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要义( 四)

 

发布: 2016-12-09 15:12:20   作者: 达义法师   来源: 本网讯   

 

  • Default
  •  



     

      「般若」这个词,中国人听起来怪怪的,因为它是印度话梵语,翻译成中文叫「智慧」。但是,这个「般若」,跟我们中文「智慧」的概念有点不一样。佛经里讲的智慧,应该在前面加一个「妙」字。在翻译佛经的时候,有一种做法是「多义不翻」。有些概念很难将它翻译过来,就直接采用音译的办法。像「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在中文里面,无法找到一个正确的词来对应,所以不翻译过来。「般若」就是这样,「般若」勉强叫「智慧」,其实比中国字面的「智慧」还要更彻底、更高深。这种智慧不是世间的智慧,也不是小智小慧。那么这种般若的妙智慧是什么呢?「乃理体本具的正智」,也就是说般若妙智慧不是从外面而来的,你本有佛性里面就具足了这个正智,所以叫「乃理体本具之正智」。

     

      那么这个「般若」是什么含义呢?我们从四个方面来解释般若的含义,希望你们在了解《金刚经》之前首先把「般若」搞清楚。

     


     

    第一、何者「般若」?

     


     

      般若有三种。第一种是「实相般若」,就是每一个人本来具足的般若正智,不藉它求,每一个人本来就有的。所以实相般若不生亦不灭,不来亦不去,般若每个人本具。

     

      第二种是「观照般若」,通过佛法体验宇宙人生的智慧,这叫观照般若。

     

      第三种是「文字般若」。

     

      我们首先解释一下什么叫实相般若。《大智度论》里面这样讲:「般若者即一切法之实相」。这个《大智度论》也是一部非常重要的论,很有权威性,你要了解般若思想,一定要读。那么,什么叫诸法的「实相」?它有什么特色?就是不可破,不可坏。《金刚经》说:「菩萨应安住般若波罗蜜,即指实相而言。」这个就叫实相般若。

     

      第二种就是观照般若,就是观察的智慧。当一个人在坐禅的时候,这时候妄想很多。那么怎么办呢?就需要你的般若智慧来观照每个念头,在生灭的念头里面,悟到一个不生不灭的东西。当我们打坐的时候,好多妄想纷飞,按佛教里面讲,没关系,当我们念头起来,让它起来,最重要你有般若观照,去观察它,去体验它,去了解它,那么你就可能从虚妄的生灭法里面,悟到一个不虚妄的东西。

     

      倓虚老法师在《影尘回忆录》里面有个句子非常好,「观念念即住,觉妄妄皆真」。这两句话你们一定要记住。你在这边打坐,念头很多,没关系,只要你有般若观照,「观念念即住」,那么这个妄念当场就止住了。因为你有般若观照,知道这个念是有生灭的,你在生灭里面悟到一个不生灭的东西。也就是说一个人在生活当中,虽然每天很忙碌,遇到很多的挑战,但是在繁忙和挑战当中,你能够如如不动,知道你在做什么。「觉妄妄皆真」,当你这个般若观照一觉悟起来以后,你知道这个念头其实就是真的,悟到在虚妄里面是一个真实的,是一个实相般若,这是一个修行的境界。同样的一个东西,如果你是一个凡夫,你就会被这种妄念来干扰你这个心;当你这个人有悟性,有般若观照时候,你利用这个妄念,那麽是一个很好的修行。这就是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盘的道理。

     

      第三种就是文字般若,文字般若是依经解义。我们现在想要了解《金刚经》是什么道理的话,就像今天在座各位来这里听《金刚经》的道理,依这个文字,依这个语言,依这个概念,了解释迦牟尼佛所说的般若思想是什么。这个依经解义,通过这个文字,通过这个经来了解般若思想是什么。但从彻底里面来讲,般若思想是不可以用语言、文字、思维、乃至于经典来解释的。

     

      真正的般若,最高最彻底的般若是什么?就是第一种般若,就是实相般若。实相般若是不可以讨论的,不需要表达出来,实相般若就是法尔如是,本来就在那个地方。你要得到它,唯有破妄显真,把你的「妄念」,把你的「我执」、「法执」破除以后,自然而然实相般若就会显现出来。所以三种般若,「实相般若」是根本,是它本体,一切般若的本体。观照般若跟文字般若只是一个过程,因此我们在了解经典的时候,我们知道我们现在所了解般若智慧,只是从文字到文字,从概念到概念,这不是真正的般若,真正的般若唯有自己去感受,才可以领悟到。

     


     

    第二、何名「般若」?

