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从佛教与文学角度简介 世界最高文化产品

 

发布: 2010-08-06 08:01:00   作者:    来源: 李钦安   

 

引言

 

  心──心灵是人类生活历程的指挥者,人的生命无论活的长与短,心总是在引导它。在引导过程中,留於文字的纪录,经整理而成文献,这样的文章,自然包括了心的思想历程和由思想衍生的活动纪录。佛经就是那些自古迄今,二千多年来被认为对人类极具意义,极有价值的文字纪录。这些先圣先贤心灵智慧和经验,以文字留下的纪录,启迪了人心的真谛,给人正确的宇宙人生观,进入永恒,愉悦,平静的一心真如法界。可以说,佛经是发展人类终极智慧的文献(文学),也是哲学,就是这些文献中的华严思想,引发了名文学家梁启超在其着作「饮冰室文集」中说:「佛教(佛经)是全世界文化的最高产品」。

 

  中国自汉明帝时代,竺法兰骑白马载佛经抵洛阳,从此佛教乃日渐盛行。当时的士大夫或起塔供佛像,或出家读佛经;其一般文人学者之思想行为多受佛家影响,至「魏晋,南北朝而成风,梁武帝锐意佛教,舍身法佛,倾府库以给僧祇,

 

  殚人力以供塔庙,隋代高祖醉心佛学文献,令官员抄写佛书,颁给寺庙颂读,天下之人从而风靡,竞相景慕」(转自《隋书》卷35),由此可知,在早期的中国历史,佛教已大大影响了文人与文学。

 

  到了唐代,法藏大师更是华严教义的一代龙象高僧,他的众多有关华严哲理的文学作品,明显影响了当时的文人如韩愈丶柳宗元丶李翱等等。这些文人以不同型式的文学发挥其心灵在佛学上的感受。这种智慧性文学又开启了後来宋明理学的兴起,其後中国各朝代的文人学者在自觉,不自觉,主动或被动情况下多少都会受到佛家思想感染,从而有清代文人谭嗣同,康有为等倡言的「仁」学。在谭嗣同的《仁学界说》中,他说:「凡为仁学者,於佛书当通《华严经》…於西书当通《新约》…於中国书当通《易》丶《春秋公羊传》…《史记》等,以及陶渊明丶周茂叔丶王阳明丶王船山丶黄梨洲之书。」可见佛教与文人关系确很密切。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诗中可看到当时文人在其日常生活中,过着明智洞达的生活,这无非乃得益於佛典的启示。古代如此,今日何常不如此。近日《世界日报》在4月25日的「书香世界」版内刊出一篇介绍残障作家李惠绵的书:《爱如一炬之火》。作者是台湾大学教授曾永义。文中说:「李惠绵患小儿痳痹症,苦难缠身,生活诸多不便,不是常人所能想像。她幼少时虽然以手走路…但体悟了佛教的:『佛曰:爱如一炬之火,万火引之,其火如故』,因而享受了长年的『爱在行止坐卧间』…焕发了她生命灿烂的华采」。她的书一本本的出版,年年都受台湾国科会的肯定。她这册引用「佛曰」而名的书:《爱如一炬之火》,是要表达人间无尽的爱,而台大曾教授对她的评语是:「忘形,运命,顺人天」。她因受佛的教育而得忘形,破除了小儿痳痹的障碍;因「般若」思想,而能运命,不为命所运;因了解因缘所生法而可顺天而不逆人,达成物我双忘,圆融境界。她这册文学作品和曾教授评文,直接指出现世佛教和文学的密切关联。

 

  前文提及我国文学名着…《饮冰室文集》,其作者梁启超,在一文中说:「佛教是人类文化最高产品」。这确是他研究了多部佛教经典及佛教文献所得的结论(这当然包括了《华严经》)。

 

  当隋唐时代,佛教思想在中土兴盛时,华严经已普遍为仕大夫,文人所传颂。文人韩愈之「师道」,据考是受华严《入法界品》的影响。该品中所敍的善财童子谦逊地接受57位各阶层修行人的指导,因其尊师重道之精神,乃得成道。韩愈读之而受感动,认为当时不尊师重道的风气,应予改革,乃上书皇帝,倡师道之重要,而有《师说》之名作。虽说他有谏迎佛骨事,但韩愈喜与众多佛教人仕和僧侣为友,思想自会受佛教影响。他的《送灵师》,《送澄观和尚》等名作,处处都表达崇佛之意。据文哲学家陈寅恪的研究,韩愈是受新禅宗的影响,其实也就是华严思想所衍生的,当时的佛教悲丶智理念早已在社会上「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当然包括了哲理和文学两个界域了。

