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随长老朝拜佛陀足迹(上)

 

发布: 2014-03-24 18:16:13   作者: 子清   来源: 湛山精舍   

 

  在佛陀涅槃后的今天,作为一个无缘亲见释尊的佛弟子,在无法将心中的佛陀具象化的情况下,便对导师起了极大的思念,为了稍减这种无解的思念,时常生出了无限的怀想。就这样,常常在心中用幻想创造出一个完美的佛陀形象,随着岁月流转,不断的增添上更耀眼的色彩,久而久之,光耀夺目的神话之光,已将真实纯朴的人间佛陀掩盖了,于是便产生了沿着佛陀的足迹寻找佛法之源的想法。佛在世时我沉沦,我今出世佛灭度,忏悔此身业障重,不见如来金色身。再不把握此时,更待何时?

 

  2013年适逢加拿大佛教会湛山精舍开山长老性空老法师90高龄,性空长老认为每一位佛教徒都应当到缅甸大金塔和印度朝拜佛陀。长老也希望能在90岁去朝圣,祈愿佛力加持加国佛教四大名山早日圆成。他说一生若能够到佛陀的圣地,就表示能寻到根;一生能去印度朝圣,就可能获得佛陀所传授的真理;朝圣就是用至诚的心去换取佛陀的感召。为了完成长老的心愿,加拿大佛教会会长湛山精舍住持达义法师陪同着性空长老,率团开始了难忘而神圣的朝圣之旅。

 

  印度是佛陀的故乡,有著名的佛陀出家、苦修、悟道、传法、转法轮、忉利天宫说法、涅槃等八大圣地,是全世界佛教徒最向往的地方,朝圣者通常会到八大圣地朝拜,我们也不例外,开始了沿着佛陀脚步的朝圣之旅。

 


 

  • Default
  •  



     

    佛陀出家的因缘

     

      蓝毗尼意译为「解脱处」,位于古拘利国与迦毗罗卫国间(现今尼泊尔南部波陀利耶村),乃佛母摩耶夫人之父善觉王,为其夫人蓝毗尼所建的花园,佛于此园中的无忧树下诞生。

     

      太子出生后命名为悉达多,在优越的环境里长大后,时常陷入沉思中。据说他曾在「耕作节」庆典时,看到农夫于烈日下锄田工作,而土中许多被翻起来的蚯蚓等昆虫,就算没有被锄头腰斩,也难逃空中觅食小鸟的尖喙,而啄食到小虫的鸟儿,又要面临大鹰的扑杀。或许是看到众生彼此相残,结果仍然不免一死,悉达多的内心因而产生对生命的哀悯与疑惑。有一次,悉达多坐马车出城游逛,一出东门,见一萎缩衰弱的老人坐在路旁,悉达多心情一沉,转而往西门去,却又见一痛苦垂死的病人倒卧路边,于是再往南门,结果遇到一队送葬的行列,抬着一具干缩的尸体,亲人们跟在后面悲泣哀哭。从不曾见过这些人间悲苦的悉达多,心灵上受到了极大的震撼,他开始为这恐怖痛苦的未来而陷入前所未有的郁闷。就在此时,他在北门口遇到一位修行的沙门,神情安详而平静,气质庄严而无忧,于是他开始有了离家修行的打算,当时的悉达多只有29岁。

     


     

  • Default
  •  



     

    苦行林的苦修

     

      精进的悉达多来到苦行林之中,这里聚集着许多苦行者,他们或食饭汁,或食麻米,或食稻,或食牛粪、鹿粪,或食树枝、果实,或不做床席,或有常蹲者,或有卧荆棘者,或有裸行卧牛粪上者,或一日三浴,或有一夜三浴,以无数众苦,苦役其身。悉达多勇猛精进的修行,令与他共同修习苦行的五位伙伴钦佩不已。在身体已不成人形的状态下,悉达多的心灵却陷在困境中,因迟迟无法突破苦行的状态,悉达多决定进行最严酷的绝食,希望借此能获致最高的解脱涅盘境界。严酷的苦行令悉达多差点丧命,而且对心灵上的帮助也是微乎其微,他开始疑惑「苦行」似乎并非探索真理的大门。悉达多忆念起年少时期,曾于田埂旁的大树荫下观看农夫耕种,由于身心都很专注,因而有了情绪平稳、思维澄澈的体验。他顿时发觉或许只有以平稳的身心,去探索苦恼的源头,才是通达菩提的道路。但是,以他目前极为衰弱的身体,要获得这样的智慧,似乎是不太可能的事。

