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第二课

 

发布: 2014-11-15 19:50:18   作者: 杨钊   来源: 湛山精舍   

 

  进入社会,要获得生活所需,首先要学会挣取金钱,学习求财之道。其中,可以通过提供劳力,也可以通过知识和智力去获取金钱。因此,西方教育目标的重点在于教授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而东方传统文化的教育,则是以生命价值为目标,因为获得知识,往往只能使事业成功,而事业的成功只是人生的一半,还有一半就是生命的价值,生命的意义不是以拥有多少财富,多少名誉、多少社会地位去衡量,而是以人们对你的认同,对你的尊重来衡量。因此,生命的价值不是自己对自己的看法,而是别人和社会对你的看法及评价。所以,生命的价值在于回馈社会,对他人或社会作贡献。

 

  进入社会,学习的目标可以归纳为四个字:「处事、待人」,青年人进入社会只要学会做事就不忧三餐,学会做人就能不断进步。所以,西方教育传授人们知识,而东方传统文化教育在于「育人」,培养做人的本领。

 

  在人生的实践中,往往离不开学习「做事」和「做人」,而东方教育又提倡「未学做事,先学做人」。可见「做人」对做事有很大的助益,而「做人」之道,「先学吃亏」,只要学会「吃亏」,继而学会「吃苦」,人生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对于「处事待人」之道,儒家有很深入的研究,并总结出很好的方法及下手处,其中「大学」篇更有教导「处事待人」的道理。其道理在于净化自己的德性,使人们能够去除不良的习惯,革新自己,不断进步,直至「完美至善」的境界。为了要达到「至善境界」的目标,就要树立坚定不移的志向;有了坚定不移的志向,内心就会不杂乱;内心不杂乱,精神就会安稳;精神安稳,然后可以自我反思;自我反省,然后就会有所收获。这样就能忠诚自己的意念,不会自己欺骗自己。这时,自己就能心安,即使独处的时候,也会慎重自己的行为。

 

  财富可以用来装饰房屋,道德是用来修养身心;心胸广阔,身体就能舒坦了。因此,君子必须忠诚自己的意念,端正自己的心灵和心态,这就是说,心里如果愤怒,思想就不能端正,不能合乎正道;心里有了恐惧,思想就不能端正,不能实事求是地处理问题;心里存在忧愁过患,思想就不能端正,不能客观地就事论事。如果心灵不安,就会看不到问题的真实情形,也听不到真实的声音,甚至食不知其味。所以说,端正自己心灵和心态是很重要的。如果讲到治理企业,一定要先学会处理好自己的家庭,如果不能处理好自己家庭内的各方关系,就没可能教好别人。所以,君子能够不出家门,便可以把他的教化推广至整个企业:在家孝顺父母,在外就能事奉国家,在家恭敬兄长的,在外就能事奉上司和上级,在家慈爱子女和晚辈的,在外就能善待下属和民众。

 

  君子应该自己先有美德,然后要求别人具有同样的美德,自己没有恶习、缺点,然后才可以要求别人去除恶习和缺点。如果自己不讲求推己及人的恕道,而能够使别人领略恕道的原理,是没有可能的。所以,君子处事待人的准则应该是:你讨厌上司的行为,就不会拿他的行为来对待下属;你讨厌下属的言行,就不会拿他的言行来对待上司;你讨厌前面人的行为,就不要拿他的行为来对待后面的人;你讨厌后面人的言行,就不要拿他的言行来对待前面的人;你讨厌右边人的言行,就不要拿他的言行来对待左边的人;你讨厌左边人的言行,就不要用来对待右边的人。总之,用违背情理的话去责备别人,别人也会用不合情理的话去回应;君子必须首先慎重修养自己的品德,有了光明皎洁的品德,自然有民众支持,有了民众的支持,自然有国土,有了国土,自然有财富,有了财富,自然可以有所作为。

 


 

  • Default
  •  



     

      综上所述,在世间的万事万物中「德」是根本,「财」是枝末。无论是国家,还是财富的拥有者,如果看轻根本而重视枝末,横征暴敛,就会导致争权夺利、道德沦丧、民心离散。因此,用不合情理的方法获得财货,财货也会不合情理地丧失。只有忠诚、信实、仁义、修德的人,才会近君子,远小人,远离轻视、傲慢。这就是我们生活在娑婆世界修己、待人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