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在金山寺的禅宗公案

 

发布: 2017-12-18 19:49:24   作者: 本网讯   来源: 本网讯   

 

  平常我们将祖师的语录中,印证弟子悟道的对答称之为「公案」。公案始见于唐,盛传于宋,即提出典型语句,找出新路子,如我们平时所说「狗子有无佛性」「念佛是谁」「父母未生我之前是谁」等等都属此类。北宋宗昊禅师主张参话头、参公案。从宋代至今,由公案成就者,代代有之。现在我向大家介绍发生在我们金山寺的几段公案,供给大家参究体悟。

 


一、 东坡与佛印

 


 

  金山寺佛印了元禅师与文坛巨匠苏东坡居士的交往,在中国禅宗史上留下极其光辉的一页。 在金山,至今还挂有「有僧皆佛印,无客不东坡」「僧当学佛印,客不愧东坡」等名联。佛印与东坡的故事也最为人乐道。

 

  有一次,苏东坡要来见佛印,并且事先写信给禅师,请禅师如「赵州禅师迎接赵王」一样,不出山门相迎。

 

  赵州城的赵王特地去拜访赵州从惗禅师,此时,赵州正在床上休息,他躺着对来访者说道:

 

  「大王,我现在已老迈,虽然您专程来看我,但我实在无力下床接待你,请别见怪。」

 

  赵王非但不见怪反而对赵州更加尊重。第二天,赵王派遣一位将军送补品给他,赵州一听,马上下床到门外迎接。事后弟子们不解,就问赵州禅师道:「前天赵王来时,你不下床,这次赵王的部下来时,你为什么反而到门外相迎呢?」赵州禅师解释道:「你们有所不知,我的待客之道有上中下三等分别,第一,上等人来时,我在床上用本来面目接待;第二,中等人来时,我下床到客堂用礼貌接待他;第三,下等人来时,我用世俗的应酬到门前去迎接。」

 

  苏东坡自以为了解禅的妙趣,佛印禅师应以第一等的礼来接待他。当苏东坡来到金山时,却看到佛印禅师跑出寺门来迎接,终于抓住取笑祥师的机会,说道:「禅师你的道行还没有赵州禅师高,我叫你不要来接我,你却不免俗套,跑了大老远的跑来迎接。」

 

  东坡以为禅师这回必输无疑,而禅师却回答一首偈子说:「赵州当年少谦光,不出山门迎赵王。 怎比金山无量相,大千世界一禅床。」

 

  意思是说,赵州不起床接见赵王,那是因为赵州的不谦虚,而我佛印出门来迎接你,你以为我真的起床了吗,大千世界都是我的禅床。虽然你看到我起床出来迎接你,事实上我仍然躺在大千禅床上。你苏东坡所知道的只是肉眼所见的有形的床,而我佛印的床是尽虚空遍法界的大禅床。

 

  又有一次,苏东坡到金山寺和禅师打坐,苏东坡觉得身心舒悦,于是问禅师说:「禅师,你看我坐的样子怎么样?」「好庄严,像一尊佛像。」东坡听后非常高兴。佛印禅师接着反问苏东坡:「学士,你看我坐的姿势如何?」东坡不放过嘲弄佛印的机会,马上回答说:「像一堆牛粪。」

 

  佛印听了也很高兴。

 

  苏东坡看禅师被自己喻为牛粪,自己终于占了优势,欣喜得不得了,逢人就说:「以往论禅,我一向都输给佛印禅师,今天可赢了!」消息传到苏小妹耳中,就问道:「哥哥,您究竟怎么赢禅师的?」东坡如实叙说了一遍。苏小妹听后对东坡说:「哥哥,你输了、彻底的输了,佛印禅师的心中如佛,所以他看你如佛,而你的心中像牛粪,你看他才像一堆牛粪。」东坡哑然。

 


 

二、 东坡玉带

 


 

  《金山志》上更记载「东坡留玉带镇山门」的典故。有一天,佛印禅师登坛说法。当东坡赶来的时候,座中已经坐满人众,没有空位。禅师见东坡就说:「翰林何来?此间无座。」东坡一向好禅。马上机锋相对道:「既然无座,我就借禅师四大之身为座。」

 

  禅师见东坡和他论禅于是说:「好啊!不过,我有个问题,如果你不假思索的回答出来,我就把身体当你的座位;如果你回答不出来,那请将你身上所系玉带留下永镇山门。」东坡一向自命不凡,以为准胜无疑,就答应了,并解下玉带放在茶几上,请禅师问。

 

  禅师道:「山僧四大皆空,五蕴非有,翰林欲于何处坐?」东坡为之语塞。玉带因此留给了佛印禅师。禅师令侍者收此玉带并赐赠云山衲衣相谢。东坡为此作诗云:

