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陆大斋胜会简介 (八)

 

发布: 2016-04-16 13:53:24   作者: 本网讯   来源: 本网讯   

 


 

水陆法会的典故和有关论述

 


 

(一) 禅师梦中获指点

 


 

  梁武帝之后,《水陆仪文》失传了一百六十多年,直到唐高宗咸亨年间(670~673年),西京法海寺的英禅师在梦中得到异人指点,醒后在大觉寺,从一位吴僧义济之处得到梁武帝的《水陆仪文》,于是在山北寺再次兴设水陆法会,没想到会后竟然又见到梦中的异人与徒众共数十人前来致谢。异人告诉英禅师:「我原是前朝的秦庄襄王,这些徒众都是秦朝的大臣,因为生前造恶业而被囚禁于阴府。昔日梁武帝举行水陆大斋时,前代纣王之臣都免去苦难得到解脱,我也暂时停止受苦,但因造恶的关系,狱情未决,今蒙您修设水陆大斋为我们忏罪,终于使我们脱离苦海,可以再转生为人,特来言谢。」说完后他们就消失不见。从此英禅师就常设水陆法会,天下盛行,所以「有欲消灾除难者、欲求愿乞福者、欲资粮来报者、欲超度先亡者,未尝不以是为先务焉」。可见水陆法会在当时受到何等的重视。

 


 

(二) 共结菩提缘种

 


 

  印光大师在《水陆仪轨》的序文指出水陆法会的功德说:「水陆之利益非言所宣,……当人业消智朗,障尽福崇,先亡咸生净土,所求无不遂意,并令历劫怨亲,法界含识,同沐三宝恩光,共结菩提缘种。」

 


 

  • Default
  •  




     

      参加八天七夜的水陆,称为「打水陆」,所谓「打」,是动作行为之意,和打佛七或打禅七相同,以七日为限,希望在这七日内克期求证,获得较佳的修行效果。在这几天当中,要用什么样的心态来修行呢?水陆法会举办有时是在炎热的七月天,从各地来参加的人有成千上万,要一起相处七、八天,有时候还得一起工作,难免有意见不合的时候,有时候一不注意,往往心浮气躁,很容易发生无谓的意气之争。生活即修行,是希望我们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很多人自认为颇有修行,可是只要一碰到生活中的人、事的问题,就容易生烦恼了。在水陆法会时尤其明显,很容易因为繁琐的事务而生起无明烦恼,所以水陆也就是考验平时修为的最佳时机。修行最重要的是自利利他,必须先调和好自己的内心,才能去影响他人。真实的体验与文字上的修行是不一样的,水陆法会就必须亲自去体验、参与,身体力行才会了解其中的奥妙。所以只从文字上了解菩提心是没有意义,必须真的发菩提心、去实践,才晓得什么是菩提心。

     


     

  • Default
  •  




     

      菩提心是成就一切诸佛的种子,如果想要成佛必定要发菩提心,菩提心是什么呢?就是实知自心,以自性清净心为菩提心,亦是祈愿救度一切众生,令他们都成佛。所谓「水陆大斋胜会」的意义,就是说愿力所及没有不能变化、不能解脱的,愿力有多大,功德就有多大,这就是法会殊胜之处,所以在法会期间,我们应该发起清净广大愿力。

     


     

    (三) 虔诚参加法会的感应

     


     

      「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信是道的根源、功德具足的基础,能增长滋养一切的善根。《大智度论》说:「佛法如大海唯信能入。」佛法像大海那么深,没有别的方法可以入门,只有信才能深入。能信才能生起恭敬虔诚心;能对三宝生起信心,我们才会虔诚认真地参与法会中的每场佛事。台湾已故九十三岁的戒德老和尚,担任水陆内坛的正表已有四十六年的经验,他说:「要相信水陆法会的功德,就要有信心、虔诚心参加水陆,有几分的虔诚就有几分的功德,所谓弟子虔诚、必蒙感应。」印光大师在《水陆仪轨》的序文也说:「若请法斋主与作法诸师,各皆竭诚尽敬,则其利益非言所宣。若斋主不诚,则出钱之功德有限,慢法之罪过无穷;僧众不诚,则是鼓橐龠以为经,交杵碓以成礼,于三宝龙天降临之际,作卤莽灭裂塞责之行。」有几分的虔诚就有几分的功德,所以参加水陆法会最重要的是诚敬,如果以为报了名,缴了钱,法师帮忙诵经、超度,这样就有功德,这是错误的认知。参加水陆法会最主要的是自己发愿,生起慈悲心去超度众生,如果不能以诚敬的心来修持,那么出钱的功德有限,而慢法的罪过却是无穷。「三业如不清净,万法不具足」。打水陆时,身体在行礼拜,口在念诵经典,心意在做观想,身口意三者都要清净,那么万法才具足。

     


     

    (四) 从法会超度了解生命的真义

     


     

