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西渐 祖庭东望
——海外传法视野中的祖庭文化意识

 

发布: 2017-07-13 21:02:22   作者: 达义大和尚   来源: 本网讯   

 


 

达义大和尚

 


 

  【内容提要】本文尝试从源远流长的佛教历史特别是汉传佛教发展历史中探求祖庭文化的内涵和地位,并着重从天台宗海外弘法历程中看祖庭文化在实践中的作用和意义。

 

  【关键词】

 

  祖庭文化•佛传佛教•天台宗•湛山

 

  • Default
  •  



     

      一、祖庭文化意识是汉传佛教的优良传统

     

      佛陀住世时,佛教教法是「和合一味」的。佛灭之后出现学派、宗派似乎是必然的。

     

      《佛般泥洹经》记载了一个极具象征意味的故事:「大迦叶贤圣众选罗汉得四十人,从阿难得四阿含,一阿含者六十疋素,写经未竟,佛宗庙中,自然生四名树,一树字迦栴,一树字迦比延,一树字阿货,一树字尼拘类。比丘僧言:『吾等慈心写四阿含,自然生四神妙之树,四阿含佛之道树也。』因相约束,受比丘僧,二百五十清净明戒,比丘尼戒五百事,优婆塞戒有五,优婆夷戒有十。写经竟,诸比丘僧各行经戒,转相教化千岁,千岁之中有持戒者,应在第四弥勒佛所,弥勒世尊当为天说经法。」

     

      佛灭百年内的佛教,就已经形成了两大师承、三大僧团的局面。第一次结集理所当然地由佛陀的十大弟子来完成,结集活动由摩诃迦叶召集,阿难为经法结集的主持人,优波离是戒律结集的主持人。结集完成后,因为没有了佛陀这一中心人物,三位尊者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僧团的代表人物。结集之后,四处发展,僧团的传承逐渐形成了重经法的阿难系师承和重律戒的优波离师承两大师承。这两大师承,以后形成了恒河以北摩偷罗地区的阿难系僧团,优波离系恒河以南优禅尼地区之僧团,以及优波离系恒河中游东方毘舍离僧团,共为两系、三大僧团。这两大师承和三大僧团深深地影响了以后佛教的发展。后来佛教传到中国,发展出了独特的祖庭文化,其思想传承了印度佛教文化和诸大菩萨的精神,并以中国佛教特有的风貌传播到世界各地。

     

      两千年之后的今天,佛法的「神妙之树」已经根深叶茂,所谓「佳木秀而繁阴」,从此繁衍的枝叶几乎庇荫到世界各地。佛教进入中国,发展壮大,在不同地域、不同时间和不同传承下出现了一代又一代祖师大德,他们如星光灿烂,照亮了他们所在的时代,也照亮了苦海众生的天空。他们修行、弘法、证悟、归葬的道场,成为后人心目中的圣地。由此而衍生的一套价值体系,就是今天所谈探讨的「祖庭文化」。

     

      祖庭文化就是祖庭所负载的文化价值。在一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为了适应新的环境,适应新的发展需要,佛教的传播方法、修行法门不断调整,祖庭文化呈现出多样化、丰富性和创造性的特点。祖庭文化是一个最具中国文化特色的现象。

     

      (一)祖庭文化的内涵,由三部分组成:

     

      1. 印度古德的法脉渊源,起象征作用。

     

      佛教讲究因缘果报、重视祖传师承。连释迦牟尼佛之前的几位古佛都有「七佛通戒」,一以贯之,何况佛陀之后的学派、宗派呢!所以汉传佛教祖庭必探源溯流,恭认一位印度古德为祖。中国的祖庭文化总是要上溯到印度的某位大师以表示宗派的渊源。

     

      比如,禅宗所传承的正法眼藏源流,达摩菩提被认为是禅宗东土初祖,还有西天二十八祖,一直推到佛陀十大弟子摩诃迦叶。华严宗实际创始人是法藏,但传统上以龙树菩萨为初祖。即使由中国佛教论师所创立的本土性宗派,如天台宗,其实际创立人为智顗大师,但也追溯龙树菩萨。要是依据章安灌顶《摩诃止观》序中的说法,可分为金口传承与今师传承二系:金口传承始于释迦牟尼,大迦叶受法后一系传承,至师子,其弟子末田地与商那和修二师同时,依《付法藏因缘传》在印度共传承二十四祖,龙树菩萨也只是十三祖。

