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山倓虚大师《念佛论》要义 (五)

 

发布: 2014-08-24 12:08:24   作者: 达义法师   来源: 惟净恭记   

 

达义法师在壬辰年弥陀圣诞讲于湛山精舍观音殿

 






 

  • Default
  •  








     

      上一期文中讲到倓虚老法师在《念佛论》里说:

     


     

    【原文】阿弥陀佛有西方极乐世界依、正二报,相好庄严;众生也有依、正二报,相好庄严。

     

      【讲述】上文讲到「唯心净土、自性弥陀」,人人本具有的知觉性,是生佛同体,竖穷三际,横遍十方,所以十方佛国世界、三世诸佛菩萨,以及一切众生的依正二报庄严,皆是我们这个妙明真心所现,就正如在《华严经》里说:「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所以倓老在《念佛论》里说得很清楚,阿弥陀佛有西方极乐世界依正二报的庄严,在理上来讲,佛与众生本来是同一法性,在圣不增,在凡不减,既为同一法性,众生理应也有依正二报的庄严。因为十方刹土都在大觉如如不动的真如心之中,即有所谓:「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一切法皆出自这「一心」,皆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据此推理,可知依正二报也就是由此「心」所造的。

     

      极乐与娑婆 全在一念心

     

      因此,在社会上倘若人心不向善,许多人被无明烦恼所遮蔽,所处的社会环境常常会天灾人祸频频发生。比方说,我们放眼看目前的世界,有不少地区,由于伦常道德的败坏,人心充满着物欲的追求,尔虞我诈,自私自利,以致意见分歧,互不相容,造成了种种人我的冲突,也制造了不少战争的祸害,导致生灵涂炭,人民处于极端困苦的境地。所以在佛法里,称这个五浊恶世的娑婆世界,是个苦多于乐的堪忍世界。

     

      然而,「无有众苦,但受诸乐」的西方极乐世界,是我们向往的永恒归宿,极乐世界才是我们身心究竟依止的永久家乡。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够在现世的人生中,化娑婆秽土为极乐净土,过着依正庄严的幸福生活呢?

     

      《维摩诘经》说:「随其心净,则国土净。」若众生心清净,则所居住的国土世间,也就自然而然清净了。在《大智度论》指出,十法界众生的依正二报,分有三种世间。所谓「十法界」,是指佛、菩萨、声闻、缘觉、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等十界,皆是代表有情众生的存在状况。所谓「三种世间,即是代表十法界众生所有的差别「事相」。以十法界乘以三世间」,即为三十种世间;也就是说,每一法界的众生心,共具有三十种世间。

     

      三种世间的第一是指五阴世间,十法界四圣六凡众生之色、受、想、行、识等五蕴,各有差别;第二是指众生世间,例如,地狱、饿鬼、畜生等是由罪苦的五蕴所集成的世间;第三是指国土世间,指众生所居住的国土,如山河大地,水、陆、空等所居住处。其中,五阴世间是众生身心的差别相;众生世间,是众生正报的差别相;国土世间,是众生依报的差别相;众生在事相上虽然有各种的差别,但在「理体」上来讲,佛性是生佛同体。法界众生尽管生死流转,轮回不息,在形相上累劫多经改变,但法界众生的自性,却是永恒不变的。

     

      从事相方面来看十法界,每一法界都是独立的世界;而从理体上来看十法界,每一法界都具有其他的九法界。也就是说,在个别法界之中,蕴含着十法界全体的意思。因此,形成互具关系,构成百界,称为「百界千如」。在「百界千如」中,所谓诸法的如是「相、性、体、力、作、因、缘、果、报、本末究竟」等十如是,乃指宇宙万有的诸法实相,是有以下十种必然的真理:

     

      如是相,指有情无情众生,任何一法皆有其个别不同的相貌样子,男女、大小等;

     

      如是性,不同相状的众生、动物、植物等,各有其特性;

     

      如是体,上述的如是相、如是性乃依其本体而有;