     


     

      「般若」究竟是指什么?这个般若指的是佛陀开示的正觉。般若是什么?般若是「觉照」,什么叫「觉照」呢?就是「能所不二」的实相,「能」 跟「 所」两者不二的实相,这个就叫正觉。如果说「能」 跟「 所」两者有所执着的话,这个就不叫实相,这个就不叫执着。

     

      举个例子。你现在念佛,如果你执着我、某某人,在念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那你再怎么念,这个功德是有限的。所以我们念佛念到「能所双亡」,能念的我,跟所念的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两者要把它忘了,不能有执着。

     

      我常常讲「茶襌一味」。因为我喜欢喝茶,常常跟他们讲,茶和禅,两者是有关系的。为什么叫有关系呢?茶有真味,一心了然。你喝茶真正要喝出味道时候,要达到什么境界?你心里面不要有染污,不要有分别,不要有杂念,专心来品茶,用你的真心来品茶,才能够品出茶的真味是什么。那麽什么叫「禅」呢?「禅无分别,两忘而矣」。禅没有分别,没有分别长短,没有分别你我他,叫禅无分别;什麽叫两忘?就是去了「能」,去了「所」,达到一个「不一不二」的境界,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讲的「能所不二」的实相,这就叫「禅」。所以悟到这个禅的话,自然而然你就有这个「般若」的智慧。

     


     

    第三、「般若」它的功用是什么?

     


     

      我们为什么要学《金刚经》?《金刚经》对我们修学佛法的人有什么用?大家要搞清楚,《金刚经》里面这样说:「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我们通过修《金刚经》,你可以从一个凡夫,变成一个声闻、缘觉、菩萨乃至最后成佛,所以一部《金刚经》,根据每一个人修行的境界不一样,对般若思想所悟到的深跟浅不同,可以成为声闻、缘觉、菩萨、佛的不同的境界,不同的果报。

     

      那麽,这个《金刚经》它的妙用是什么呢?

     

      第一就是「证真实于了生死」。也就是我们在一切生灭法里面,了解到有一个真实不虚的东西,当你能够对生灭法了解的话,你就不会再受十二因缘轮转。我们为什么有生死?为什么现在有烦恼痛苦?正因为无明,然后不断执着,最后有生老死的轮回,如果有一天我们能够破除这个无明,悟到诸法的实相的话,就可以了生死,所以叫「证真实于了生死。」「一切众生应不见性空实相,所以依缘起因果而流转生死」,为什么我们现在在六道里面轮回?就是一切众生因不见空性的实相,我们现在都是在生灭法里面打转,都是在生灭法里面分别,所以我们都是用凡夫的分别心来生活,因此我们有时候会觉得很开心,有时候会觉得很痛苦。因为你用的这个心是虚妄心,分别心,染污心,所以你没办法见到性空的实相,因此你会流转在六道生死里面。

     

      要解脱这个生死,必有「空无我慧」为方便。如果你有一天觉得这个生死很痛苦,很烦恼,我一定要了生脱死,要证到涅盘。那么怎么办呢?那你就要了解空无我的智慧,作为方便。什么叫「空无我」的智慧呢?就是般若思想,般若思想就是讲空无我的智慧,空是讲诸法的实相,就是一切法的自性没有一个固定的相,一切法都是空的,我常常讲佛教里面有两句话:「万法皆空明佛性。」就是你要在一切万法里面知道它空无自性。万法皆空,你明白万法皆空的话,那你就悟到佛性了。「一尘不染证禅心」,当你悟到万法皆空的时候,明白了佛性的话,那你就不会被外面的色声香味触法,或者财色名食睡来干扰你的清净心了。因此,我们悟到一切法都是空无自性的话,当然是没有一个我,我们现在为什么有「我执」跟「法执」,就是因为我们对空不了解,我们执着世间所有一切法外在的假相,所以没办法通达到诸法的空性,不能通达诸法的空性,因此有你我他的差别,有了这个你我他,那你就会轮回生死,没办法证到涅磐的道理。

     

      《金刚经》的第二种妙用,就是「导妄心以入智海」。就是大乘般若的妙用,不仅为个人的生死解脱,更是自利利他的万行,所以这个般若思想它的妙用,能够让你脱离三界六道轮回之苦,让你证到涅磐,同时也能够让你自利利他,到最后你能够成佛,成菩萨,所以般若思想不是一个只至自觉或者自利的,同时也是觉他、利他的一种修行的方法。

     

  • Default
  •  


     


    第四、「般若」属于谁呢?什么人拥有「般若」?