     

      2.中国祖师大德的思想、主张和精神,这是祖庭文化真正的价值所在。

     

      这里的祖师大德当然是指这一宗派的创始人。他们在佛教的发展中继承发展,应机施化,阐发创新,独辟蹊径,自成一派。他们的修行法门、学佛体悟、理论著述、人格风范对后世产生了长久而深远的影响。

     

      如南山宗初祖道宣,先后依止智顗、智首律师钻研律学,除被礼请参加玄奘法师的译场外,四十年如一日,在净业寺潜心禅定,研究律学。他所传的《四分律》,在中国第一次树立律学范畴,所着「四分律系列」《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四分律删补随机揭磨疏》、《四分律比丘含注戒本疏》、《四分律比丘尼钞》、《四分律拾毗尼义钞》,成为律宗经典,也是汉传佛教重要名著。

     

      天台宗的实际创立者智者大师,不仅开一代新风,而且改变了天台版图的重心。天台宗造端于中国北方,中土初祖的慧文大师「独步河淮」,在黄淮流域一带「聚徒千百,专业大乘」;而二祖慧思大师则在河南光州大苏山「昼谈义理,夜便思泽」,修习「法华三昧」。经智者大师实际创立,天台宗就一直在南方的江浙一带生根繁衍。其重心的南北转移,不仅仅是简单的地域上的变化。前辈学者早就指出:「北朝末叶,衡岳慧思、天台智顗极言定慧之必双修,或亦意在纠正北朝一般禅僧之失欤!」北方佛教重视禅定实践的传统和南方佛学重视佛教义理的特点在此得到了结合,南北佛教在交融中统一,功绩何等伟大!

     

      3. 地域和道场特点。

     

      地域和道场是祖师大德事迹和精神的载体,其作用至少有二:

     

      (1)为祖师大德的精神起见证、注释、烘托作用。无论山水、建筑、文物,还是道场、佛像、器具,都带有祖师生活年代的时代气息、祖师大德的个人印记。有浓郁的历史文化特色、独特的文化价值。

     

      (2)使后人有一个借以凭吊、瞻仰、参观、研究、学习的实体,其引导、教育、感召作用,不是仅仅研究著述所能比拟的。

     

      祖庭文化之所以形成这样的特色,是在中华传统文化和印度佛教文化交融的汉传佛教文化背景形成的。

     

      楼宇烈先生曾列举了世界上典型的三种文化的生命观。第一种是以基督教为代表的独立个体的生命观,第二种是印度轮回的生命文化观,第三种就是中国文化的生命观 。

     

      中国文化的生命观认为生命总的来源就是天地,每一类生命的延续是从祖先而来,个体生命是一类生命中的一个环节。而印度文化及佛教讲轮回、因果报应,因果报应关系体现在个体生命自己的过去、现在、未来。人生难得,人生的意义就在于做善事,成就佛道。融合了佛教思想的中国传统文化造就了独特的祖庭文化现象。从历史观点看,汉地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佛教思想和理论,才有了汉地佛教宗派的形成。这是汉传佛教成熟的标志。

     

      这一点,我们与藏传佛教的传承仪规相对照,可以促进我们更深层次地思考这一问题。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同属大乘佛教,但藏传佛教更多地保留了密教特色,更加重视轮回转世学说,所以藏传佛教的传承是以「活佛转世」制度来实现的。汉传佛教吸收、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道教的一些成分,它的传承特点就是祖庭文化。前者更多都体现了印度文化或佛教文化特色,后者则更多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特点。藏传佛教重视生命个体的转世,诞生于汉传佛教的祖庭文化更重视祖师、道场和学说三者的结合。

     

      (二)祖庭文化的地位

     

      正因为如此,祖庭文化在汉传佛教文化中地位十分重要,在我们佛弟子心中更是有神圣的位置。

     

      1.祖庭文化让我们有敬畏感

     

      祖庭及其衍生的祖庭文化,是祖师大德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而开创的。他们跋山涉水四处参访,孜孜不倦研习经典,探幽索隐,在理论上发掘新亮点,在弘法上开创新天地,与诸佛菩萨相感应。所以我们一想起祖庭,心中总是充满敬仰。

     

      2.祖庭文化让我们有归属感

     