     

      这时,河边来了一位云游四方的游唱琴师,一边走一边唱着民间的歌谣:「……琴弦太松,音不成调,太紧则声音不悦耳,不松不紧则音声和悦优美!」正陷入思维困顿的悉达多听到了这歌声,豁然明白了身心如琴弦一般,只有离开极苦与极乐两端,才是心灵平静安稳的正道!于是,悉达多毅然决定,从此刻开始放弃苦行。

     

      于是悉达多离开苦行林,走入尼连禅河沐浴,由于刚结束严苛的绝食,悉达多的身体仍极为衰弱,几度摔倒在河中,最后靠着攀住树枝才得以勉强爬出河流。正当他虚脱倒地之际,附近村落的善良女子苏迦塔恰好经过,并奉献营养温热的牛奶给身躯孱弱的悉达多食用。悉达多颤抖地喝下第一口乳粥,这代表着悉达多告别了极端的苦行生活,开始趋向于平稳的「中道」。然而,长久以来跟随他修行的五位苦行同伴,看到这样的情形,却对这位昔日的精进同修伙伴产生了极大的误解。他们一致认为:悉达多终究是出身娇贵的温室花朵,严酷的磨炼,让他心生懈怠、退堕,这样一定无法达到最高涅槃境界。于是,五位同修伙伴失望地离开了。

     


     

  • Default
  •  



     

    伟大的觉醒

     

      悉达多的体力渐渐恢复之后,精神与思绪亦清明了许多。他不再期待依靠别人给他解脱的答案,他知道只有靠自己,才能找到开启解脱之门的钥匙。于是,依着数年修行的经验,他找到了菩提伽耶,两个旅行的商人送给他一坨干草,悉达多把草铺在这棵菩提树下,发誓如若不能大彻大悟,终生不起。在菩提树枝叶覆影的庇荫中,以大地为座,以苍穹为顶,开始进行他最后的精进思维,冥想、静行、苦思,日复一日、夜复一夜,七七四十九天之后,就在一个宁静的深夜里,当世人依然懵懂沉睡之际,悉达多的思虑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清明澄净,他剥开烦恼表面层层缭绕的情绪迷雾,直接面对那苦恼,细细品尝那味道,静静观察它来去的轨迹,审慎追寻它的源头。在反复深思中,悉达多夜睹明星,终于突破了无明的遮障,看清了「自我」的虚幻,悟到一个伟大的真理:「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之德相,乃因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

     

      菩提伽耶的大菩提寺内的释迦牟尼佛像。据说这尊佛像的相貌和佛陀在世时候的模样一样。佛像的顶髻由黄金铸成,所需费用经达赖喇嘛呼吁西藏人用一人一元的捐献筹募集得。而它背后的光环则由钻石镶成。大家买好了鲜花依序列队,由性空长老和达义法师带领一一在佛前献上,长老手捧鲜花,用至诚的心礼拜佛陀。

     

      我们在菩提伽耶住了三天,每天早晚都会到正觉塔前或是菩提树下打坐、诵经、静坐、朝拜。因刚刚到达印度,师父让我们在此休息调整,同时让我们感受来自世界各地的朝圣者对佛陀虔诚的礼拜。每到夜晚菩提伽耶的魅力更是让我们久久不愿离去,我们沿着着佛陀成道后的足迹一一的体悟佛陀的伟大。在长老和达义法师的带领下,每一位师兄都虔诚的诵经礼拜,就连狗狗也被长老的摄授力所折服,偎依来到长老的面前听我们念经,长老和法师慈悲,不舍一个众生,他们认真的为狗狗做了三皈依,大家无不为狗狗感到高兴,也被师父们的悲心愿力所感动。

     


     

  • Default
  •  



     

    佛陀初转法轮

     

      鹿野苑位于古迦尸国波罗奈城,今北印印度教圣地瓦拉那西市北方,又称鹿园。释迦牟尼在菩提伽耶觉悟成佛后,不知道谁能够理解他所领悟到的真理,于是他来到鹿野苑,决定找以前的同修伙伴们试试,看他们是否能够理解。

