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要义(十)

 

发布: 2019-03-21 23:51:53   作者: 达义法师   来源: 本网讯   

 

  • Default
  •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第四品 妙行无住分)

     

      「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佛陀为什么这样讲呢?就是如果不执着这个相来行布施的话,其福德不可思量。如果我们行善,我们要布施,我们很发心,如果你有住相的话,那么不管你做多少福报,多少的功德,当然是功德很多,但是这个功德是有局限性的,是在世间法相对来讲多,佛教讲无相布施的功德才是无量无边、没有限制的功德。「若菩萨不着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这句话就是《金刚经》里面另一个要点,就是说不要有一丝一毫的执着来布施。

     

      「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第四品 妙行无住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为什么呢?佛陀开始循循善诱,讲出下面这个比喻:「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你看我们讲到虚空都是很宽广,一般虚空都没有边际,都是很大很大的,所以这里说,「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意思就是东方的虚空是不可以思量的,是很大很大的。然后释迦牟尼再问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须菩提怎么讲呢?「不也,世尊!」不可以思量的,南边、西边、北边、四维上下的虚空都不可以思量的。这是一个比较,主要释迦牟尼要比较功德,一个有相的功德跟一个无相的功德。所以下面讲:「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所以菩萨在行布施不着相的话,那么他的福德,跟上面所讲的东方、西方、南方、北方、四维上下的虚空(一样),是不可以思量的,宽广无边,所以:「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就是菩萨要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要降伏你的心,要发菩提心,一定要做到不着相来布施,来行一切法。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第五品 如理实见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为什么呢?「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大家要知道这里讲第一个「不」,跟后面的念音是不一样的。「可以身相见如来不?」这是一个问句。「不也,世尊。」就是不可以的意思。这个「身相」,就是佛经里面常常讲,当我们修行修到最后成佛的话,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这里面讲「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这什么意思?佛经里面不是讲佛有三十二相吗?那么为什么说「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

     

      当我们成佛的时候,我们有证到三身:有法身,有报身,有应化身。那么这里所讲的:「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即非身相」就是在讲法身,表面看起来是矛盾的,其实没有矛盾。如来所说的身相,就是他的应化身有三十二相。但是不要忘了,法身是没有三十二相的,法身如如不动,不生不灭,不来亦不去,所以法身这个法体是遍一切处的,每一个地方都有法身,所以叫「即非身相」,从法身的角度来讲,没有一个身相,没有一个男相,没有一个女相,没有一个众生相,在法身里面是平等平等的,没有高下的,十法界所有一切众生,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就是讲这个法身。

     

      那么为什么有差别呢,那就是每一个人的果报不一样,如来所说「身相」,是讲应化身有三十二相;「即非身相」就是讲这个法身。一个是讲这个相,一个是讲这个体,这个相上呢,有三十二相,那麽从本体、自性来讲,是没有这么多的差别。所以这里讲,凡夫当见三十二相的色身如来,而不见无相的法身如来,所以我们现在见到的这个如来,是三十二相的色身如来。

     

      你是凡夫,所以你只能够见到三十二相的色身如来,就像《楞严经》里面的阿难,释迦牟尼说,阿难,你当时为什么想到要出家?阿难说:「我是因为看到释迦牟尼有三十二相,相好庄严,所以我想要出家,我希望将来跟你一样。」这是一个凡夫的执着,凡夫的相,这里面讲,凡夫但见三十二相的色身如来,而不见无相的法身如来,从这个凡夫的修行,希望要达到圆教的菩萨,大菩萨,那么就可以看到佛的法身如来,佛的法身如来才是最究竟,最了义的,所以我们不能只看佛的三十二相。

     

      「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第五品 如理实见分)

     

      这句话也是《金刚经》的要领。「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我们现在看到所有一切的相,都是虚妄的。为什么说是虚妄的?都是众因缘和合的。因此它有四个特征证明他是虚幻的:没有永恒性,没有固定性,没有残余性,没有主宰性。所以一切法都是虚妄的,因为它是众缘和合的。

     

      「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果见到诸相,你知道它是一个非相,那你就可以见到如来。当我们看一件东西,就像天台宗用空、假、中三观来认识这件事情,你才能够真正地了解这个事情。可是我们凡夫只认识事物外表,就像我们看人,怎麽样来了解一个人呢?我们首先看他的简介,然后看这个人讲话,看他的态度,然后知道这是一个好人还是一个坏人。但是佛菩萨看人不一样,他用禅定的功夫,他有定力,有智慧,透过假相去认识你的本性是什么,知道你在多少生之内有善根有智慧,他可以看得出来。佛菩萨不是看你现在这个外表,不是看你这一生是什么,他把十生,一百生,一千生以前的事情,他都看得清清楚楚,可以说把这个人彻底地了解,这是凡夫和佛菩萨在认识事物过程的不一样,因此天台宗教我们看任何东西用空、假、中三者来了解事物。

