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在灵山莫远求

 

发布: 2014-11-15 19:55:39   作者: 仁荷整理   来源: 湛山精舍   

 

  2013年3月,加拿大佛教会湛山精舍住持达义大和尚陪同九十岁高龄的性空长老,并率领加拿大佛教会湛山精舍朝圣团,朝礼了佛陀当年说法的道场——灵鹫山。为此,我们就相关的话题请教达义大和尚。

 

请问达义师父:为什么人们常说「佛在灵山」呢?

 

  佛教经典中经常提及的灵山在印度,又称灵鹫山,由于山顶有块巨型岩石形似一只大鹫而得名。「佛在灵山」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指释迦牟尼佛住世的时候经常说法讲道的地方。佛陀很喜欢灵鹫山,因为该地山势颇高,远离闹市,十分清静,山上多有石窟,可供他和众弟子静修和说法。所以,佛陀曾在灵山上常住达十二年之久,并且宣说诸如《妙法莲华经》、《大集经》、《宝积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等重要佛教经典。佛经一般会在首页的第一句交待这部经的说者是谁、在那里宣说,以及向谁宣说等等。《妙法莲华经》首页和《大般若经》首页都记述佛在灵鹫山宣说这部经典。因此,灵鹫山是佛陀在世时重要的道场之一。虽然现在灵鹫山已不复当年佛陀在世时的风貌,但大家仍然能够感受到佛陀给我们的智慧和力量;即使现在已经远离那块神圣的地方,也仍然能够聆听到灵山的法音……

 

  「佛在灵山」的第二层含义是更深层次的,指的是佛陀开示的心法。佛陀涅槃前在灵山法会上,以大梵天王供养的金色婆罗花拈花示众,众皆默然不知所谓,唯有摩诃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佛陀便开言道:「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佛陀开示的真实义就是:「我拥有真正能够成就佛陀的微妙法门,可以拨开众生的智慧而证得如来的秘密宝藏,成就永生不灭的佛身。凡人的眼睛看不到这种实相的微妙法门,也无法用文字说明清楚,因为这是另一种特别的传法,也就是心灯的传承——将佛的证量光芒,直接以心传心传给弟子的自性本体,让弟子的自性本体也得到与佛同等的证量,而我今天就把这个微妙法门传给了弟子大迦叶。」此一「拈花微笑」典故,便是禅宗印心佛法的法源,也是佛陀住世说法四十九年即将入涅槃之前的真传,非关语言文字,故此一佛心传心、佛心印心之传法,便成为禅宗的传承。

 

请问达义师父:沉睡了两千多年的灵鹫山是如何被发现的?

 

  玄奘法师《大唐西域记》曾记载灵鹫山说:「如来御世垂五十年,多居此山,广说妙法。」但由于异教的入侵,灵鹫山又被遗忘了六百多年。所以,1861年英国考古学家在挖掘佛陀成道圣地菩提迦耶之后,接着极力寻找灵鹫山,却遍寻不著。1902年,日本西本愿寺大谷光瑞长老率领探勘队,经过整年的调查,终于在1903年1月14日清晨发现了一座被朝阳照耀的山峰,与玄奘三藏法师有关灵鹫山的记录一致:「接北山之阳,孤标特起,既栖鹫鸟,又类似高台,空翠相映,浓淡分色,林木非常茂盛。」因此断定此山就是灵鹫山;1905-1906年,由印度考古局乔治•马歇尔完成了对灵鹫山的确认。

 

请问达义师父:灵鹫山现存有哪些佛教遗迹呢?

 

  根据佛经记载,过去佛陀在灵鹫山说法,有「百万人天与会听法」的盛况。相隔二千五百多年,仍有不少人不辞路途遥远,要到佛陀说法的圣地巡礼圣蹟。灵鹫山顶上有释迦牟尼佛静修的「香室」,以此为中心的奇岩下有洞窟群,是西元前五世纪,阿难、舍利弗等十大弟子修行的地方。灵鹫山东北的第一峰山顶,有阿育王建立的第一号佛塔遗迹,此峰也曾称为象头山,供奉著镇守王舍城的蛟龙神──金畀罗神;西侧耸立五山之一的雷特纳山,传说是佛陀宣说《法华经》时多宝如来在此出现,因此又称「多宝山」,1969年,日本妙法寺藤井日达上人在其山顶上建立了祈祷世界和平的大宝塔,并架设长达五百公尺的缆车,供信徒上山参拜。

 

请问达义师父:中国古代的哪篇名著对灵山做了画龙点睛的描述呢?

