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化与文明对话

 

发布: 2017-11-11 16:43:08   作者: 达义大和尚   来源: 本网讯   

 


 

加拿大佛教会会长、湛山精舍住持 达义大和尚

 


 

  【提要】:本文通过追寻加拿大佛教会湛山精舍五十年在加拿大的弘法历程,梳理出佛教文化在与西方文明的对话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分析佛教核心价值与西方文化相契合之处,展示佛教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及其在当今世界的意义,以便为今后佛教在异域的传播提供一些启示。

 

  关键字:佛教 文化 文明 对话 北美 加拿大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Arnold J.Toynbee) 曾说过:「佛教流传到西方,将使其他在二十世纪所发生的历史性事件,相形失色。其意义及重要性,远超过两次世界大战,政治体制的革新,科学上的成就,核子武器的发明,以及太空发展等。也许现在尚未被人发觉,但在几百年之后,回顾历史,就会发觉佛教对西方的社会、文化、精神之影响,远较其他二十世纪中任何重大事件,更为深远。」

 

  加拿大佛教会湛山精舍恰好身处西方社会,一直担任在西方社会弘扬佛法的先锋,且有五十年与西方文明对话的经验。笔者有幸参与其中,在加拿大从事实际弘法多年,不但与中国佛教界有友好往来,而且与西方政界、宗教界及民众有密切接触,是佛法西渐的这一历史大趋势的参与者和见证者,此文就这方面的实际层面和理论层面做一些思考和探讨,谨求教于各方方家。

 


 

一、佛教文化与西方文明对话的五十年

 


 

  在1500年前,北美大陆还在世界历史的视野之外。佛教的传播实质是亚洲诸文明间的交流。如果把鉴真和尚东渡成功的天宝十二载(西元753年) 做为第一次国际化的标志点,以后漫长的岁月中,汉传佛教只是在东亚汉字文化圈里苦苦经营,没有向东继续拓展。直到20世纪60年代几位先驱者从分别从台湾、香港地区移师北美大陆,开启了一千多年之后的北美弘法之路。

 

  池田大作很早就说过:「如何克服二十一世纪人类所面临的危机呢?从根本上来说,没有诸如一挥魔杖就可解决问题的政策。相反,我们还不得不承认前途是非常险峻的。面对的是如何不得不挺身抵抗蛮不讲理的暴力的难题。……『只有对话才是和平的王道』──只要人类历史不停止其前进,人类就不得不永远肩负这一命题。」。佛教的传播和发展需要对话,世界的和平和发展也需要对话。

 

  加拿大佛教会和湛山精舍以及美国佛教青年会一直以来是汉传佛教在北美传播的先锋,历代住持都十分重视与外界的对话和交流,同时在探索中提高自身能力,完善弘法机制,做到交流和互鉴。

 

  1. 东西方文化的对话

 

  佛教本起源于东方,在相当一个历史时期,其影响力一直在东亚和东南亚范围内。特别是汉传佛教,一直在「汉字文化圈」传播和交流。当20世纪60至70年代,汉传佛教第二次国际化潮流波及到以基督教为背景的西方文化圈时,东西方文化的共同标准、价值观、风俗等在真正意义上开始「面对面」。历史上东西方文化的交际多以西方传教或战争方式为媒介,西方文化采取主动、而东方文化被动接受的形态。汉传佛教的西渐,虽然最初面对的是居住在西方社会的华裔或亚裔,但已经不是早期交流时的不平衡状态。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一种被称为「多元文化政策」的新文化观开始觉醒。西方社会自我纠偏,各国都鼓励西方人士学习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文化、历史和艺术,了解其他宗教特别是佛教。这项政策在20世纪90年代进展加快,基本取得西方社会的共识。

 

  在此形势下,汉传佛教在北美站稳脚跟,而且发展壮大。加拿大佛教会和湛山精舍在传法弘法方面的做法有:

 

  (1)积极翻译汉传佛教经典为英文、法文、西班牙文,建立开放的图书馆系统。

 

  湛山精舍开山之一乐渡长老自1963年从香港移民美国,创立了美国佛教会、美国佛教青年会、三藩市佛教会,美加佛经翻译委员会。1974年,在创办和主持美国佛教会和大觉寺十年之后,乐渡长老辞去其他职务,创办美国佛教青年会。这是一座为了专心一致翻译英文佛经而开设的道场,经过四十多年的辛勤努力,在乐渡长老的努力下已翻译出版了三十几种英文大乘经典,大多数已再版多次,在北美已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因此,他是汉传佛教岀家人在北美译经的第一人。