      汉传佛教有着完整的流布体系。成型于隋唐佛教繁荣时期的八个大乘宗派(禅宗、天台宗、华严宗、密宗、法相宗、律宗、三论宗、净土宗)和两个小乘宗派(成实宗和俱舍宗),是今日汉传佛教所有流派之根源,流传较广,影响较大,基本涵盖中国境内和亚洲其他地方如朝鲜半岛、日本和越南等地的所有流派。尽管还有其他不同的说法(梁启超认为有十三宗。季羡林认为能构成宗派的只有天台宗、华严宗、法相宗和禅宗四宗),但所有四众弟子都能找到自己修行法门的源流,从中找到自己的归属感。祖庭,是我们精神家园。祖庭文化,是我们丰厚的精神遗产。

     

      3. 祖庭文化让我们有使命感

     

      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相信修行者对这句话有更深的理解。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前辈大德或争取统治者和上层社会的积极支持,或在基层民间讲法开示,使佛教在中国不但站稳脚跟,而且迎来了繁荣发展,是中国成为佛教传播的中心。这些伟大功德,激励后来者发扬大乘佛教慈悲济世的精神,认清自己这一代的使命,开创佛教发展的新局面。

     

  • Default
  •  



     

      二、海外弘法前辈一直重视祖庭文化

     

      汉传佛教的海外弘法,与西去取经一样,都有可歌可泣的光辉典范。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不忘祖国,注重祖庭。

     

      唐代鉴真大师因为深信日本是南岳慧思的往生之地,又因日本佛教高僧的诚挚邀请,鉴真和尚在无人响应的情况下,认为「是为法事也,何惜身命!诸人不去,我即去耳。」决心东渡日本传法 。十年六渡,终告成功。

     

      鉴真大师本事律宗,是南山律祖道宣的三传弟子,他将中国律宗的威仪、规矩及传戒的规范传播到日本,同时将具有中国佛教特色的天台宗的诸多典籍带到日本,除「天台三大部」(《摩诃止观》、《法华玄义》、《法华文句》)外,还有《四教义》十二卷、《次第禅门》十一卷、《行法华忏法》一卷、《小止观》一卷、《六妙门》一卷。鉴真大师在弘传律学的同时,还畅演天台止观。后来日本最澄和尚深受感召,前来中国进一步学习取经,由此开创了日本的天台宗。两位大师一来一去,演绎了祖庭文化传播的典范。

     

      天台宗传到日本和朝鲜半岛,完成了汉传佛教的第一次国际传播。这对律宗和天台宗的传播与弘扬起了开创性的作用,为以后的中日佛教文化交流奠定了基础。学者董平曾经评价说:「天台宗向日本、朝鲜的传播,其意义亦就并不仅仅局限于宗教本身,而成为广义上的中国文化之对外交流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

     

      在唐宋之间,日本佛教界派出许多高僧大德到中国学习天台宗,中国的高僧也不畏艰辛到日本弘法,将天台宗祖庭文化原汁原味地传播到日本,所以中日佛教文化交流得以不断深化。以后天台宗又寻根海外,接回香火,也是重视祖庭文化的表现。「天台宗向海外的流布过程,既充分体现了其思想体系本身的感召力,又在客观上推进了域外文明,尤其是其宗教文化的发展。而当天台宗本身在典籍散佚、法脉几至于将绝之际,其在国内的进一步发展却亦终究得益于其原先之传播地的『反哺』之功。此一事实,就文化交流的互动性而言,乃极具有历史的意味。」

     


     

  • Default
  •  



     

      如果把鉴真和尚东渡成功的天宝十二载 (公元753年)做为天台宗第一次国际化的标志点,把湛山精舍三位开山之一乐渡长老于1963年(同期还有妙峰法师和宣化上人)从香港移民美国作为第二次国际化的标志点,那么两个时间点之间整整是1210年。这背后的动力来自于一生不忘弘扬天台的倓虚大师。

     

      倓虚大师系天台宗第四十四代传人,生于光绪元年,一生处于中国自近代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变革时期,经历了满清覆灭、民国建立和袁世凯复辟、北洋政府以及国民党统治、日本侵华和国共内战等历史事件。尽管局势动荡,但他一生励精图治,光耀祖庭,孜孜不倦坚持建寺、安僧、弘法、育人,从东北、华北,再到西北,整个北方大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后人评价:「天台一宗,盛弘于北方,此乃智者大师创教以来所未有也。」

     

  • Default
  •  


     

      倓虚大师的历史功绩有四:

     

      一、将天台宗教义弘扬于大江南北;