     

      五位苦行者本想冷淡地对待悉达多的到来,因为他背叛了苦行的誓言。但是当他越走越近时,五个人都被佛陀证悟的光芒所感,而想知道在他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

     

      这是佛第一次的布道,内容记载在《转法轮经》,史称初转法轮。乔陈如听后完全明了佛所说的法,要求剃度受戒成了第一位比丘。 (那时的戒还只有一句话。)这次讲法厚积薄发,讲了很多天,每天轮流派一个比丘出去托钵,余下的听法。讲的主要的内容是四圣谛——「知道苦的存在,解脱的第一步;知道为什么苦存在,解脱的第二步;了解苦是可以灭和尽净的,以及如何灭尽苦。」在鹿野苑的讲课内容,收在《无我相经》。五位比丘在这次讲法过程中,陆续地成为第一批觉悟者阿罗汉。

     

      佛陀找到了这五位侍者随从,为其讲演四圣谛、八正道的真理,他们如闻而修,证果而获得解脱。由此可见,佛陀觉悟宇宙人生的真理,并不以自己的修行达到圆满究竟而停止,他将众生的痛苦作为自己的痛苦,因此而说法教化众生。五位随从也因此有所证悟,跟随佛陀出家为五比丘僧,成立了最早的僧团。佛、法、僧三宝至此圆满集结,在接下来的雨季中,佛陀就在鹿野苑的牟拉甘陀库底精舍说法度众,僧团逐渐扩大到60人左右。后来佛陀传法后,派遣他们到各地弘法,建立了最早的佛教僧团。

     

      进入鹿野苑的大门,只见一片空阔的土地上,用砖头垒成的各种建筑物的遗址,似乎可以想像当年「台观连云,长廊四合」的盛况。在中央部分,仍然有石头的门槛,精美的纹饰在诉说着久远的历史。在一片残垣内,石头上贴满了金箔,围成精舍的样式,据说这是佛陀雨季安居时的精舍。旁边有一个亭子,里面有一根断残的阿育王石柱,里面刻着阿育王的铭文。

     


     

  • Default
  •  



     

      佛陀的初转法轮处,是以古老的红砂石砖砌成的讲坛。阳光照在身上,长长的影子映照在古台,古老的砂石仿佛承载着真理。讲坛边沿是四个长长的坐墩,是五比丘听法的地方。讲坛的砖头随处被虔诚的佛教徒贴上金箔,或被香熏成黑黑的。这是佛教史上最伟大的演讲——初转法轮。性空长老告诉我们用心去聆听,随着风吹树叶的沙沙声,似乎引领着我走进了佛陀的时代……寂静的鹿野苑,每一个角落都有一个故事,夕阳下的鹿野苑,只有修行者在不断地绕塔,不断地礼拜。一颗颗晶莹的泪珠,会湿透塔下的每一块石头、每一片土地,会滋润每一棵小草,这是来自心灵的礼物。

     


     

  • Default
  •  



     

    灵鹫山说法

     

      从苏佳达村到灵鹫山约需两个小时的车程,该山因为有形似鹫鸟的山石而得名,汉译的佛经则按音译而称之为「耆闍崛山」,是佛陀在世时重要的法场之一。佛陀在灵鹫山宣说了许多重要的大乘经典,诸如《妙法莲华经》、《大集经》、《宝积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等。佛经一般会在第一页的第一句交待这部经的说者是谁、在哪里说、和向谁说等等。 《妙法莲华经》首页和《大般若经》首页记述了佛在耆闍崛山宣说这些经典。

     

      佛陀在世时,这里(摩揭陀国)的经济繁荣,国力鼎盛。国王频婆娑罗王归信佛教,对佛陀礼敬有加。佛陀很喜欢灵鹫山,因为该地山势颇高,远离闹市,十分清静,山上多有石窟,可供他和众弟子静修和说法。但也是由于灵鹫山远离民居,过于僻静,替极度妒忌佛陀的提婆达多提供了谋害佛陀的机会。提婆达多是佛陀的堂弟、阿难尊者的哥哥。和阿难尊者一样,他也跟随佛陀出家学道,成为比丘。他聪慧过人,精通佛法,甚至学会种种神通。但是他很妒忌佛陀的成就和地位,常想杀害佛陀,然后取而代之。