 

  他亲自翻译和主持翻译的大乘经典和普及读物有三十多种,如《传心法要》《地藏经》《菩萨学处》《心经讲录》《顿悟修证》《净土十疑论》《嘉言录》《梦游集》《顿悟入道要门论》《佛法导论》《圆顿三经》《弥陀要解》《普贤行愿品》《佛学辞典》《梵网经》《佛教故事》《法航法师演讲集》《佛法概论》《幸福之道》《丰子恺护生画集精选》《静坐》《念佛四十八法》《大般湼槃经》以及《早功课诵》等。以上这些佛书不但已译成英文,同时还翻译成法文、西班牙文和越南文。还有二十多种英文佛经尙待整理出版。

 

  今天的美国佛教青年会的主要法务依然是从事英文佛经翻译,并免费将出版的各种经书赠送到世界各地,还根据世界各地信众来信的要求,由义工包装免费邮寄。这里经常收到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许多感谢信,还有不少从美国各监狱及受刑犯寄出的感谢信。

 

  (2)积极与其他宗教机构特别是基督教教堂取得联系,建立机构和私人的沟通管道,举办联谊活动,增进友情互动,还在一些实际问题上共同协商、相互支援。

 

  (3)积极在西人社区内开展佛教活动,初期以西人容易理解的禅修、素食、护生、禅茶和插花等活动为主,贯之以佛教教义,让更多西方朋友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了解佛法,受益于佛陀智慧。

 

  (4)积极向其他族群介绍、宣传佛法,特别是选派佛学基础好、外语精通的工作人员专门接待学校组织学生参观,让佛法种子在此生根开花。随着近年来弘法力度的加强,当地警察局和教育局已把汉传佛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定期组织人员到湛山精舍参观学习。据统计,从2007年9月至2017年4月,湛山精舍共接待的各界贤达人士参访团的人数达四万多人次,其中包括来自安大略省各地的天主教学校、公校、私校、童子军的师生,以及耆老、成人、国语、宗教、医疗、妇女、员警、基督教、族裔教会、犹太教等方面的组织,还接待了皇家安省博物馆、大学院校教师、美国教师、中学教师等教育方面的组织。另外,地处世界著名的自然景观尼亚加拉大瀑布附近的湛山精舍万佛舍利塔寺,自2001年7月1日万佛舍利塔开光以来,每年6至10月的旅游旺季的周末都安排有中英双语导游,带领游客参观万佛舍利塔,讲解基本佛法,每年的参观总人数都在5000人次以上。

 

  兴建中的加国四大名山就是立足于在多宗教背景下实现多元文化交流、进而发展佛教事业的一个举措。设计初衷就是直观地向北美民众展示佛教文化,在每一位参观者信众种下菩提种子,为今后的长远发展打下基础。加拿大佛教四大名山的第一个工程加国五台山已经初具规模。其主要功能定位于北美佛教文化交流中心,它不仅欢迎汉传佛教各流派的交流,也欢迎佛教所有传承的交流,而且也欢迎其他宗教的信仰者参观访问。

 

  2.汉传佛教与其他各传承的对话

 

  近代汉传佛教大家,如「民国三虚」禅宗虚云法师、天台宗倓虚法师、唯识宗太虚法师都毫无门户之见,主张相互借鉴学习。倓虚大师在主办青岛佛学院时,邀请律宗大师弘一法师讲学,给学生示范各宗派相互学习的重要性。他在自传中坦陈,自己曾研究过道教、基督教经典,心胸开放,可见一斑。虚云大师的禅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积极主张各宗派在佛法中都处于平等地位,「法无高下,贵在契机。」他曾说:「佛门略开十宗,四十余派。而以禅、净、律、密四宗,摄机较广。善知识:佛境如王都,各宗如通都大路,任何一路,皆能觐王。众生散处四方,由于出发之点,各个不同,然而到达王所,却是一样有效。」

 

  乐渡法师曾经说,各派相互攻击,到底是没有出路的。湛山精舍三位长老对汉传佛教与其他各传承的交流从开始就有清醒的认识,并满腔热情地之一致力于佛教各宗派的友好往来和交流学习。

 

  湛山精舍各道场一直是佛教个宗派讲经说法的舞台。无论来则何方,无论哪个派别,只要是以弘扬佛法为目的,湛山精舍都以现有的场地优势和人员组织优势予以积极的配合。这些做法受到了诸山大德的欢迎和赞赏,他们也十分感谢三位长老多年的开拓,为后来者创造了这么一个平台。

 