 

  在中国古代名著《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要前往西天取经的西天,指的就是灵山。在即将到达灵山的时候,忽见一座高山阻路。唐僧勒马道:「徒弟们,你看这面前山势崔巍,切须仔细!」行者笑道:「放心,放心!保你无事!」唐僧道:「休言无事。我看那山峰挺立,远远的有些凶气,暴云飞出,渐觉惊惶,满身麻木,神思不安。」正当唐僧为路途艰难而无法安心时,行者点拨道:「这有四句颂子,你却忘了哩。」唐僧问道:「哪四句?」行者道:「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唐僧道:「徒弟,我岂不知?若依此四句,千经万典,也只是修心。」行者道:「不消说了。心净孤明独照,心存万境皆清。差错些儿成惰懈,千年万载不成功。但要一片志诚,雷音只在跟下。似你这般恐惧惊惶,神思不安,大道远矣,雷音亦远矣。且莫胡疑,随我去。」唐僧闻言,心神顿爽,万虑皆休。四众一同前进。孙行者所说的这个偈语充满禅机,意在表明灵山就在自己的心中。本心即是佛,何需不辞千里,苦苦地向外去求佛、拜佛;亦即佛法的灵验与否,只在自己是否明心见性,真正要修的也是自己的心,除此之外,别无他物。

 


 

  • Default
  •  



     

    请问达义师父:我们一定要去灵山朝圣吗?

     

      不一定。清代的佛裔和尚有首偈语云:「谁云鹫岭佛难逢,佛在心中哪有踪?涉水登山空负累,不如端坐自家供。」就是告诉我们,不要以为佛陀只有在灵鹫山上,即使万里迢迢到灵鹫山去找佛,也不见得能见得到佛陀。因为,佛陀在我们的心中,只要把自己的心修好,心中的自性佛就会现前;没有修好这一颗心,心里面也不会显现出佛的踪迹。所以,千山万水、万水千山的到处去朝山、参访,如果没有正信、没有悟道,都是「空费草鞋钱」,只能算是一趟观光游历而已。如果你想见到如来的庄严身相,要忏悔、反观自性,不一定要劳碌奔波、跋山涉水的参访圣蹟。我们本自具足的真如佛性里,就有无尽的宝藏了。

     

    请问达义师父:为什么自心的智慧无须远求呢?

     

      佛陀在世时曾居住在波斯匿国。一天,佛陀升上忉利天,去为其生母摩耶夫人讲法,以报答母亲养育之恩。归来的时候,许多比丘和比丘尼竞相迎接。在山洞里苦修的须菩提也想去迎接,当须菩提要起身时却想,佛陀教导我们要看破虚幻的肉身和聚合,那么我是要去迎接佛陀的肉身呢,还是静下心来,按佛陀的教诲去修行呢。如果迎接肉身,肉身是虚幻的,不必要空耗时光去迎接,如果迎接的是佛陀的法身,那么,佛陀的教导就是他的法身,并没有离开我们呀。

     

      一位比丘尼则赶去迎接佛陀,并很高兴地说:尊敬的佛陀,我是第一位来迎接你的弟子。佛陀说,第一位前来迎接我的是须菩提呀。这真是振聋发聩的教诲。须菩提虽然在家静坐,但佛陀却说他已迎接佛陀了。因此,《六祖坛经》说:「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可见佛法的智慧是一种不假文字、语言的内心的体验。

     

      许多人常常去到寺庙烧香求佛,却不知道,我们的自性就是佛。佛陀教育我们的目的,就是要我们认清自己内心的佛性,开发出我们清净富足的真心,远离生死与轮回。我们按照佛陀的教育找到了自我,就找到了真正的佛陀。比如,作家只要认真积累知识,勤奋写作;商人只要认真管理品牌,做好商品,名利都会不求自来。因此,直求本质,直趋目的,不被周围的喧嚷和表相所动,我们的心底的香蕊就会开放,以沁人心脾的芬芳,引来世人的赞叹和感动。

     

    请问达义师父:为什么佛教认为佛性的宝藏就在自心中呢?

