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嵋山道场与普贤菩萨

 

发布: 2021-04-05 16:03:16   作者: 新浪佛学   来源: 本网转载   

 


 

修编自新浪佛学

 


 

普贤菩萨

 


 

  普贤菩萨,是梵文音译,为我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他和释迦牟尼、文殊菩萨合称为“华严三圣”。

 

  普贤菩萨,梵音名号Samantabhadra ,或 Vishvabhadra。音译三曼多跋陀罗菩萨、三曼陀菩萨。又作遍吉菩萨。是将妙善、妙德、贤德普施一切众生之意。

 

  • Default
  •  


     

      同诸大菩萨一样,普贤菩萨信仰来源于经藏。《第二菩萨经迹经》说:“有转轮圣王,名无诤念。王有千子,第一太子名不旬,即观世音菩萨;第二王子名尼摩,即大势至菩萨;第三王子名王象,即文殊菩萨;第八子名泯国,即普贤菩萨。”普贤菩萨通常供奉于大雄宝殿释迦牟尼佛右边,是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的右胁侍,文殊菩萨是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的左胁侍。普贤菩萨辅助释迦佛弘扬佛道,且遍身十方,常为诸佛座下的法王子,故普贤行愿品言:‘普贤行愿威神力,普现一切如来前。’又言:‘十方如来有长子,其名号曰普贤尊。’普贤菩萨,不但能广赞诸佛无尽功德,且能修无上供养,能作广大佛事,能度无边有情,其智慧之高,愿行之深,唯佛能知。

     

      普贤,梵语称“邲输跋陀”。在《悲华经》的记载中,当阿弥陀佛为转轮王时,普贤菩萨当时为第八王子“泯图”,在宝藏佛前,发愿要在像娑婆世界一样不清净的国土中,修菩萨行救度众生。更应当修治庄严十千不净世界,使其庄严清净,就如同“青香光明无垢世界”。同时要教化无量的菩萨,令他们心地清净,都能趣向大乘佛法,使这种发大心的菩萨都充满他所化度的国土世界。宝藏佛即为他将“泯图”这名字,改号为“普贤”,并授记他未来在北方“知水善净功德世界”,圆满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佛号为“智刚吼自在相王如来”。

     

      普贤之名始出于三曼陀罗菩萨经,后广见诸经而成普遍之信仰。据《法华经·普贤劝发品》载,普贤菩萨乘六牙白象,守护法华之行者。台宗二百题卷十立有相,普贤论题,依礼忏诵经之有相行,达成感见普贤之旨。又《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卷四十,说普贤菩萨十种广大之行愿,即: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忏悔业障、随喜功德、请转法轮、请佛住世、常随佛学、恒顺众生、普皆回向。经中一一述此十大愿,明其功德无量,临命终时,得此愿王引导,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然此十大愿为一切菩萨行愿之标帜,故亦称普贤之愿海。以此菩萨之广大行愿,一般称为大行普贤菩萨。

     


     

    峨嵋山道场

     

  • Default
  •  


     

      峨嵋山是大峨山、二峨山、三峨山的总称。位于四川中南部的峨眉境内。“峨嵋”是《诗经》中形容女子秀眉的用语。主峰万佛顶之金顶海拔3099米,山下的平原地区海拔400余米,相对高差在2600米以上,雄冠国内诸名山。

     

  • Default
  •  


     

      《华严经·菩萨住处品》中记载普贤菩萨住地说:“西南方有处名光明山,从昔以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现有菩萨名曰贤胜(普贤),与其眷属3000人,常在其中而演说法。”

     

  • Default
  •  


     

    资料图:峨嵋山金顶

     


     

      峨嵋山这一奇观与《华严经》所记普贤菩萨住地十分相似和吻合。《格萨尔王传》中说:峨嵋山像一头步履矫健的白色神象,这和普贤菩萨骑象登山创建道场的记载极其吻合。佛经中记载普贤菩萨骑六牙白象。天上的事物与人间是对应的,天上有普贤菩萨骑六牙白象,人间有普贤菩萨住地峨嵋山似白色神象。《大日经疏》云:“普贤菩萨者,普是遍一切处,贤是最妙善义,谓菩提心所起愿行,遍一切处,纯一妙善,备具众德,故以为名。”《大乘经》载:“入山求道,饥寒病疠,枯坐蒲团,是曰普贤;普贤者,苦行也。”《华严经·清凉疏》曰:“普贤之学得于行,行之谨审静重莫若象,故好象。”白象是普贤菩萨愿行广大,功德圆满的象征,所以峨嵋山寺庙中的普贤塑像多骑白象。峨嵋山的洗象池,传说普贤菩萨每次骑象过此,必在这口池里汲水洗象,然后才登上金顶,池旁的寺院也取名洗象寺。为了歌颂普贤菩萨的功德,连缠生在冷杉枝干上的松萝,当地人也美其名曰是“普贤线”,认为是普贤菩萨特意在悬崖陡壁上挂起这些长线,引渡信徒登绝顶。

     

  • Default
  •  


     

      在汉代以前,峨嵋山原为道教天下。峨嵋山纯阳殿附近的千人洞,传说就是吕纯阳修道成仙的地方,被封为“天下第七洞灵陵太妙之天”。附近的十字洞,相传也是吕仙剑划而成。至今在神水阁前,还留下刻有“灵陵太妙之天”的大石碑。旁边还有“大峨”石刻,传为吕纯阳之手迹。佛教传入峨嵋山,始于晋代。印度高僧宝掌和尚,最早结茅庵于金鸡峰,后遂改名宝掌峰。尼泊尔阿婆罗和尚,以树皮盖殿于海拔2300多米的八十四盘之上,名为化城寺,俗称木皮殿。