  湛山精舍的传统活动「千人素宴贺佛诞」已经成功举办了九届。每年我们除了邀请联邦、安省和多伦多市政要之外,还要邀请南传佛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的领袖人物参加,各派汇集,欢聚一堂,并举行庄严隆重的「传佛心灯」的仪式。这个仪式其实更具有象征意义,它向社会宣示:我们都是佛陀的弟子,我们有共同的事业和共同的目标。

 

  我们在交流中也发现,藏传佛教和南传佛教都有很好的经验值得我们参照和学习。关于这个主题将会另外找机会阐述。不管怎样,取得大成就的,总是开放吸收、博采众长、扬长避短的那一支。佛教传播史,甚至基督教传播史都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

 

  3.加国佛教与中国佛教的对话

 

  加拿大佛教会和湛山精舍地处北美,身处基督教文化的为背景的的西方社会,但始终将两个位于亚洲的两个地方视为圣地;一是佛陀诞生地,二是汉传佛教的中心——中国。我们所有的工作都顺着两条主线展开:一是弘扬如来本业的使命,二是宣扬和光大中国文化的责任。把佛陀的智慧和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介绍到加拿大来,使其发扬光大,让中华文化在加拿大多元文化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使其大放异彩。为了更好地完成这两个重任,我们始终紧密地和中国佛教界保持经常性的友好交流。

 

  这种交流不仅有日常往来,联合举办规模比较大的佛事活动,给身处西方的信众和民众以耳目一新的感觉。2014年6月举办的「加中佛教文化交流周」活动,成果丰硕。在活动期间,还和来自中国的80名法师举办了加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首届水陆法会」。2015年6月举办的首届「精进禅七」,邀请中国江苏省镇江市金山寺10位法师将具有一千多年历史的金山坐禅古规引进到加拿大。这些都是加拿大汉传佛教传播史上值得记录的历史性事件。这些活动得到了中国国内有关地方宗教局和佛教界的大力支援,我们已经签约将这些活动常规化,目的是把加中佛教文化交流活动引向更高更深层次。

 

  为今后和国内汉传佛教界在文化交流、人才培养、寺院建设、文化交流、社会慈善等方面加强合作沟通,建立常态性的沟通合作机制,努力实现资源分享,优势互补,积极推动中国佛教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在北美的弘扬与发展,我们先后和一批寺院结为友好寺院,通过多种方式为促进两国人民友好往来、文化交流以及世界和平作出应有的贡献。学诚大和尚也曾代表中国佛教协会对加拿大佛教会及湛山精舍在海外弘扬佛法、促进中加两国人民友谊等方面所做出的贡献表示肯定。

 


 

二、佛教文化与西方文明价值观的契合

 


 

  佛教文化的核心价值与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相契合,与科学研究的探索方向相契合,与解决当代社会问题好而矛盾相契合。作为一个佛教徒和海外弘法者,我们应该珍视这些价值。这些使我们更真切地体会到,虽然世界很大,却是一切法同。现分述如下:

 

  1. 谦和

 

  佛陀的伟大不仅是他是一个伟大的人生导师,还在于他谦逊的态度。佛陀与佛教徒是师生关系,佛教徒自称为「佛弟子」(学生),弟子尊称释迦牟尼佛为「本师」。一般宗教与教主之关系为上对下、主对仆,以信仰为入门,然佛陀教育更以学习为入门,佛教徒也自称学佛。因此正信的佛教徒对于佛陀的态度,是尊重恭敬与请益学习,而不只是顶礼膜拜。

 

  佛经多处提到,佛陀是真理的发现者,而非真理的创造者。《杂阿含经》:「缘起法者,非我所作,亦非余人作,然彼如来出世及未出世,法界常住。彼如来自觉此法,成等正觉,为诸众生分别演说,开发显示。」《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296更是这样说:「若佛出世,若不出世,如是诸法常无变易,法性、法界、法定、法住。一切如来等觉现观,既自等觉、自现观已,为诸有情宣说开示、分别显了,令同悟入,离诸妄想分别颠倒。」

 

  佛一般不发号施令,也不强求别人遵循他的旨意。《妙华莲华经》方便品第二:「尔时,世尊告舍利弗:『汝已殷勤三请,岂得不说。汝今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说此语时,会中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五千人等,即从座起,礼佛而退。所以者何?此辈罪根深重及增上慢,未得谓得、未证谓证,有如此失,是以不住。世尊默然而不制止。」这种「默然而不制止」的态度,体现了佛的一种情怀。所以佛说:「退亦佳矣!」

 

