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最大的福德因缘

 

发布: 2014-08-24 11:31:11   作者: 达义法师   来源: 本网讯   

 


 

  佛教常常讲「福德」。所谓福德,一般指现在或未来在世俗法上的利益与回报,是种植福田的因,是修福报的功德。譬如像到处去布施钱财、利乐有情,或是组成慈善团体助贫扶危等,凡是跟其他人发生互动,让他人得利益者,都是在种福的人,其中做功德希望得到回馈,为世间福德。像释迦牟尼佛经过无量劫种福,虽然在成佛的最后一生历尽艰辛,但成就了伟大的人格,从而拯救了无数的生灵,就是圆满的出世间福德。因而,诸佛菩萨的福德是在不断地救世度众生,种福田从来不求回报,成为一直永远种下去的圆满福德。所以,我们可以从种福不求回报开始,通过学习佛法,用平常心看待得失、成败,生起不受烦恼困扰的大智慧,从而体会人生真实的快乐。

 

  体认人生的最大福德因缘

 

  我们可以从佛法中体认人生的最大福德因缘是什么。在《佛说阿难同学经》中说:「比丘!人身难得,犹优昙钵花。比丘!人身甚难得,犹彼板一孔推着水中,数万岁乃值其孔。」意思是说,要获得人身实为不易,如同盲龟值浮木。我们之所以很多时候胡思乱想,不能安住,都是没有认识到生命的宝贵,没有意识到暇满人身的重要性,因为修学佛法必须依靠暇满人身。所以憨山大师曾说:「佛说二十难中云:得人身难,生中国难,得遇佛法难,亲近善知识难,生正信难。此五乃难之难者。」

 

  在《佛说阿难同学经》中又说:如来出世甚难遇亦如优昙钵花。优昙钵花本义是青莲花的意思,为世间所无的天花,佛教传说此花三千年开花一次,是稀有难逢的大事。 《妙法莲华经•方便品》说:「佛告舍利弗,如是妙法,诸佛如来,时乃说之,如优昙钵华时一现耳。」这就是成语「昙花一现」的出处;《妙法莲华经》以此来比喻如来所说教法甚深微妙,就好像是这稀有的昙花一现,难遭难遇。所以称为妙法。

 

  《成佛之道》偈语说:求人而得人,修天不生天,勤修三福行,愿生佛陀前。主要是赞叹得人身的稀有殊胜。所谓「富贵学道难」,天人的生活太过于享乐,不知痛苦,所以不懂修道;一旦福报享尽,随即五衰相现,再度轮回生死。人在五趣六道中生存,苦乐参半,有苦有失落,才会让我们生起向道心,欣乐厌苦,所以在人间修行比较容易成功。佛教的教主释迦牟尼佛没有选择在天上修行、成道,而是出生在人间,修行在人间,成道在人间,就是最好的证明。 《菩提道次第广论》也说我们能够得到人身,而且能听到佛法,这就跟一只虫子从地里爬出来礼佛一样稀有。这个比喻说明,我们今天学习佛法的因缘是非常希罕、殊胜,非常不可思议的。所以人间是最好的菩提道场,我们今生既能「求人而得人」,人身最宝贵、人身最美好、人身最殊胜、人身最难得,要珍惜我们眼前的暇满人生。更应把握时间,好好修学佛法。应当把握现世为人的因缘,勤修戒定慧,广修三福行,为自己累积福慧资粮,发愿生值佛世,成就佛道。

 

  把握有限的岁月光阴

 

  佛教的寺院常在晚课时诵念《普贤警众偈》:「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当勤精进,如救头燃,但念无常,慎勿放逸。」意思是说,这一天过去了,生命也随之减少一天;就如同在水里优游自在的鱼儿,忽然警觉河池中的水越来越少,不禁慌乱无主,哪里还有什么快乐可言呢?转念一想,生命就如石火电光,无常的大火马上就要烧到头上来了,就不能继续放逸享乐下去了;应该精勤学道,早日出离生死大海。这段大行普贤菩萨所作偈颂,警示大众珍惜现有人生,不可虚度光阴。

 

  人总心存侥幸,认为坏习惯慢慢戒除,好事慢慢去做就好了;今天过了还有明天,今年过了还有明年,却不知人命无常,生命就在呼吸之间,是由不得人的。所以,在佛教里有四种精进,又称「四正勤」:

 

  一、未生恶,令不生;

 

  二、已生恶,令去除;

 

  三、未生善,令生起;

 

  四、已生善,令增长。

 

  对于断恶修善,必须精进、勤劳的去做,不可有片刻的懈怠放逸。尤其一个有智慧之人,应当常思「国土危脆,人事无常」,所谓「荣华总是三更梦,富贵还同九月霜」,一切的荣华富贵都是过往云烟,你应该为生命的未来做一些预备、播种的工作。就如晴天备伞,白天备烛、备手电筒,平日总要有些预备;唯有把握当下,广结善缘,广修善行,才不会空过这一生的宝贵生命!