 

  百千灯作一灯光,尽是恒沙妙法王。

 

  是故东坡不敢惜,借君四大作禅床。

 

  病骨难堪玉带围,钝根仍落箭锋机。

 

  会当乞食歌姬院,夺得云山旧衲衣。

 

  此带阅人如传舍,流传到我亦悠哉。

 

  锦袍错落犹相称,乞与佯狂老万回。

 

  禅师更有谢偈一首说:

 

  石霜夺得裴休笏,三百年来众口夸。

 

  争似苏公留玉带,长和明月共无暇。

 

  东坡玉带至今千年,仍完好无缺珍藏于金山寺,实属稀世之宝。

 

  禅需要我们亲身去体会,去参悟,非文字所能表达。然东坡一向自视文学造诣很高,总想以文字来说明。有一次,东坡被派遗到江北瓜州,与金山寺只一条江,有一天,禅坐自觉了得,做了一首偈子来表达他的境界,并派书童过江。 把偈子送给佛印禅师,嘱咐书童,看看禅师是否有什么赞语。偈子上说:「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 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意思是说,顶礼伟大的佛陀,蒙受佛光的普照,我的心已不再受外界的称、讥、毁、誉、利、衰、苦、乐八风的牵动,就好像佛陀端坐莲花座上一样。禅师看了之后,一语不发,拿起笔来,只批了两个字,就叫书童带回去了。

 

  东坡以为禅师一定对自己评价很高,看到书童拿回批语,急忙打开一看,只见上面写作「放屁」二字,勃然生怒,岂有此理!禅师不但不称赞我,反而骂我放屁。于是令书童备船,好好与禅师理论理论。

 

  船到金山寺。佛印禅师早已站在江边,等候东坡,东坡见禅师,非常气愤地说:「禅师,我们可算是至交道友,你怎么可以开口就骂人呢?」

 

  禅师若无其事的说:「骂你什么呀?」

 

  「我那首偈子上面的『放屁』两字呀!」

 

  禅师听了,哈哈大笑说:「哦,你不是『八风吹不动』吗?怎么一『屁』就打过江来呢?」

 

  禅的境界是超脱语言文字。从以上的几段公案中,我们即可领纳禅之妙味,更可领受禅之大用。一个人一旦拥有了禅,行、走、坐、卧无不在禅中,若无禅,只凭聪明,到头来聪明反被聪明误。禅靠我们自己参悟,从公案中我们更启发禅师的行仪,借禅师的行仪,修自己的慧命。

 


 

三、 禅味品尝

 


 

  我们从无量劫中来,生生死死,死死生生,被烦恼所束缚,被无明熏心,难以明心见性。 参禅修证,令我们了知生从何来,死归何处,不被尘梦、幻想、富贵、妻财,一切因缘,假像不实所迷惑,悟一切镜相,即是自心境界,故能于物,求个明白,求得了解,了解我们的本来面目,明白我们的本地风光。

 

  清顺治皇帝笃信佛教。礼玉琳禅师为国师,开清代国君国师之先河。至雍正,承先祖之例,于宇内遍寻国师不得,后大臣提议何不寻玉琳国师的后裔呢?于是,皇帝四处寻访,最终在扬州高旻寺,见到玉琳国师后裔天慧禅师,并将天慧禅师带到北京去,与他谈论禅理。

 

  皇帝问:「禅师识得玉琳国师宗旨否?」天慧以手指头道:「且看我第一话头。」皇帝以宝剑指向禅师头,说:「宝剑落下,你的话头如何?」天慧无言以答。皇帝并命他在宫中禅堂参禅,七天内一定要参出个答案来,并将宝剑悬挂堂门首,若不开悟,就要斩他的癞痢头,禅师在禅堂一天、两天......行香、坐香......到了第六天仍未参出究竟,最后一天,急得他跑禅堂,跑来跑去,跑得万念俱消;跑得欲离地面,悬空飞驰;跑得虚空粉碎。此时的禅师真的开悟了,真的得到了标准答案。于是,提着宝剑来见皇帝,皇帝知道他已开悟,非常兴奋,为他道喜,同时,并制定跑香及香板的规定。所以,今天我们用的香板,就是模仿宝剑而制的。

 

  禅坐最难对治的是妄想、执著,人生最难对付的是我们自己。打七,「七」字有些禅师解释为「七识」即唯识宗第七末那识,七识的功能就是「我」。所谓「恒审思量我相随」,如一般见解,都认为有个实在的人、实在的我。例如,人们常说我的书,我的衣服,我的钱财,我的头,我的脚,我的心肝宝贝。如果这些都是我,都是我的,我究竟在何处呢?再如说,四肢百骸都是我的,究竟有多少个我呢?四肢等都是我们的身体组成部分,除此之外,哪有实在的我呢?虽然实无有我,但人们都执著有个实在的我,本来没有、认为是有,这不是我痴,我执不死,禅修难成,打七就是要打掉我们的妄心、烦恼心,这样真心显出,智慧现前,才有好消息。