  不但如此,佛陀还反对盲从。《大般涅盘经》第六卷 如来性品第四之三 :「佛言:『 善男子,于我所说若生疑者,尚不应受,况如是等?是故应当善分别知,是善不善、可作不可作,如是作已,长夜受乐。』」

 

  2. 包容

 

  佛教传入一些国家后,并没有强迫民众完全抛弃本族本来信奉的神灵,而是采取了「兼从本俗」的态度;反过来,传入国民众和统治者也以相应的态度对待之。东晋时后赵中书著作郎王度向石虎奏说:「佛出西域,外国之神,功不施民,非天子、诸华所应祠奉。」石虎驳斥:「朕生自边壤,黍当期运,君临诸夏。至于飨祀,应兼从本俗。佛是戎神,正所应奉。」 我们知道石虎并不是一个贤良的统治者,但他对佛教的态度却代表了中国人及其统治者对佛教传播的态度。石虎如此,其他高明的统治者更是给佛教以礼遇。

 

  3. 平等

 

  佛教最初兴起时反对「婆罗门第一」,在因果报应和修行解脱方面主张「四姓平等」。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佛说的平等是彻底的平等,众生平等。在理论上,「四依法」(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在佛教的实践中,强调三皈依的重要性,同时认为出家人与非出家人平等,佛教徒与非佛教徒的平等。《优婆塞戒经》:「在家之人,发菩提心,胜于一切辟支佛果。出家之人,发菩提心,此不为难,在家之人发菩提心是乃名为不可思议。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恶因缘所缠绕故。在家之人发菩提心时,从四天王乃至阿迦尼咤诸天,皆大惊喜,作如是言:我今已得人天之师。」

 

  荷兰的著名汉学家许理和从社会学的角度讨论了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特点,佛教传入中国「不仅意味着某种宗教观念的传播,而且是一种新的社会组织形式-——修行团体即僧伽(Sangha)的传入。」

 

   我们知道,中国禅宗丛林制度有这么几个「平等」:

 

  (1)身份平等。凡守戒剃度出家为僧尼的,均可在丛林长期居住,每个人的待遇一样,适用于寺内任何僧人,对各人都一律平等,没有特殊。同时,对衣、食、住、行等行为举止,都立有明确的清规戒律,任何僧人不得违犯。

 

  (2)劳役平等。平日除了规定修行求证佛法的功课必须完成外,每人都要参加农作劳动,并提出「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口号。

 

  (3)经济平等。一切收入和支出,都要绝对公开,如有盈余,可用作购田置产,以扩大供养规模。耕种所得,还要象普通百姓一样,按照政府规定,完粮纳税,不做特殊阶级或化外之民。

 

  4. 和平

 

  这和平不但指国家之间的和平,也指每个个体内心的平和;个体内心的平和是世界和平的基础。「诸佛悉了知,一切从心转,若能如是解,彼人见真佛。心亦非是身,身亦非是心,作一切佛事,自在未曾有。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华严经》)

 

  佛告诉我们,世界是一个整体,我们芸芸众生的其中一个人作恶,都会影响到这个地球;反过来说,只要我们每一个人都去修善,整个世界就会变得更加美好。《优婆塞戒经》卷三说:「一切众生因杀生故,现在获得恶色恶力恶名短命,财物耗减,眷属分离,贤圣呵责、人不信用,他人作罪横罹其殃,是名现在恶业之果;舍此身已,当堕地狱──多受苦恼饥渴长命、恶色恶力恶名等事,是名后世恶业之果。若得人身,复受恶色短命贫穷。是一恶人因缘力故,令外一切五谷果蓏悉皆减少,是人殃流及一天下。」

 

  5. 民主

 

  佛教其实是最早把民主的元素带入中国并在丛林规范中真正得到体现的。「……与其他两大宗教都有教主相比,佛教虽然在后世发展中也会出现特定区域的教主、法王或僧王,但总体而言佛教并无教权上类似教皇的宗教权威。佛陀在入灭之时,其实与我们一般华人所理解的不同,并没有指定任何一人来做他的接班人。而且按照佛教的戒律,很多事情都要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来处理,具体的办法就是投票表决制,这个原则一直到7世纪末义净到西天求法时都是这样记录的。可以说民主精神是佛教的内在要素之一,这一点与现代文明非常契合。」

 

  佛教不仅在组织形式上寺院实行民主推选、贤者为尊、集体领导,而且在文化机制上有学术自由、鼓励创新的传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得以领略八宗齐备的庄严景象。

 


 

三、西方和东方都需要多元化的视野

 


