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變由心開始

 

发布: 2012-12-16 06:18:37   作者: 楊釗   来源:    

 

楊釗

 

  【編者按】

 

    六祖惠能大師云:“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尋菩提,猶如覓兔角”。原來,佛法不是空談玄義,虛無飄緲的,而是體現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生活隨處都是修學佛法的好良緣。

 

    去年十二月,性空長老、達義法師有緣在香港與楊釗大居士探討了世間法與出世間法之關係。楊釗大居士是一位成功的大企業家,他從企業管理中體悟到了許多佛法之妙義。性空長老對他的佛學思想給予了高度的評價和認可,並且,鼓勵他要善用企業經營管理之心得,大力闡揚人間佛教,這樣既可以讓佛法更加充滿著生命力和朝氣,又能廣度更多的企業家皈信佛教,護持三寶,引領商業界邁上更為健康,更加人性化的企業管理之方法。性空長老臨別時為之揮毫題辭:“菩薩應世,廣濟群生”。義含著:他是一位慧根深厚,菩薩應世的居家護法居士。

 


 

  • Default
  •  



     

     

       以下這篇文章是楊釗大居士,對成功企業管理的心得體會,他認為:心為萬法之根本,有了無私的清淨心,便擁有般若智慧;有了般若智慧,便有慈悲心;有了慈悲心,就能統領大眾,與大家同甘共苦。有這樣的管理模式,企業一定能做的成功。

     

        中國「十二.五」規劃的主線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也就是由過往的靠數量的增長轉變成靠質量的增長,由低效益轉變成高效益, 由做大轉變成做強,只有這樣才有生命力,才能保持「持續的、健康的」發展,否則將會出問題。要達到以上的目的,主要的方法是依靠「創新與科技」,創新可以開闢新的領域,新的市場,科技既可以協助創新又可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最終增加效益,增強競爭力。

     

        其實,最關鍵的要點,在於「心態」的轉變,因為「創新與科技」,歸根結底是靠人。如果一間企業,只有小部分的人去創新和利用科技,其效果是慢的,只有很多人去「創新和學習、運用科學的知識」才能產生良好的效果, 所以說,轉變必須由人開始、由心開始;我們經營企業的觀念務必領略和明白「企業成功靠大家、企業成功為大家」,如果離開這一條,企業的發展肯定會大打折扣。

     

        最近在雜誌中看到一家成功企業的報導,值得研究與學習,特此介紹。

     


     

  • Default
  •  



      

     

      在「海底撈」(公司名稱),全國五十一家火鍋店中有一萬名員工,他們幾乎都是年輕民工。在他們眼中你看不到抑鬱、自卑與憤怒,你可以看到的是發自內心的質樸笑容、就像在家裡接待客人的那種滿足與喜悅。董事長張勇承認,這些小孩(他喜歡這樣稱呼他的員工)沒怎麼接受培訓,因為端茶倒水不需要複雜的技術,只要你用心,怎麼做都對。

     

        在「海底撈」看來,熱情遠比能力重要。每天,在每一個「海底撈火鍋店」,你都可以看到排隊等待座位的客人。為了喚醒員工的熱情,張勇自然是善待了他的員工。譬如說,員工食住全由店裡負責,「海底撈」規定必須給所有員工租住正式小區式公寓,不能是地下室,而且距離店面走路不能超過二十分鐘,因為太遠會縮短員工休息時間。讓員工更像城市人, 讓他們有尊嚴地生活,他們才會全力以赴地工作。

     

        比點點滴滴人文關懷更重要的是,張勇在「海底撈」打造了一個共同發展的平臺,叫做「雙手改變命運」。「海底撈」的員工都相信:誠實善良並且通過自己的雙手努力工作, 就一定能得到客人認可;客人認可後,生意就能越做越大;生意做大了,大家的命運就能改變。具體地說,一個火鍋店的員工只要全力以赴地將自己的火鍋店發展成了A級店,他們就有資格去開新店;只要開了新店,大家就有了晉昇的機會,大家的命運就能隨之改變。在「海底撈」,員工不是幫老闆發財的「木頭」,他們是共同成長的合作夥伴。

     


     

  • Default
  •  



      

     

      所以,張勇有信心地說,員工們都想把火鍋店先做好,再做大,這股熱情擋都擋不住。這家公司在發展過程中,鼓勵員工親屬也加入公司,並鼓勵他們在同一個團隊中工作,也許正是為了保留「家」的文化,讓來自鄉村的員工在高樓林立的城市產生了強烈的歸屬感,而不至於迷失、甚至怨恨。

     

        不過,只有溫暖而沒有商業成功,這份溫暖也很難持續。所以,必須將人文關懷融入商業邏輯中,將其變成一種組織能力,「社區式的企業」大門才會隨之打開。對於服務行業,這個道理容易理解。正如「海底撈」所感悟到的那樣,客人通過員工這個層面來感知企業的產品和服務,快樂的員工創造快樂的客人,快樂的客人最終造就快樂的企業,快樂的企業支撐著更多快樂的員工。這個良性的循環最終形成了一個滾雪球效應。

     

        稻盛和夫曾說過:經營的每一天,就是提高心性的每一天。一位中國企業家接著說:對於員工問題的理解,就是對企業家或經營者心性的檢驗;誰解決了員工問題,誰就解決了產品和服務質量的問題。

     


     

  • Default
  •  



      

     

      我們在此特別強調心性和境界,並不是想回到道德說教的老路上去。如果不能找到成功的經營方式, 再偉大的理想也會在現實的「遊戲規則」面前褪色。我們太多的企業過於強調商業邏輯,而忽略了人文關懷。我們希望看到的是人文關懷與商業邏輯的雙輪驅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