     

      如是力,如是体能发挥其力量,譬如手能做事、脚能走路、口能说话、眼能看等等;

     

      如是作,从如是力便有行为的造作;

     

      如是因,因为身、口、意所造的业,便种下了善因,或恶因;

     

      如是缘,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恶因招感恶缘,好因则会招感善缘;

     

      如是果,因缘成熟时,果因缘生,种什么因,得什么果;

     

      如是报,莫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因果法则,因果报应,丝毫不爽;

     

      如是本末究竟,从「如是相」到「如是报」,相报都是究竟的真理,平等无差别。

     

      天台宗祖师智者大师在《摩诃止观》里说:「夫一心具十法界,一法界又具十法界,成百法界;一界具三十种世间,百法界即具三千种世间。此三千在一念心,若无心则已,介尔有心,即具三千。」据上述天台宗思想大义,从森罗万象的宇宙真理来认识诸法实相,为「一念三千」,事中有理,理因事显,事理相即。这就说明了有情众生的一念心,具足三千大千世界的森罗万象,「心念」就是不可思议力量的泉源,所谓:「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所以「极乐净土」与「娑婆秽土」,全在于我们的一念心中。正如佛门大德说:「一念心迷,当下就是娑婆;一念心悟,当下就是净土。」由此可见,迷悟之间,就在于众生的自性真心能否现前而已。

     

      福慧具足 依正庄严

     

      实际上,人人本有的「真心」觉性,是圆明寂照,人人不缺,具足佛菩萨的功德智慧,众生只因暂被执着妄想障蔽,就像乌云遮盖明月一样,使自性真心不能显现。所以,若欲求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除了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外,最重要的还是要靠我们现世的百般修行,识心见性后,便能找回我们本有的觉性。

     

      透过观行修心的实践,当下一念就是真心的妙用,即能与佛心相应,一念相应便成正觉,所以倓老在《念佛论》说,佛菩萨有依正二报庄严,我们倘若修行修得好的话,也必定会有依正二报的相好庄严了。那么,人的正报庄严是什么呢?娑婆世界的依报庄严又是什么呢?

     

      一个有智慧的人如果通达了「缘起性空」佛法的根本道理,从因缘所生法,认识到人生在世上,乃是由种种因缘条件的和合,相依相辅而成的。那么,在人际关系上必须要懂得培植好因好缘,彼此尊重关爱,以广结善缘来改善逆缘,乃至于虽然身心陷入困境之中,也不会怨天尤人,只有自我反省检讨,使心境恒常保持安定、清净、自在、洒脱,而不致被重重烦恼所缠扰。这些人周围环境的磁场很好,自然会呈现出一片安祥和乐的气氛。由此,一个有修养的人,气色自然表现得很好,相貌也庄严,让别人看到他,就像看到佛菩萨一样那么欢喜,乐意跟他亲近,愿意跟他成为守望相助的好朋友。如此充满智慧的人生,便活得心开意解,必定会获得依正二报庄严了。

     

      相对的,如果一个不注重修心养性的人,心里面充满着贪、瞋、痴、慢、疑、邪见等种种的烦恼,那么这些人的相貌就会缺乏正气和福德之相,所谓相由心生,外相长得怪模怪样的,别人看到这类人,便会避而远之,更不愿意跟他们交朋友。

     

      所以,我们生活在娑婆世界里,就要把现世的正报修好,因为正报相好庄严,大家才能共用和谐世界的福祉。正报庄严的同时,我们也应要把依报修好。依报是怎么样修的呢?就是要修福报。一个有福报的人,在冥冥中都会有诸佛菩萨的加持,天龙八部的护佑,到处都会遇上助缘,事事顺利,通达无碍。

     

      倘若没有福报的人,善缘不具足,助缘也不够,业障现前,以致在人生的旅程上,不断尝到众苦的折磨,障碍重重。譬如,每当美好的事情将要实现或接近成功之际,经常会遇到许多的波折,往往好事多磨。怎样才能消除罪障呢?