 

  出生于东方的英国作家曾经感叹:「东是东,西是西,东西永古不相期!」。其实,东西方总有见面握手的一天,而且西方人首先发现的是佛教。不约而同的是,西方知识界立即认识到从东方而来的这一古老宗教的魅力,甚至极端的

 

  如哲学家尼采,他在声言「上帝死了」的同时说:「佛教要比基督教千百倍地真实:客观而冷静地提出问题是它的一部分遗产,因为佛教来自于一个经过几百年发展的哲学运动。」自那时以来,佛教文化已经在西方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以至于当代哲学家海德格尔和弗洛姆都受禅宗的影响,并认为西方人受理性知识体系的束缚,影响了其视野,禅宗为西方人指出了一条通往自由的道路。

 

  法国学者阿努瓦.阿布戴尔─马里克认为,当代世界早已不是「三个世界」了,而是呈现两大文明圈格局:一个是印度-雅利安语系文明圈(包括古埃及、波斯、古希腊世界、欧洲、北美、拉丁美洲的大部分印欧语系地区、亚撒哈拉大沙漠非洲──伊斯兰教文明文化范围),一个是中国文明圈(包括中国、日本、蒙古──中亚、越南和东南亚、东亚次大陆、大洋洲、从波斯到菲律宾的伊斯兰教文化范围)。他认为,中国是东方文明的动力中心,地处亚洲的中心位置。

 

  佛教圆融、包容、谦和、和平的理念,已经深深地扎根于中国文化。我们有义务、有责任向世界介绍佛教文化,推广佛教理念。但这绝不意味「唯我独尊」。佛教教义决定了我们的态度和行动方式。对话的实质是平等,交流的实质是提高。

 

  美国学者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引起了很多关注。但人们却有意无意地忽视亨廷顿思想的另一面,那就是「文明的融合」。他说:「在可见的将来,不会有普世的文明,有的只是一个包含不同文明的世界,而其中的每一个文明都得学习与其他文明共存。」他认为,即使是紧密的经济合作也有赖于共同的文化基础。如果真是如此,那么全球化的经贸往来必须要有文明的相互包容。这也是全球经济一体化所考虑的重要问题。「西方国家也需要深入了解其他文明的基本宗教和哲学主张,以及洞悉他们是如何理解自身利益的。这需要西方去识别和其他文明间的共通性。」

 

  在古代西方,科学知识属于贵族哲学家,而技术则归制造工匠所掌握,后来,科学和技术越来越接近,甚至成为一体,成为现代社会人们的「神祇」。技术的进步的确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把人从很多原始的、繁重的、单调的工作岗位解放出来。但人们发现,科学思维,技术几部并不能给人带来幸福。

 

  著名的三部反乌托邦小说描写的似乎成了事实。比如赫胥黎20世纪30年代初写的《美丽新世界》把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设定在2540年的伦敦,现在看来这一天似乎是提前到来了。在书里,技术已经高度发达,人在出生之前已经被五种种姓,讽刺的是这些种姓不是佛陀时代的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而是分别称为阿尔法、贝塔、伽马、德尔塔和埃普西隆等五个希腊文字母。使我们想到当代西方社会的有这么两件事:一是当人们有情绪问题时,就使用一种叫soma的无副作用的致幻剂来麻痺。这让人联想到了近两年舆论讨论的「大麻合法化」的争论。一是由于婴儿都是从实验室生产,人们已经可以把不用负责任的性爱当做正当的娱乐活动。这与当代西方社会某些现象有些相似之处。这些都需要引起全人类的关注。恕不详述。

 


 

四、结语

 

  

 

  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时指出,「第一,文明是多彩的,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第二,文明是平等的,人类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鉴的前提。」「第三,文明是包容的,人类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

 

  多样并存、平等交流,相互包容,这些理念与佛教所宣导的核心价值高度契合,也与当代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旋律十分合拍。我们认为这绝不是巧合。作为汉传佛教的海外弘法人和来自中国的僧人,我们十分感佩当代中国领导人对佛教的理解如此透彻,对佛教在当代世界的价值认识如此深刻,不禁欢欣鼓舞。中国最古老的典籍《尚书》说:「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中国文化的思想体系从来都是沿着家庭—国家—世界的次第而推广和实行的,所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路线图,其中正心和修身,就是要发挥宗教的作用,最后达到「止于至善」的境地。从个体开始,从内心开始,寻求整个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之路,因而切实可行。践行佛教的核心价值通过各国政府与民间的协同努力,一定会为全球文明交流互鉴、世界和平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