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公案集锦(五)

 

发布: 2015-06-30 18:17:33   作者: 本网转载   来源: 本网转载   

 


 

49、真正的自己

 


 

摘要:同样的一句话,有两种不同的层次,可能有更多的层次。天上的月亮,小偷与恋爱中的情人,可能有不同的看法,所以对于真理,不要钻牛角尖,“反求诸己”固然重要,广为通达更重要。

 


 

  一所寺院的监院师父,参加法眼禅师的法会,法眼禅师问:“你参加我的法会有多久了?”

 

  监院说:“我参加禅师的法会已经有三年之久。”

 

  法眼:“为何不特别到我的丈室来问我佛法呢?”

 

  监院:“不瞒禅师,我已从青峰禅师处领悟了佛法。”

 

  法眼:“你是根据那些话而能领悟了佛法呢?”

 

  监院:“我曾问青峰禅师说:学佛法的人,怎样才能认识真正的自己?青峰禅师回答我说:丙丁童子来求火。”

 

  法眼:“说得好。但是,你并不可能真正了解这句话的含意吧!”

 

  监院:“丙丁属火,以火求火,这就是说凡事要反求诸己。”

 

  法眼:“你果然不了解,如果佛教是这么简单的话,就不会从佛陀传承到今日了。”

 

  监院听后,非常气愤,认为禅师藐视了自己,便离开了法眼禅师。

 

  中途他想:“禅师是个博学多闻的人,而且目前是五百人的大导师,他对我的忠告,一定自有其道理。”

 

  于是他又返回原处,向法眼禅师忏悔,再次问道:“学佛的人真正的自己是什么?”

 

  法眼:“丙丁童子来求火。”

 

  监院闻言,突然有所领悟。

 

  同样的一句话,有两种不同的层次,可能有更多的层次。天上的月亮,小偷与恋爱中的情人,可能有不同的看法,所以对于真理,不要钻牛角尖,“反求诸己”固然重要,广为通达更重要。

 


 

50、放逐天堂

 


 

摘要:一休禅师的话,实在对世人最好的教育。

 


 

  一休禅师行脚在外,由于天色已晚,就借宿农庄。深夜被一连串的哭声吵醒,原来是邻家的主人因病去世,一休便说:“真是不幸,我去诵卷经超度他吧!”

 

  由于这位亡者生前是以捕鱼捉鸟杀生为业,故卧病时,常为过去的杀业而不安,其家属就要求一休禅师能作法,让死者上升天堂吧!

 

  一休禅师诵完经,就在一张纸上题了字,让死者握在手中,并告诉他的家人说:“好了!亡者会到天堂的,你们放心吧!”亡者家属对一休如此关照非常感动,但也很好奇,到底一休纸上写的是什么字呢?于是打开字条,只见上面写着:“这个人所犯的杀生罪业,如须弥山那么多,恐怕连阎罗王的帐簿上也找不出地方可以记了。”

 

  死者太太看了,内心非常难过,为什么一休禅师要如此捉弄人呢?

 

  一休:“你先生的杀业,你不承认有如须弥山那么多吗?”

 

  “我承认,只是难过没有方法可以超度他吗?”

 

  一休:“我本以诵经为他消罪解业,但你却那么要求,所以我才写信告诉阎罗王,像这样罪大恶极的人,实应放逐到天堂去,免得在阎罗王的帐簿上记不完而麻烦,你先生拿了信,必定可以到天堂的!”

 

  一休禅师的话,实在对世人最好的教育。

 


 

51、把门关好

 


 

摘要:禅师不是没有东西,禅师拥有的是别人偷不去的无尽宝藏。世间上的人只是知道聚敛,人为财死,心为物累,你有钱了,连小偷都不放过你,不如拥有自家本性里的无限智能宝藏,又有什么人能偷得去呢!

 


 

  有个小偷晚上钻进一座寺院,想偷东西,但翻箱倒柜的都找不到值钱的东西好偷,不得已,正准备离去时,睡在床上的无相禅师开口叫道:“喂!你这位朋友,既然要走,请顺便为我把门关好!”

 

  小偷先是一愣,随即就说:“原来你是这么懒惰,连门都要别人关,难怪你寺里一点值钱的东西都没有。”

 

  无相禅师说:“你这位朋友太过分了,难道要我老人家每天辛辛苦苦,赚钱买东西给你偷吗?”

 

  小偷觉得遇到这种和尚,真是一点办法也没有。

 

  禅师不是没有东西,禅师拥有的是别人偷不去的无尽宝藏。世间上的人只是知道聚敛,人为财死,心为物累,你有钱了,连小偷都不放过你,不如拥有自家本性里的无限智能宝藏,又有什么人能偷得去呢!