     

      这里面讲「若见诸相非相」。如果看到一切相的时候,当下你能够知道非相,那即能见到如来,这种境界对我们凡夫来讲是非常难的。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凡夫看这个相,容易被这个相执着了,没有办法透过这个相知道是一个假相,是一个虚妄的相,是一个无常的相。我们缺少这种般若的智慧。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里面强调要我们有观照般若,当我们看一样东西的时候,你要如理地观照,去思维,去了解这个东西是什么?

     

      「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一个是有相,一个是非相,那么这两者有什么关系?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用波浪和水的关系来了解,我们去过大海都知道,当风很大的时候,大海就起了波浪;当风平浪静的时候,波浪回归自然就是水。所以这个波浪本质是水,但是因为有风而起波浪,所以这个波浪是临时的,不是它的本质,因为外在的条件,风吹起来,所以有波浪,但是本质还是水,这个就是诸相跟非相的关系。你看到这个诸相,千差万别的相,这就是一种波浪,就是你的虚妄心、分别心,所以有种种相的不同,还有它的差别相,但是它的相本来面目是什么?没有一个固定的相。一切法都是众因缘和合的,它没有永恒性、固定性、残余性、主宰性,所以它都在变化的,那么它真正面目是什么?它的相是什么?就是非相,这个非相就像水一样,波浪的本质就是水,一切相的本质就是非相。因为它没有固定的。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第六品 正信希有分)

     

      须菩提听到释迦牟尼佛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须菩提觉得这么深,这么难,他就讲,这个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就是你释迦牟尼所讲的道理,「生实信不?」他能够真正了解相信这种道理吗?释迦牟尼回答:「莫作是说。」须菩提,你不要这样怀疑,「如来灭后,后五百岁,」释迦牟尼佛圆寂以后,过了五百岁,「有持戒修佛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释迦牟尼讲说,你不用担心,你不用怀疑,在释迦牟尼佛涅槃以后五百年,有一些持戒修福的人「于此章句,能生信心。」章句就是《金刚经》里面的道理,能够对《金刚经》生起信心,「以此为实」。

     

      释迦牟尼佛说,不要这样怀疑,在我灭度后的五百年,若有持守戒律,广修福德的人,能够从这些言说章句里面体悟到无住的实相般若妙义。这个实相般若就是我们讲的三种般若里面其中一种,叫实相般若,这是最究竟、了义、圆满的一种般若,不像文字般若跟观照般若是一种权巧方便。

     

      所以释迦牟尼佛说,将来他圆寂五百年以后,有人能够体悟到无住的实相般若妙义,而生起非常稀有难得真实的信心,这个人爲什麽会有这样的福德因缘,能够体悟《金刚经》里面的要义?释迦牟尼讲,「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这个人不是在一尊佛那里种的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乃至一二三四五佛那个地方种下了种种的深厚善根,不但是一尊佛、两尊佛,在无量千万佛所种的善根。佛所就是佛居住的地方,就是指佛国世界。

     

      「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 如果我们能够对《金刚经》的道理深信不疑,能够按照《金刚经》讲的道理如实地去修,去弘扬,这说明我们有福德因缘。这个福德因缘不是一世两世修来,而是无量世修来的,也就是曾经亲近过好多佛,有佛来开导你的智慧,这一生才能对《金刚经》深信不疑。

     

      「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第六品 正信希有分)」

     

      为什么说这个人他深信《金刚经》,了解到实相般若的妙义。「是诸众生」,因为这个人,这种众生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四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无法相,这个「法」是什么呢?就是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把一代时教结集起来,编撰成三藏十二部经典,这个教典叫法。按译本来讲,我们了解佛法,了解佛的智慧,都是通过三藏十二部经典,我们众生都会执着释迦牟尼说了四十九年这个法是一个真理,是真实不虚的。就像我们拿着《金刚经》说,这个《金刚经》太好了,是佛的智慧,金刚般若是金刚经的纲要,那么你就会去执着它。「是诸众生」,这个修行人之所以能够深信《金刚经》的道理,悟到实相般若的妙义,他除了不着四相之外,也无法相。他不会把《金刚经》的文字当成一种实相般若,所以叫「无法相,亦无非法相」。

