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喻经> 故事连载-66:五口诵乘船法而不解用喻

 

发布: 2021-06-21 10:52:06   作者: 萧齐天竺三藏求那毗地译   来源: 大藏经   

 


 

【出处】

 


 

  故事出自大藏经〔大正新修大藏经,本缘部〕第四册 No. 209《百喻经》

 


 

【缘起】

 


 

  有一天,佛和他的弟子们在王舍城的鹊封竹园里集会,座中有诸大比丘,诸大菩萨,以及天龙人非人等。在这个盛会中,还有从别处来的异学梵志五百人,他们都一心想听佛宣说法要,并向佛询问自己的疑惑。当佛出来坐定后,他们便从座上站起来说:『我们听说佛法非常宏大和深远,所以特来请教。』

 

  佛就叫他们提出问题,一一加以回答,于是那五百梵志,都豁然开解,明白佛法的真义。就在佛座下五体投地受了五戒。接着,当他们重新坐回座位以后,佛就对他们说:『你们要好好听,我现在给你们说各种譬喻。。。』

 


 

66、口诵乘船法而不解用喻

 


 

【古文】:

 


 

  昔有大长者子。共诸商人入海采宝。此长者子善诵入海捉船方法。若入海水漩洑洄流矶激之处。当如是捉如是正如是住。语众人言入海方法我悉知之。众人闻已深信其语。既至海中未经几时船师遇病忽然便死。时长者子即便代处。至洄澓驶流之中唱言。当如是捉如是正。船盘回旋转不能前进至于宝所。举船商人没水而死。凡夫之人亦复如是。少习禅法安般数息①及不净观②。虽诵其文不解其义。种种方法实无所晓自言善解。妄授禅法使前人迷乱失心。倒错法相。终年累岁空无所获。如彼愚人使他没海。

 


 

【译文】:

 


 

  过去曾有一位富贵长者的儿子,和其他的商人到大海当中寻找宝藏。这个富贵长者的儿子善于读诵航行入海操纵船只的方法。对大家说:如果入海,遇到水中的漩涡之处,应该这样、这样操纵船只。然后对大家说。入海航行的方法我都知道。大家听到以后都很相信他说的话。可是当到了海水中,没有多久。驾船的师傅得了急病死去了。这时富贵长者的儿子就代替了他。等到了海水中有漩涡之处,富贵长者的儿子,就高声朗诵:船应当这样、这样行驶。结果船只是在旋涡处盘旋而不能向前到达有宝藏的地方。结果全船的商人都淹死了。凡夫之人也是这样。很少修习禅法,安般数息观和不净观。虽然读诵文字,但是不明白禅法的道理。种种方法其实并不真正的了解,只是自己说自己明白。胡乱教授给他人不正确的禅修的方法,使人迷乱,失去本心。颠倒搞错禅法的修行次第和相貌。所以终年修行,空无所获。就好像前面的富贵长者的儿子一样使其他的商人都淹死在海中。

 


 

【注释】:

 


 

  ①“安那”(āna)义为持来,而“般那”(apāna)义为持去,一般将其对应于入息(assāsa)和出息(passāsa)[1],即气息(pāṇa)进入和离开身体[2]。“念”(sati)即是念住之念[3]。修行安那般那念,有六步修法:数、随、止(ṭhapanā)、观(sallakkhaṇā)、转、净[9],数息等前四为身念处修行,能引起四念处[10],进而转、净,见道证果。后人将其与身念处之不净观[11],合称二甘露门[12],汉传佛教将其归入五停心观。

 

  ②不净观(梵语:a-śubhā-smrti,巴利语:asubhānupassin),另译不净想,又称不净业处,厌作意(巴利语:Paṭikkūla-manasikāra)或厌恶作意,佛教术语,为一种修行禅定的调心方法。他们会藉由观想人类身体的组成,以及人体在过世之后,成为尸体,并逐渐毁败的过程,被认为是对治欲界贪欲特别有效的一种方式。也是五停心观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