 


 

52、晒海苔

 


 

摘要:禅者的生活,无论什么,都不假手他人,也不等到明天,“别人不是我”、“现在不做,更待何时。”这是现代人应该深思的问题。

 


 

  日本永平寺道元禅师在中国天童寺时,看到一位八十多岁驼着背的老禅师,在大太阳下晒海苔,道元禅师忍不住地说:“长老!您年纪这么大了,为什么还要吃力劳苦地做这种事呢?请老人家不必这么辛苦!可以找个人为您老人家代劳呀!”

 

  老禅师毫不犹豫地道:“别人并不是我!”

 

  道元:“话是不错!可是要工作也不必挑这种大太阳的时候呀!”

 

  老禅师:“大太阳天不晒海苔,难道要等阴天或雨天再来晒吗?”

 

  禅者的生活,无论什么,都不假手他人,也不等到明天,“别人不是我”、“现在不做,更待何时。”这是现代人应该深思的问题。

 


 

53、听与不听

 


 

摘要:听到无言无说的开示法语,那他已真正听到禅语的法音了。

 


 

  青林师虔禅师初参洞山禅师时,洞山禅师问道:“你是从什么地方来的?”

 

  青林禅师回答道:“武陵!”

 

  洞山禅师再问道:“武陵的佛法与我这里的有什么不同?”

 

  青林禅师道:“如在蛮荒的沙石上开放着灿烂的鲜花。”

 

  洞山禅师听后,回头吩咐弟子道:“特别做一些好饭菜供养这个人!”

 

  青林禅师听后反而拂袖而出。

 

  洞山禅师对大众道:“这个人以后必然使全天下的学僧,都争先恐后地聚集在他的门下!”

 

  有一天,青林禅师向洞山禅师辞行时,洞山禅师问道:“你准备到哪里里去?”

 

  青林禅师道:“太阳是不会隐藏而不让人看见的,因为既是太阳,它必然是遍界绝红尘。”

 

  洞山禅师印可道:“你要多多保重,好自为之!”

 

  于是洞山禅师就送青林禅师走出山门,分手时,洞山禅师忽然说道:“你能不能用一句话,说出你此番远游的心情?”

 

  青林禅师不假思索地道:“步步踏红尘,通身无影像。”

 

  洞山禅师沉思了许久。青林禅师问道:“老师!您为什么不说话呢?”

 

  洞山禅师以问代答道:“我对你说了那么多的话,你为什么诬赖我不说话呢?”

 

  青林禅师跪下说道:“你说的弟子没有听到,你没有说的,弟子都听到了。”

 

  洞山禅师扶起青林师虔禅师道:“你去吧!你可以走到无说无示的地方去了。”

 

  禅师们非常认真,他们不是说谎,明明别人说的话,他说没有听到,别人没有说,他说他听了,这是非常耐人寻味的禅境,其实,听到无言无说的开示法语,那他已真正听到禅语的法音了。

 


 

54、化人说法

 


 

摘要:“物无虚应,此乃开启陛下信心。《法华经》云:‘应以菩萨身得度者,即现菩萨身而为说法。’今菩萨现身,乃为皇上说法!”

 


 

  唐朝,文宗皇帝生性嗜好蛤蜊,沿海民众总是不断地捕捉蛤蜊进贡朝廷。有一次御厨在烹调时,一打开蛤蜊的硬壳,见壳内一尊酷似观音菩萨的形象,梵相具足,非常庄严,文宗就以美锦宝盒供奉在兴善寺,让大家瞻礼。水产的蛤蜊,其中现出菩萨圣像,太过稀奇,因此唐文宗在上朝时,问群臣道:

 

  “众卿之中,不知有谁知道蛤蜊内出现菩萨圣像,是象征什么祥瑞之兆?”

 

  有一位大臣说道:“此乃超凡入圣之事,非一般学者凡人能知,圣上如必须探究此事,在太一山有药山惟政禅师,深明佛法,博闻强记,可以诏来询问。”

 

  惟政禅师到达宫中后,便告诉唐文宗道:“物无虚应,此乃开启陛下信心。《法华经》云:‘应以菩萨身得度者,即现菩萨身而为说法。’今菩萨现身,乃为皇上说法!”

 

  文宗道:“菩萨虽已现身,但未闻其说法?”

 

  惟政禅师立即解释道:“陛下认为此蛤蜊中现观音圣像,能否启发陛下的信心?”

