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 2009-06-06 14:50:00   作者: 郑有为   来源: 香港佛教联合会   

 

藏传佛教知多少

 


  

 

  喜玛拉雅山麓的我国西藏地区,很早就有佛教的流传。西藏佛教在发展过程中,形成自己的特点,并传播到其它地区。在国内各民族中,信奉西藏佛教的有藏族、蒙 古族、土族、羌族、裕固族等少数民族,此外在汉族中也有少数信奉者。从地域上说,分布于藏、青、甘、川、滇、内蒙古等省(区)。由于它在传承、经典、信仰 方面都与汉语系统的「汉地佛教」不同,我们统称它为「藏传佛教」。「喇嘛教」则是民间对它的俗称。

 

     佛教没有传播到西藏之前,西藏民众信奉原始的本教,又名本波教。佛教最早进入西藏是在公元五世纪左右拉脱脱聂赞时期,据传当时有两名印度僧侣带了密教的经典、法器和真言(咒语)等进入西藏,但并未引起藏王重视,也没有起过任何作用。

 

      公元七世纪中叶,吐蕃第三十二代赞普松赞干布(公元629-650年在位)统一了西藏高原各部,建立起吐蕃王朝,创立了文字。本教已开始不适应社会的需 要,佛教传入西藏具备了客观的条件。在松赞干布时期,佛教从印度和汉地两个方向传入藏地。其时尼泊尔赤尊公主和唐宗室女文成公主先后嫁与松赞干布。这两位 公主都信奉佛教,她们入藏时,带去了佛教的经典、佛像以及其它法物。松赞干布在她们的影响下,皈依了佛教,后来在拉萨建立了大昭寺和小昭寺。由于王室信 佛,佛教的偶像崇拜和神权观念在吐蕃获得初步流传。

 

     佛教传入西藏后,曾遭到旧贵族和本教祭师的强烈抵制,多次受到严重打击,甚至被完全赶出西藏,但最终还是取得了胜利。佛教在与本教的长期斗争中,也吸收、融合了本教的一些教义、神祗和宗教仪式。

 

      松赞干布之后的两代吐蕃赞普因忙于内部平乱和对外征战,未能顾及佛教,所以这一时期西藏佛教几乎没有发展。赤德祖赞(公元704-755年在位)时,再次 与唐联姻,娶金城公主。金城公主入藏,又带去了汉地佛教的传统,当时一度有建寺、迎僧、译经等兴佛活动,但信奉本教的权臣贵族以病灾为借口,发起驱僧事 件,使佛教的发展受到挫折。赤松德赞(公元755-797年在位)年幼即位,大权旁落,崇本反佛的势力乘机发动大规模灭佛运动。他们发布禁佛命令,驱逐僧 侣,毁坏寺庙,乃至把大昭寺改为屠宰场,赤松德赞成年后,先设计剪除了反佛势力,后又下令一切臣民信奉佛教,并派人前往尼泊尔迎请寂护和莲华生两位大师。 寂护是印度大乘佛教中观学派的代表人物,他那一套佛学难以对付本教的挑战。莲华生系印度密教大师,他以密法与本教巫师进行斗争,每战胜一本教巫师,即宣布 本教某神祇已被降服,并封其为佛教的护法神。他又吸取本教的巫术、祭祀等基本仪式,以本教的形式宣传佛教的内容,成效显著。公元766年,赤松德赞在西藏 建成一座正规佛教寺院桑耶寺。该寺建成后,一批藏族青年正式剃度出家。至此,佛教在西藏已压倒本教。由莲华生所带入的密法修习也已开始传播。

 

      在赤松德赞之后,牟尼赞普和赤德松赞两人继续弘扬佛教。至赤祖德赞(公元815-838年在位)时,王室兴佛活动达到高潮。其时,僧侣掌握内外军政大权, 行政制度以佛教经律为准。这种状况再度引起崇本势力的强烈不满,同时也激起了平民的愤慨。公元838年,本教贵族发动政变,缢杀赤祖德赞,拥立朗达玛(公 元838-842年在位)为赞普。朗达玛在位期间,展开了大规模灭佛运动,封闭佛寺,涂抹壁画,焚烧经典,迫害僧侣。这次灭佛,给佛教以毁灭性的打击,它 标志着西藏佛教「前弘期」的结束。

 

     十世纪后半期,佛教在西藏开始复兴,是为「后弘期」的开端。

 

      公元978年,佛教重新传入西藏,这时正值藏族封建农奴经济上升时期,新兴的封建主各自为政,割据一方。1042年,印度超岩寺首座阿底峡(公元 982-1054年)大师应邀进藏,弘扬佛法。他除了传徒授法外,主要致力于调整西藏佛教内部关系,对西藏密教的发展影响极为深远。大约十三世纪后,上层 僧侣逐步掌握西藏地方政权,而佛教则经过不断发展,最终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藏传佛教。

 

  藏传佛教的主要教派

 

     后弘期西藏佛教先后出现过宁玛派、噶当派、萨迦派、噶举派、格鲁派等独立教派。

 

     宁玛派是藏传佛教各派中历史最久远的一派。「宁玛」,意为「古」或「旧」。因为该派僧侣多戴红帽,所以俗称「红教」或「红帽派」。该派的特点是重密(教)轻显(教),组织涣散,无正规的学经制度,教派和传承也不统一。僧侣多从事生产,可以娶妻生子。