     

      提婆达多曾经多次在灵鹫山一带设计,要置佛陀于死地,但每一次都由于佛的悲心和慈力遍及一切而得以逢凶化吉。他曾趁佛陀上路时,驱赶一头狂性大发的野象冲向佛陀,要把他踏成肉泥。不料大象一见佛陀,马上被佛的无量慈心所摄服,不但乖乖地站在佛前,而且用它的象鼻吸净佛脚上的尘土,洒向自己的额上以示敬服。

     

      提婆达多又曾暗伏于灵鹫山的高处,等佛陀路过时投下大石,要把他砸死。幸好佛陀没有被击中,但在飞砂走石当中,佛陀的脚就被砸伤了。

     

      虽然提婆达多如此恶劣,但是佛陀并没有因此而对他严加责罚,反而替他授记,说提婆达多死后必须先下地狱受苦,但当他的恶业报尽之后,他会洗心革面,经过若干劫后,提婆达多必当成佛。

     

      灵鹫山上的圣迹处处,可惜我们事前没有做足功课,而较为神圣的和偏僻的地方,诸如佛陀说法之处、伤足之地,佛陀及其弟子起居及讲道之处等等,就这样错过了,实在可惜。但大家还是虔诚的静坐在说法台前跟随着师父诵经念佛,功课做完后,静坐时似乎还真的听到了佛陀说法的声音。真可谓是:山色无非般若身,溪声尽是广长舌。

     


     

  • Default
  •  



     

    舍卫城祇园精舍

     

      佛陀在世时,多住在舍卫城祇园精舍与王舍城竹林精舍中,在舍卫城生活和说法的时间最长,有二十五年之久。有关他在舍卫城的神迹和故事相当多,其中有些载录于佛教的典籍里,有些至今仍在当地广为流传。

     

      舍卫城中最重要和最著名的佛教圣地是佛陀说法和居住的「祗园精舍」(即「祗树给孤独园」),在这里佛陀演说过许多重要的典籍,包括净土宗的主要依据《阿弥陀经》和让禅宗六袓惠能闻经得悟,继而大开顿悟法门的《金刚经》等。 《阿弥陀经》首页,注明该经由佛于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所说。 「金刚经」首页,注明说法之地为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

     

      这个精舍命名为「祗树给孤独园」,因为园地是由舍卫国的太子祗陀和富豪给孤独长者(亦名须达多)共同捐赠给佛陀及其僧团所用的。这个园地本来是祗陀太子的物业,给孤独长者用金块满铺地面的价值来向他购买地皮,而祗陀太子则捐送园内的树林和建屋所需的木材,所以佛陀把两者的功德并合而称之为「祗树给孤独园」。

     


     

  • Default
  •  



     

      佛陀在世时,该园兴建得十分宏伟,可惜后来日渐荒废,据玄奘法师的《大唐西域记》所述,祗树给孤独园已变得「室宇倾圯,唯余故基」。在祗园精舍,朝圣者务必参观的首推被管理当局命名为「二号庙舍」的「犍陀俱提精舍」,因为这是佛陀所居的卧室。现在所见的犍陀俱提精舍是已经复修过的建筑物,虽然它看来像个平台,但复修以前的精舍残破得只剩下墙根。在祗园精舍,除了犍陀俱提精舍外,另一个饶有价值的圣迹则是阿难菩提树。那是一棵很高大的菩提树,据说是由阿难尊者亲手种植的。如果这个传说属实,这棵树足有二千多年的树龄了。

     

      当我们身在其中,眼见一个这么重要的佛教发祥地竟然变得如此荒凉,心里不免颇有凄凉的感觉。但是,如果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假如这些地区在近代没有作为「遗址」保存下来的话,恐怕这里早已变成高楼大厦、工厂林立的地方,那就更加难以保存和维护宗教及文化的遗迹,说不定这些古老的废屋和宅基早就被现代化城市改建得连一点痕迹也没有了。时至今日,祗树给孤独园就像一座大公园,原有的屋舍,就如玄奘法师所见,只剩下墙基。但这并没有减少舍卫城作为佛教圣地的重要性,从世界各地远道而来朝圣者依然是骆驿不绝。

     

      (下期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