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与小说发展的探讨

 

发布: 2010-08-06 08:01:00   作者:    来源: 张善相   

 

  • Default
  •  


     

      还记得小的时候很喜欢看「公仔书」,公仔书其实是现代的连环图,不过是没有颜色而已,每天放了学之後便到街头的小店租了很多公仔书来看,当年五毛钱可以租十多本,但是要当天还的,不可以拿回家看。每天放了学後便坐在街头来看这些公仔书,很多时候,都忘记回家吃饭。这些公仔书实在好看极了,後来才知道这些公仔书的内容都是出自於着名的古典小说里面的故事。例如:《西游记》丶《孙悟空大闹天宫》丶《封神演义》丶《水浒传》丶《三国演义》丶《济公传》等。公仔书使我对这些小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些小说给我留下了很多与佛教道理有关的深刻印象。很多故事的情节都特别提到轮回转世丶因果报应丶善有善报丶恶有恶报…如:杀生得恶报,修行得神通或造业落地狱的可怕情景等等。自小就受到这些佛教道理的影响而深深地印烙在我的心灵里。

     

  • Default
  •  


     

    佛教对小说发展的影响

     

      中国小说的发展其实已有很悠长的历史,由上古时代的传说神话到周秦时代的寓言,当时已经有很多小说类型的神话出现。到了三国後,小说主要以神仙的传记为多,有部份以神仙幻想为主题,如:《穆天子传》丶《西王母传》丶《汉武帝外纪》等等。这些作品大多是属於以传统文化思想为中心的作品。

     

      古时由於小说都一直不受到士大夫及文人所重视,一直都被指为是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认为小说是不可登大雅之堂。因此小说初期的发展受到了某个程度上的限制。大约在後汉期间,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後,开始与中国本土文化融合。由後汉至隋唐期间,经过了六百馀年的传入佛教的道理开始深入民间;在这六个世纪中,尤其是在魏晋南北朝期间,对中国小说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中国小说因而得到高速度的发展。主要原因有下列几点:

     

      (一) 佛典大部份以故事形式把佛教的道理介绍到中国。佛经的结构主要以譬喻丶寓言来说明教义,而且佛经翻译所用的文字优美易读,使佛理快速地在中国传播。佛教典籍的翻译及流传,有利於打破中国小说以史传丶逸闻丶笑话等传统题材的束缚,为小说创作打开了广阔的文艺天地。

     

      (二) 佛经的故事让人们把善良的一面尽量发挥出来,使得每个人都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关怀;佛教教人止恶向善,教人如何得到幸福美满的生活。总之佛教的教义得到了广大民众的认同。

     

      (三) 佛教的教理以小说为介体传入中国,使小说由起初基於民众的街谈巷语脱颍而出,演变成有人物,情节,结构的完整小说体系。

     

      (四) 因为大部份与佛教有关的小说都以通俗的文体,简易明白的句语来描述丶情节很多时候是离奇曲折,内容引人入性,加上小说的人物往往被描写得栩栩如生,所以会广为流传。

     

      由於在佛教的影响下,小说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佛教使小说在表现史实的同时,把内容加入了更多与现实生活有关的题材,更多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道理,适应当时社会上各阶层的需求。魏晋南北朝小说中志怪小说的蓬勃发展,就是这种影响下而产生的结果。

     

    魏晋时期的志怪小说

     

      东汉以前的小说离不开古代神话传说及神仙见闻的故事。如《汉武故事》丶《汉武帝内传》丶《汉武帝别国洞冥记》丶《列仙传》等等。由後汉到魏晋时期佛经流入中国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在这期间有大量佛经被翻译,佛教经论中的故事情节丰富了中国小说的内容。佛教对古代志怪小说和神魔小说提供了很多故事来源,启发了很多有艺术性的构思。如《语林》和《郭子》等小说中有名僧支道林的事迹等等。比起东汉时期,这时的小说在内容上对佛教的教理描述更深入,在反映佛理题材方面也更丰富。

     

      不少小说作品很明显地是用来弘扬佛法,比较着名的小说有:干宝的《搜神记》丶颜之推的《冤魂志》丶吴均的《续齐谐记》丶王琰的《冥祥记》丶刘义庆的《幽明录》等。这些志怪小说说明了善恶报应及六道轮回等等的佛教思想。《续齐谐记》中的阳羡书生故事是由《旧杂譬喻经》中的壶中人故事演化而成,故事情节极具传奇色彩,对中国小说的日後演变有着强烈的刺激性,对後代影响很大。

     