     

      在《观无量寿经》里说:「以汝称佛名故,诸罪消灭,至心称念南无阿弥陀佛,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业。」所以古德有说:「念佛一声,罪灭河沙;礼佛一拜,福增无量。」由此得知,念佛法门功德微妙殊胜,我们常常拜佛、念佛,就能够消除业障,增长福报,福报具足,依报也就自然庄严了。

     


     

    【原文】在《阿弥陀经》里说:「皆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从这句经文里,可以证明西方极乐世界的诸般境界,都是随着阿弥陀佛的福德业相,唯心所现。

     

      【讲述】念佛的好处,前面已讲述得很清楚,真是不胜枚举,除了福增罪灭之外,倓老还引用《阿弥陀经》里所说:「皆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从这句经文里,可以证明西方极乐世界的诸般境界,都是随着阿弥陀佛的福德业相,唯心所显现出来的。在西方极乐世界里有很多法音悦乐,让大家听到之后,心生喜悦,法喜充满。

     

      所以我常对信众们说,看世间的小说,跟看佛经所获得的受用和利益,是不一样的。世间的言情小说的内容一般多是夹杂着喜、怒、哀、乐的世俗情感在内,令人看后会感染了其中不少的贪、瞋、痴等七情六欲。逐渐在无形的意识中,染污了我们的清净佛性,这是成佛道的大障碍。因为在今日的社会,世事纷乱,人心浮动,到处都充满着种种矛盾与斗争。在这五浊世界,世人心灵如果被染污了,就好比活在暗室里一样,看不到人生的光明,身心苦恼,饱受人生八苦的煎熬逼迫。

     

      唯有深入经藏,诵读大乘佛教经论典籍,用佛法指引迷惑众生走向一条解脱之道,才能朝向正确的人生目标而努力。

     

      【原文】如果阿弥陀佛能这样显现,众生性和佛性是相同的,众生又何尝不能显现呢?

     

      【讲述】倓老在上文说过,如果阿弥陀佛能够因衪的福德因缘,在西方极乐世界显现出种种的庄严妙境,从理上来讲,众生的自性和佛性是等无差别的。因此,我等博地凡夫,又何尝不能把这个五浊恶世的娑婆世界,转化为依正庄严、非常和乐的世界呢?

     

      化娑婆为净土 首先从心开始

     

      2006年在中国举办首届世界佛教论坛的主题是:和谐世界,从心开始——心净则国土净,心安则众生安,心平则天下太平。这启迪我们,倘若希望达成世界和谐、战争止息的理想,首先是要从净化人心开始。因为如果人心不清净,心怀不轨,满脑子充塞着自私自利的坏念头,是非颠倒,以强欺弱,在举世人心不正的时代里,虽然有不少的和平主义者在国际间努力倡导世界和平,但是国与国之间的战争仍是照样不能止息。所以,佛教特别强调以心灵的净化来和谐世界,希望透过佛法广泛的弘扬,能唤起世人彼此关爱、同体共生、包容异己的共识。

     

      然而,一般社会大众,凡夫俗子都心存喜、怒、哀、乐、贪、瞋、痴等习气,在人生当中,这些习气常困扰着我们。每当对境生迷时,妄心就逐境缘尘,贪染执着,在善、恶、顺、逆的境界上生起种种的分别,以致造下无穷的恶业。所以,在《八大人觉经》里说:「心是恶源,形为罪薮」。由此可知,人生的八万四千烦恼,皆是从心而来的。

     

      综观一般社会问题的发生,往往是由于家庭的成员有贪、瞋、痴等烦恼的染着。当家人互相生起怨怼,有矛盾或争执时,就很容易陷入家庭破裂的危机;而破碎家庭所产生的种种社会问题,会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安定与世界的和平。这就说明了在佛教因缘所生法中,一层一层因与果的关系,追根究底,「心」就是从因生果的根源。

     

