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名相名词解释:一法

 

发布: 2019-03-23 20:59:20   作者: 明沙门一如等奉敕集注   来源: 大藏经   

 


 

  • Default
  •  


     

    【出处】

     


     

      本词条出自《三藏法数》。三藏法数凡五十卷。明代一如奉敕编纂。略称大明法数、三藏法数。本书系辑自大藏经典中诸法数之名词,依增数法类编撰而成。名目起自‘一心’,终于‘八万四千法门’计收一五五五条,每条并附有略解,凡出于某经某论或某某撰述者,皆详注于各条之下;若遇各家或各宗派说法不同,则征引诸家之异说,内容极为详备。民初黄理斋据该书另编通检一册,将一五五五条中所引之各类名词,一一析出,令初学者方便检阅。

     


     

    【古文】:

     


     

      法即轨则之义。谓诸佛菩萨。莫不轨则真如之法修之而成正觉。故经云。惟以一法而得出离。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也。(梵语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华言无上正等正觉。)

     


     

    【译文】:

     


     

      法就是路途和规则的意义。诸佛菩萨,没有不依照“真如” 之法这个路途和规则而修成真正的觉悟。所以经文中说:只有通过一种法而得到出离,而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就是“一法”的含义了。

     


     

    【注释】:

     


     

      [真如]:(巴利文与梵文:tathatā)或实如(梵文:bhūta-tathatā),又译为如实、如如、本无、如,佛教术语,一般被解释为法(梵语:dharma)的本性,即法的真实本质,也就是法的真实自性。Tathatā,在梵文与巴利文中,源自副词tathā,意为这样地、如此地、如是地,在加上抽象名词语尾tā之后,形成Tathatā,一个哲学用语,用来表示“如是如是地呈现”、“如是呈现的状况”,是让事物(法,梵语:dharma)如同它存在一般的存在、成为它成为的那个性质,也就是事物的真实本质。释迦牟尼住世时,称自己为“如来(Tathāgata)”,也是来自这个字根。汉译佛经时,为了要正确地表示宇宙真实名相的真情实意,只能用“如”或“如如”来形容,意即“就是那样子”的意思。

     

      bhūta-tathatā,可见于现存的《金刚经》梵文本中,译为 “真实真如” 或 “实性真如”,义即《解深密经》七真如中的“实相真如”,如来是无虚妄颠倒的诸法实性的异名。梵文bhūta(巴利语:Bhūtamidanti),源自于动词bhū(梵语:भू)的过去分词,意为已形成、已存在、已成为,可以被引申为存在、本质、此在、存有(英语:Being)、真实、众生、元素、万物、神明等。汉译为实、真实。在表示实性的“如”前,加入表示无虚妄颠倒的修饰词“真”,合为“真如”,表达了“这如是呈现的性质”,是比起事物表象存在,还要真实的存在。 佛教的理念认为,众生的根器不同,而现实中佛教名相又深奥难通,因而,在翻译家思维、运用佛教语言、表达佛教名相、令众生接受佛教理念的过程中,难免对概念名称有所增减,难能恰到其位。在东晋之前的早期汉传佛教佛经译籍将“真如”译为“本无”,学者一般认为这是受道家老子思想的用词影响,以格义方式汉译而成。当时甚至曾出现“本无宗”。鸠摩罗什译师翻为“如”,求那跋陀罗译为“如如”,为直译。菩提流支与玄奘译为“真如”,为直译与意译混合。在玄奘之后,多译为真如。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意翻无上正等正觉(梵语:अनुत्तरा सम्यक् सम्बोधि,转写:anuttarā-samyak-saṃbodhi),含义是为“至高无上的平等的觉悟”,旧译“无上正遍知”或“无上正道”。是指佛教修行上的最高觉悟、最高涅槃境界,证得者即等同于成佛。其中的正觉(巴利语:sambuddho,梵语:sambodhi,三菩提)、正等正觉(巴利语:Sammāsambuddho,梵语:samyaksambodhi,三藐三菩提)的含义等同,还能叫究竟觉、妙觉、正自觉、等自觉、正遍知、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等觉、无上正真道、无上正遍知。‘阿耨多罗’意译为‘无上’,‘三藐三菩提’意译为‘正遍知’。乃佛陀所觉悟之智慧;含有平等、圆满之意。以其所悟之道为至高,故称无上;以其道周遍而无所不包,故称正遍知。大乘菩萨行之全部内容,即在成就此种觉悟。菩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则译为‘无上正真道意’。音译则为阿耨多罗三藐三佛陀,意指完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人,故一般译为‘无上正等觉者’。此系佛陀之尊称。又可省略阿耨多罗,而仅作三藐三佛陀(维摩诘所说经 菩萨行品第十一),或三耶三佛、三耶三佛陀等。

     

      《维摩经》佛国品肇注曰:阿耨多罗,秦言无上。三藐三菩提,秦言正遍知。道莫之大,无上也。其道真正,无法不知,正遍知也。《净土论注》曰:‘佛所得法,名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为无,耨多罗为上,三藐为正,三为遍。菩提为道,统而译之,名为无上正遍道。’新译曰无上正等正觉。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之无上智慧也。《大智度论》八十五曰:唯佛一人智慧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金刚经》云:“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复次,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