 

  从人生中体验世事无常

 

  一般人不明白无常的真理,总觉得世间一切恒常美好,青山绿水生气盎然,青春年华常随左右,五光十色的感官欲乐,人生充满无限的乐趣;但是有智慧的人,却能从中看出无常的忧患。如:早晨的太阳从东边升起,到了傍晚就日落西山;再旺盛的火势,也会有烧尽的一刻;拥有地位、势力、钱财等尊荣豪贵,并非恒长如此,终究都会成空,这就是无常!

 

  在《佛说罪业应报经》里有四句偈说:「日出须臾没,火盛不久燃,尊荣豪贵者,无常复过是」;佛陀曾说:「生命在呼吸间」。都是警示我们无常的迅速,应及时把握光阴。无常是瞬息万变,比日出、大火,以及人生的荣辱变化还快。正因为人生无常,我们更应该珍惜当下。

 

  世间一切是由因缘业力所成,所以佛法告诉我们,人间有「生老病死」、时间有「生住异灭」、空间有「成住坏空」,藉由因缘法,让我们懂得把握当下,如父母还健在的子女,要好好尽孝;儿女尚在身边的父母,要好好教养子女;拥有知己好友,要好好珍惜这份友谊。总之,人要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生活中的种种经验,都是无常真理所显现的人生真相。有了无常的体证,就会了解一念能遍及三千大千世界,刹那也可以是永恒;懂得无常变化的道理,尽管世界有成住坏空,人生有生老病死,世间万物总是瞬息万变,只要自己的心如如不动,就能不被外境所动摇、迷惑了!

 

  认清人生最值得忧虑的事情

 

  唐代的寒山大士与国清寺僧人拾得常在一起郊游、吟诗作对,留下不少隽永的诗集传世,他在《醒世诗》中说:人生不满百,常怀千载忧;自身病始可,又为子孙愁;下视禾根土,上看桑树头;秤锤落东海,到底始知休。他这几句诗作都白话易懂且富含深意,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那就是如何在现世人生才能享有自在安乐。虽然现在科技发达,人要想活到百岁以上,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人生中的忧苦不安,远超过悠长的一百岁。家庭、感情使我们挂碍,名利、权势令我们执着,健康、容貌让我们担忧,人际关系使我们伤神。人生岁月只有短短数十寒暑,人心却时时被种种的忧悲烦恼捆绑。往往自身的烦恼病痛才刚刚康复,事业也有了一点基础,又要为子孙烦忧,想到自己的儿子、孙子,担心他们的生活、事业等等,除了背负衣食住行各种欲望的包袱之外,还要为身边的人牵肠挂肚,可以说,人活在世间上很辛苦,心里的负担很重。

 

  我们生活在这个人间,往下看,各种禾苗的根深植在土壤中,不断生长;往上看,从桑树枝头的变化,可以看到春夏秋冬四季的更迭。人活着的时候意气风发,三寸气可以作千般用,计较、比较,争夺、算计,往往只见利而不见害,就像鱼见食而不见钩。等到有一天无常大限一到,呼吸一停,一口气上不来时就如同「秤锤落东海」,什么都带不走,再多的比较、计较都是枉然。这时候才知道人生苦空无常,都是两手空空而来,两手空空而去。

 

  珍惜比钱财更为宝贵的生命

 

  对于金钱的运用,我们仍须量入为出,自己要有计划,钱财用了才是自己的。将钱财运用在有用之处,就如同放在功德的坚牢库里,没有人能抢得走。所以,《大毗婆沙论》四句偈说:「财积后必尽,位高后必退,亲合后必离,寿住后必死。」这四句偈说明世上一切事物都是无常的道理。好比钱财,有的人贪财好利,一味地积聚营求,最后落得人为财死的下场。其实,财富纵使积聚再多,也不一定管用,因是钱财属五家共有,一旦遇到淹大水、烧大火,或者意外事故、贪官污吏,甚至不肖子孙败坏家产等等,钱财都没有了,所以钱财是无常的,不能让人永远保有它。