 

     在清初五世达喇嘛的支持下,宁玛派一度达到极盛,并开始在前藏地区建立起较大规模的寺院。

 

      噶当派是后弘期各教派中较早出现的派别,由阿底峡弟子什敦巴(公元1005-1064年)建立。「噶」意为「佛语」,「当」意为「教授」、「教诫」;「噶 当」,意为一切佛语(包括显、密二教的经、律、论三藏)都是对僧徒修行的指导,该派认为,显教和密教是相通的,互不排斥的。在修习程序上,则主张先修显 教,再修密教。该派在藏传佛教中享有教法「纯洁」的声誉。

 

     仲敦巴去世后,其三大弟子分别传法,形成教典派、教授派和教诫派三个分支。教典派注重佛教经典的学习,传授阿底峡的思想。教授派偏重于师长的指导,注意念咒、供佛和静修。教诫派侧重戒律和修行。

 

      萨迦派因其主寺萨迦寺围墙上涂有红、白、蓝三色线条,所以俗称「花教」。该派的创始人是贡却杰布(公元1034-1102年),教主由贡却杰布家族世袭。 自十三世纪中叶到十四世纪中叶,该派在西藏地区占有统治地位。其第五祖八思巴(公元1235-1280年)曾被元世祖忽必烈封为「帝师」,被召入宫,深受 恩宠。后来他又被任命为西藏法王兼藏王,掌握西藏政教大权,自此开创西藏「政教合一」的制度。在他去世后,被封为「大宝法王」。元朝势力衰落后,萨迦派失 去政治依靠,只能偏安一隅,其地位渐为噶举派取代。

 

     噶举派因注重密法的口授传承而得名(「噶举」,意为言传)。又因该派僧侣多穿白色僧服,所以俗称「白教」。该派有两个系统:一是玛巴尔(公元1012-1097年)所传的达布噶举,二是?波南交巴(公元1086-?年)所传的香巴噶举。

 

     后来达布噶举迅速发展,分出四大支八小支,并曾直接或间接掌握西藏地方政权,对西藏政治影响很深。至明代崇祯十三年(公元1640年),固始汗进藏,噶举派才失去政治势力。

 

      噶举派主张显、密教兼修,要求修习者把自己的思想专注于一境,不起分别,持之以久,进入禅定,然后再观察安于一境的「心」是在身外还是身内,若能明白此心 无处可寻(空)之时,就算达到「空智解脱合一」的境界。该派最高的修法,是所谓「无上瑜迦密」的「双身修法」(即通过男女修法者交媾的形式去证悟「空性」 的道理)。

 

     格鲁派是在噶当派基础上建立的。「格鲁」,意为善规,表示该派的教义最为完善。因该派提倡戴黄帽,所以俗称「黄教」或「黄帽派」。这是藏传佛教中最后兴起的,也是最有实权的大教派。

 

      格鲁派的创始人是宗喀巴(公元1357-1419年),本名罗桑扎巴,生于青海湟中。七岁出家,受沙弥戒,并从顿珠仁钦学习藏文和佛经,十年内在显教经论 和密教仪轨等方面打下坚实基础。十七岁起入藏深造,在前后藏各地投师求法,广泛学习西藏佛教显密各派的教法,取得很高造诣,而且对因明、声明、医明等也颇 有研究。廿七岁受比丘戒。

 

     宗喀巴在西藏学习期间,逐步形成自己的宗教思想体系。他以印度大乘佛教中观学派为正宗,综合西藏各教派流行的显、密教法,在吸收噶当派教义的基础上,进行了「宗教改革」。

 

      当时藏传佛教各派戒律废弛,教风败坏,上层僧侣享有特权,他们飞扬跋扈,生活放荡,引起民众的强烈不满,逐渐失去宗教的号召力。所以,宗喀巴的改革,从整 顿戒律入手。他要求僧侣严格遵守戒律,独身不娶,脱离生产;主张强化寺院的组织和管理制度,僧侣必须常住寺院。这些措施,得到封建领主和地方政权的支持。

 

      一四○九年,宗喀巴在拉萨大昭寺召集了一个大规模的全西藏佛教徒祈愿法会。这是一次不分教派和地区的佛教大会。通过大会,奠定了他作为西藏佛教界领袖的地 位。同年,宗喀巴在拉萨以东的达孜县兴建甘丹寺,标志着格鲁派的正式形成。除甘丹寺外,格鲁派后又相继建立哲蚌寺、色拉寺、扎什伦布寺。随着势力的扩大, 格鲁派逐渐由西藏向其它地区传播,并作为藏传佛教的正统教派,一直延续至今。

 

     由于格鲁派禁止僧侣娶妻生子,为了解决宗教首领的继承问题,他们采取了活佛转世相承的办法。

 

      所谓「活佛」,在西藏佛教中,是指在宗教修行方面取得较高成就,能够根据自己的意愿而转世的人。活佛转世过程大致为:一位活佛逝世后,按照他生前提供的线 索,或由寺院上层通过占卜、降神等仪式得出的线索,在指定范围内去寻找符合条件的婴孩即「灵童」,经过某种宗教仪式对灵童加以确认之后,他便在寺院中继承 原活佛的宗教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