      因此,唯有将佛法的慈悲、智慧、平等、因果、尊重、包容等理念与美德,落实于每个世人的日常生活当中,则天下万善同归,化娑婆秽土为极乐净土。因为如果个人的人格健全,品德优良,他家里的成员必然是父慈子孝,家庭和睦;由家庭组成的社会必能安和利乐,由社区推展到国家,倘若其国民人人都能敬上和下,奉公守法,止恶行善,这个国家必然国强民富,长治久安;国与国之间若能彼此尊重,包容异己,泯除种族人我的纠纷,便能化干戈为玉帛,相互礼尚往来,世界也就自然和平。世人祈望把娑婆转化为极乐的理想,便指日可待了。

     

      据此,以佛教的观点来看,人心如能向善,无明断除,开显佛性后,一颗清净、有定力的心,便不会由于无明之缘而起妄动,不攀缘于五欲六尘的贪爱染着,对于「称、讥、毁、誉;利、衰、苦、乐」等能影响我们情绪的八种爱憎顺逆的境界(八风),皆能如如不动,达到「遇缘历境皆自在,荣枯憎爱不动心」的境界;就犹如本来湛然寂静的海水,没有由于风的助缘而生起千波万浪,心如止水的人,就能做到淡定自如,清心寡欲。由此可见,世界动乱不和平的根源,常常在于人们的一念心。

     







     

  • Default
  •  








     

    【原文】所以说在自性上就是弥陀,在唯心上就是净土。在性分上并划不出那是众生的边界,那是佛的边界;在净土上也指不出那是唯心的,那是非心的。

     

      【讲述】所以,正本清源之道,「净化人心」是为我们当前的急务,倘若每个人都能把自己的「心」修好,从而恢复到本知本觉上去。人人本具的自性真心显现,拥有一颗清净的心后,便能对境不生迷,自在解脱,当下凡心即是佛心,自性和佛性就打成一片。所以,倓老在《念佛论》讲了这两句话:「在自性上就是弥陀,在唯心上就是净土」。

     

      自性弥陀 唯心净土

     

      第一句「在自性上就是弥陀」的意思是说,虽然每个人本具有与佛同等的清净自性,但却不自觉知,心猿意马,纷乱的妄心,随着五欲六尘而摇摆,恒常处于「一半是圣人的心,一半是凡人的心」的境界。

     

      然而,通过念佛的功夫,以一念来止万念,把心垢清除,去妄显真,清净的自性现前,这个过程就叫做「转凡成圣、转染成净、转迷成悟」;心灵净化,自性显现后,就能够达到与阿弥陀佛的佛性无异无别的境界。

     

      第二句「在唯心上就是净土」的意思是说,净土是由一念清净心所显现出来的。在我们的清净自性当中,具有与阿弥陀佛同等的无量德性,我们的自性本具弥陀的体性时,一念心所显现出来的国土,就是依正二报庄严的西方极乐世界了。

     

      以居住在多伦多地区为例,虽然多伦多外在的居住环境是一样的,但是每一个住在这地区的居民,却各有着不同的感受。有的人生活在多伦多会觉得很烦恼、很痛苦;有的人却认为,多伦多处处都是随心可以享乐的最佳去处,感到活在这里,就像是活在天堂里一样,活得很开心、很自在。之所以会有这么大的差别的原因就在于「不同心境」的差别,快乐与痛苦就在一念之间而己。我们有什么的心念,就显现出什么的境,正如佛经所说:「心取地狱,心取天人,作形貌者,皆心所为。能伏心为道者,其力最多……今乃得佛,皆心所为。」

     

      倘若我们现前的一念心与阿弥陀佛的心相应,现前的就是西方极乐世界;倘若现前的一念心是凡夫心,现前的则是娑婆世界。倓老告诉我们,在自性上并没有划分为众生的边界,或是佛的边界;而在净土上也指不出哪个是唯心的,哪个是非心的。所以,在「性」上来讲都是一样的,「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在净土上也是一样,没有什么心跟非心的差别。

     