 

  又好比官位、地位太高,并不是好事,所谓爬得高跌得重,人应该衡量自己的能耐,自己可以做多大的官,能做多少的事,都要随宜随分。比方,我的能力只能做一个科长,为了争夺一个处长、经理的头衔,一心就想打倒他人,甚至还想继续往上、往高位爬,这样的心态是很危险的。

 

  我们身边有很多亲近的人,如父母、兄弟姊妹、亲属、朋友等各种关系,可是相聚会合了之后,终有一天还是要各自离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像走在不同的路上,走到中途偶然会合了,不久又要分道扬镳,各人有各人的去处。这就是「亲合后必离」的道理。人的寿命是有限的,因此要好好的爱护珍惜。如果不爱惜自己有限的生命,茫然空过一生,死了之后还要继续在生老病死中轮回流转,那就很可惜了。这就是「寿住后必死」的道理。

 

  建立正确的人生观

 

  每个人都有一个身体,现在有一个问题值得我们研究:这个身体是真的还是假的呢?说它是假的原因是,人从出生是一个小婴儿,过了几年就是儿童,转眼间变成青少年、成年,紧接着是中年、老年,最后走向死亡,这个身体从来就不会听从我们的控制,它不是自己的。比方有人希望健康,不要生病,但身体的毛病由不得你,它不会听从你的所求;有的人要睡觉,偏偏睡不着,身体不顺从你的意思。但是,如果说身体是假的,你也会不服气。因为明明有我这一个人,会说话,会吃饭,天天要做事,有理想抱负;长大后娶妻生子,有正当的工作,这些都是很真实存在的。

 

  那么这个身体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呢? 《佛说解冤枉经》说:「人云身是假,我曰身是真,借此假面孔,广种菩提因。」佛法告诉我们,在无限的时空里,这个身体只是个假相,是会变化无常的,像花开一样,不久就会凋零,人生也是一样,时时都在无常变化中。人是由地、水、火、风四大种因缘和合而成,一旦因缘散灭,这个身体哪里是真实的呢?身体虽是假有的存在,但它又不完全是虚假的,就像我们念佛参襌及各种修行,可以让自己慢慢与真理相应,感受到人生的解脱自在。所以这个身体亦真亦假、亦假亦真,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可以说不真不假、不假不真。不管真假与否,从出世间的角度看,我们要借着这个四大五蕴、因缘假合的身体去「广种菩提因」,广植善的、正觉的菩提正因,发起「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菩提心;有了好的因,就会有好的结果,有大智慧的人就有大福报。所以发菩提心对学佛修行是很重要的。如果能从这四句偈勘破身体是虚妄不实的假合,进而在有限的生命长河里广植菩提善因,就会在生活里自然增长福德,就能为自己创造永恒的生命价值了!

 

  体验人生当下的「常乐我净」

 

  一个人若能放下烦恼执着的包袱,净化心灵,随时为自己的人生制造乐趣,当下就能体会到清净自在的境界。所以,《大宝积经》说:「心不著名色,不生我我所,是名为安住,真实持净戒。」这里的「名色」,是人的精神与物质,是五蕴总称,也是「十二因缘」的一个过程。佛教的十二因缘观,说的是人生死的由来,从过去到现在、到未来的流转与还灭,内容分别是:众生因为「无明」,造作种种「行」为,产生业「识」 ,随着业识投胎而有「名色」,「六入」继而成形,当六入接「触」外境,产生感「受」,生起了「爱」染,而有执「取」的行动,造下业「有」,而形成「生」命的个体,慢慢走向「老死」,另一期生命又再度开始。

 

  一般人往往贪爱这个「我」,渴望精神安乐,身体舒服,其实我们的心岂只执着于这个「名」和「色」?时时贪着在金钱、物质上,沉湎于感情里。因此这首偈语警示我们「不生我我所」,就是不要去执意于这个「我」。试想,如果一个人从生到死的大限一到时,平常认为「这是我的头」、「我的双手」、「我的身体」等等,都损坏、解体了;「我」是四大五蕴和合而有,终会分散,已经不真正属于自己了。 「我」即没有了,更无「我所」,我所有的家、我所有的土地、我所有的亲人、我所有的股票等等,凡是认为「我所有的」,都变成五家共有:一旦遇到水灾、火灾、盗贼、贪官、不肖子孙,一夕之间也有可能化为乌有。所以,能够安住身心,不把心放在声色名利、四大五蕴、五欲六尘上,而是安住在佛道上,安住在慈悲、信仰、道德上。心能时时安住,一旦因缘成熟,哪怕是一草一木,一句平常的话语,眼见耳闻的有情无情,就可以让人了却生死,得到究竟的圆满福德!

