的小乘阿罗汉要离五欲,对世间的财色名食睡,对外在的色声香味触都要远离,因此对于五欲的世间不能再有什么利益去度化众生。而菩萨不一样,菩萨是巧把尘劳为佛事,把世间五欲作为道场,作为修行的方法,把染污转化成清净,把烦恼转化为菩提,把生死转化为涅槃,这就是菩萨的境界。

     

      所以,文殊师利啊,凡夫之人虽在成佛道上反反复复,有时进步有时退步,但乃有成佛的机会,而小乘的声闻则没有机会了。

     

      迦叶在这一段文中的感叹,值得我们重视和回味,他想要表达的是学佛入门很重要,如果不先学大乘法门,将来难以发大菩提心,也不会行菩萨道,成佛就更难了。修学佛法一定要学大乘佛法,发大菩提心,行菩萨道,普度一切众生。我们的愿望是自利利他,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这是我们修大乘菩萨道者共同的愿望。

     

      接下来我们讲一下这一品的第二段内容,也是这一品的第三部分:

     


     

    第三、菩萨的家人是什么?

     


     

      这个时候,普现色身菩萨也在这法会中,向维摩诘请问:“居士啊,我请问你,你身边的父母、妻妾、子女、亲戚、家族、官绅、名流等到底是谁呢?奴婢、僮僕、象、马、车乘等都在那里,是在佛道抑或非道呢?”。

     

      这个问题很有趣,大家从不同角度辩论大乘妙法,佛法因此越辩越明。佛教常讲,“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唯有通过思辩和体悟才能更加通达。所以修学佛法,任何问题都可以提出来,这是学佛的特色。

     

      维摩诘用于是用偈颂回答了普现色身菩萨,我精选一些内容与大家分享。他说:

     

      “智度菩萨母,方便以为父,一切众导师,无不由是生”

     

      “智度菩萨母”, 什么是母亲?般若波罗蜜就是菩萨的母亲。母亲是菩萨以智慧的方法去度脱一切众生的对象。

     

      “方便以为父”,什么是父亲?度化众生的种种方便法门就是菩萨的父亲。

     

      “一切众导师(菩萨们)”,“无不由是生”,各种度脱众生的方法和诸大菩萨,无不是由智度和方便所生的。

     

      法喜是菩萨的妻子,慈悲心是菩萨的女儿。

     

      六度波罗蜜是菩萨之伴侣。

     

      菩萨还会显示,虽享受在家五欲之乐,亦可以心行禅定之乐,从而令魔心不安,不受魔心干扰。一个人虽然在家修行,但仍可修行禅定,不会被心魔所转。

     

      若能在火中生长的莲花,其生命力极强,世间极为希有。若能在五欲过患的尘世行禅入定,也是稀有难得。

     

      “或现作婬女,引诸好色者。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道。”经常念念这个偈语,就能明白大乘佛法是如何度化众生的。

     

      菩萨有时或会现身化为婬女,以美色引诱那些好色的人。利用这方便,先以色欲钩引关系,然后用佛道来觉悟这些人。可见菩萨多么伟大,为了度化众生,宁愿牺牲自己,以达到度化众生的目的。为什么我们见到菩萨要顶礼,因为诸佛菩萨就像我们的父母一样,当我们这些孩子有痛苦时,菩萨会想尽办法度化我们。

     

      菩萨或化身为某个群体的领袖,或化作买卖从商的生意人,或化身为做官的国师及大臣,以各种身份来引导和利益众生。

     

      假若有些地方聚集大量贫穷的人群,菩萨就会现身化作富豪拥有无尽宝藏。以赈济贫穷为因缘而趁势加以劝说引导,令贫苦大众发大菩提心,修学佛法。当我们救济众生时,不仅仅是物质上的,精神上的更重要,当人们有了佛法的智慧,明白因果,能奋发图强,将来的前途就无限了。佛法是让大家明因果,止恶行善,净化心灵,普度众生,要有菩萨的情怀,观照一切众生。

     

      菩萨假若遇见一些需要照顾的人,便会现身化作侍候别人的僮僕。既懂得取悦主人亦能听从其心意,进而令使那些人信佛发菩提心。也就是说,有些居士为别人做保姆时,也是修行的因缘。如果能好好做保姆,听从主人安排,以实际行动感化主人,最后令主人家相信因果,相信佛法,成为有智慧有慈悲心的人,这也是功德无量的事情。

     

      菩萨都是顺随众生之所需而做各种事情,目的是引导众生得入佛道。所以种种权宜,善巧方便之力,都是为了竭尽所能地满众生之愿。菩萨每天不是为自己忙,而是为众生而忙,这就是菩萨精神。

     

      菩萨成就众生的功德不可思议!维摩诘居士说,假令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于无量亿劫的时间。赞叹菩萨所成就的功德,犹尚不可说尽。

     

      世间有谁听闻这样的大乘妙法,不会发广大的菩提心呢?除非是那些愚不可及的有情,以及那些痴笨没有智慧的人。维摩诘居士劝告大家要赶快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才能证入佛道,这是这一品维摩诘居士给我们的教导。

     


     

    结语:

     


     

      在佛道品这一章,维摩诘告诉我们成就佛果是要与各种众生打成一片的,不管是哪一道的众生,都要与他们打成一片。正所谓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菩萨不舍一个众生,所以应该行于非道,唯有行于非道才能度化更多众生。如果每天只是在寺院打坐诵经,所度众生有限。行菩萨道是要走出山门,走进每家每户,把佛法传出去,让更多人得到利益,这才是菩萨道。我们湛山精舍,不仅在寺庙里讲佛法,还在空中法堂讲,还在三个电台讲,还有杂志,还有各种各样宣传渠道,就是希望更多人来听闻佛法,得到佛法的利益,能够激发大家的菩提心,行菩萨道,这就是我们的愿望。

     

      另外文殊师利菩萨认为我们修行要懂得借假修真,我们幻化的身心及一切障缘都是修学佛法的好因缘。还有维摩诘提醒我们,最亲的人是智慧和方便,没有智慧和方便,人生是孤独的,再多的亲人也难以相处。读到这一段,我个人太感动了,很多人家里有父母兄弟姐妹先生太太,但是关系不好,没有智慧,不懂得权巧方便,有等于没有,大家在家里没有情感的交流,不懂得互相珍惜,互相照顾,有亲人等于没亲人。所以一个人有智慧,懂得权巧方便,把人际关系处理好,把最爱的人照顾好、关心好,才是个了不起的人。维摩诘居士所讲的大乘佛法,是不可思议的。

     

      维摩诘说:“智度菩萨母,方便以为父,一切众导师,无不由是生”,如果有智慧,有权巧方便的法门,才是真正有父母、有孩子、有先生妻子、有兄弟姐妹。如果没有智慧,没有权巧方便,那就等于没有亲人。所以最重要是智慧与方便。

     

      维摩诘经第八品的要义,今天就讲到这裡。

     

      最后请大家跟我一起双手合掌做功德回向,把今天讲经听讲的功德回向给世界一切众生离苦得乐: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淨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