 

  文宗皇帝说道:“这种稀奇的灵异之事,是我目睹,当然相信。”

 

  惟政禅师道:“陛下既已起信,那菩萨已为您说法说好了。”

 

  药山惟政禅师对唐文宗的说法,极尽巧妙,此种灵慧均由禅心中得来,所谓有了禅心,真是信口说来,皆成妙谛。吾人对佛法禅道能有体悟,则世间上一色一香,一草一木,无不是道。你如懂得:那青青杨柳,郁郁黄花,都是诸佛如来的法身;你能明白:那江海涛声,檐边水滴,都是诸佛如来说法的声音。哪里里一定要观音现身呢?哪里里一定要观音说法呢?

 


 

55、从心流出

 


 

摘要: 不要在枝末上钻研,要从大体上立根!

 


 

  雪峰禅师和岩头禅师同行至湖南鳌山时,遇雪不能前进。岩头整天不是闲散,便是睡觉。雪峰总是坐禅,他责备岩头不该只管睡觉,岩头责备他不该每天只管坐禅。雪峰指着自己的胸口说:“我这里还不够稳定,怎敢自欺欺人呢?”

 

  岩头很是惊奇,两眼一直注视着雪峰。

 

  雪峰道:“实在说,参禅以来,我一直心有未安啊!”

 

  岩头禅师觉得机缘成熟,就慈悲地指导道:“果真如此,你把所见的一一告诉我。对的,我为你印证;不对的,我替你破除!”

 

  雪峰就把自己修行的经过说了一遍。岩头听了雪峰的话后,便喝道:“你没有听说过吗?从门入者不是家珍。”

 

  雪峰便说:“我以后该怎么办呢?”

 

  岩头禅师又再放低声音道:“假如你宣扬大教的话,一切言行,必须都要从自己胸中流出,要能顶天立地而行。”

 

  雪峰闻言,当即彻悟。

 

  世间的知识,甚至科学,都是从外界现象上去了解的,而佛法,则是从内心本体上去证悟的。雪峰久久不悟,是因外境的森罗万象,在心上还没有获得统一平等,“从门入者不是家珍”要能“从心流出,才是本性。”这就是不要在枝末上钻研,要从大体上立根!

 


 

56、肯定自己

 


 

摘要:“肯定自己”这是禅者的一大课题!真正的禅者,“不向如来行处行”。世间上能改变人的东西太多了,金钱可以改变人,感情可以改变人,思想可以改变人,威力可以改变人。而今仰山禅师的禅,超越信仰,超越对待。

 


 

  沩山灵佑禅师正在打坐,弟子仰山禅师走了进来,沩山对仰山道:“喂!你快点说啊,不要等死了以后,想说也无法说了。”

 

  仰山回答道:“我连信仰都不要,还有什么说不说?”

 

  沩山加重语气问道:“你是相信了之后不要呢?还是因为不相信才不要呢?”

 

  仰山:“除了我自己以外,还能信个什么?”

 

  沩山:“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也只是一个讲究禅定的小乘人罢了。”

 

  仰山:“小乘就小乘,我连佛也不要见。”

 

  沩山:“四十卷《涅槃经》中,有多少是佛说的?有多少是魔说的?现在你所说,是如佛说?还是如魔说?”

 

  仰山:“都是魔说的!”

 

  沩山老师听了弟子这番话,满意地点头道:“今后,没人能奈何你了。”

 

  “肯定自己”这是禅者的一大课题!真正的禅者,“不向如来行处行”。世间上能改变人的东西太多了,金钱可以改变人,感情可以改变人,思想可以改变人,威力可以改变人。而今仰山禅师的禅,超越信仰,超越对待,“一切都是魔说的”,如此肯定自己,还有什么能奈何他呢?

 


 

57、寸丝不挂

 


 

摘要: 略

 


 

  净居寺的比丘尼玄机,常在大日山的石窟中打坐参禅,有一天忽然兴起一个念头,心想:“法性湛然深妙,原本没有来去之相,我这样厌恶喧哗而趋于定寂,算不得是通达法性的人。”

 

  于是他立刻动身往访雪峰禅师。

 

  雪峰初见时问道:“从什么地方来?”

 

  玄机回答道:“大日山。”

 

  雪峰用机锋语问道:“太阳出来了没有?”

 

  玄机不甘示弱道:“假如太阳出来的话,会把雪峰给融化了。”

 

  雪峰见其出语不凡,再问:“你叫什么名字?”

 

  “玄机。”

 

  “一天能织多少?”

 

  “寸丝不挂!”

 

  当玄机礼拜而退时,才走了三五步,雪峰道:“你的袈裟拖在地下!”

 

  玄机听后,赶快回头看一下袈裟的衣角。雪峰哈哈笑道:“好一个寸丝不挂!”

 

  玄机和雪峰的对话,可以看出禅的不同境界,玄机的话是捷辩,不是禅;雪峰禅师的一句“好一个寸丝不挂”,那才是禅机!

