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法門 速超生死

 

发布: 2012-04-29 11:44:47   作者: 樂渡長老開示 周小草整理   来源:    

 

  • Default
  •  


     

    樂渡長老開示
    周小草整理

     

      佛教的教主釋迦牟尼佛降誕人間示現成道,其本願就是想要淨化五濁惡世,化娑婆穢土為清淨國土。淨土,是指莊嚴清淨的國土;這是諸佛菩薩為廣度一切眾生,在因地修行時,發廣大願力所成就的無苦無穢淨土。在佛教裡,因為有三世一切諸佛菩薩,所以就有十方無量的淨土存在。我們所熟識的,例如有兜率淨土、西方淨土、琉璃淨土、華嚴淨土等等。淨土信仰除了是一種宗教修行的境界外,對於我們現世生活當中,具有殊勝的意義和價值,就是大眾所嚮往的理想居處,正如太虛大師曾說:「律,為三乘共基;淨,為三乘共庇」。「淨土」誠然為佛教行者所共仰共趨的樂土,也是我們了生脫死的重要修行法門。

     

      在眾多的淨土法門當中,在中國流通的,主要為彌勒淨土及彌陀淨土兩種。彌勒淨土信仰,以東晉道安大師(慧遠大師的師父)為最早,他著有《淨土論》六卷,以期往生兜率彌勒淨土;唐代的玄奘大師及窺基大師,也都是以彌勒淨土為行持的依歸,發願往生彌勒淨土。

     

      彌陀淨土信仰

     

        而弘揚彌陀的淨土思想,則始於東晉的慧遠大師在廬山結白蓮社,社名取義往生彌陀淨土者,皆由蓮花所化生,清純潔白無染;蓮友共同精修念佛三昧,以專持「阿彌陀佛」名號為主要的修行法門;期許在臨命終時,仗賴彌陀本願的力量,往生極樂淨土,見佛聞法。

     

      「阿彌陀佛」是梵語Amitadha的音譯,華語翻譯為「光明無量、壽命無量」的意思。在中國自古以來,阿彌陀佛的淨土思想早就已深入民間,從「家家彌陀佛、戶戶觀世音」這一句話便可以看到,中國人信仰阿彌陀佛的普及大眾化。因此,一般人一聽說「念佛」這兩個字,便會直覺地聯想到,這就是指念「阿彌陀佛」的聖號;而說到有關「淨土」,便很自然地知道,意思是指西方淨土了。為什麼呢?

     

      因為中國佛教八大宗派之一的淨土宗,自始於東晉慧遠大師倡導彌陀淨土思想的易行道後,彌陀信仰日漸普及和大受歡迎,逐成為中國淨土信仰的主流,是諸佛菩薩淨土的代表。繼後一千多年來,因為有彌陀淨土的經論註疏等的弘揚,自唐宋以後,禪、律、天台、華嚴等各大宗派的著名高僧大德,兼弘淨土法門,廣事撰著有關《彌陀》經論的註疏,促成了淨土思想的廣泛。歷代大德們的身體力行,一心專持念佛法門,求生西方淨土,從而使得彌陀淨土有了所謂「諸經萬論,導歸極樂」的稱譽。隨著時代的遷移,歷代淨土宗祖師發揚光大了淨土的思想。所以與禪宗一道,淨土宗也成為影響中國佛教和民間信仰最深遠廣大的宗派。與此同時,以彌陀思想為主的淨土宗,在中國、日本及韓國的佛教史上也取得了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往生淨土三要門

     

      淨土宗三根普被,利鈍全收。雖然易行道主張專以念佛為主要的修行法門,但在思想內容方面,是以「信、願、行」為宗;此信、願、行三資糧是往生西方極樂淨土不可或缺的條件。淨土宗九祖蕅益大師在他所撰的《阿彌陀經要解》中說:「一切方便中,求其至直捷、至圓頓者,莫若念佛求生淨土。又一切念佛法門中,求其至簡易,至穩當者,莫若信、願、專持名號。」蕅益大師又說:「得生與否,端憑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所以說,信要真信、願要懇切,若只有行而無信願,決定不能往生西方。

     

      這就是為什麼有些人在臨終時,遇善知識為助緣,至心信樂,稱念阿彌陀佛的名號,雖只十念,亦能往生。這臨終前十念相續的善念力量,能消除惡業,得往生西方淨土;這除了是依止於「阿彌陀佛」真實清淨的無量功德名號而產生,同時也是要依止於行者自己無上的信心,作為不可思議的推動力。

     

      但現在另又有一個疑問:為什麼有些蓮友,雖然稱名憶念,仍不能滿願往生呢?