    【原文】西方弥陀与自性弥陀,西方净土和唯心净土,都是一整个的。可是要明白所谓「唯心」,并不是所说的人们腔子里那个六尘缘影的妄心,是说「法法唯心」。所说的自性,并不是说人身上四大假合的那个习性,乃是众生所本有的自性。念佛人每天念《弥陀经》,对这一点要明白,把自己的信心坚固起来。

     

      【讲述】曾经有一些莲友心生疑惑:「西方极乐世界,究竟在哪里呢?既然有『自性弥陀,唯心净土』,我们又何必要念『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求生到『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的弥陀净土』去呢?」

     

      理观与事修

     

      之所以有上述的疑惑,主要是因为他们把西方弥陀与自性弥陀当作两样东西来看待,把西方净土与唯心净土,划分成为两个不同的地方。 《弥陀经》告诉我们:「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为极乐。」听起来觉得西方极乐世界确实是距离我们是很遥远,但如果我们从「理观与事修」的法义去修、去悟,就会体证其中的妙理了。

     

      在《念佛论》里,倓老以他老人家的睿智来告诉我们,「西方弥陀与自性弥陀,西方净土与唯心净土,都是一整个的」,这句话是非常重要的。西方的弥陀与我们自性的弥陀;西方的净土与我们唯心的净土,都是一个整体,佛法妙,就妙在这里。

     

      倓虚老法师又说,所谓唯心,并非指人的妄心,而是指法法唯心。而自性,也并不是指人由地、水、火、风的四大假合而成的习性,而是指众生本有的自性。因为心、佛、众生本来就无差别,自性即是佛性,佛性就是自性。在自性上就是弥陀,在唯心上就是净土。性分中是划分不出哪个是佛的边界,哪个是众生的边界;而在净土方面,同样也是找不出哪个是唯心的,哪个是非心的。

     

      「自性弥陀,唯心净土」是从理上而言。在理上虽然是如此,这是指达到「佛」的境界而言,而不是指我们凡夫的境界。自性是指清净妙明的本性,又名妙明真心;唯心是对妙明真心而言,此心广大无边际,西方极乐世界亦不离此一念真心之外。所以极乐世界与我们的心性同体相关,佛心与众生心等无差别,这是从理上而言。

     

      从事相上来说,深信距娑婆世界十万亿佛土的遥远西方,确是有极乐净土。净土在众生本具的妙明真心内,但却在凡夫八识妄心之外。所以,在我们还没有见性成佛之前,仍不可执理废事,明白到「理」还是要从「事」修入手。

     

      念佛人深信「唯心净土」,是实有十万亿佛刹之遥远的极乐世界可到;而「自性弥陀」,彼土实有一尊阿弥陀佛可以亲近,往生弥陀净土后,就有见佛闻法的福德因缘;十法界一切的事相,都不离真如本性,性体随着染缘或净缘所变现。所以,娑婆与极乐,皆是由心性所造,便有所谓:「即心是佛,即佛是心;即心是土,即土是心」。 

     

      倘若大家有如是的认知,在整个理观和事修的互动当中,就能事理不二,在理上跟事上也能够通达圆融无碍,事理圆融。由此可知,圆满智慧的佛法就是要兼顾事理两方面,诚如印光大师所说:「事以明理,由理融事」,唯有理事无碍,方能契合心性的本体。所以,在理观和事修方面,倓虚老法师更希望大家除了净念相继用功念佛外,每天还要念诵《弥陀经》。

     

      结语

     

      念佛人每天念《弥陀经》的原因,就是把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正二报庄严,每天薰陶在我们的八识田里。把我们的心,念成像阿弥陀佛的心一样,把现在的娑婆世界,念到由心所变现出来的世界,就是一个当下的极乐世界。正所谓心中有净土,净土有心;心离不开净土,净土也离不开心,达到心土不二的境界,才是念佛的殊胜境界!这是我们修学佛法,特别是修净土法门的莲友所应有的信念。

     

      --- 下期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