 


 

58、深不可测

 


 

摘要:禅,不能说有,也不能说无;不是动,也不是静;变而不变,不变而变;此即是彼,彼即是此;这不是一笔胡涂帐,这是禅的一统天下!

 


 

  有一位研究经律论的三藏法师,问大珠慧海禅师道:“请问吾人本性真如到底变异与否?”

 

  大珠禅师:“会变异!”

 

  三藏法师:“您错了。”

 

  大珠禅师:“你有没有真如?”

 

  三藏法师:“当然有。”

 

  大珠禅师:“如果你说真如不变动,那么你一定是个平凡的僧人。你难道没有听过真的修道者,可以转三毒贪瞋痴为三学戒定慧,转六识成六种神通吗?转烦恼成菩提,转无明为佛智吗?如果你说真如无变异,你就是外道!”

 

  三藏法师语塞,认输说道:“这么说来,真如就有变动了。”

 

  大珠禅师:“如果说真如有变动也是外道。”

 

  三藏法师:“您刚才说真如有变动,怎么现在又说不变?”

 

  大珠禅师:“如果您清清楚楚地见到自性,就会知道真如和万物的关系,您说变也是,不变也是。如果你没有见性的话,说变也不是,说不变也不是,如今一听人说真如会变动就做变的解释,又听说不变就做不变的解释。你怎能称为杰出的三藏法师?”

 

  三藏法师听后非常惭愧地说:“禅,真是深不可测!”

 

  禅,不能说有,也不能说无;不是动,也不是静;变而不变,不变而变;此即是彼,彼即是此;这不是一笔胡涂帐,这是禅的一统天下!

 


 

59、畸形

 


 

摘要:世间上有人过分贪财,有人过分施舍,均非佛教中道之义。

 


 

  有位信徒向默仙禅师说道:“我的妻子悭贪吝啬,对于好事,一财不舍,你能慈悲到我家去,向我太太开示,行些善事好吗?”

 

  默仙非常慈悲地答允。

 

  当默仙到达信徒家时,信徒的妻子出来迎接,但一杯茶水都舍不得端出来供养,禅师就握着一个拳头说道:“夫人,你看我的手,天天都是这样,你觉得如何?”

 

  夫人:“如果手天天这个样子,这是有毛病,畸形呀!”

 

  “这样子是畸形!”接着默仙禅师把手伸张成一个手掌,问道:“假如天天这样子呢?”

 

  夫人:“这样子也是畸形!”

 

  默仙禅师立刻道:“夫人!不错,这都是畸形,钱只知道贪取,不知道布施,是畸形。钱只知道花用,不知道储蓄,也是畸形。钱要流通,要能进能出,要量入为出。”

 

  这位夫人在默仙禅师巧妙比喻之下,对做人处事和经济观念,用财之道,了然于心了!

 

  世间上有人过分贪财,有人过分施舍,均非佛教中道之义。悭贪之人应知喜舍结缘乃发财顺利之因,不播种,怎有收成?布施之人应在不自苦不自恼情形下为之,否则即为不净之施。默仙禅师以掌为喻,实有至理。

 


 

60、快乐与痛苦

 


 

摘要:人生有苦乐的两面,太苦了,当然要提起内心的快乐;太乐了,也应该明白人生苦的真相。热烘烘的快乐,会乐极生悲;冷冰冰的痛苦,会苦得无味;人生最好过不苦不乐的中道生活。

 


 

  昙照禅师每日与信徒开示,都离不开:“快乐呀!快乐呀!人生好快乐呀!”

 

  可是有一次他生病了,在病中不时叫说:“痛苦呀!痛苦呀!好痛苦呀!”

 

  住持大和尚听到了,就来责备他:“喂!一个出家人有病,老是喊苦呀,苦呀,不好看呀!”

 

  昙照:“健康快乐,生病痛苦,这是当然的事,为什么不能叫苦呢?”

 

  住持:“记得当初你有一次,掉进水里,快要淹死时,你还面不改色,那种无畏的样子,视死如归,你那豪情如今何在?你平时都讲快乐、快乐,为什么到生病的时候,要讲痛苦、痛苦呢?”

 

  昙照禅师对住持和尚道:“你来,你来,你到我床前来!”

 

  住持到了他床边,昙照禅师轻轻地问道:“住持大和尚!你刚才说我以前讲快乐呀、快乐呀!现在都是说痛苦呀、痛苦呀!请你告诉我,究竟是讲快乐对呢?还是讲痛苦对呢?”

 

  人生有苦乐的两面,太苦了,当然要提起内心的快乐;太乐了,也应该明白人生苦的真相。热烘烘的快乐,会乐极生悲;冷冰冰的痛苦,会苦得无味;人生最好过不苦不乐的中道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