     

      二、成功地培养了一批法门龙象,振兴了香港和台湾的佛教事业;

     

      三、捍卫了中国传统文化。美国圣约瑟夫大学的卡特教授对倓虚大师的一生做了深入研究,其结论是,倓虚大师是近代一位捍卫中国文化的勇士。他在民国初年所建的寺院都在中国一些殖民文化气息浓郁的地区,山东青岛(湛山寺)、黑龙江哈尔滨(极乐寺)、吉林长春(般若寺)、香港(弘法精舍)等。这些本属于中国,但当时的情况是有教堂、却无寺院。他在这些地方广建道场、培育僧才、弘法利生、度化众生,的确是一位十分重视祖庭文化的大师。

     

      四、他的学生不远万里,弘法北美,实现了天台宗的第二次国际化传播。

     

      这些功绩的建立全在于倓虚大师一生不忘老师的嘱托,不忘祖庭。他的老师谛闲大师曾有感于北方佛法曾经昌盛后来反而衰微,特意在招生时留意来自北方的学生,想以后让他们担当到北方弘法兴教、重振天台的重任,后来宏愿终成现实。薪火相传,前赴后继,倓虚而大师的学生到了国外也不忘祖庭。

     

      倓虚大师桃李满天下,但最有代表性的入室弟子有性空、诚祥、乐渡三位法师,他们前往美国和加拿大弘法,开创了中国汉传佛教传播史又翻开了新的一页。乐渡长老1963赴美,在美国创立美国佛教会、旧金山佛教会、美国佛教青年会,并从事佛经翻译事业四十多年,弘扬天台教义。此后,1967年性空、诚祥二位法师来到加拿大。1968年「加拿大佛教会」成立,这是加拿大最早的汉传佛教组织。1969年南山寺建成,这是加拿大第一座汉传佛教寺院。1973年,湛山精舍建成,这是加拿大第一座中国传统宫殿式佛寺,也是目前加拿大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汉传佛教寺院。

     

      回顾汉传佛教在北美的发展历程,我们就会发现,乐渡、性空和诚祥三位长老各有所长,互为补充;南北呼应,中西互动,他们秉承倓老的遣志,建寺安僧、讲经说法、弘扬圣教,开辟了一片新天地,谱写了佛法海外弘化的新篇章。诚祥长老精于讲经,乐渡长老勤于译经,性空长老善于建寺,已成为佛界佳话。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对祖庭文化的景仰和重视。

     

      多伦多湛山精舍的「湛山」一名,就是为了纪念倓虚大师在山东青岛启建的湛山寺。青岛湛山寺建于20世纪30年代,是中国近代兴建的佛教名刹之一,是古老的天台宗最年轻的名刹。其实它的历史还可以追溯明代高僧憨山大师。憨山大师曾在青岛崂山建海印寺,后憨山被诬,罪谪广东韶州,海印寺被毁。憨山大师临终时说:「三百年后再见!」正是在三百年后,倓虚大师发大宏愿建湛山寺与青岛,当地人称倓虚为憨山再来,便于三圣殿前悬挂「海印遗风」金字匾额,以志因缘。

     

      后来倓虚大师的三个入室弟子也是湛山精舍的三位开山长老将「湛山」之名带到了加拿大多伦多,也把「海印遗风」的慈悲精神带到了以基督教文化为主要背景的西方社会。

     

      这充分表现了海外弘法者对祖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对祖庭文化的重视。这背后的表现是他们不但对海外弘法不仅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而且念念不忘祖庭文化。性空、诚祥、乐渡三位长老在到加拿大弘法之初就发下宏愿,矢志在北美发扬普陀山观音菩萨之大悲、九华山地藏菩萨之大愿、五台山文殊菩萨之大智、峨眉山普贤菩萨之大行。于是置四块石头在湛山山门口,时时提醒自己发扬四大菩萨精神。正是这样的悲心宏愿,才使他们披荆斩棘、奋发图强,绍隆佛种,续佛慧命,在国外弘法,开创了属于自己的一个时代,掀开了汉传佛教传播史新的一页。

     

      三、湛山精舍的弘法实践充分体现祖庭文化

     

      倓虚大师曾设想把湛山寺作为总寺,以教演天台,行归净土,推动佛法修行理念。他于1947年在吉林长春传戒时,曾草拟一份「天台宗总山章程」,准备以湛山寺为总山,综理本山各寺庙事宜。他在湛山佛学院时,也曾向学僧讲过他的宏愿规划。