    唐代的传奇小说及变文

     

      唐代传奇小说虽然不像六朝的志怪小说那样神怪,不但以报应轮回的故事来解释佛理,其他佛教的观念也广范地渗透在小说作品之中。如李公佐的《南柯太守传》和沈既济的《枕中记》等都弥漫着佛教意识,在《枕中记》中「黄梁一梦」与《南柯太守传》的「南柯一梦」故事相似,小说中描述了人生如梦是佛教重要的观念。《霍小玉传》就流露出因果报应的观念,牛僧孺的《玄怪录》丶李复言的《续玄怪录》丶张读的《宣室志》等则鲜明表现了业报因缘。

     

  • Default
  •  


     

      早在魏晋六朝期间,法师们便以「唱导」的方式来传教,到了唐代唱导便逐渐发展成为「俗讲」。俗讲就是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来宣扬佛教的义理。宣讲时经常是连说带唱,有时还要有描摹动作的表演,艺术性相当之高,因而得到各阶层人士的爱好。後来俗讲的文字化後演变成「变文」。在敦煌石室里发现了大量唐代佛教僧侣创造的变文,变文是用俗讲的方式来说唱佛经。如《维摩诘经变文》丶《阿弥陀经变文》丶《妙法莲花经讲经文》等。《维摩诘经》本身就是已经是一部文学色彩非常浓厚的经典,文字极其优美。变文的作者更把原来经文加以扩张演译,以不同的角度来解释同一个佛理,以通达的文字,绚丽的辞彩,及数十倍原来的篇幅,把《维摩诘经变文》变成一部极其宏伟的文学着作。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中略有提及在唐末时小说发展有很大的变化,当时唐人有意写小说,小说里的故事也大多委曲艳丽,内容丰富。但为什麽後来不流行呢?这是因为唐人写的传奇小说,主要目的在於显炫自己的文章才华,所以在文字的修饰上特别下了很多工夫,这就必然不会大众化了,因而失去了民众的支持,只能在士大夫及文人雅士的手里传看。为了适应大众的需求,用普遍的话语栩栩如生地把故事讲出来,这是一种新的文学形式,「话本」便因此而应运而生了。

     

    宋元的话本小说

     

  • Default
  •  


     

      宋元期间,开始有话本的出现。话本的内容含有很多佛教的意义,有些作品是直接取材於佛教故事。南宋灌园耐得翁的《都城纪胜》中指出,当时「话本」已有四种,而说经便是其中一种。如:《清平山堂话本》丶《大唐三藏取经诗话》等。《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是叙述唐三藏玄奘和猴行者西天取经的故事,为长篇章回小说的雏型。还有冯梦龙的「三言」丶凌蒙初的「二拍」中都有禅林故事等作品。

     

      吴承恩的《西游记》,是取材於民间流传的玄奘大师印度取经的故事,还加入了早期有关玄奘话本的故事,演变成为与神魔有关的长篇小说。《玄奘法师传》和《大唐西域记》,并结合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求学过程,描写了玄奘在取西经时经历八十一难的传奇故事,深刻地表现出佛教的基本精神。

     

  • Default
  •  


     

    明清的章回小说

     

      话本小说进一步发展成为章回小说,小说分章标目,章与章之间连接吻合,段落分清整齐,成为明清时代长篇小说的主要形式,直接影响了小说以後的发展。从形式上说,章回小说是着重於故事的内容和布局,所以多以散文型式为主。但大部份的章回小说都常常在适当的时候,加上一首诗或词,在最後一回还常常写有:「欲知後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这无疑是受到唐朝俗讲及宋元朝话本所影响。

     

      章回小说受佛教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特别是在小说题材丶人物形象丶故事情节等方面来说:如《西游记》丶《济公传》这类完全以佛教为题材的小说。

     

    结语

     

      由东汉南北朝到明清期间,佛教对每个朝代的小说都有相当大的影响力,佛教文学最富想像力,使中国小说的创作具有很大的影响。佛经的结构主要以譬喻丶寓言,佛陀说法的故事来说明教义,而且佛经翻译所用的文字华丽而且易读,以活跃的文字,绚丽的辞彩得到美好形象教化的效果,使佛理快速地在中国传播。佛教也以小说为媒体把因果报应丶慈悲救世等思想传到了中国民间每一个角落,佛教终於达到了和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休戚与共的地步,并融入到中国文化的每个阶层。自从佛典传入後,小说得到了飞速发展而成为了中国文学创作圈子里的一个重要介体。

     

      关键词: 发展 佛教 探讨 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