     


     

      大家要注意看,《金刚经》里面讲什么人可以拥有「般若」?我们凡夫修《般若经》的思想,到最后我们可以证到声闻、缘觉、菩萨,乃至于最后成佛,所以通过学《般若经》我们就可以得到四种圣果。我们十法界里面有「六凡四圣」。「六凡」就是天、人、阿修罗、地狱、鬼、畜生。因为还在生死轮回里面,还在烦恼,还在痛苦。如果我们受持《金刚经》里面的道理,我们就可以转凡成圣,即四种圣人:声闻、缘觉、菩萨、佛,因此叫转六凡成四圣。根据对金刚般若的道理了解的深浅,有声闻、缘觉、菩萨跟佛四个不同的果位。

     

      若以实相般若说,那麽这是三乘所共证的,即属三乘圣者,三乘就是声闻、缘觉、菩萨,就是三圣。在经里面这样讲:「欲学声闻谛,当应闻般若波罗蜜」。第二,「欲学辟支佛地,应闻般若波罗蜜」,这个辟支佛就叫缘觉,或者叫独觉,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讲十二因缘的道理而悟道的就叫缘觉。有另外一种圣人,他出生在释迦牟尼佛之前,或者之后,他在深山里面修行,经过春夏秋冬,他知道宇宙人生都是缘生缘灭的,自己觉悟、自己明白开悟的,所以叫独觉,无论是缘觉,或者独觉,他就叫辟支佛。所以我们在三乘里,声闻、缘觉、菩萨,辟支佛是属于缘觉,或者叫中乘。我们有小乘,中乘跟大乘。小乘就是声闻;辟支佛或者缘觉,或者独觉,这是中乘;菩萨就是大乘。如果你要成为中乘辟支佛,你也应该要闻般若波罗蜜,最后欲学菩萨谛,亦当应闻般若波罗蜜。如果你想要修成菩萨,要学菩萨道,你也应该要知道了解般若波罗蜜的道理,无论是声闻,缘觉,菩萨,你想要修成这三种圣人,也一定要了解波罗蜜。「般若波罗蜜」在修学佛法过程当中是非常重要的,当「佛说般若波罗蜜经实为教化菩萨,即属于菩萨」,虽然修学般若波罗蜜可以修成声闻、缘觉、菩萨,但是在般若经里面,释迦牟尼佛所度化的对象是菩萨,所以这个般若波罗蜜思想是为菩萨所说,当然在为菩萨所说的同时,在当时菩萨的身边,还有好多声闻的弟子,缘觉的弟子,但是主要目的是在度化大菩萨,所以这里面说:「佛说般若波罗蜜实为教化菩萨。」属于菩萨的修行法门。

     

      《金刚经》里面有几句话这样讲:「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释迦牟尼佛的弟子里面,有好多不同层次的弟子,比如有凡夫僧,有声闻,有缘觉,有菩萨。释迦牟尼佛当时最早成佛的时候讲《华严经》,这个《华严经》的道理重重无尽,是非常高深的理论,好多弟子听了都不能明白,释迦牟尼佛为了度化小乘的弟子,所以讲《阿含经》。《阿含经》讲了有差不多了,觉得小乘道理他们明白了,那麽就讲《方等经》。《方等经》希望他们回小向大,接下来就讲《般若经》,就是般若思想。所以这里面「为发大乘者说」,就是度化由小乘过度到大乘的这些人,来说《般若经》的,希望他们回小向大,从小乘回向到大乘。

     

      为什么释迦牟尼佛要教导小乘弟子回小向大呢?因为如果所有人都跟小乘弟子一样,独善其身,自我解脱的话,那麽佛教会变成是很消极的,所以释迦牟尼佛的本怀是希望佛法能够自利利他,自觉觉他。这就是为什么在好多大乘经典里面,释迦牟尼佛希望弟子回小向大。《金刚经》是为发大乘者说,最后一个为发最上乘者说,最上乘就是佛乘。前面发大乘就是从小乘到大乘,最后最上乘是为要想成佛的大菩萨所说的般若思想,所以说般若是通教三乘,这个般若思想是通声闻、缘觉、菩萨三乘,「当为菩萨而说」,他主要的说法对象是以菩萨为当机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