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汉地法师雪域求法纪略 (上)

 

发布: 2014-03-24 18:32:18   作者: 万玛   来源: 湛山精舍   

 

  自1911年辛亥革命以来,中国佛教界、知识界为弥补汉传佛教所欠缺的晚期大乘佛教的内容,开展一系列佛教革新运动,藏传佛教的经论、典籍,成为中国佛教界改革的主要参考,藏传佛教教法开始在中原大地流传。于是,在北京、上海、武昌等地纷纷成立西藏文化院,学习西藏佛教文化。尤其是太虚大师于1932年主办的「汉藏教理院」提倡以「研究汉藏佛理、融洽中华民族、发扬汉藏佛教、增进世界文化」为办学宗旨。在这种思潮的感染推动下,中国汉地僧人和学者纷纷组团远赴西藏求法,立志将藏传佛教文化的精髓带到汉地弘扬,开创近代史上汉地僧入藏求学佛法的先河。

 

藏传佛教在汉地流传的特点

 

  藏传佛教自元代开始就已经传入汉地,但由于西藏佛教深奥的教义与繁复的仪轨,加上语言的隔阂和元代朝廷的限制,藏传佛教只限于皇宫内院中传播。此后的明清两代情况依然如是。清朝政府倒台后,西藏佛教从皇室内廷渐渐流传到民间,为社会各界接受。其主要原因是,民国时期提倡三民主义,民权得到重视,人民的佛教信仰自由得到尊重。加之,中国文化思想界掀起一个弘扬传统文化的高潮,许多知识份子倾心于佛教,并以佛教思想为立身之本,佛教的理念与思想受到知识界有识之士的广泛青睐;一大批具有改革思想的仁人志士,包括出家僧人和学者,远渡东洋及欧美国家求学,并接受新的思想。他们注意到西方人已对西方的物质文明产生失望和厌倦,转而对东方的精神文明表示欣赏,其中包括对佛教的兴趣;特别是注意到西方世界对于藏传佛教的学风与内容的重视和研究。

 

  当这些新思潮随着西方思想一并输入中国之后,自然引起中国文化思想界对古老佛学的重视和兴趣。在这样一文化背景之下,一些具有改革意识的政治家、思想家选择了佛教。为了弥补汉传佛教的不足,促进中国佛教的复兴,其中一些人则把目光投向藏传佛教的世界。于是,在南京、北京、上海等地纷纷建立专门研究西藏佛教的机构,很多人亲赴藏地求法,大开藏传佛教研究、译经、传法的风气。约在此期间,西藏佛教各教派的喇嘛们也纷纷到汉地传法,各种法会盛极一时,西藏佛教渐渐从宫廷垄断中走出,开始在中国大地流传开来。

 


 

  • Default
  •  



     

    最早的民间汉藏佛学交流

     

      被誉为中国「近代佛教的马丁路德」的太虚法师,是中国近代佛教史上的名宿。他亲自创办「汉藏教理院」,毕生致力于汉藏佛教界的交流。自1921年开始,太虚法师的子弟开始着手翻译藏传佛教经典,开创汉人研习藏传佛法的先锋。与此同时,宣导居士佛教的大学者欧阳竟无在南京的支那内学院,也设立了「藏语」与「藏文文法」的课程。并组织编辑《藏汉字典》。早在1912年,太虚法师弟子大勇法师东渡日本学习东密,接受金刚、胎藏二部曼陀罗大法,在日本获得佛教最高学位。但大勇法师在日本学习期间,发现日本密法远不如西藏密法殊胜。于是回到中国,在「汉藏教理院」开始研习藏传佛教经典。 1919年,大勇法师经武昌到北京,将研究藏传佛教的风气带到北方,在北京慈因寺成立「佛教藏文学院」。经参阅北京雍和宫所藏藏经目录之后,更感觉藏传佛教之博大精深,随即产生入藏求法的坚定信念。他在当时的报纸上撰文说:「西藏佛法极为丰富,汉地未译者,藏地均有,学法应至西藏」。 1926年,大勇法师率领法尊、观空等二十多位学僧远赴西藏求法,这些人后来都成为中国佛教界的中坚力量。

     

      (下期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