     

      什么叫「非法相」?一般不信佛的人什么都不相信,不相信因果,不相信修行,不相信念佛,不相信打坐,这叫非法相,跟释迦牟尼佛用文字表达的义理相违背的道理,就叫非法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他不会去执着佛经的道理,也不会去听信邪言,这两句话比较深的,不会执着有为的生灭法相,也不会去执着无爲的空寂法相。《金刚经》里面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因为它是有为法的,有作为的,有生灭的,我们如果有智慧的话,就不会执着有为法的生灭法。

     

      可是我们娑婆世界的凡夫都有执着。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是在梦里不知梦。释迦牟尼讲,我们每一个人其实都在梦中,可是我们不知自己在梦中,这就叫愚痴众生,如果我们知道我们是在梦中就好了。佛经讲「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你现在爲什么觉得做人很苦,你有人的相,有执着。为什么有这个分别?就是你在梦中,所以梦里明明有六趣,知道你在人道里面,知道你不是在天道里面。觉后空空无大千,有一天达到佛菩萨智慧的话,原来十法界都是平等平等的,没有任何的差别。所以迷的时候有十法界,有四圣六凡之分,当你一念无之后,十法界就是平等平等,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这就是妙智慧,这个般若智慧,妙就妙在这里,当下你悟到的话,你跟佛平等平等,没有高下;当你不悟的话,你迷了,你就会有六道不同的果报。所以说不会去执着有为的生灭法相,也不会去执着无为的空寂法相,

     

      有的人要么执着「有为」法,有的人好不容易不执着有为法,但是他执着「无为」法,这也是错的。有时我们看开了,对世间的事情看淡了,但是若死死执着我的修行法门,执着这个境界。当修行时,境界来了,你去执着它:我平常念佛念得很好,看到观音菩萨。明天看不到了,心里觉得不舒服,觉得我可能哪里不对,这就是着相。我们在修行过程中,不但不执着有为的「生灭」法,同时也不要执着无为的「空寂」法。不执着「有」,不执着「空」,亦没有不是诸法的执着,也没有不是诸法的执着的相,如此则心无所住。能够做到这一点,就能够心无所住而修无相之行,故功德广大。我们在修行,在行布施,在修一切法的时候,就要破除这种相,破除有为相,破除无为相,亦没有不是诸法的执着。

     

      「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着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第六品 正信希有分)

     

      「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如果众生心里面取相,即为着我人众生寿者,如果你在心里面取一个相,就有我、人、众生、寿者四种相的差别,「若取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无论你在心里面取相也好,或者取法相也好,都有这四相的存在。《金刚经》不但要破除我们的虚妄心,同时也破除我们的法执,我们对一切法的法执也要把它破除掉,才能够远离四相。远离四相以后,你的菩提心自然而然就会生起来,什么叫菩提心?就是定跟慧的等持,两者并行达到一定的境界以后,菩提心就会显现出来,所以菩提心就是你的清净心。为什么你的心不清净?就是每个人有这四相。我们想要心清净,我们就要能破除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这里讲:「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我们不能去执着去攀缘法,也不能去攀援那种不是佛法的法,无论是佛法,或者是非佛法,无论是有为法,或者是无为法,世间法,出世间法,我们都不能去执着它。

     

      「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这句话在《金刚经》里面也是一个要点。释迦牟尼说法就像筏喻,所谓筏喻就是释迦牟尼佛为了所有众生能够离苦得乐,转凡成圣,他说了金刚般若的思想,花了二十二年说了般若经,目的希望你能离苦得乐,转凡成圣,从生死的此岸,到达清净快乐的彼岸。

     

      「如筏喻者」,就像从河的此岸,渡到河的另外一边,在渡的过程中,需要一条船帮你过去。当你上岸的时候,你要把这条船放下来,你不要背了这个船一起走,那你就很辛苦。所以释迦牟尼讲「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我说的这个法,目的叫你离苦得乐,转迷成悟,并不是叫你背着这个《金刚经》,背着这个般若思想,然后一直跟着一起跑,这样永远没有办法见到实相的般若,你还是在文字般若,在观照般若里边。

     

      释迦牟尼讲,通过《金刚经》得到智慧以后,要把《金刚经》里面的文字般若跟观照般若去掉。「何况非法」,何况那种不是佛法的法,更应该要把它去除掉。也许你每天都是在烦恼,都是在痛苦,都是在计较,这时候更应该要舍掉了。《金刚经》这么好的法,释迦牟尼说叫你舍掉,何况你每天为了那种不重要的事情烦恼,更不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