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在灵山莫远求(二)

 

发布: 2018-12-16 11:11:08   作者: 达义法师   来源: 本网讯   

 


 

《西游记》关于灵山的点睛之笔

 


 

  在中国古代名著《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要前往西天取经的西天,就是指的灵山。在即将到达灵山的时候,忽见一座高山阻路。唐僧勒马道:“徒弟们,你看这面前山势崔巍,切须仔细!”行者笑道:“放心,放心!保你无事!”唐僧道:“休言无事。我看那山峰挺立,远远的有些凶气,暴云飞出,渐觉惊惶,满身麻木,神思不安。”行者道:“这有四句颂子,你却忘了哩。”唐僧问道:“哪四句?”

 

  正当唐僧为路途艰难而无法安心时,行者点拨道:“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唐僧道:“徒弟,我岂不知?若依此四句,千经万典,也只是修心。”行者道:“不消说了。心净孤明独照,心存万境皆清。差错些儿成惰懈,千年万载不成功。但要一片志诚,雷音只在跟下。似你这般恐惧惊惶,神思不安,大道远矣,雷音亦远矣。且莫胡疑,随我去。”唐僧闻言,心神顿爽,万虑皆休。四众一同前进。

 

  孙行者所说的这个偈语充满禅机,意在表明灵山就在自己的心中。本心即是佛,何需不辞千里,苦苦地向外去求佛、拜佛;亦即佛法的灵验与否,只在自己是否明心见性,真正要修的也是自己的心,除此之外,别无他物。

 


 

生起内心的灵山塔

 


 

  中国历史上五代的时候,襄州(湖北)有位号悟空的谷隐智静禅师,得法于襄州鹿门山的处真禅师。某天,有一位年轻的学僧前来向谷隐智静禅师参问:“请问老师,像您今天讲经集众的盛会,和当初佛陀在灵山上说法,百万人天与会的盛况,有什么不同吗?”谷隐智静禅师只是淡淡地说:“我是在湖北的鹿门山,不在灵山啊!”学僧接着又问:“假如把这场盛会看成与灵山胜会一样,又如何呢?谷隐智静禅师回答说:“那么佛陀一定会来。”学僧继续追问:“那我们可以看到佛陀吗?”谷隐智静禅师微微一笑,看着学僧说:“人人是佛,其实,你就是佛陀,只是你太愚痴了!”学僧一听,无言以对。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湖北的鹿门山和印度的灵山,虽然在地理方位上有所不同,但是在精神世界里,是可以相通的。灵山,原指印度释迦牟尼住世时说法讲道的地方,后人多引申为修行处所。其实,你的心中有个信仰,你所在的城市有一座寺院,或家中有个佛堂,都是灵山。由此可见,灵山并非远在印度的灵鹫山,我们内心的真如自性、佛性,就是灵山上的一座塔。

 


 

无须远求的自心智慧

 


 

  清代的佛裔和尚有首偈语云:“谁云鹫岭佛难逢,佛在心中哪有踪?涉水登山空负累,不如端坐自家供。”就是告诉我们,不要以为佛陀只在灵鹫山上,即使万里迢迢到灵鹫山去找佛,也不见得能见得到佛陀。因为,佛陀在我们的心中,只要把自己的心修好,心中的自性佛就会现前;没有修好这一颗心,心里面也不会显现出佛的踪迹。所以,千山万水、万水千山的到处去朝山、参访,如果没有正信、没有悟道,都是空费草鞋钱,只能算是一趟观光游历而已。如果你想见到如来的庄严身相,要忏悔,反观自性,不一定要劳碌奔波、跋山涉水的参访圣迹。我们本自具足的真如佛性里,就有无尽的宝藏了。

 

  佛陀在世时曾居住在波斯匿国。一天,佛陀升上忉利天,去为其生母摩耶夫人讲法,以报答母亲养育之恩。归来的时候,许多比丘和比丘尼竞相迎接。在山洞里苦修的须菩提也想去迎接,当须菩提要起身时,却想佛陀教导我们要看破虚幻的肉身和聚合,那么我是要去迎接佛陀的肉身呢,还是静下心来,按佛陀的教诲去修行呢。如果迎接肉身,肉身是虚幻的,不必要空耗时光去迎接;如果迎接的是佛陀的法身,那么佛陀的教导就是他的法身,并没有离开我们呀。”

 

  一位比丘尼则赶去迎接佛陀,并很高兴地说:尊敬的佛陀,我是第一位来迎接你的弟子。佛陀说,第一位前来迎接我的是须菩提呀。这真是振聋发聩的教诲。许多人常常四处奔波,去到寺庙烧香求佛,却不知道,我们的自性就是佛陀。佛陀教育我们的目的,就是要我们认清自己内心的佛性,开发出我们清净富足的真心,远离生死与轮回。我们按照佛陀的教育找到了自我,就找到了真正的佛陀。比如,作家只要认真积累知识,勤奋写作;商界的人,只要认真管理品牌,做好商品,都会名利不求自来。因此,直求本质,直趋目的,不被周围的喧嚷和表相所动,我们的心底的香蕊就会开放,以柔软、清净、沁人心脾的芬芳,引来世人的诧异和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