 

  禅在我们生活中,无时不禅、无处不禅、无人不禅、无事不禅、就看我们能否把握。唐有源律师,请教大珠慧海禅师说:「和尚参禅有没有秘密用功的法门呢?」大珠说:「有。」「如何秘密用功?」「肚子饿了吃饭;身体困时睡觉。」有源不解说道:「一般人生活都要吃饭睡觉,和禅师的用功不是都相同吗?为什么没禅呢?」禅师回到说:「他人吃饭时,百般挑剔,嫌肥拣瘦,不肯吃饭;睡觉时,胡思乱想,千般计较,不肯睡觉,而我吃饭时吃饭;睡觉时睡觉。」纵观今日社会,物质丰富,享受日盛,有几人能舒舒服服地吃饭,安安稳稳睡觉。可见,最平常的事,到达平常的心境,须经平常不平常的体验。同样的吃饭睡觉,生活中很平常的事,在禅者、非禅者眼里完全不一样。生活的境界,也就不同。所以,会参的处处都是禅;不会参的整天在禅堂中,还是品尝不到禅味。

 

  六祖惠能大师提出:「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犹如觅兔角」。这就是要求我们在世间的当下、在生活当下,即能悟到出世间真谛。

 

  有一位学僧去参拜越溪禅师问道:「禅师,我研究佛学、儒学二十年,但对于禅道一窍不通。您能指点我一些吗?」越溪禅师并不开口,只是迎面打了他一巴掌。吓得学僧夺门而出,心想:「真实莫名其妙,我一定要找他理论」。 正在生气的学僧,在门外碰到首座老禅师,老禅师看他一脸怒相,就和蔼的问道:「出了什么事吗? 到我那里喝杯茶吧! 求道的人,有什么事值得生气呢?」学僧一边喝茶,一边开始抱怨越溪禅师无缘无故的打他,当学僧这么一说,冷不防老禅师立即挥手也打了他一巴掌,手上的茶杯「哗啦」一声,掉在地上,老禅师道:「刚才你说已懂得佛法、儒学,只差一些禅道,现在我就用禅道供养你了。 你知道什么是禅道吗?」

 

  学僧愣得目瞪口呆,不知如何回答。老禅师又追问一次,学僧始终答不出来。老禅师道:「真不好意思,就让你看看我们的禅道吧!」说著就把打碎的茶杯捡起来,然后拿起抹布,把刚才洒了一地的茶水擦干,接着又说:「除了这些,还有什么禅道呢?」

 

  学僧终于体悟,禅道即在身边。从此就在越溪禅师坐下参学。

 

  禅就在我们生活点滴中,善于把握禅机,将使我们的生活更美好、更自在。

 

  唐代懒残禅师有一首表达生活禅的诗。在禅林赞誉颇高。

 

  世事悠悠,不如山丘;卧藤萝下,块石枕头。

 

  不朝天子,岂羡王侯;生死无虑,更复何忧。

 

  这首诗传到唐德宗耳中时,德宗很想见见这位禅师,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物。于是,就派大臣去迎请禅师。大臣拿了圣旨,寻找到岩洞,正好瞧见禅师在洞里举炊,大臣便在洞口大声呼叫道:「圣旨驾到,跪下接旨。」禅师却装聋作哑,毫不理睬。大臣探头一瞧,只见禅师以牛粪生火,炉上烧着地瓜,烟火弥漫,熏得禅师涕泪纵横,大臣看得忍不住叫道:「喂!禅师,你的鼻涕流下来了,为何不擦一擦呢? 」

 

  禅师头也不回,答道:「我才没有闲空为俗人擦呢?」

 

  懒残禅师说后,随即夹起炙热的地瓜,就往嘴里送,并连口赞道:「好吃!好吃!」大臣见状,惊奇得目瞪口呆。因为懒残禅师吃的是一块块的石头。懒残吃时,随手捡了两块递给大臣,并说道:「请趁热吃吧!三界唯心,万法唯识,贫富贵贱,生热软硬,心田识海中,不要把它们分在两边。」

 

  大臣见禅师这些奇异举动和所说,不敢回答。只好赶回朝廷,据实报告皇上。德宗听了十分感叹地说道:「国有如此禅师,真是大家之福。」

 

  以上我们列举了三段公案,旨在让大家知晓,禅虽然是高深,离言说相,可禅就在我们的生活中,生活中咸有咸味,淡有淡味,酸有酸味,甜有甜味,只要我们保持无住的心境,对待我们周围的一切,就能品尝到禅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