     

  • Default
  •  


     

      但在当时峨嵋山还是道教盛行。东晋时,道教的乾明观首先改为佛教的中锋寺。隋唐以后,佛教兴盛,在山上普建佛堂,许多道观也纷纷改为寺院。至清顺治年间,山上最后一座道观纯阳殿,也被僧人改建,峨嵋山终于一统为佛家天下。当时全山有佛寺38座,庵堂72所,僧侣3000多人,香火鼎盛。许多梵宇琳宫,依山而建,有的隐藏于翠林树海之中,有的耸立于高山峻岭之巅,有的建于深壑幽谷之内,有的筑于危崖绝壁之畔,与峨嵋山水和谐地结合在一起。

     


     

    普贤道场来历

     

  • Default
  •  


     

      根据旧的《峨嵋山志》记载,汉明帝时甲子年间,里人蒲公采药,见到麋鹿的足迹像莲花一样,就向当时在峨嵋山修行的一位高僧千岁宝掌和尚请问,这位高僧也不敢确定,就让他到洛阳请问竺摩腾、竺法兰二位尊者。法兰告诉他:《华严经·菩萨住处品》有文,西南方有处名光明山,从者以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现有菩萨,名曰贤胜,与其眷属三千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说法。所谓贤胜,就是普贤。然而由于与这些人物的历史年代与《峨嵋山志》记载有所出入,所以在学界对此说法有所质疑。

     

  • Default
  •  


     

      清代居士蒋虎臣修山志时有《志余》一卷,其中有言:“世人竞称文殊在五台,普贤在峨眉,此是俗见……菩萨神化,周遍法界,何尝以某处为我道场,某处为彼道场耶?”在我们现在看来,这只能看作是高僧大德为教化众生的方便说法,而并无确实证据。但位于峨嵋山绝顶的普光殿历来被人看成是菩萨示现之所,吸引许多僧俗人等前来拜普贤。后改为相光寺,明时洪武帝重修,覆以铁瓦。清巡抚张德地又捐俸重修。相光寺成了普贤在人间的示现之所,从而逐渐成为主流看法,人们不再质疑而尊崇至今。从菩萨的恒顺众生的誓言来看,想必普贤菩萨也必不会违背众生的意愿,必会在此驻锡了。

     

  • Default
  •  


     

      因为有了普贤示现,很多僧人来峨嵋山礼拜菩萨,求菩萨佑护。最早的记载是魏晋年间中印度僧人宝掌来峨嵋山礼普贤。可见这时普贤道场在峨嵋山已有定论。晋隆安三年,慧远之弟慧持来峨嵋山,依普贤修法,居龙渊精舍,讲经说法,为时人所重。唐朝赵州从谂、黄檗老人、南泉老人、澄照大师均是禅门大德,都曾先后来礼普贤。其中澄照大师对普贤最为恭敬,每日六时礼普贤。宋行明禅师,入五台礼文殊,入峨眉礼普贤,均感二菩萨随心应现。明宝昙国师,受明洪武帝之命,重建相光寺,覆以铁瓦,又铸普贤菩萨金像。后于此寺十年,教化徒众。明归空和尚在礼普贤时行叩通天苦行,并燃一指以供普贤。其他居峨嵋山修行的高僧也代有人出,有成就者不乏其人。

     


     

    峨嵋山的历史影响

     


     

      因为峨嵋山影响很大,很多皇帝也有敕赐,以提高自己善行的声誉。最早的是唐僖宗敕建黑水寺,赐额永明华藏,又赐住持慧通禅师无缝袈裟一领。宋朝太祖、真宗、仁宗都曾先后敕赐万年寺,赐物有金珠、璎珞、袈裟、金银瓶、御书、钵、铜钟鼓锣等法器。仁宗嘉佑七年还颁赐经藏。徽宗也曾赐旙、幢等物。万年寺是传说中蒲公拜佛修行的旧址,宋代皇帝对此寺特别偏爱,简直要把它当作御用寺院了。明英宗于天顺四年五月初四日颁旨赐灵严寺大藏经一藏。明神宗对峨嵋山敕赐最多。赐海会堂千佛袈裟、佛牙等物。

     

  • Default
  •  


     

    (御赐佛牙资料图)

     


     

      佛牙是为了恭敬佛陀而称呼的,实际上20万年前的剑齿象的牙齿化石。所谓剑齿象,就是黄河象,最大能长到9米长,12吨以上,所以能有如此巨大的牙齿也正常。

     

      敕赐圆通庵慈宁宫皇太后手书佛号绣金长幡、九层沉香塔等。万历二十七年赐白水寺大藏经一部。万历四十年赐慈延寺大藏经一部。万历四十二年赐永延寺藏经一部。先后共有五次之多。

     

      清朝康熙帝于康熙四十一年春在北京赐伏虎寺僧照裕、光相寺普震《药师经》及手书大字。同年秋又派人到峨嵋山赐照裕经书、诗轴,又赐善觉寺元亨、大峨寺僧常舒、白龙洞僧祖元、毗卢寺僧德敬、雷洞坪僧慧植、铜殿藏经阁僧照乾、卧云庵僧照玉诸人《金刚经》及御笔手书等物。

     

      注:《华严经》在东晋时传入中国,因此自东晋时便开始把峨嵋山当作普贤菩萨道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