     

      性空长老、诚祥长老和乐渡长老不负师志,在加拿大成立湛山精舍,弘扬湛山文化,选用佛陀正法,传播中国汉传佛教的优良传统。

     

      加拿大佛教会湛山精舍地处北美,身处以基督教文化的为主流的西方社会,我们所有的工作都顺着这条主线展开:一是弘扬如来圣教,二是宣扬和光大中国汉传佛教文化。把佛陀的智慧和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介绍到加拿大来,使其发扬光大,让中华文化在加拿大多元文化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使其大放异彩。为了更好地完成这两重任,我们始终紧密地和中国佛教界保持经常性的互动交流,共同为祖庭文化的发扬光大作出应有的贡献。这是我们的工作体现祖庭文化的、扩大祖庭文化外延的实践。

     

      加拿大是一个多种族和谐相处、多种宗教共同发展和多元文化并存竞争的社会。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一种被称为「多元文化政策」的新文化观得到更多的人的肯定和推广。西方各国都鼓励西方人士学习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文化、历史和艺术,了解其他宗教特别是佛教被认为是最和平的宗教。这项政策在20世纪90年代进展加快,基本取得西方社会的共识。佛教在西方国家得到更广泛的支持,得到有识之士的重视,不仅在华人社区修学佛法,而且还在各大高校开设有佛学课程,开展禅修班等活动。尤为可喜的是,加国各级政府部门认为佛教可以在和睦家庭、和谐社会、净化社会中发挥重大作用,主流社会也开始接纳佛教。

     

      20世纪60至70年代,汉传佛教从「汉字文化圈」随第二次国际化潮流波及到以基督教为背景的西方文化圈时,东西方文化真正意义上开始「面对面」。历史上东西方文化的交际多以西方传教或战争方式为媒介,西方文化采取主动、而东方文化被动接受的形态。汉传佛教的西渐,最初面对的是居住在西方社会的华裔或亚裔,现在佛教从华人社区逐渐走进主流社会,有学者认为佛教在西方国家未来的发展将是十分可观的。这时候,祖庭文化的价值就日益凸显。

     

      结语:

     

      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指出:「佛教产生于古代印度,但传入中国后,经过长期演化,佛教同中国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融合发展,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给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留下了深刻影响。」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弘扬佛教的慈悲精神,振兴祖庭文化,是新一代海外弘法僧众的神圣使命。寒山大师诗曰:「雄雄镇世界,天台名独超。」天台宗是智者大师经过一生的修行和研究所总结的成果,它将佛陀说法四十九年的精华分门别类,有系统地、有层次地归为五时、八教和五重玄义等理论,是修学佛法的基本指南。具有浓郁中国特色的天台宗,更加适合当今社会的需要。天台宗的祖庭浙江天台国清寺的山门是朝东开的。如果把这座山视作佛教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的话,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这是智者大师的提醒:饮水思源,不忘根本,心怀祖庭,所谓东传西渐,法乳一脉。

     

      [注释]

     

      1.大藏经阿含部中《佛般泥洹经》卷2 (CBETA, T01, no. 5, p.175, c1-12)

     

      2.随佛法师着《原始佛教与佛法之流变》,

     

      2010年6月初版。

     

      3.《摩诃止观》卷一上。

     

      4.《慧思传》,见《续高僧传》卷一七。

     

      5. 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台湾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二版。

     

      6.腾讯佛学 http://rufodao.qq.com/a/20160823/019698_all.htm 2016.9.16检录

     

      7.《佛学研究十八篇》上册,《中国佛法兴衰沿革说略》篇,梁启超着,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8.《季羡林谈文化》,《谈佛论道》篇,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版。

     

      9.《唐大和上东征传》,(日)真人元开注,汪向荣校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

     

      10.《天台宗研究》第五章《天台宗向日本、朝鲜的传播及其互动关系研究》,董平,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11.(同上)

     

      12.《影尘回忆录·序》,蒋维乔。中华佛教图书馆,佛教青年协会,香港,2010年版。

     

      13.《佛心·中国心:二十世纪和尚倓虚的一生》(Heart of Buddha, Heart of China: The Life of Tanxu, a Twentieth Century Monk),卡特教授(James Carter)着,牛津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1)。

     

      14.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4-03/28/c_119982831.htm 2016年9月12日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