     

      答案是因為這些修行人沒有如實用功修持,以至無法與阿彌陀佛名號相應,感應道交。推其究竟,其中有三種主要不相應的因素:

     

      一、是信心不淳厚,時存時無;

     

      二、是信心不專一,沒有決定心;

     

      三、是信心不相續,有其他心念間雜。

     

      若能依上述次第一一收攝心念,使心念相續,一心專念,堅固信心。當信心淳厚具足,並以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等行願來修持念佛法門,決定能如願往生。

     

      淨土經論 堅定信心

     

      古德有云:「淨土法門,易行難信」,但透過誦讀經教的輔導,助長深信西方淨土的實有和仗佛力接引必定往生等經中的內容大義,使信眾從而產生堅定不移的信心。

     

      淨土諸經論中所描述的極樂世界,展示給行者的一種修行的境界,並教示我們「出離現世苦難、尋求精神解脫,往生極樂淨土」的最佳途徑。依據中國淨土宗的傳統,三經一論,是西方淨土思想的主要經典依據。三經,即是指釋迦牟尼佛住世時,於耆闍崛山所說的《無量壽經》、王舍城說的《觀無量壽經》、衹樹給孤獨園說的《阿彌陀經》。一論是指佛陀涅槃後,世親菩薩所造,全名為《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的《往生論》。近代淨土宗的祖師更提議主張三經一論外,應再增加《楞嚴經》中的〈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和《華嚴經》中的〈普賢菩薩行願品〉等成為淨土的五經一論。除了上述的經論外,釋迦牟尼佛在各經典中如《寶積經》、《悲華經》等都有提及「念佛」法門的殊勝。

     

      為什麼念「阿彌陀佛」的名號,便得以往生極樂世界呢?

     

      四十八願 普度眾生

     

      在淨土寶典《無量壽經》中,主要解釋說明阿彌陀佛及西方極樂世界的淵源。經中主要說明阿彌陀佛原本在因地修行時,是一位國王,因聽聞世自在王佛說法後,發願出家修行,法號法藏。法藏比丘曾發了四十八個成就西方淨土依正莊嚴,和攝受十方眾生的行願;並以宣講五惡、五痛、五燒等苦,列示三輩九品往生的條件,勸導眾生精進修行,了生脫死,離苦得樂。

     

      四十八願的內容,是依所攝取對象的不同,略分為三纇:

     

      第一、是攝法身願,指法藏比丘發願如果自己能成佛,一定要莊嚴佛身;例如要光明無量、壽命無量、及諸佛稱揚等三願。

     

      第二、是攝淨土願,是指在第三十一國土清淨願及第三十二國土寶香妙嚴願等願中,法藏比丘發願如果自己能成佛,要成就依報莊嚴的美妙清淨國土。

     

      第三、是攝眾生願,除了上列五願外,其餘四十三大願,皆是法藏比丘為利益眾生所發之誓願。這些大願中的每一願,都是與念佛修行人有重大的關係,其中尤以第十八、第十九、第二十等三個願,是最關緊要,而且最為實惠。由此可知,凡是念佛聖號者,皆是萬人修,萬人去,決不落空,所以修淨土法門,是至捷至穩。

     

      1. 稱其名號,雖只十念,亦能往生

     

      第十八願說:「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2.凡發願欲生其國者,臨終必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極樂淨土

     

      第十九願說:「設我得佛,十方眾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眾圍繞,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

     

      3.凡作善事之後,若將功德迴向求生極樂國,必得往生

     