     

      宋代《景德传灯录》记载,大珠慧海初到江西参见马祖道一禅师。禅师即问:「从何处来啊!」慧海说:「越州大云寺。」禅师又问:「来这里为了什么事?」慧海说:「来求佛法。」禅师说:「自家宝藏不顾,抛家散走作什么?我这里一物也无,求什么佛法?」慧海向禅师行礼,问道:「哪个是慧海的自家宝藏呢?」禅师说:「现在问我的那个,就是你的自家宝藏。一切具足,更无欠少,使用自在,何需向外寻求?」慧海有所憬悟,欢喜雀跃,礼谢了禅师。这里的「自家宝藏」就是指我们本身具有的如来智慧,能够契入本自觉性,觉知妄想颠倒执著的心。

     

      唐代的无尽藏比丘尼悟道时也写了一首诗偈:「终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归来偶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说明了「即心即佛」,劝勉大家不要再终日汲汲于心外求佛觅法;只要「端坐自家供」,在日常生活中用心参究,佛性自然慢慢地会从心底显现。这首诗偈启示我们,一个人学道求法,最要紧的是找回自己,而不能只是在外相、外境上觅求。心外的境界,心外的诸相,终究都不是自己的;若能反自观照,照见自己的真如佛性,找到自己的自在,找到自己的本来面目,便能豁然感受到山川宇宙大放光明、人生处处鸟语花香的美妙境地!

     

    请问达义师父:我们为什么不能体认到自己的佛性呢?

     

      宋代有一位求道者问无德禅师:「佛是谁?佛是什么样子?」禅师说:「我不敢告诉你,因为我说了,怕你不肯相信。」求道者说:「禅师,您说的话,我怎么敢不相信呢?」禅师说:「好吧,你刚才问我什么?」求道者恭敬的说:「禅师,我问您『佛是谁』?」禅师回答他:「你就是佛呀。」求道者一脸茫然:「我明明是个凡夫,怎么忽然说我是佛?」禅师说:「因为你有『我』的执著,就不是佛了。」求道者再问:「那么禅师,您是佛囉?」禅师摇摇头说:「有你有我,那就更加找不到佛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佛性人人本具,每个人自心本来是佛,即心即佛,即佛即心,可惜我们不认识自家珍宝,时时与烦恼无明共舞,更不敢直下承担「我是佛」。因此,无德禅师作了一首直指本心歌颂:「众生少信自心佛,不肯承当多受屈;妄想贪瞋烦恼缠,都缘为爱无明窟。」我们如果能明了自家珍宝,自我觉醒,让自心摆脱爱恨无明、贪瞋烦恼的缠缚,当下就是佛了。

     


     

  • Default
  •  



     

    请问达义师父:佛法究竟灵验不灵验的关键在哪里呢?

     

      有一位信徒问大珠慧海禅师说:「听说在所有的经典当中,我们持诵《般若心经》的功德最大、灵验也最多,请问禅师,你的意见如何呢?」大珠慧海禅师听了之后,不以为然地回答说:「不见得如你所说吧!」信徒不解,再问:「这么说,那些记载持诵《般若心经》功德最大、灵验最多的事,就不足以采信啦?」大珠慧海禅师回答:「话不能这么说,所谓感应乃在于一颗挚诚的心,而非虚妄的外表;经典是由文字、笔墨、纸张构成,文字纸张怎么会有灵验?假如说,我们将一卷经典供奉在桌上,无人受持、无人礼拜,要这一卷经典有灵验、有功德,你想可能吗?」信徒听了以后,从此对经典的受持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可见,佛法到底灵验不灵验,不是在于佛法,完全是在于自己的心。禅者追求明心见性,只要你明心见性,一切功德、灵验便都跟着有了。人人都有一颗心,而这颗心能够彻悟自己在圣不增、在凡不减的本来面目。我们常常跋涉千山万水,到处寻求、参访,但却容易为外境诸相所迷惑、蒙蔽。佛法的真义,在于认识自己;找回光明清净的本性,就能进一步肯定自我,依靠自我,实现自我;直到照见自心、觉悟修证,人生就可回归自有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