 

  觉悟生命的意义

 

  从大乘佛教的观点来看,有情的内在心性生命是「不可能终结的」,有情个体意念的生命,其实是持续不断的,并不会像肉体一样,死亡之后就腐朽消逝而不再,但是会随着个体的轮回转世,而有「隔阴之迷」,也就是个人前世的所有记忆,会在其入胎、出胎之际被完全遗忘。其实,前世的记忆只是被遗忘而已,并未被清除,而是储藏在其第八意识(阿赖耶识)之中,也可能透过禅定或催眠而唤起过去世的记忆。讲得更具体一点,有情肉体的生命会经历「分段生死」,也就是「生了又死、死了又生」,而有「前世、今生、来世」的三世生命,如此经历「一段又一段」或者「一期又一期」的生命,辗转轮回不已。但是往往会因为个人的无明烦恼与执着而「误入歧途」,或者因为一时无法自我突破主客观的因缘条件而「陷入困境」。 「遗忘前世」其实是一项很重要的「身心健康保护机制」,如此我们的每一期生命,都可以不受到前世所累积的「恩怨情仇」之干扰而重新开始。

 

  生命的永续,构成「三世」的时间场域,一切众生所活动的舞台,构成「十方世界」的空间场域,佛教所主张「十方三世」的宇宙观、生命观与轮回观,其实是非常先进的系统概念,也是对「生命永续」最贴切的一种现象描述与解说。从系统概念的整体观点来看,不论是「轮回」或是「往生」,都是衔接及跨越三世生命的机制,「轮回」是描述了大多数身处生死循环的历程中而不自觉众生,所产生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感觉。而「往生」与「求往生」则是觉悟者欲超越死亡,力行「生命永续经营」的具体实践。

 

  具足福慧双全的圆满因缘

 

  有的人重视念佛,不重视功德福报;也有的人重视善事救济,不重视念佛参禅,这些都有所偏颇。明代莲池大师在《劝修念佛作福四料简》说:「作福不念佛,福尽还沉沦;念佛不作福,入道多辛苦。无福不念佛,地狱鬼畜群;念佛兼作福,后证两足尊。」这首偈语告诉我们,假使你只是修福却不念佛,将来福报享尽了,等于存款用完了,还是会沉沦恶道。如果你念佛却不修福,天天只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纵然能得到身心的清净解脱,甚至开悟入道了,缺少福德因缘,要再发心度众还是会很辛苦。所以《阿弥陀经》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念佛是正行,作福是助行,要想圆满修行,还是要发心培养很多的福德因缘,普利社会群众,救济人间,广结善缘,做种种的功德善事,广修福报,凡对国家、社会、大众有利的事情,都要发心参与。在享受过去自己种福所得到的富足安康的福报的同时,也不要忘记种福,因为没有春天的耕耘,就没有秋天的收获。因此,要多结缘与培植福德,钱财就会主动来找你,平时要愿意与大众结缘,如同耕耘播种,运用体力、智力、财力赚钱,有施才有得,久而久之,自然丰厚自己的福德资粮。 「两足尊」是赞美佛的万德庄严,佛的福德、智慧两项具足,是人中最为尊贵。如果既你念佛,又修功德福报,将来必定会证悟到「两足尊」。所以,我们要念佛作福、福慧双修,要使福慧逐渐圆满双全,这样就可以渐次成就佛道。

 

  结语

 

  我们许多数人也许是稀里糊涂地来到这个世界,但不应该稀里糊涂地过了一生。学佛,就是帮助我们把握这一难得易失的宝贵人身,通过对自身的认识,来改造它、升华它。在此过程中,正见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听经闻法,相信和明白人生的大道理,能补足我们的善根;而心无妄念地持名念佛,境随心转,也能补足我们的福德因缘,使我们福德圆满。因此,佛陀不请自说的念佛法门,就是让我们感悟人生真相的最好的实践。正所谓: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既然有幸能得人身,希望大家都能珍惜有限的光阴,依佛教的真理,信仰自心,开发自性三宝;行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四摄法,摄受度化他人,精进持名念佛,得大智慧和殊胜的福德果报!

 





 

  • Default
  •  






     

  • Defaul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