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在灵山莫远求(三)

 

发布: 2018-12-20 19:47:24   作者: 达义法师   来源: 本网讯   

 


 

自心宝藏不外求

 


 

  宋代《景德传灯录》记载,大珠慧海初到江西参见马祖道一禅师。禅师即问:“从何处来啊!”慧海说:“越州大云寺。”禅师又问:“来这里为了什么事?”慧海说:“来求佛法。”禅师说:“自家宝藏不顾,抛家散走作什么?我这里一物也无,求什么佛法?”

 

  慧海向禅师行礼,问道:“哪个是慧海的自家宝藏呢?”禅师说:“现在问我的那个,就是你的自家宝藏。一切具足,更无欠少,使用自在,何需向外寻求?”慧海有所憬悟,欢喜雀跃,礼谢了禅师。自家宝藏是指我们本身具有的如来智慧,能够契入本自觉性,觉知妄想颠倒执着的心。

 

  唐代的无尽藏比丘尼悟道时也写了一首诗偈:“终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归来偶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说明了即心即佛,劝勉大家不要再终日汲汲于心外求佛觅法;只要端坐自家供,在日常生活中用心参究,佛性自然慢慢地会从心底显现。

 

  这首诗偈启示我们,一个人学道求法,最要紧的是找回自己,而不能只是在外相、外境上觅求。心外的境界,心外的诸相,终究都不是自己的;若能反自观照,照见自己的真如佛性,找到自己的自在,找到自己的本来面目,便能豁然感受山川宇宙大放光明、人生处处鸟语花香的美妙境地!

 


 

体认自己的佛性

 


 

  宋代有一位求道者问无德禅师:“佛是谁?佛是什么样子?”禅师说:“我不敢告诉你,因为我说了,怕你不肯相信。”求道者说:“禅师,您说的话,我怎么敢不相信呢?”禅师一听,说:“好吧,你刚才问我什么?”求道者恭敬的说:“禅师,我问您佛是谁?”禅师回答他:“你就是佛呀。”求道者一脸茫然:“我明明是个凡夫,怎么忽然说我是佛?”禅师:“因为你有我的执着,就不是佛了。”求道者再问:“那么禅师,您是佛啰?”禅师摇摇头说:“有你有我,那就更加找不到佛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佛性人人本具,每个人自心本来是佛,即心即佛,即佛即心,可惜我们不认识自家珍宝,时时与烦恼无明共舞,更不敢直下承担我是佛。因此,无德禅师作了一首直指本心歌颂:“众生少信自心佛,不肯承当多受屈;妄想贪瞋烦恼缠,都缘为爱无明窟。”由于众生少信自心佛,才会遍寻佛却无踪迹。要把分别心去除,安住在自他平等、生佛一如中,自心就是佛。我们如果能明了自家珍宝,自我觉醒,让自心摆脱爱恨无明、贪瞋烦恼的缠缚,当下就是佛了。

 


 

找到佛法灵验的关键

 


 

  有一位信徒问大珠慧海禅师说:“听说在所有的经典当中,我们持诵《般若心经》的功德最大、灵验也最多,请问禅师,你的意见如何呢?”大珠慧海禅师听了之后,不以为然地回答说:“不见得如你所说吧!”信徒不解,再问:“这么说,那些记载持诵《般若心经》功德最大、灵验最多的事,就不足以采信啦?”大珠慧海禅师回答:“话不能这么说,所谓感应乃在于一颗挚诚的心,而非虚妄的外表;经典是由文字、笔墨、纸张构成,文字纸张怎么会有灵验?假如说,我们将一卷经典供奉在桌上,无人受持、无人礼拜,要这一卷经典有灵验、有功德,你想可能吗?”

 

  信徒听了以后,从此对经典的受持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可见,佛法到底灵验不灵验,不是在佛法,完全是在于自己的心。禅者追求明心见性,只要你明心见性,一切功德、灵验便都跟着有了。人人都有一颗心,而这颗心能够彻悟自己在圣不增,在凡不减的本来面目。在未悟以前,容易为外境诸相所迷、蒙蔽,千山万水的到处跋涉、寻求、参访。佛法的真义,在于认识自己。找回光明清净的本性,就能进一步肯定自我,依靠自我,实现自我。直到照见自心、觉悟修证,人生就可回归自有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