      第二十願說:「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繫念我國,植眾德本,至心迴向,欲生我國,不果遂者,不取正覺。」

     

      法藏比丘為了成就四十八殊勝的誓願,累積無量慈心悲願的功德,後來果真成了佛,也就是「阿彌陀佛」。他所發的願,自然也都一一實現。法藏比丘已成為壽命無量、光明無量、願力無窮的阿彌陀佛。他以無邊願力的功德,展現出無有眾苦,而充滿諸樂的西方淨土。不論任何人等,信賴阿彌陀佛的願力,願生極樂世界,只要稱念阿彌陀佛聖號,一日乃至十日,以至十念,一心不亂,能仗阿彌陀佛的加持,甚至帶業往生,定能了脫生死,成就無上菩提。

     

      一心不亂 心口相應

     

      念佛應求證「一心不亂」;所謂「一心」者,就是只有一個念佛的心,更無異念;「不亂」者,心無餘緣,即不散亂。念佛一定要專一深入,認真的念,然而如何才是認真的念佛呢?

     

      持名念佛的方法,乃依於耳根,口念心聽,由此而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這是持名念佛的大方向。心無雜念、心口相應,念念是佛號,把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聖號念得字字分明,同時自己的心中觀想得清清楚楚,耳中也聽得明明白白。既有真信、切願,必須至心執持聖號。無論行住坐臥、語默動靜、穿衣吃飯等,總不離佛號,若能念茲在茲,能所雙忘,這樣的念佛才算是達到認真的境界。

     

      現節錄諦公上人的開示,讓我們對由「持名念佛」而證得「念佛三昧」的要領,有更深入的瞭解。諦閑大師說:「持名念佛要信真、願切、行純。先須放下胡思亂想一切雜念,提起正念,將「阿彌陀佛」名號繫念在心。不必長用高聲,恐傷元氣,以致喉痛;若有昏睡時,須用高聲以破昏;亦不必長用低聲,恐易散入昏,反起思慮。當思慮起時,自覺心不歸一,須收來正念,默默持去,從口中念出,耳裡收來,名為口耳相傳,自他不隔,最易入手,又易純熟,久久自成念佛三昧也。」其箇中道理,正如在《文殊所說摩訶般若經》裡說:「若人學射,久習則巧,後雖無心,箭發皆中。」

     

      念佛之道在以正念去妄念,最後要連這念 佛的一念也要泯除去,念到念而不念,不念而念;念而無念,無念而念的境界。就能像世人學習射箭一樣,久習則巧,後雖無心,箭發皆中,這就是我修持「念佛法門」的心得體驗。

     

      結語

     

      蓮宗二祖善導大師在其勸世偈曰:

     

      漸漸雞皮鶴髮,看看行步龍鍾,

     

      假饒金玊滿堂,豈免衰殘病苦;

     

      任汝千般快樂,無常終是到來,

     

      唯有徑路修行,但念阿彌陀佛!

     

      古德有云:「生死大事,無常迅速!」一寸光陰一寸金,這真是警策世人的忠言實語。所以我勸勉大家要勇猛發心、持恆久心、發堅固願、勿負初心。同時也切勿依靠他人,因為「各人吃飯各人飽,各人生死各人了」這句名言,啟發了我們「別人念佛,決不能取代自己的了生脫死大事」。所以我建議大家!念佛是要隨時隨地,不但在平時的行、住、坐、臥要念佛不斷;連在忙碌的時候,也要爭取分秒念佛的機緣;等到當大限來到時,臨命終前,念念在茲,一心不亂,熟習成慣,自然而然隨願隨念,蒙西方三聖接引,決定往生極樂。

     

      最後謹以白居易,將持名念佛的利益與妙用,描寫得淋漓貼切的一首詩,與大家分享共勉之:

     

         余年過七十,不復事吟哦;

     

         看經費眼力,作福畏奔波;

     

         何以度心眼,一聲阿彌陀!

     

         行也阿彌陀,坐也阿彌陀;

     

         縱饒忙似箭,不離阿彌陀;

     

         普勸法界眾,同念阿彌陀!

     

  • Defaul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