 

大方广佛华严经是宗教丶哲学丶世界文化的最高产品

 

  华严经首段的文句,意欲从不同角度来说明佛丶菩萨的境界。这原是一件极端困难的事,因人与佛之间的所谓境界,差别太大,太悬殊,解释者无论用什麽技巧方式去传达佛的境界,但人要想了达它是非常困难的。因人的心身是在现世的宇宙介次,而佛的真如觉心是没有介次,不受世出世间任何事物的束缚,无现量与比量的存在。想想!人与人之间的境界和智识如果相差太大,彼此无共同的共识和经验,其交谈和了解是不可能的事。而宗教的目的就是要尽力去通过人们的思想和意识,把人们认为不可思议的无限,无束缚的佛境,经解说,经心识试验,练习止观,希望渐渐地能引导人们循指示进入佛境。华严经就是一部以多种说法,千说,万说,

 

  试图由人心中现出佛境,经以下列两则说明之:

 

  (一) 无限宇宙(无限大和无限小)是一「全体」。

 

  (二) 「全体」是互摄丶互依丶互入丶互为,甚至互即,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圆融法界。

 

  具「全体」就可达「无碍」,心灵证得「无碍」就开显了无限的「全体」。华严经以简洁文句,东说西说,不厌其烦来说明「无碍」和「全体」。经中所说的无碍是含无限的意思,也指是不受时空所限。境界无限意是不仅大小无限,也是无碍的交融无限,是现量直接的无限。不是比量或观念性的无限,其实这就是佛陀通过智慧,修行证入「般若」的「全体」「无碍」「无限」。请看该经中佛给心王菩萨说颂:「…其心『无碍』不可说(无限),变化诸佛(无碍)不可说(无限),一切变化诸如来,复现於化(无碍)不可说(无限),从佛化身不可说(意也是无碍无限,下同),从佛分身不可说,庄严无量不可说,往诣十方不可说,周行国土不可说,观察众生不可说,清净众生不可说,调服众生不可说。彼诸庄严不可说,彼诸神力不可说,彼诸自在不可说,彼诸神变(无碍故可神变)不可说。所有神通不可说,所有境界不可说(无碍,无限)…」

 

  其实华严经文中所显示之无限(不可说)和无碍(凡人视为神通),是根据佛的基本教理:「一切因缘所生法,以无自性故皆空」,这空性有时被称无执丶无住丶无碍丶甚至「无我」。华严经文意全心尽力来说明此难可思议之境界和道理,几乎是要变不可能为可能,把「不可说」的道理如此善巧说出来,使人们略尝佛境之点滴,是难能,是稀有的文学。中国哲学家方东美在台湾大学教华严思想时,这样说:「(如来出现品)是华严经在学术上的一个总解说,总结算,它绝不是凭空所设想的。一说到如来的出现,其实是在整个的一真法界里面直接显现在我们面前的一尊大佛,不是型态,而是精神,首先显现出他身体上面的光明状态;然後显出他心灵上的状态,以及道德上的状态,也都一层一层的显现出来。显现後,就直接面对如来精神,然後再把宗教变成哲学。这种显现的说明,有如坐飞机,当飞行由云雾层层中穿出,看到蓝天与阳光,沉闷一扫而空,整个精神为之超脱解放,到达了精神光明的领域,超越了哲学而不至局限於人的世俗世界」。方东美在此清楚地介绍了华严经是宗教,是哲学,也是了不起的文学。

 

从文学角度颂华严

 

  华严经以精致的文句敍述心灵哲理,启发学佛的人能发心,能修行,然後能趣入佛教的圆融无碍宇宙法界。经文提纲偈颂说:「三界虚妄,但是一心作。」;「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这些简明句子,点出人们的迷悟,染净的根源,引人修学以进入不可说,无限,平等不二的「真」实「如」此的佛境。该经经文笔调灵活赏心,字字玲珑剔透,文意直指人心,其五字颂更含诗意,读之心智茅塞顿开,心境豁然,如夏日阳光洞穿浑沌尘世。兹列经中一颂为例:

 

如来深境界,其量等虚空,一切众生入,而实无所入。
如来深境界,所有胜妙因,亿劫常宣说,亦复不能尽。
随其心智慧,诱进咸令益,如是度众生,诸佛之境界。
世间诸国土,一切皆随入,智身无有色,非彼所能见。
诸佛智自在,三世无所碍,如是慧境界,平等如虚空。
法界众生界,究竟无差别,一切悉了知,此是如来境。
一切世间中,所有诸音声,佛智皆随了,亦无有分别。
非识所能识,亦非心境界,其性本清净,开示诸群生。
非业非烦恼,无物无住处,无照无所行,平等行世间。
一切众生心,普在三世中,如来於一念,一切悉明达。

 

  概括而言,文学的范围,有小说,诗歌,散文,和剧本等。可以说华严经中除剧本外,包含文学的一切,明显如经中的《入法界品》,就是一部文艺杰作。本品敍事既有趣,文意也与社会大众关联密切,含慧富的古印度神话寓言故事,也显现在禅定修行时的超心灵感受,而引发出的神通境域。常人看了会惊叹,其实本品多处展示的佛国华严世界都是心灵智慧的哲学,绝不是虚妄幻想,是智慧透过宗教笃实修行而得的经验。《入法界品》所敍述的是一位极天才的年轻人,为了体验华严的全体圆融法界,一切互摄互入,事事无碍的心灵开放,乃决意旅行多处,不惧劳苦,不耻下问,虚心受教,因而体会了不同修行方式的效益。经文以趣味性故事描述该青年——善财在各种不同处境中,如何拜会了不同阶层的社会修行者,如工匠,学仕,医师,学徒,不论老少,善财都向他们一一长揖请教,因而深得入佛智慧。他的师长文殊菩萨多次勉励他,要他心智更上层楼,最後引导他亲近普贤菩萨,随菩萨进入心灵一切世界,教化众生。行佛之圆融法界「行愿」,终乃可与三世无量尘数佛,在精神生命中,在世出世间作殊胜功德。我们要说的是,这篇经品所述的心灵神境,应不可以人世间想像而理解,它是由修,证而觉,而悟。其实,总括来说,华严经文,全都妙意无穷,古人有赞曰:「会沧海而为墨,聚须弥而为笔,不能尽其一句之含义」,确是「人类文化之最高产品」。

 

结语

 

  华严经着重於释尊的「因缘所生法」理论与其所产生的果德:「大圆融法界」。传到中土後,经杜顺,法藏等大师发展成华严宗,倡言平等涉入:事事无碍,一切即一,一即一切等玄理,全经以优雅文句,玲珑剔透文字,难能可贵地显现世间凡人不易了解的心灵佛境,是一部卓越的宗教文献,是哲学也是文学,更是人类文化之最高产品,南怀瑾居士在杨政河教授着《华严哲学研究》一书作序如下:

 

  「释迦文佛一代时教,综罗万辨,旨在求证超迈人间世与物理世界之交缚,然後和顺真俗而升腾情性。後之分疏其言思部类,因而有人天之际,大小道乘之差别。究其源本,理则圆融,事无二致。迨迦文寂灭,授受差歧,渴饮分河,门庭嶷立,玄灵罔象,尽成捉影分光,藏椟遗珠,竟取支离破碎。於是有龙树大士者,崛然兴起,理其繁芜,整其脉络,浸假曼衍,而有般若丶中观丶唯识丶法相丶禅丶净丶律丶密等教法,悖如并行。而箭柱簇锋,枝枝贯串于华藏;云辉彩霭,光光缕集於日轮。猗欤!懋哉!讵能透视?」可见我等凡人如详读华严大经,始信知见万象,悉是法身依他,色身一异,尽属圆成之现量,明暗不二,物我如同,生灭无异,魔外齐了,藏天下於天下,负之而趋,而寂然不动。析尘刹於尘刹,安之於默,而感而遂通。华严经是部绚丽文学,是部超越哲学,更是人类文化

 

  之最高产品。

 

  关键词: 大方 佛教 华严经 简介 文学