      我们因为感受到一切的苦,对一切的苦做发愿,转化成愿力,就是转善心、转慈悲心、转关怀心、转成利他的心。我们做「水陆法会」也就是超度我们的祖先。历代的祖先现在都到场了,我们这些阳间的人要为他们很虔诚地做忏悔、发愿,共同跟诸佛菩萨、诸神众、诸天菩萨、六道众生,在七天当中共同生活、共同忏悔、共同发愿、共同吃饭。所以在这个法会当中,我们是一个荟供,我们共同来转化他们的业力成为愿力,也就是从这个自转转成他转,自转是为自己,他转是为一切众生。所以在「水陆法会」当中,就是从自转转到他转,将我们现在的业力转成愿力,为他们念经、为他们拜忏、为他们发愿、解冤、解业,成为生生世世无冤无业,有智慧、有福德的一个生命。

     


     

  • Default
  •  




     

      今天做「水陆法会」,过去的生生世世,未来的生生世世,都等于是现在大家所处的这个环境,那么今天的大家,也是生生世世的父母,生生世世的父母也就是现下我们所结的这些缘,法会不只是为死亡逝去的这些历代祖先做超度,同样也为现在活的人,超度一切冤亲烦恼、解冤解业。所以大家要当下去除我们的恩怨,去感恩得到的福祉和智慧。我们每一个人在法会进行时要用虔诚心、欢喜心去忏悔,去发愿、去帮助众生消除心灵的恩怨。

     

      佛教里有八万四千种法门,普渡一切众生,离苦得乐,法会就是其中一种,佛教在传入中国之后,和广大平民百姓的生活紧紧结合在一起,于是一千五百年来,佛教的超度法会一直是民间普度的另一种型态。为什么要办水陆道场呢?这样一直源源不断举行的需求,在于现代人对于未知的生命有着一种探求答案的想愿望。千百年来,人们将对生命的疑问,寄托在像这样的一场法会中,超度历代祖先、冤亲债主,然后让自己生活可以更美好,与其说是迷信,不如说是人学着在其中想看清自己的生命盲点。

     

      对于生命的消失与再生,生命记忆体的存在、生命基因的解读,水陆法会等于打破了人们一味相信生命中只有今生的观念。透过超度,带领人们进入生命的殿堂,认识生死轮回,走一趟时空之旅,其作用也就在于如何从中去发现那股生命良善的力量,甚而发觉这个世界其实并不存在绝对的善恶、真实、对错,一切只是来自于心念的造作,个人心念的造作形成别业,众人心念的迷途知返就形成了共业,超度就是转化心念,将恶念转成善念,自然就会生活在善的循环之中。

     


     

    (五) 感受到亡者得到超度

     


     

      《地藏经》中说地藏菩萨累世以前为救度堕入地狱中的母亲,曾布施供养三宝,他母亲后来得生为天人,地藏菩萨更发愿生生世世都要救度罪苦的众生脱离苦海。很多人作完水陆法会后,被超度的六亲眷属会示现在梦中跟他们道谢,或者梦到他们神情愉快,穿着漂漂亮亮的衣服出现在梦里,这都是因为他们已经得到法会的功德利益了。

     


     

    (六) 在法会中体会修行生活

     


     

      在一个集散式的聚会中,动员上千名义工举办盛大活动,吸引了无数善男信女前往参加,也许会觉得迷信,但任何的表法,事实上也只是一种方式罢了。在水陆法会中最容易看到所谓的修行是什么?每天在繁重的工作压力下,很容易脾气就上来了,容易起争执。但是经过水陆法会的历练,发现每个人都在成长,对任何一个参与者都是修行上的一大进步,经验和慈悲心,就是这样逐步培养出来的。不论是功德主或义工,尽管累了。但为了法会的神圣庄严,脸上没有一丝不耐,而是以柔软和欢喜心面对每件事和每一个人,这就是「心净则国土净」的道理。

     


     

  • Default
  •  




     

      水陆法会是以虔诚的忏悔、发愿,来为众生做一个祈祷。我们很难得的就是学习到转业力成为愿力,业力就是我们灾难、痛苦、烦恼、纠葛;愿力就是突破了这些灾障、痛苦、烦恼而转化出一个慈悲喜舍的善心,好心情就有好命运来面对生命。七天之中聆听了多场开示,经由一场法会串连出时间和空间的交互运作,参加者可以从中体会到:「缘」这个东西实在特别,就像一个开关,只要一碰触到它,瞬间就启动了时间和空间的运行程序。就像发现宇宙不是以地球为中心在转动一样,这个时空也并非以人为中心在运行,其它的生命体同存在于不同的时空中,进行着生、住、异、灭的生命活动,而且互为因果、互相影响。透由这场盛大的仪式,似乎可以窥见这宝贵的生命奥秘。

     

      有些固有思想观念,需要透过一种过程来打开纠缠的结。于是,很多人参加了水陆法会之后,竟然对于生命的看法产生了改变,这就是水陆法会教导了一个省思生命的方法——学习拥有一颗忏悔与感恩的心,法会所透露的就是「反省」,思考生命行进中自己扮演何种角色,只有在隆重仪式的过程中,人才可能发现自己的谦卑。

     


     

  • Default
  •  




     

      今天的世界已经是一个地球大家庭,再不是只有自己生活无忧就够了,对于其他生命存在,人类其实也拥有着一股天生、本具的悲悯之心。任何的思想、行为都不断的回流,如果要拥有较好的命运、朋友、职业,并住在较好的地方、有较好的物质享受,最重要的还是从自己做起,命运由自己去打造,佛教的教义不断在阐释的也就是这样的观念,无论透过何种称为修行的仪式,无非就在启发那一点对于自心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